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耕地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与治理思路

合集下载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渣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王苗苗(安徽霍山县委党校,安徽霍山237200)脯要】本文通过对农村生态环渡严峻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农柠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对策。

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暖胄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可持续发展,%.u,.。

i。

j,7.?一?。

?r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形势近年来,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的强度开发利用、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

㈠农业资源逐渐减少和退化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均耕地面积很少,且耕地质量不断衰退。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也极不均衡,人均占有量少,且受污染严重。

植被破l a湘当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13A%,远远低于能够维持良性循环的指标,影响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

草原生态目前仍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

㈡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墒市工业向农村箱移,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在逐年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绝大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大量使用,加上畜禽粪便没有经过处理,进入了环境,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

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J l k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如上所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它已不是农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如不及早重视,防范和治理,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

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调整控制污染,制订政策,研究措施,落实目标责任,促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良性循环。

㈠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幽绚认识农村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

例如乡镇企业发展中,什么经济效益高就建什么厂,不管对环境的影响和人体的危害,农业生产中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

浅析新时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浅析新时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浅析新时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形势与对策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也是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根本遵循。

相对于城镇化地区,农村地区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的主要空间载体。

高质量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不仅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各地土地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利用日趋紧张。

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可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但由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尚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亟需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新时期乡村发展对土地综合整治提出的新要求。

1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意义土地是农村地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是建设文明乡村过程中的基础载体。

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统筹规划与建设,农村居民的居住点散乱、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且基础设施建设所投入的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垃圾与污水处理的统一管理。

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着眼于全域,其设计规划的内容也不仅局限于田间道路、土地平整与农田水利,更强调对整体进行布局与优化,有效解决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注重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最大程度上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确保人居环境改善与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在保留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提高乡村地区的精神面貌,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2农村土地整治的现状土地整治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以及土地修复在内的各类土地实践活动的统称,对未利用土地或利用程度较低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行为。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_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_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pollution at source and fight for the protection of clean land■文 / 洪亚雄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是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防范土壤污染风险、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抓手,党中央高度重视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工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扎实推进大气和土壤污染防治,更加注重前端控污,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已基本形成“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在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础弱、历史欠账多,同时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土壤污染源头防控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阶段成效1.土壤污染家底初步摸清通过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掌握了全国247.74万个工业污染源信息;通过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10万余家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潜在风险情况,查清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对主要农产品的影响。

这些工作为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重点污染物、重点区域,实施精准治污奠定了坚实基础。

2.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四梁八柱”基本建立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地下水管理条例》,发布农用地、污染地块、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3项部门规章,制定《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试行)》《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地下水污染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指南(试行)》等30余项标准规范。

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法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3.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确立以有色金属矿采选开采等八大行业的在产企业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6万家企业被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

保护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的发展建议与措施

保护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的发展建议与措施

保护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的发展建议与措施发布时间:2022-04-15T01:53:55.815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2年6期作者:张江涛[导读] 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稳定发展是根本保障。

广东精地规划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65摘要: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稳定发展是根本保障。

而这其中保护耕地已经上升到关乎国家安全战略的地位,为各级政府与学者所关注。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加速进程中,交通水利设施建设、胡乱圈地以及不合理耕作等等也造成了耕地的大幅度减少,耕地质量严重下降。

所以本文中就提出了保护耕地发展建议,并提出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复垦措施。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后备资源;发展建议;复垦措施前言:我国自古以来贵为世界农业大国,因此耕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它是中华民族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主要命脉。

近年来,我国国务院、党中央就耕地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主张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国家政府对耕地实施特殊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始终保持耕地总量不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而在探源当前耕地保护监管面临的困境与障碍过程中,也要提出耕地保护监管的路径和相关建议,为加强耕地保护,守护耕地红线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参考。

一、耕地保护制度的发展建议在对耕地保护制度提出发展建议过程中,我国希望严守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做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认真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范围,特别注重对耕地的环境保护与节约策略,最后达到控制乡镇企业的规模,提高征地成本的目的。

下文具体来谈[1]:(一)严守并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我国在严格执行农田保护过程中也必须追求耕地占补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构建耕地安全管理体系,这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中是颇有好处的。

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化遏制盲目占地行为,减少不合理占地现象,同时通过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使得耕地数量不会轻易减少,且始终保持占用耕地的单位新开垦耕地面积始终大于或等于占用耕地面积,如此一来,开垦新耕地的质量就与占用耕地的质量相当。

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挑战及对策

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挑战及对策

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挑战及对策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期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化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环境管理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和思路等转型需求更为迫切,妥善应对难度明显加大。

认真分析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制定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策略,指导环境保护,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未来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大规模污染治理从“九五”淮河治污和“两控区”二氧化硫治理开始,历经多年持续治污,取得了一定成效。

《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7项约束性指标中,除了NOx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之外,其他指标都已经于2014年提前完成。

但是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根据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联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显示,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由2006年第4名上升到目前第2名,而环境绩效指数从2006年的56分下降到2014年的43分,排名从第94名下降到2014年的第118名。

环境绩效指数一直处于后排,最受公众关注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依然令人忧虑。

1.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1.1空气污染据《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全国9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估计约有6亿人口生活在有害于健康的空气中。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发布的2014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显示,我国空气质量(18.81分)、在参评的178个国家中排名176名,倒数第2位,其中PM2.5平均暴露水平(2.44分),倒数第1位,PM2.5超标率(0分)。

(完整版)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挑战与对策

(完整版)中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挑战与对策

导读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格局多样,区域污染风险突出。

发达国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面临土壤重金属空间异质性强、土壤类型及农作物品种对重金属累积差异大、土壤酸化严重、土壤元素失衡、不科学的发展方式、土壤重金属累积趋势难以逆转、土壤—农作物重金属累积线性关系不显著,修复技术不完善、修复措施长期风险调控机制缺失等主要挑战。

根据我国农田土壤污染防治现状及课题组工作基础,我们提出以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和风险管控为基本思路,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体系,通过“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分类管理和土壤环境质量基准推导”等4个步骤推进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田生态系统健康,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

根据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农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以Cd、Ni和Cu等重金属污染最为突出。

据赵其国等估算,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面积约为2×107hm2,每年受污染粮食多达1.2×107t,经济损失达2×1010元。

宋伟等对近20 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的整理显示,我国城市、城郊和农村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涉及全国83.9%的省份和22.5%的地级市。

Teng等和Li等对全国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监测显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类型在增多,面积在扩大,程度在提高。

赵其国和骆永明指出我国区域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以西南(云南、贵州等地),华中(湖南、江西等地),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较为突出。

曾希柏等对湖南和广东等矿区周边农田的调查显示,样品超过现行土壤环境质量II 级标准的比例达到21.1%~62.3%。

对污染农田的治理修复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区域民众健康,其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农村建设生态保护思路

农村建设生态保护思路

农村建设生态保护思路现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然而,伴随着农村建设的加快,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在农村建设中实现生态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的思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农村生态保护的核心驱动力。

农村建设应大力引进现代科技,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例如,通过智能化农业示范基地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农村建设需要谨慎使用土地资源,避免乱占乱用。

应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动农村土地集约利用。

例如,可以通过农田亩产提高、合理轮作轮休以及耕地保护红线的设定来引导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此外,对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严格管控,确保农村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三、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应逐步转向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的综合利用,通过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赢。

政府可以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技术指导和财政支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农业的发展。

四、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农村建设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政府应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此外,要加强水环境的治理,减少农村污水的排放,鼓励农民采用节水农业技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五、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整治是实施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

通过建设农村环境卫生工程,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政府可加大对农村环境整治的投入,鼓励农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农村环境的美观度和整洁度。

六、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农民的生态保护付费,激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工作给予经济补偿,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积极性。

环境现状与问题分析

环境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环境现状分析环境问题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

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世界环境扩展为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如下: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严重、森林锐减、耕地减少、酸雨严重、臭氧层空洞增大、水资源危机、物种灭绝速度惊人二、环境问题成因分析1、经济活动的盲目扩大,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2、人口的急剧增长是环境恶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3、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环境污染加剧(四)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也是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之一三.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造成三大严重后果第一大后果是直接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后果是直接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

人体健康问题、环境公平问题都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第三大后果是带来严重的国际问题。

现在各主要西方国家已经把环境保护和人权宗教联系在一起,变成对华外交的主题。

四.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期,处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高峰期,环境状况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保护好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笔者以为,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展,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1994年3月,我国政府编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列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

近年来,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分别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都是在不断的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一)城市的布局涉及到自然、经济、技术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

首先,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

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路及对策

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路及对策

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思路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形势正逐渐转型,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整体目标以及基本流程应进行革新与完善,并通过多部门的工作配合,最终保证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思路更为创新。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土地整治工作的思路较偏向于战略发展层面,缺少以资源综合利用为视角的整治工作构思,不利于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工作环节注重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同时融入综合整治工作策略,以实现全域土地整治工作的目标。

关键词:全域全要素;土地综合整治;对策1全域土地整治的概念和内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指以乡镇为主要的实施单位,以土地整理复耕开发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借助城乡用地平台,对已经造成一定破坏的闲置低效利用及未能开发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的活动,全域综合整治是对土地综合整治的积极回应,可以促进土地综合整治,保护集约开发,促进实施农村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土地整治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耕地资源,将耕地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并依据现有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进行合理的分配,发挥土地价值,满足社会发展,提升农村农业生产效率。

对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来说,需要充分考虑土地整治的各方面因素,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规划方案,对各项整治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并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解决土地整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全方面规划满足土地整治的技术设计要求。

2土地整治项目的意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矿物质产品,不停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受到破坏。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

在同一空间上,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度问题并存,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已经难以完全解决综合问题。

需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多措并举,用“内涵综合、目标综合、手段综合、效益综合”的综合性整治手段进行整治。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可能超过了数字报告揭示的问题。

4月24日,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指出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工业园(大埔片)周围稻谷、稻田土壤及地表水样本的重金属超标严重。

其中,超标最严重的稻米样本中的镉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近21倍。

湖南被称为“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恶性的重金属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尽管早在2011年,国务院批复《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但目前该方案的实施效果实难定论。

全国范围来看,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不久前联合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

其中,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若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为准,我国耕地最新数据为203077万亩来计算,中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积占2.9%,已经达到5889万亩。

这个数字超过了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预估的5000万亩左右。

全国性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已经列入政府的计划之中。

譬如环保部最近原则审议通过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国土壤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但是,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并非就此会迎来绝对的利好,除非该行动计划能够解决一个关键问题:治理的资金从何而来。

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证券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土壤修复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治理项目需要政府财政拨款推动。

如果不能建立起“污染者付费”的基本准则,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可想象的。

农业环境资源整治实施方案

农业环境资源整治实施方案

农业环境资源整治实施方案农业环境资源整治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为了实施好农业环境资源整治工作,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农业环境资源整治的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农业环境资源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业环境资源的变化情况,对农田土壤、水质、空气质量等进行全面评估,为制定整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大量的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畜禽养殖的粪污排放等。

我们需要通过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加强畜禽养殖的环境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

另外,要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

农田水土保持是农业环境资源整治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加强农田的防护林建设、梯田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保护好农田的水土资源,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此外,还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通过生态林果业的发展,推广有机农业技术,建设农田生态景观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加强政策法规的支持。

制定健全相关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加大对农业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推动农业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

综上所述,农业环境资源整治实施方案需要从监测评估、面源污染治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政策法规支持等方面全面推进,确保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

中国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面对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分析生态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

它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其破坏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问题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概括如下:一是荒漠化日益严重。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

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建国初期约153万平方公里扩大到367万平方公里,而且每年都在以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总面积的1/3。

其次表现在土地沙化趋宽。

沙化土地在新、青、宁、甘、陕、蒙、冀、辽、吉、黑10个省、自治区,已形成长逾万里的风沙危害线,面积达168.9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国土面积的17.6%。

目前,我国近1/3的土地受到风沙威胁,每年必须付出500多亿元的高昂的治理代价。

草地退化面积达1.3亿公顷,占到了其总面积的1/3,并且每年都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历史上水草丰茂,“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科尔沁、鄂尔多斯等草原,至今已沦为“风吹草地尘飞扬”的沙地。

二是水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都在350亿吨左右,其中80%以上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泄入江河湖泊或浸入地下。

据调查,全国73%的城市的河水不宜饮用,42%的城市地下水及七大水系近半河段受到污染,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也因富营养化而出现赤潮。

据载、由于废水、污水排放量大,农药化肥使用多,黄河流域近4/5的河道被污染,每年损失上百亿元(《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另据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鸿亮院士介绍,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列入或被疑为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而我国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物。

199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教委、卫生部等13个部委联合签发的文件曾指出:我国79%的人正在饮用污染水。

浅议新时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杨锐山

浅议新时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杨锐山

浅议新时期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杨锐山发布时间:2021-08-05T06:30:51.674Z 来源:《房地产世界》2020年20期作者:杨锐山[导读] 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其中可直接利用的土地数量是比较少的,并且在可利用土地中还包含了土地污染的问题,因此为了满足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要求,需要加强对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力度,完成生态修复的目标,从而全面解决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需要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要求,提高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杨锐山博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我国土地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其中可直接利用的土地数量是比较少的,并且在可利用土地中还包含了土地污染的问题,因此为了满足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要求,需要加强对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力度,完成生态修复的目标,从而全面解决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需要严格按照我国的相关要求,提高土地综合整治的效果,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保护在新时期背景下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中,需要站在宏观性的角度了解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思路,以乡镇为主要的单位,结合这一地区自然和人文等特征,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生物措施以及生态修复技术,实现国土空间布局的有效优化,防止存在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从而支撑各行各业的追求发展。

一、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施的必要性在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之前,需要了解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为后续工作提供重要的方向。

国土属于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基础,在新世纪下,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背景,逐渐提高国土空间综合整治的效果,从而实现农村统一的现代化建设,更快地完成乡村振兴的目标[1]。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更加科学有序的规划好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对绿色发展水平的有效重视。

简述耕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

简述耕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

简述耕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政策的不断推进,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耕地模式,对于耕地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应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土地进行整治,进而探索出能够提升耕地质量的方法和思路。

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当前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耕地保护与利用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耕地保护;问题分析;优化策略1耕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挑战分析1.1耕地保护手段较为缺乏目前,我国的耕地生态保护制度还未完善,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不能完全对我国的耕地生态进行保护。

而我国在目前耕地保护系统是将土地开发整体复垦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相结合的,此外,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管理法等,未能形成有效保护。

由于缺少耕地生态的保护,我国的耕地不能被妥善保护。

1.2耕地生态保护目标不明确目前,我国在对于耕地生态保护上存在着保护目标不够明确的现象,因为保护目标不够明确,导致部门群众或者企业在想进行耕地的保护时往往会缺少一定的目标,从而导致耕地的保护就无法很好的进行,所以想要更好的进行耕地的保护,就必须明确好耕地的保护目标,当下针对于耕地保护上主要只有以下几点,分别是保障耕地生态健康发展、增强耕地生态功能、保持耕地生态稳定,维护耕地生态系统完整和促进耕地生态承载能力等。

这些众多的耕地保护目标往往让人眼前一乱,分不清主次,从而便不能进行良好的耕地生态保护。

2耕地保护与利用优化策略研究2.1健全农村耕地质量保护机制对广大农民群众而言,农村耕地是他们最为看重的财产和资源之一。

只有构建系统化的农村耕地质量保护机制,才能稳步提升农村耕地质量保护,促进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应该大力鼓励可耕地的有效整理,以提升和增加土地整治效益为核心,加速整理农村土地的土地资源,切实增加单位面积的实际粮食产量。

加速推动土地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从纯粹的土地整理逐步转变为结合土地风貌进行改造,从以往重视耕地数量转变为对生态、质量、数量的共同关注,切实促进耕地保护机制的完善,促进耕地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耕地管理制度及思路

耕地管理制度及思路

耕地管理制度及思路一、耕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护耕地资源。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一旦耕地遭到污染、过度开垦或者土地沙化等问题,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因此,建立健全的耕地管理制度是保护耕地资源不可或缺的一环。

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科学的耕地管理制度,可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收益和效益。

3. 保护生态环境。

良好的耕地管理制度可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防止农业生产造成的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4.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规范执行,可以推动农业生产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实现农业、农民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二、耕地管理制度的内容1. 耕地保护制度。

建立健全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管理,严格控制土地开垦和耕地扩张,防止耕地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2. 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估制度。

建立土地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耕地进行质量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耕地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3. 耕地利用规划制度。

制定耕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保障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4. 耕地整治和治理制度。

加强对耕地的整治和治理工作,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和使用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5. 耕地承包经营制度。

实行耕地承包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对耕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6. 耕地流转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耕地流转管理制度,规范耕地流转行为,保护耕地承包经营权益,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7. 耕地信息管理制度。

建立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健全耕地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监测,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8. 耕地监督检查制度。

加强对耕地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发现和纠正耕地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推动耕地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应对措施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应对措施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应对措施摘要:本文针对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应对措施,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先分析了我国土地整治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结合论述了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整治的特殊性,决定了土地整治中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能够更好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稳定发展,值得高度重视。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应对措施引言土地整治是实现现有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主要举措,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土地整治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水土流失、降低景观多样性、水资源利用紧张等。

为更好的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共同组成,就必须结合现存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才能在保证土地整治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上,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基于此,开展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应对措施的分析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土地整治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土地整治具有影响范围大、覆盖面积广、内容繁杂等特点,需要有规范标准的思路和体系,才能促使土地整治相关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

就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发展现状而言,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加大对土地整治的管理,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探究不完善的政策制度,降低各种因素对土地整治造成的影响。

特别是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全系统的分析和解决,促使各行各业都能积极参与到土地整治中来,加大对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利用率。

比如:在土地整治需要加大对农业耕地的管理,加大对土地整治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逐步扩大土地整治的影响力,让从事农业的人民对土地整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正确使用农业耕地,提升耕作质量,促使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1]。

2、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2.1破坏了生态多样性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发展用电和农业耕地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

耕地保护知识

耕地保护知识

耕地保护知识一、耕地概念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而成的,但并非任何土壤都可以发育成为耕地。

能够形成耕地的土地需要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1)必须有平坦的地形,或者在坡度较大的条件下,能够修筑梯田,而又不至于引起水土流失,一般超过25℃以上的陡地不宜发展成耕地;(2)必须有相当深厚的土壤,以满足储藏水分、养分,供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之需;(3)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以保证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对热量和水量的要求;(4)必须有一定的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5)必须达到在选择种植最佳农作物后,所获得的劳动产品收益,能够大于劳动投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凡具备上述条件的土地绍过人们的劳动可以发展成为耕地。

这类土地称为耕地资源。

耕地资源包括两种类进:一是已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耕地;二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即荒地。

耕地总资源: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

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新开荒且已种植的地;“沿海”、“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三年以上的“海涂”、“湖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因灾害或其它因素,虽然当年内未种植农作物但仍可复耕的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桑树、果树和其它林的地;年年进行耕耘种草的地。

不包括:因灾害或其它因素,已不能复耕的地;弃耕、休闲满三年的地,或者虽不满三年,但已经成为荒地的土地;不进行耕耘,净地种植牧草已成为永久性草地的土地;专业性的桑园、茶园、果园、果木苗辅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以混凝土等铺设的温室、玻璃室,导致栽培的植物体与地面隔绝的基地。

二、耕地资源分类1、根据耕地性质,耕地总资源又分为常用耕地面积和临时性耕地。

常用耕地:是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

包括土地条件较好的基本农田和虽然土地条件较差,但能正常收获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可用耕地。

常用耕地作为我国基本的、宝贵土地资源,受到我国《土地法》严格保护,未经批准,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得占用。

我国目前生态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目前生态资源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1、,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谈谈你对我国当前的生态现状的认识,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

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

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

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

“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

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

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

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

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

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

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摘要:耕地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保护利用好有限的耕地对我国的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耕地保护工作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压力。

人均耕地量少,耕地的质量偏差,耕地的污染严重,城市发展建设对耕地保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针对耕地管理的问题还要提出政策性建议,强调建立完善的耕地管理的监督机制,做到对耕地的统一管理,逐步的修改和完善耕地管理的办法,从而达到全面保护耕地的目标。

关键词:耕地资源;主要问题;保护措施我国的耕地数量十分有限,耕地的质量有待于提高,我国耕地与人口的矛盾也处在较为紧张的状态。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粮食进口的大国,随着国民经济的深化转型,还要在耕地管理方式方法上进行转型,强调建立全面、系统、可持续的耕地管理机制,高度的重视耕地资源的储备,认识到当前耕地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优化耕地保护的空间,提高耕地保护的质量。

一、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1.人均耕地数量少我国土地总面积较大,但是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存在着以土地换经济的情况,耕地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大,耕地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形势。

一方面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数量不足。

另一方面我国耕地分布不足,耕地的分布不规律,普遍的存在西多东少的现象。

东部人口较多,西部人口较少,耕地资源不协调增加了粮食供给不均衡的压力。

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往往需求更多的土地,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保护耕地,耕地保护工作的任务仍然较为紧张。

2.耕地质量待提高目前我国耕地的总体质量水平有待提高,耕地数量较少,占用耕地的现象或违法使用耕地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国家长期以来施行的“占一补一、占优补优”的政策并未能得到充分的落实。

耕地补偿数量与质量效果令人担忧。

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潜力不足,耕地资源的储备不足,有限的耕地资源量平原占比重较低,盆地等复杂地形的耕地数量较大,现有耕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有量较少,不少耕地属于贫瘠的耕地,不能进行播种,无法满足生产优势粮食需要。

最严格耕地保护新政解读

最严格耕地保护新政解读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土地整治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各级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该
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
一是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实现耕地保护数量质量并重 二是构建共同责任,完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
(一)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实现耕地保护数量质量并重
土地管理法要求: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利用 土地。因此,土地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至今,我国已开展三轮(1986-2000年、1997-2005年、 2006-2020年)覆盖全国的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 体系,规划对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严格保护耕地、促进 节约集约用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严格耕地保护新政解读
段向锋 广西国土资源规划院
主要内容
1、政策出台背景 2、政策基于的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及执行情况 3、政策解读
一、政策出台背景
(一)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
意思是粮食为人民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 土地是生产粮食的根本或基础,突出了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上世纪,我国经历了多次饥荒的考验: 1920—1921年华北四省大饥荒; 1925年川黔湘鄂赣五省大饥荒; 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饥荒; 1931年长江水灾引发饥荒; 1934年全国大旱灾,导致饥荒; 1936—1937年川甘大饥荒; 1942年中原大饥荒; 1943年广东大饥荒; 1946—1947年南方大饥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耕地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与治理思路一定数量高品质的耕地资源既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构建、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与生态支撑框架的重要源泉。

当前我国耕地面临着总量的硬性约束和生态的软约束,防止触碰“18亿亩耕地红线”与“耕地生态红线”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农产品安全和全域性生态安全等重要问题。

加强耕地生态环境治理、实施耕地生态安全监控、改善耕地生态品质,对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耕地生态环境污染源众多耕地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主要包括来自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城市污染转移等各个方面排放的污染物,众多污染源导致目前耕地污染形势严峻。

1.农业面源污染是耕地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对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不科学使用和粗放管理导致化学添加物在耕地系统中残留与溢出。

化学添加物的残留与溢出不仅对危害耕地本身,也会对耕地系统的环境(例如农田水利系统、池塘水系、江河湖泊、水生动植物、农田大气系统的下垫面等)造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点多面广,是最大的面源污染。

1995年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为3594万吨,2005年达到4766万吨,2015年达到6013万吨,20年时间上升了3个千万吨级。

由此可见,化肥施用强度呈逐年增长趋势,且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是美国、欧盟的2.5倍以上。

我国化肥过量施用,大量的营养元素不能被作物吸收,而是通过挥发、溶淋、渗透等方式进入大气、江河以及土壤中,造成全方位、多态化、立体化的面源污染。

1995年我国农药使用量为108.7万吨(原药),2005年达到153.6万吨,2015年达到187.3万吨,20年时间增长了73%。

我国农药的使用效率较低,仅为35%,而发达国家则高达55%~65%。

过量使用的农药会残留于土壤,或通过大气循环、地表径流及土壤渗滤进入大气、江河水体、农田水系中。

1995年我国农膜使用量为47万吨,2005年达到98万吨,2015年达到150万吨,年均用量增长5%左右,多年来农膜使用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农膜的物化标准低,农膜使用方式落后,地覆膜使用量占50%以上。

地覆膜老化后40%左右残留土壤中,造成严重的土地“白色污染”。

残留的农膜不仅会对耕地土壤透水、透气、养分输送造成物理性阻隔,还会向土壤释放Pb、Ge等重金属物质,造成土壤的化学毒性。

2.规模化养殖污染成为农村内源性污染的主流2015年,我国生猪饲养量为6.43亿头,蛋鸡存栏量近13亿只,肉鸡出栏量达90多亿只,可见我国养殖规模庞大。

这些养殖场40%以上集聚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中,且50%以上缺乏对畜禽粪便、下脚料进行集中处理的配套设施,大多数污染物被随意堆放,导致养殖场周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出现“饲养一栏猪、污染一片田、弄臭半个村”的现象。

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抗生素散发至耕地、水体中,成为农村内源性污染的主流。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中化学需氧量(COD)的90%以上来自畜禽粪污。

此外,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污染也是农村内源性污染的一个源头。

村民家庭生活中的塑料袋、包装纸等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遇到风雨天气,白色污染物就会随风飘散、随雨漂流,散落于田间地头和树梢草丛。

塑料袋、包装纸属于难降解的白色污染物,严重破坏耕地的透水透气性,影响乡村景观、农田景致。

3.工矿业非法排放积污难除相对于农业面源污染及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工矿业的非法排污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不仅污染程度重,而且治理难度大。

在工矿业非法排污中,许多废液(废气)中含有重金属及剧毒化物(例如氰化物、有机笨、无机酸、放射性物质等),这些废液(废气)对耕地而言是毁灭性甚至是难以逆转的生态破坏。

生态治理起来不仅需要很专业的修复技术,而且治理成本高、修复周期长。

有些工矿企业(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非法排污已经停止多年,然而其对耕地系统的环境破坏还在延续,并将持续多年。

环境保护部2006-2010年开展的全国土地调查显示:工矿业非法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江河水体后,通过灌溉进入耕地系统,导致我国耕地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的面积近2 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尤以Pb、Hg、Ge、Cr等重金属污染为甚;对耕地重金属污染进行治理,不仅时间长,而且成本高,每亩治理成本超20万元。

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工矿业周边、污灌区和城市郊区等。

4.城市污染下乡使耕地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城市污染下乡主要指城市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就排放至江河水体中或者在洪水作用下外溢至农村、转移至耕地及其环境中,每年数亿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污灌方式或洪水漫溢进入耕地及其生态系统,对农村耕地系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此外,城市污染下乡还包括城市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在农村耕地上随意堆放等。

截至2014年,城市固体废弃物在农村的堆放,导致200万亩耕地被占用。

另外,固体废弃物的堆放还会在耕地水循环、溶淋、渗滤作用下,造成对耕地系统的持续性污染与破坏。

二、耕地生态环境形势严峻1.耕地土壤质量下降,直接威胁农产品安全化肥、农药的过施与滥施,造成了耕地养分失衡、土壤退化等问题。

根据国土资源部2013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耕地调查显示,由于长期过度施用化肥,忽视对农家肥、有机肥的使用,东北的黑土地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已经变薄了50%,并将继续变薄;南方的红黄壤酸化加速,尤其是设施蔬菜及果园过施化肥现象严重,导致土壤酸化问题更加突出。

当前对耕地土壤品质威胁最大的仍是重金属污染问题。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的调查数据表明,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部分城市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我国耕地重金属污染在南方地区尤为突出,有些耕地因重度重金属污染已经不适合耕种粮食作物。

2013年在南方集中出现的“镉米”事件,就是由湖南省大片区域耕地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所致。

2.耕地水源涵养系统退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源涵养是农业的血液,水源涵养系统是耕地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

水源涵养系统由土壤的水养结构、耕地池塘系统等构成,农田基本水利设施、沟渠灌溉体系等是其支撑体系,通过农田的排灌能力、耕地系统抵御水旱灾害能力等状况反映出来。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以来,农村水利(特别是基本农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平均完好率不足50%,末级渠系损毁严重。

相关研究表明:南方稻作区的池塘年久失修,水土流失淤平和人为填平的池塘占池塘总数的20%以上,现存的池塘中由于淤积导致库容减少1/2以上者达21.2%,库容减少1/3左右占30.3%。

30年来南方耕地池塘系统综合库容率减少了60%以上,被农民形象地称作“塘堰像碟子、沟渠像断了结的羊肠子、田地像筛子”。

在许多地方,90%以上修建的田间灌溉渠系遭到废弃,耕地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蓄排水能力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均下降,导致出现“一遇大雨即成涝,无雨三天(池塘)底朝天”的局面。

农户田间灌溉越来越依赖“小型水泵+水龙带”从江河中取水的长输灌溉,自凿井灌溉在南方也被广泛应用,稻作区井耕化趋势明显。

2016年夏季席卷我国南北的洪涝灾害给我国造成损失巨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农田系统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面源水流汇入江河造成河流洪溢。

农田水源涵养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农田系统大气下垫面的水分结构,进而影响局部空气环流,造成气候异常变化。

3.耕地系统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耕地系统水体遭受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水源涵养能力减小,土壤沙化、石漠化趋势增加,对耕地动植物的影响巨大。

在南方稻作区的调研发现,耕地及农田水系中鱼类、蛙类等水生和两栖动物数量逐渐减少、质量不断变劣,水生植物数量减少,水田不断趋向干旱化。

有些重度污染区的农户发出“蛙鸣不再,水草变赖,鱼虾绝代”的警示。

三、提升耕地生态环境品质的建议1.实现对面源污染的初控目标针对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建议尽快制定出《“双零点方案”实施细则》。

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县级农技口要做好县、乡农资销售末端网络状况的摸底工作,对化肥和农药的种类、销量、农户分布、施用地块、施用方式等状况进行登记,开始实施化肥农药名录管理、许可证管理的前期工作;根据化肥、农药施用量及使用方式,结合平衡施肥、配方施肥及虫情地块的建议报告,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从2018年开始,普通农户从2020年开始实行施肥、用药的申报与登记管理工作,将地块细化使用、肥药的减量化施用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范畴;对化肥减量化施用及以农家肥替代化肥施用的农户进行绿色施肥补贴;编制我国农药更新换代的发展规划,力争到2020年我国农药施用的综合品系升级至欧盟3号标准,对使用生物农药、绿色农药的农户进行补贴,通过带状种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群防群治等植保管理创新大幅度减少对农药的使用与依赖。

重新编制农膜生产国家标准,对农膜生产的等级、原材料、厚度、环标等纳入强制性标准管理的范畴,逐步取消“双零八”以下农膜的生产,到2020年,提高“双零八”膜厚至“零壹贰”以上。

针对农膜的使用,实施两项强制性规范:一是逐步淘汰地覆与土压膜,实施大棚扎膜,截断农膜入地残留的通道;二是实行棚膜回收制度,规定棚膜使用两个种植季后强制性回收或置换。

到2030年后,全面实施农膜购买、使用、回收、置换的注册登记制度。

2.建立耕地来源物溯源机制,重点治理重金属污染建议对工矿业、城市工业、城市生活污染源的来源、构成、处理流程、消纳去向、农业关联使用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建立科学的、数字化的耕地污染物溯源机制与流控机制。

对污染的耕地,建立污染耕地地籍档案,并针对污染物来源、污染物性质、污染面、污染度、治理计划、治理效果评估、治理预后等制定出综合方案。

对于重金属污染耕地实行无条件退耕,坚决禁止生产粮食作物及农产品。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案选择上,优先选择生态修复方案,再考虑化学修复,慎重考虑物理性修复方案。

对于修复后的耕地先由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耕地生态环境评估,达标后经过两年种绿,再恢复种植粮食及农产品。

并对复耕后的耕地生态环境演化进行长期跟踪观察。

3.建立海绵耕地系统,推进耕地有机化建设第一,将池塘系统保护与维修纳入农村公共产品(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的范畴;第二,提高耕地水源涵养能力。

对冬季晒白、轮耕、休耕耕地实行种绿,以绿肥种植涵养水源,改善耕地水养、养分结构,逐步建立可涵养水源、抵御干旱的“海绵农田”系统;第三,依据耕地的水源涵养状况,对水田等优质耕地进行特殊保护,对水浇地的灌溉水源进行特殊保护;第四,建立耕地池塘系统、灌溉渠系、耕地涵养水源保护的综合管理平台,以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加强坡改梯,裸种绿等耕地水源涵养保护工程建设,提高耕地的水源涵养能力、养分平衡和综合生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