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墓葬制度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国墓葬制度的特点及演变

从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灭商,西周王朝建立,封姜尚姜太公都治营丘,建立齐国,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齐国长达800多年。齐国在这800多年的时间里,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周王朝建都于镐京(今陕西长安县一带),由于居于西方都城宗周,故称西周;第二阶段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为春秋时期;第三阶段公元前386年,田氏取代姜齐政权后,至秦国灭掉齐国,为战国时期。

目前按照学术界的认识,齐文化是指“齐国姜姓文化与齐地原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展、变化、融合而成的考古学文化”。这里的“齐地”应主要指周代齐国在不同时期的辖境,其中都城所在区域尤其构成文化中心。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武王封师尚父于营丘建立齐国,周夷王时期齐胡公徙都薄姑,献公时又迁都临淄(齐故城),此后更不徙都。目前学术界虽然对齐国的最初都城“营丘”和徙都“薄姑”的位置所在仍有争议,但大多认为总不出鲁北中部以临淄为中心的淄弥河一带,而且这里后来一直是齐国的重点经略之地,为此,这一带的周代考古遗存能够反映齐文化的主体特征。

根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本区曾是齐、纪、谭等国的分布之地。春秋早期,齐国先后攻灭纪、谭,成为东方大国,

后又灭强莱,将胶东半岛纳入自己的政治版图,齐国成为整个海岱地区北半部政治、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综合比较分析,周代墓葬分为鲁北文化区、胶东文化区二大文化区域,其中胶东文化区存在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胶东一带并入鲁北文化区。因此,这里所讲的齐国墓葬制度的演变,就是以临淄为中心鲁北文化区的墓葬文化,追索齐文化的发展历程,展现出它的文化特征以及阶段性演变过程。

墓葬分为有封土墓和无封土墓两种类型,是作为内涵丰富的丧葬习俗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文化传统的考古遗存之一,通过着眼于对墓葬封土、地下墓室的形制、葬俗以及随葬品等四个方面来看齐国墓葬的文化特征和演变。

一、墓葬封土

作为属齐有封土的墓葬,数量暂不清楚,这里介绍的是临淄境内有封土的墓葬。

1、封土概况:根据1938年的航拍照片判释,临淄境内有封土的墓葬有2794座,经对墓葬取点调查勘探验证(三处),基本于航拍判释的墓葬相吻合。由于墓葬封土长期受大自然风雨的侵蚀,特别是早年平整土地、积肥取土、烧窑等人为破坏,绝大部分已非原貌。大封土变小,小封土被夷为平地。1970年山东省文化局临淄文物工作队在齐故城开展“四有”(有保护范围、有科学记录档案、有保护标志、有保护组织)工作时,利用夏季炎热多雨季节,对有封土的墓

葬进行了调查,有封土的墓葬有236座。但到了1998年勘查时只剩下144座,另有18座配合基本建设时被发掘,有20座1970年记录了墓葬封土的大小、高低、墓道的方向等各个方面的资料,共计182座。其余的54座墓葬在此期间烧窑、取土被夷为平地。2009年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对有封土的墓葬进行了普查共计159座。

2、封土的形制:封土是墓葬的地面标志,也是墓葬形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制、大小、高低如同墓室的形制、大小,棺椁的厚薄、数量,以及随葬品的多寡一样,是与墓主人的社会地位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大多数墓葬不可能进行发掘的情况下,墓葬封土对埋葬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外观看,临淄墓葬的封土大致可分为方基圆坟形、凸字形、方底圆顶形、圆锥形、覆斗形和象山形六种类型。

方基圆坟形这种类型的封土下部为类似方形或近方形基座的陵台。四面台壁作台阶状内收,平顶,台顶中央有截圆锥体似的坟堆。形制与四王冢陵台上的四个坟堆相同。如:四王冢北的一座陪葬墓。

凸字形封土的形制下部的陵台为方形或近似方形,四面台壁做斜缓坡状内收,小平顶陵台上有一圆锥形坟堆。如:齐陵街道办聂仙庄西北部传为“康王墓”的墓葬。

方底圆顶形封土底部呈方形或略呈长方形,平顶作

圆形,底、顶之间呈圆锥形。如:齐都镇国家庄东南编号为117墓。

圆锥形封土的底部与顶部均呈圆形或长椭圆形,整体似馒头状,或四面斜坡呈截尖圆锥形。如:位于稷下街道办徐家村东北编号为90号的墓葬。

覆斗形封土底部与顶部均呈方形或长方形,四面作斜坡状内收,底、顶部相对的四角之间有明显的四条脊棱,形似覆斗。如:皇城镇石槽村东47号墓葬。

象山形封土下部为长方形陵台,四面台壁作斜坡状内收,平顶,台顶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锥形坟堆(有的陵台上的坟堆为方基圆坟形),状若山峰,多数陵台上坟堆的大小、高低不一,个别较小的坟堆经风雨侵蚀已不明显。这种类型的墓葬封土下有与陵台坟堆数量相同、上下相对的墓室,而且墓道的方向一致。如:配合区行政办公中心建设已发掘的相家墓地1、2、3、4号墓葬。

3、封土的结构和建筑方法

墓葬封土的结构和建筑方法是当时建筑技术和水平的标志,是研究建筑史的重要资料。因此,弄清墓葬封土的建筑方法以及建筑过程,有助于了解齐国当时建筑技术和生产力的建筑水平。

临淄墓葬的封土土质土色绝大部分都是黄褐色花土夯筑而成。所用的夯具有棍夯和金属夯两种。棍夯的夯窝呈圆

形弧底,较深,夯窝大小不匀,直径约4厘米左右,夯层较薄,厚度一般在15~20厘米左右,夯面不是很平整。金属夯的夯窝呈圆形平底,较浅,夯窝大小均匀,直径约6厘米左右,夯面平整,夯层较厚,厚度一般在20~40厘米左右。

封土的结构和建筑方法大致有平铺式、柱心式、起冢式三种:

平铺式封土从平地夯筑,逐层夯实,最后再加修整,这种方法是构筑圆锥形墓葬最常用、最简单的建筑方法。用这种方法构筑的墓葬封土,只有层层跌压的夯层,四周没有护坡。如:配合齐鲁第九小学工程,发掘的单家庄一号墓。

柱心式墓葬封土有封土中心的“封土柱”和四周的护坡构成。封土柱呈方形或略呈长方形,筑于墓口的上方而略大于墓口。封土柱的建筑方法采用夹棍夹绳系板夯筑的建筑技术。其方法用两条绳分别将筑板两端系住,绳子拉紧后压在夯层中,绳子上系缠一个或几个小木橛,每隔一段打入已经夯实的下层夯土中,以紧固筑板,然后在板内填土夯打。每筑完一板,则将绳斩断,再取下筑板,置于已夯筑过的下层夯土之上,以前法层层上筑,直到封土堆夯筑完成。因此,在封土柱壁筑板痕迹两端的上下两缘就留下了一排绳索朽烂后形成的绳孔。护坡当在夯土柱筑到一定高度时起筑,并随封土柱升高逐层上筑,最后再加修整。部分圆锥形、方基圆坟形、凸字形墓葬封土和象山形陵台上的坟堆采用了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