当前基础教育八大教育学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基础教育八大教育学派

(一)主体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北京大学裴娣娜教授。

代表作:《主体教育试验研究发展的反思》(裴娣娜)

主张:尊重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和培养学

生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目的:解决人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并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和中国人现代素质的提高找出一条现实的途径。

特点:是一项把教育理论探索、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培养教

育专业研究人才三者结合于一体,带有一定开拓性且层次较高的教

育实验。

实践成果:进行了主体教育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构建了主体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性教学策略。

理论成果:使我国基础教育有了一个高的目标定位。

(二)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及以其为带头人的“新基础

教育”学术共同体。

代表作:《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

实践——“新基础教育”的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结题报告》(叶澜)。

主张:以“生命作为教育的基础和教学研究的原点,关注教育

实践活动中”具体的人的真实成长。提出“新基础教育”的概念,

主张以课堂为着眼点,推动“学校转型”。

目的:根本的目的在于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念和创新型学校,

显性目标是为了建设21世纪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基本内涵:“学校转型”,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

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要完成由“近代型”(指课堂教学满堂灌,培养人才规格一刀切,教育管理上集权为主等)向“现代型”的转换。其中,“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动力内化”等5个方面可以勾勒出现代型学校的基本内涵。

(三)新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江苏苏州市政府副市长朱永新教授。

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特点:新教育实验开始于2002年,是由朱永新教授及其一批志

同道合者所推动的一项性教育实验改革,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推动

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七大行动去推动整个的素质教育发展,去推动

教师的成长。

主要观点: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交给孩子一生

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教师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价值取向: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成长着、并快乐着;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实践行动(七项行动):

1、营造书画校园。

2、师生共写随笔。

3、聆听窗外声音。

4、

双语口才训练。5、建设数码社区。6、构筑理想课堂。7、优化家校

合作。

目标:1、四大改变

(1)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2)改变教师的引走方式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4)改变传统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范式

2、四重境界

(1)使实验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

(2)使实验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

(3)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

(4)通过实验使学校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

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四)新课程改革派

领军人物: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

舆论阵地:《全球教育展望》杂志。(钟启泉主编),发挥了“课

改之声”的舆论引导功能。

文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目标:1、总目标:(见《纲要》)2、具体目标:(见纲要)

(五)情感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

代表作:<情教育论纲>(朱小蔓著)朱在本书中把个体与世界的关

系分为五大系列,它们是人与自然,人与操作对象、人与他人、人与

社会以及人与自我。情感教育即根据此五大系列构建自己的目标。

主张:朱小蔓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以“情感性“为基础概念的

完整教育哲学思想,强调重视情感性的个性品质,呼吁纠正现行教

育中的唯认知主义,克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负向功能。

贡献:提出了情感性教育的理论范式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模式。

(六)情境教育学派

开创人物: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

特点:李吉林老师从语文教学改革入手,探索出了把认知活动

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到

今天,这一教学模式。获及了极大的成功,合乎逻辑地发展为情境

教育。

理性依据:情境教育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

和谐统一中获及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构建的。情境教育之“情境”

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

生互动的广阔空间。

基本原理:1、暗示诱导原理

2、情感驱动原理

3、角色转换原理

4、心理场整合原理

基本模式:1、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整体效益。2、缩短心

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3、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4、着眼实践创新,促进素质全面发展。

课堂创作要素: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

活动”为途径,以“美”为境界,以“周围世界”为源泉。

作用:她所探索的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种种生动经验及其体现出

的思想恰恰是对当代人类教育中困惑和危机的回应,具有鲜明的时

代性。

(七)生命化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作为生命化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张文质介绍说,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理论的,是我国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

导师黄克剑教授。

含义: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淡视是教育

最大的失职和不幸。生命化就是“生命的在场”,即教育者和被教

育者都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无法被任何一个人所代替的人而存在,

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个人,无论“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开启”最终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和即为了“立人”和对人生命

的成全。教育因为对人的肯定和成全才是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学校

才成为人的学校。

主张:1、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虾教育,始终关注生

命的差异,努力去成全所有生命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始终以成全

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的根本目的。

2、努力培植对生命的敏感,关注所有生命的价值,肯定所有

生命的意义;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和智识与灵感

的凝结中心。使教育沐浴于人性的光辉之中。

(八)理解教育学派

创立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

含义:所谓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使教师与学生

更好的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获得较好发展的过程。它不是制度化的

教育,而是一种对当代制度化的教育,而是一种对当代制度化教育

进行补充的教育思想与一系列策略。

起源与发展:理解教育萌发于上海市金山区平乐学校,初期一

花独放,后辐射全国,相继形成多个大型实验区。并经媒体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