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墓葬制度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国墓葬制度的特点及演变
从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灭商,西周王朝建立,封姜尚姜太公都治营丘,建立齐国,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齐国长达800多年。
齐国在这800多年的时间里,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周王朝建都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一带),由于居于西方都城宗周,故称西周;第二阶段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为春秋时期;第三阶段公元前386年,田氏取代姜齐政权后,至秦国灭掉齐国,为战国时期。
目前按照学术界的认识,齐文化是指“齐国姜姓文化与齐地原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展、变化、融合而成的考古学文化”。
这里的“齐地”应主要指周代齐国在不同时期的辖境,其中都城所在区域尤其构成文化中心。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武王封师尚父于营丘建立齐国,周夷王时期齐胡公徙都薄姑,献公时又迁都临淄(齐故城),此后更不徙都。
目前学术界虽然对齐国的最初都城“营丘”和徙都“薄姑”的位置所在仍有争议,但大多认为总不出鲁北中部以临淄为中心的淄弥河一带,而且这里后来一直是齐国的重点经略之地,为此,这一带的周代考古遗存能够反映齐文化的主体特征。
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本区曾是齐、纪、谭等国的分布之地。
春秋早期,齐国先后攻灭纪、谭,成为东方大国,
后又灭强莱,将胶东半岛纳入自己的政治版图,齐国成为整个海岱地区北半部政治、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因此,综合比较分析,周代墓葬分为鲁北文化区、胶东文化区二大文化区域,其中胶东文化区存在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胶东一带并入鲁北文化区。
因此,这里所讲的齐国墓葬制度的演变,就是以临淄为中心鲁北文化区的墓葬文化,追索齐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现出它的文化特征以及阶段性演变过程。
墓葬分为有封土墓和无封土墓两种类型,是作为内涵丰富的丧葬习俗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文化传统的考古遗存之一,通过着眼于对墓葬封土、地下墓室的形制、葬俗以及随葬品等四个方面来看齐国墓葬的文化特征和演变。
一、墓葬封土
作为属齐有封土的墓葬,数量暂不清楚,这里介绍的是临淄境内有封土的墓葬。
1、封土概况:根据1938年的航拍照片判释,临淄境内有封土的墓葬有2794座,经对墓葬取点调查勘探验证(三处),基本于航拍判释的墓葬相吻合。
由于墓葬封土长期受大自然风雨的侵蚀,特别是早年平整土地、积肥取土、烧窑等人为破坏,绝大部分已非原貌。
大封土变小,小封土被夷为平地。
1970年山东省文化局临淄文物工作队在齐故城开展“四有”(有保护范围、有科学记录档案、有保护标志、有保护组织)工作时,利用夏季炎热多雨季节,对有封土的墓
葬进行了调查,有封土的墓葬有236座。
但到了1998年勘查时只剩下144座,另有18座配合基本建设时被发掘,有20座1970年记录了墓葬封土的大小、高低、墓道的方向等各个方面的资料,共计182座。
其余的54座墓葬在此期间烧窑、取土被夷为平地。
2009年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对有封土的墓葬进行了普查共计159座。
2、封土的形制:封土是墓葬的地面标志,也是墓葬形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制、大小、高低如同墓室的形制、大小,棺椁的厚薄、数量,以及随葬品的多寡一样,是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大多数墓葬不可能进行发掘的情况下,墓葬封土对埋葬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从外观看,临淄墓葬的封土大致可分为方基圆坟形、凸字形、方底圆顶形、圆锥形、覆斗形和象山形六种类型。
方基圆坟形这种类型的封土下部为类似方形或近方形基座的陵台。
四面台壁作台阶状内收,平顶,台顶中央有截圆锥体似的坟堆。
形制与四王冢陵台上的四个坟堆相同。
如:四王冢北的一座陪葬墓。
凸字形封土的形制下部的陵台为方形或近似方形,四面台壁做斜缓坡状内收,小平顶陵台上有一圆锥形坟堆。
如:齐陵街道办聂仙庄西北部传为“康王墓”的墓葬。
方底圆顶形封土底部呈方形或略呈长方形,平顶作
圆形,底、顶之间呈圆锥形。
如:齐都镇国家庄东南编号为117墓。
圆锥形封土的底部与顶部均呈圆形或长椭圆形,整体似馒头状,或四面斜坡呈截尖圆锥形。
如:位于稷下街道办徐家村东北编号为90号的墓葬。
覆斗形封土底部与顶部均呈方形或长方形,四面作斜坡状内收,底、顶部相对的四角之间有明显的四条脊棱,形似覆斗。
如:皇城镇石槽村东47号墓葬。
象山形封土下部为长方形陵台,四面台壁作斜坡状内收,平顶,台顶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锥形坟堆(有的陵台上的坟堆为方基圆坟形),状若山峰,多数陵台上坟堆的大小、高低不一,个别较小的坟堆经风雨侵蚀已不明显。
这种类型的墓葬封土下有与陵台坟堆数量相同、上下相对的墓室,而且墓道的方向一致。
如:配合区行政办公中心建设已发掘的相家墓地1、2、3、4号墓葬。
3、封土的结构和建筑方法
墓葬封土的结构和建筑方法是当时建筑技术和水平的标志,是研究建筑史的重要资料。
因此,弄清墓葬封土的建筑方法以及建筑过程,有助于了解齐国当时建筑技术和生产力的建筑水平。
临淄墓葬的封土土质土色绝大部分都是黄褐色花土夯筑而成。
所用的夯具有棍夯和金属夯两种。
棍夯的夯窝呈圆
形弧底,较深,夯窝大小不匀,直径约4厘米左右,夯层较薄,厚度一般在15~20厘米左右,夯面不是很平整。
金属夯的夯窝呈圆形平底,较浅,夯窝大小均匀,直径约6厘米左右,夯面平整,夯层较厚,厚度一般在20~40厘米左右。
封土的结构和建筑方法大致有平铺式、柱心式、起冢式三种:
平铺式封土从平地夯筑,逐层夯实,最后再加修整,这种方法是构筑圆锥形墓葬最常用、最简单的建筑方法。
用这种方法构筑的墓葬封土,只有层层跌压的夯层,四周没有护坡。
如:配合齐鲁第九小学工程,发掘的单家庄一号墓。
柱心式墓葬封土有封土中心的“封土柱”和四周的护坡构成。
封土柱呈方形或略呈长方形,筑于墓口的上方而略大于墓口。
封土柱的建筑方法采用夹棍夹绳系板夯筑的建筑技术。
其方法用两条绳分别将筑板两端系住,绳子拉紧后压在夯层中,绳子上系缠一个或几个小木橛,每隔一段打入已经夯实的下层夯土中,以紧固筑板,然后在板内填土夯打。
每筑完一板,则将绳斩断,再取下筑板,置于已夯筑过的下层夯土之上,以前法层层上筑,直到封土堆夯筑完成。
因此,在封土柱壁筑板痕迹两端的上下两缘就留下了一排绳索朽烂后形成的绳孔。
护坡当在夯土柱筑到一定高度时起筑,并随封土柱升高逐层上筑,最后再加修整。
部分圆锥形、方基圆坟形、凸字形墓葬封土和象山形陵台上的坟堆采用了这种
结构和建筑方法。
如:位于齐陵街道办聂仙庄西北的43号墓;配合齐鲁石化医院改造工程发掘的单家庄二号墓。
起冢式墓室的一部分挖在地面以下,一部分在地面上夯筑而成,它既是墓室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墓葬分封土的陵台。
夯筑方法:在地面墓葬(墓室、墓道)的外侧用夹棍夹绳系板方法夯筑框状墙体,墙体外筑有护坡,内侧壁变成了地上墓室的墓壁。
然后在地上内侧填土(地上墓室内),填土与框状墙体壁夯筑平整后(形成了一个大的陵台),修筑圆锥形坟堆,将地上墓口封住。
这种方法常见于有封土的象山形墓葬,如:配合区行政办公中心工程,相家墓地1、2、3号墓葬;辛店街道办山王村东南16号墓葬。
通过以上临淄有封土的墓葬对其形制和封土结构以及建筑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是研究墓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墓葬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下面结合考古发掘对有封土的墓葬得出几点认识:
1、在发掘的20多座有封土的墓葬中,绝大多数属齐,仅几座属于汉代时期。
如:淄河店二号墓、相家墓地的一号墓属于战国早期;最晚的是乙烯厂区金陵一号墓,属于东汉时期。
因此,临淄齐墓出现最早有封土的墓葬在战国早期。
齐墓封土规模都较大,夯打较好,质地较硬,夯层较薄而均匀,多采用棍夯,夯窝清晰。
封土形制属于象山形、方基圆坟形、凸字形,结构属于起冢式、柱心式的墓葬,都属
于战国齐墓。
而那些覆斗形以及夯土层较厚,夯层不匀的墓葬,应属于汉代或汉以后的墓葬。
2、有封土的墓葬几乎都是带墓道的大、中型墓葬。
墓葬平面多呈“甲”字形,墓道开挖在墓室南壁。
依据墓葬封土的规模大小、高低与墓主的身份等级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说有封土的墓葬墓主都是上层贵族。
封土规模越大越高,墓主的身份地位也越高。
如:田齐国君墓二王冢、四王冢的封土。
3、象山形墓葬是“异穴并葬墓”,并葬墓墓主之间的关系理应是夫妻关系。
由于夫妻亡故有先有后,因此埋葬上采用了同墓异穴并葬的形式。
其封土结构采用象山形起冢式。
封土陵台上的坟堆有大有小、高低之分。
在封建社会里,男性生前在家庭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而女性居从属地位。
那么大坟堆下的墓主应当属于男性,反之则为女性。
这种形制的墓葬排列规整,2座或3座东西平行并列,墓道均南向。
二、墓葬形制特点
齐国发现的周代墓葬有土坑墓、土洞墓、瓮棺墓和石板墓四大类。
1、土坑墓占发掘总数的98%以上,墓室的形状多为长方形,但也有少量的方形或近方形,墓壁较规整,依据墓葬规模的不同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
大型墓墓室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多数在100~600
平方米之间。
根据墓圹形制的不同分为“甲”字形土坑墓和竖穴土坑墓两种。
中型墓墓室面积在4~50平方米之间。
也分为“甲”字形土坑墓和竖穴土坑墓两种。
小型墓墓室的面积在4平方米以下,均为竖穴土坑墓。
2、土洞墓这类形制的墓葬在鲁北有少量发现,由长方形竖井式和墓室两部分组成。
墓室开在墓道长边一侧,顶多为弧顶,葬具为一棺,未见随葬品。
3、瓮棺墓此类墓极少,土坑较小,葬具有一盆一罐相扣而成,内均葬儿童。
4、石板墓目前只在胶东的乳山南黄庄发掘了20余座。
墓坑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在穴坑内四周用不规则石块垒砌墓壁,再盖石板,其上用石块充填。
西周墓
西周齐国墓葬主要分布于齐故城及周围地区,已发现百余座,有临淄的东古、后李、两醇,昌乐的宇家,广饶的五村,高青的陈庄等。
大、中型墓西周时期齐国出土青铜器的贵族墓发现的较少,仅在高青陈庄、济阳刘台子、昌乐的岳家河发现10余座。
墓葬形制平面“甲”字形大墓的2座,长方形竖穴土坑
墓室,墓壁斜直内收,上口南北长5.2、东西宽4.2米,下口南北长4.2、东西宽2.8米,深6.8米。
墓道南向,为斜坡式长条梯形,北端宽3.2、南端宽2.75,南北长10.5米。
葬具为一椁一棺,均用长条形方木以榫卯卡槽扣合而成。
棺板髹红漆,绘黑彩。
棺与椁之间放置鼎、簋、盘、匜、戈、矛等青铜器及车构件。
墓道内殉车2辆,殉狗1条。
在大墓的外围还发现了5座马坑和1座长方形车马坑。
6座长方形竖穴土坑中型墓,较大的木圹上口长多在3.3~5、宽2.2~3.5、深5~8米。
墓葬口大底小,四壁皆为斜壁,从上口逐渐向下内收。
葬具木质,已腐休,大多一棺一椁。
墓内出土的青铜器有鼎、簋、觚、爵、甗、尊、卣、觥、盉、壶、盘等礼器,另有少量的戈、矛等武器,以及銮铃、车軎、车辖等车马器。
放置在棺椁之间,或在棺外的头端木框的器物箱内,及个别的玉器、贝、蚌饰品随放在棺内。
小型墓葬这种形制的墓发现较多,主要分布在齐国故城及周边地区,在百余座以上,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口的大小一般在长3米、宽1.5米以内,深在6米以上。
葬俗方面,墓葬以东西向为主,头基本朝东,南北向次之,头一般朝北。
墓底多有生土或熟土二层台,墓底流行设置壁龛和挖有腰坑,坑内殉狗。
葬具一般为一棺或无葬具。
随葬品主要为陶器,其组合形式为鬲、豆、罐、簋,鬲、豆、罐,
鬲、簋、罐。
器物一般放在头端,有壁龛、二层台的放在壁龛中和二层台上面。
春秋墓
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还是分布在以临淄为中心的鲁北地区,墓葬的数量有所增加。
大型墓葬:大型墓葬,平面呈“甲”字形,墓葬的面积较大,基本在200平方米以上。
如:齐国故城河崖头墓地,共探出了20余座大中型墓葬和多座殉马坑,先后在墓地的西部发掘了5座墓葬和一座大型殉马坑。
已发掘的5座墓葬均被盗掘,从残存的陶器及铜器特征看年代均属于春秋时期。
其中五号墓不仅规模巨大,墓室结构复杂,而且墓室东西北三面围绕着一座大型殉马坑,是目前已发掘的春秋齐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墓室南北残长26.3、东西宽23.35米,墓室南部有一条斜坡式墓道。
墓室夯筑而成,先挖出墓室后再夯筑四壁,墓壁的夯土每边厚14米以上,内侧四周留有“沟”。
墓室中留有生土台,在中间生土台上修建椁室(椁底铺一层大石块,四壁用二至三层大石块垒砌,厚1.5~2米,石椁室南北长7.9、东西宽6.85、深2.8米),其北建器物库(东西长8.2、南北宽3.8米),里面器物被盗一空,只有残存的铜锈、漆片、和朱砂遍及坑底。
郭顶上部的填土中发现排列无序,骨骼杂乱的殉狗30只、猪2头、及其它家禽6只。
60年代初期,在齐城内靠近东墙的葛家村、刘家寨、邵院村一带清理的墓葬有鼎、敦、舟等组合的铜礼器,多为充填积石、蛤蛎壳的中型墓,说明这一带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中小贵族墓地。
中小型墓葬的形制、葬俗和随葬品的随放位置变化不大,基本于西周时期的相同。
战国墓
进入战国时期,随着田齐的对外扩张,墓葬分布范围几乎遍布全省。
这一时期的墓葬发现最多,以临淄为中心,主要墓地有临淄辛店、淄河店、齐鲁乙烯厂区、昌乐岳家河、章丘宁家埠、邹平小巩、济南左家洼、平度东岳石、长岛王沟、长青岗辛等主要的墓地和重要墓葬(中小型墓葬形制变化不大)。
主要介绍大型贵族墓。
大型墓这一时期发掘的大型墓最多,仅临淄配合工程建设发掘了“甲”字形墓葬上百座。
如:淄河店二号墓,墓室分地上、地下二部分。
地上墓室为夯筑而成,地下墓室挖出墓后修整而成,口大底小,墓壁斜直,平整光洁。
墓道开设于墓室南侧中部,呈斜坡状。
墓壁刷有一层极薄的灰膏泥。
椁室位于墓室二层台中部偏南,四周用天然石块垒砌,上下铺盖方木而成,据腐朽后的灰痕看,木质葬具为一椁两棺,空隙间用河卵石和蛤蜊壳充填。
椁室北侧有一个长方形的殉人陪葬坑,内埋葬12人,每人一棺,三棺一椁。
殉人
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南。
殉人棺内随葬有水晶环、玛瑙珠、骨管组成的串饰及铜带钩等随身佩饰。
出土的陶礼器放置于北侧二层台和殉坑上面,有鼎、簋、壶、豆、盖豆、敦、舟、盘、匜、禁、鉴、铲、勺等,组合完整。
尤为重要的是墓室内随葬20余辆独辕马车,分为战车、安车、栈车(役车或辎重车)。
墓室北侧还有一座大型殉马坑,坑内殉马69匹,马头朝墓室。
这座墓的年代属于战国早期。
配合齐兴花园小区建设发掘了2座墓葬(M4、M5),两座墓葬一大一小,东西平行并列,相距8米,是典型的异穴并葬墓,墓壁经加工修整,平滑光洁,并涂有一层极薄的灰白膏泥。
M4内有一层台阶,M5内有二层台阶。
墓道开设于墓室南侧中部,呈斜坡状。
,椁室底部M4放置六块大石头,M5四角放置四块大石头,空隙处和木椁与土圹间用河卵石填充。
据椁室内的灰痕看,葬具均为一椁一棺。
墓室内各有2座长方形的殉人陪葬坑,坑内各殉一人,每人一棺,殉人葬式为仰身直肢,棺内随葬有玛瑙环、铜带钩、带扣等随身饰件。
M4内各有一组陶、铜礼器器,M5内一组陶器。
分别置于各自的器物坑内。
铜器有鼎、壘、敦、盘、勺、刻刀等。
陶器有鼎、壶、豆、盖豆、鬲、盘等。
两墓内都发现车马器。
依据墓葬的形制和随葬遗物的特征推断,两座墓葬的年代为战国中期稍晚阶段。
配合中轩热电厂工程,在赵家徐姚发掘了二座“甲”字
形积石木椁墓。
其中M1墓葬内有四层台阶,墓壁平滑光洁,并涂有一层白灰面。
在墓室的西南角有一个长方形器物坑,坑内出土了鼎、豆、盘、舟、耳杯、盒、箕、敦、勺、碗等青铜器。
此外还发现陶鼎、方壶及漆木盒、骨饰件等。
据其形制和随葬品推断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
三、齐国墓葬制度演变
自姜太公分封齐地建立齐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特别是齐国的墓葬形制(封土)、葬俗、随葬品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及演变规律。
1、封土
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墓葬证实,齐墓还未发现春秋以前有封土的墓葬,最早有封土的墓葬为战国早期,应都是田齐掌握政权后,开始修建有封土的墓葬。
起冢式有地上墓圹的墓葬(象山形、凸字形)墓葬的年代属于战国早、中期。
柱心式的封土墓葬为战国晚期。
封土属于平铺式(圆锥形)的墓葬贯穿于整个战国时期。
而那些覆斗形封土的墓葬不属于齐国范畴,而应为汉代时期或汉以后。
2、墓葬形制的变化
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甲”字形大型墓葬,墓道基本开设在墓室南壁,其他三面也有,但极少。
墓葬的墓室口大底小,墓壁陡斜。
西周墓葬发掘的较少,从发表的资料看,贵族墓大部分为竖穴土坑墓,墓口的面积在20平方米左右。
“甲”字形墓在高青的陈庄发掘了2座,总面积也就在50平方米,墓道呈斜坡阶梯状。
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力逐渐得到增强,特别是春秋中晚期“甲”字形贵族墓葬,面积增大,底部有宽大的生土二层台;墓道呈斜坡状。
小的“甲”字形墓葬面积大都在200平方米,而最大的当属于河崖头五号墓墓室的面积在600平方米以上。
战国时期:战国早期“甲”字形墓葬的形制与春秋时期的大致相同,墓葬口大底小,底部有宽大的生土二层台。
战国中期墓葬内出现了一至二层台阶;战国中期以后,台阶数量逐渐得到增加,到了战国晚期台阶数量为3~7层不等,并且出现了南北两条斜坡状墓道的“中”字形墓。
大部分墓室底部设置用麻布制成的帷帐,其上绘制红、黑、蓝或白的变形的兽面纹连续性彩色图案,帷帐用圆形蚌饰固定。
战国时期的墓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墓壁经加工修整,光洁平滑,涂刷一层极薄的灰白膏泥。
3、葬俗方面的变化
西周春秋时期,在墓道和椁顶填土内随葬猪、狗等牲畜的习俗。
西周至战国早期,墓葬的外围设置车马坑、马坑。
西周
时期的规模较小,到了春秋中期规模增大,最大的车马坑、马坑围绕在墓室东、西、北三面;而更多的是设置在墓室后侧,马头朝墓室的方向。
战国中期以后不见车马坑、马坑。
西周春秋中期,未发现殉人陪墓葬,发现最早的殉人陪葬墓在春秋晚期。
到春秋晚期,姜齐衰微,以田氏为首的异性贵族而渐强大,并实秉齐政,姜齐推行丧葬习俗遭到破坏。
进入战国,自春秋晚期田氏逐渐取代姜齐政权,并封为诸侯,出现了大量的殉人陪葬墓,殉人最多的当属于乙烯厂区的M6,达到了40人。
战国中期的墓葬殉人的数量逐渐减少,到中期晚段墓内殉1~2人。
到了战国晚期齐国国力衰退,殉人陪葬之风遭到时人的普遍反对,人殉现象消失绝迹。
西周时期贵族墓随葬的器物,基本为青铜器,放置在椁室内葬具之间,小件饰品放在棺内人骨周围。
春秋时期墓室内设置了器物库(沟)或器物坑,陪葬的青铜器放置在库或坑中。
田氏取代姜齐后,战国早、中期随葬大量的仿铜陶礼器,放置在二层台及殉人陪葬坑的上面。
但也有部分墓葬延续了春秋时期的遗风,青铜器和陶礼器一并放置在坑或库内。
战国晚期在墓室二层台的一角挖设一个长方形或方形坑,器物置在坑内。
西周时期,椁室较小,放置好葬具后用土回填。
进入春秋中期至整个战国时期,大型墓葬四壁用巨石垒砌。
春秋战国早期椁室内用蛤蜊壳及河卵石填充,到了战国中期以后,
椁室内不见用蛤蜊壳充填,只见用河卵石填充。
4、器物组合的演变
齐国墓葬西周时期发现相对较少,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数量很多,器物相当丰富,按质地分有陶、铜、漆木、骨角、铁、玉、石、水晶玛瑙器等十几大类。
现以陶、铜器特征比较明显的三大阶段来看其变化规律。
铜器:西周早中期铜器组合为鼎、簋、觚、爵、甗、尊、卣、觥、觯、盘、盉的组合。
两周之际(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鼎、簋、簠、鬲、壶、盘、匜、舟()的组合,不见乐器,爵、卣、觯、觥、尊、盉已消失不见。
春秋中期至整个战国时期组合为鼎、豆、盖豆、壶、盘、匜、舟、敦,出现了乐器甬钟、钮钟、石罄等,簋、簠、鬲已消失不见。
陶器: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组合为鬲、豆、罐、簋;春秋中晚期盂取代簋,构成了鬲、豆、罐、盂的新组合,这种组合延续到战国早期。
整个战国时期最常见的是鼎、豆、盖豆、壶、盘、匜、舟、敦等的组合。
从以上齐国墓葬的形制、葬俗及演变看,西周早中期是晚商和东夷土著人墓葬并存融合阶段。
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晚商和土著人墓葬逐渐消失,到了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齐国国力不断得到增强,墓葬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风格特征,地上有高大的封土,地下墓葬外围有大型车马坑或殉马坑,墓室内设置器物库或器
物坑,用人陪葬,墓主的椁室用巨石垒砌,随葬大量陶铜礼器,其种类繁多,型式多样,形成了齐国独特的形制特点及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