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郑振铎: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名单中,内山完造算是很重要的一位。内山完造出生于日本冈山县。1917年在上海开设内山书店。十年后结识鲁迅,向鲁迅销售了近千册日文书籍,代理发行鲁迅著作,为鲁迅提供秘密庇护。鲁迅去世后,内山成为鲁迅治丧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并对鲁迅家属多方照顾。其后他毕生宣传鲁迅文学作品,从事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时突发脑溢血病逝,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内山完造作为鲁迅挚友,与其相交十年,经常目睹鲁迅的音容笑貌,聆听鲁迅的思想教诲,对鲁迅的了解不能说不深厚。因此,他对鲁迅的记录《我的朋友鲁迅》也就弥足珍贵。
内山完造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中的鲁迅形象。在他看来,鲁迅首先是一个爱笑的人,“经常笑,不是微笑,而是哈哈大笑”;鲁迅是一个温和慈祥的父亲,“每天都会拿着颜色漂亮的赛璐珞玩具回家,而且手上的玩具还不停地变化着”;鲁迅也会轻信流行的谣言,当时江浙沪一带流行吃一种可以补身体的虫子,他也曾在火柴盒养过两只,后来因为太肥而丢弃。鲁迅也有自己的顾虑,他会问内山完造处还有多少他的存账,因为即将与人打笔仗,一仗下来会得罪人,打掉半年的伙食费;鲁迅也有自己的恐惧,濒危时医疗抢救已经失去作用,他会恐惧地问内山完造:“我的病怎么样了?怎么好像不起作用?”总之,在他笔下,鲁迅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有血有肉,才让人觉得格外亲切。
实际上,今日的鲁迅,早已不再是过去政治塑造下“横眉冷对”的革命家形象。研究者们一直在进行着将鲁迅请下神坛,还原为人的努力。
由此我们知道,鲁迅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大公也有偏私,有高尚也有狭隘。尽管如此,内山完造给我们提供的鲁迅形象仍不多余。尤其是内山完造本来就是作家,往往能用有限的词句精确地概括出鲁迅的一些特征。比如他记录到,当蹒跚学步的周海婴呼唤在
书店看书的鲁迅回家时,鲁迅透出的是一副“幸福的烦恼样”。诸如此类传神的描写,“有血有肉”亦不足以形容,简直可以说让一个鲜活的鲁迅跃然纸上。阅读到此,读者脑中会很自然地出现那样一幅场景,想象出鲁迅当时的神态,联想到当时鲁迅温和而慈祥的样子。当然,内山也不只是记载鲁迅在生活中的世俗和温情的一面,也不忘记录鲁迅的“硬骨头”和“先知者”形象。这两种形象,对我们读者而言比较熟悉。比如他回忆鲁迅得知杨杏佛被杀时,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吊唁,视死如归,坦然出门;回忆鲁迅拒绝他的学生帮其取消国民政府的逮捕令。他反复写道,鲁迅经常对他说,担心中国将来会变成阿拉伯一样的沙漠,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他必须战斗;记起鲁迅无数次激烈批评中国人马马虎虎的态度,批判中国的国民性。“硬骨头”和“先知者”的形象,与生活中温情世俗的另一面互相配合,看似矛盾却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鲁迅。
与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相比,《我的朋友鲁迅》只记述鲁迅的只言片语,略显不够系统,给人支离破碎之感。但是从某种程度上,内山算是鲁迅的知己,因为他在本书中,还算比较恰当地呈现出鲁迅在那个时代下,对中国未来的那种深刻忧思。内山也毫不掩饰地在书中表达自己对鲁迅的崇拜之情,认为这位中国的“民族魂”的人格无比崇高伟大,与自己的“渺小”形成强烈反衬。因此,他虽然描写了世俗生活中鲁迅的种种,却仍然是以一种仰望的姿态写作。实际上,内山完造正是鲁迅光环的最初制造者之一。他笔下的鲁迅,虽然有血有肉,仍然不脱那种“高大全”的导师形象。
在美国,有一句流行语:“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胡适、蔡元培、章太炎、林语堂、郁达夫、陈寅恪、陈独秀、瞿秋白、钱玄同、茅盾、梁实秋、许寿裳、刘半农、许羡苏、成仿吾、宋庆龄、史沫特莱、内山完造……这些响亮的名字,构成了鲁迅的朋友圈。
鲁迅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独特性就在于,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曾面临着被尊崇、被误读、被赞美、被诅咒的命运。
鲁迅一直将瞿秋白视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在鲁迅的日记和函件中,细心地读者一定可以经常看到瞿秋白的笔名,如“何凝”、“维宁”、“宁华”、“它兄”等。在瞿秋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给予他无私的帮助,使瞿秋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蔡元培与鲁迅的关系,正如郭沫若所说,蔡元培“对于鲁迅先生始终是刮目相看的”,“一直到鲁迅的病殁,蔡元培是尽了他没世不渝的友谊。”作者在书中认为,“此言很有见地。无论在行政关系上,还是在人情世故上,后学者鲁迅都有责任、有义务为蔡元培所托效力。但是,鲁迅后期却没有做到这一点,岂止是没有做到,他对蔡元培还心生怨恨。”
以鲁迅的性格,很不易与人相处,在鲁迅一生的朋友圈中,许寿裳算是一个知己。鲁迅与许寿裳的友谊,与学问大小没有关系。许寿裳的思想不及鲁迅深刻,文学成就也没有鲁迅高,但二人之间有着兄弟之情,就连许广平也叹之是“求之古人,亦不多遇”。
《鲁迅的圈子》从鲁迅的交际圈着手,以鲁迅各个时期不同的会客厅为独特视角,让鲁迅的各色朋友粉墨登场,他们是鲁迅的亲人同乡、他所关心的学生、志同道合的左联诸君、关系暧昧的女性,甚至是他的政敌。与不同人物的交往,让我们看到大师鲁迅的不同侧面,这里有兄长似的亲切、恋人般的痴情、朋友式的体贴、战士般的愤怒、革命者的凛然,这些不同的侧面构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立体的鲁迅,栩栩如生,宛如亲见。也可以让读者看见民国时期的政治风云、文坛争斗、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