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的构建
摘要:建立能力模型是开展能力评价的第一个关键性任务。

本文针对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问题,总结了国内外职业能力建模研究的相关成果,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构建了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详细阐述了职业能力模型的内容维度、要求维度和行动维度,为进一步的职业能力评价方案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内容维度;要求维度;行动维度
作者简介:李福东(1982-),男,湖南平江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管理;皮洪琴(1964-),男,长沙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曾旭华,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应用”(编号:DJA100320),主持人:皮洪琴。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53-04
随着日益复杂的社会劳动对劳动者素质和智能要求不断提高,职
业教育的关注点从个体的岗位技能转向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

开展职业能力的评价,对优化职业教育体系设计、加强教育质量控制、改进教学方法、以及开展国际化职业教育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适应我国高职教育现状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模型,是开展我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必要前提。

一、基本概念
(一)能力
“能力”通常指个体或集体在一定环境中顺利完成某项活动(任务)的主观条件。

环境是影响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根据其对能力培养和发挥产生的作用可分为中性环境、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

主观条件是在完成活动(任务)过程中体现的知识、技能、态度、心理特征等先天和后天多方面的表征。

(二)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能力”的下位概念。

国际上对“职业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

通过深入分析和归纳,本文给出“职业能力”的定义为:个体完成和处理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所需要的主观能力的潜力。

职业能力的体现背景是按照某一职业普遍特征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的内涵既有别于个体智力,也不同于职业资格,而是在理解、反思、评估和完成职业任务中兼顾知识技能获得和人格培养,并获得适应跨职业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普遍被接受。

(三)能力模型
“能力模型”是对能力的内容和结构的系统化表述。

在职业教育中,能力模型说明了学习者应具备什么样的认知条件,才能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建立能力模型是能力评价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性任务,它是在“培养目标”、“能力评价手段开发”以及“通过能力评价指导教育实践”三者之间建立联系的前提。

二、能力和职业能力建模研究现状
1997年,Bybee首次开发了对能力进行系统化描述的能力模型[1],并在著名的PISA测试以及自然科学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PISA测评项目用于评价15岁学生在义务教育接近结束阶段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实施模式和国际可信度,其能力水平量表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在职业能力建模和测评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提出了著名的能力素质模型——冰山模型。

很多著名大中型企业将胜任能力模型针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其内涵是根据岗位的工作要求,确保该岗位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岗位工作的个人能力结构。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学者提出的职业能力内涵最具影响力。

1974年,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梅尔腾斯提出了关键能力的概念[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关键能力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主体内涵的能力模型,得到了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英国建立了职业教育的核心技能标准体系[3],包含6种核心技
能,其中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为主要核心能力,与人合作、学习和业绩的自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为更广泛的核心能力。

2006,德国科委(DFG)设立了“个人学习成果与教育过程控制测量能力模型”重点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证实,仅仅发展关键能力,并不能取代专业知识的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是建立在特定职业领域知识基础上的。

在此基础上,德国在2007年实施了“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项目,建立了一个跨职业领域的能力结构模型——KOMET能力模型[4],确定的三个能力级别,分别对应提高者、能手和专家三个职业发展阶段。

该项目对德国9所学校700名学生开展了一次职业能力测评,是世界上首次采用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以及职业承诺等进行的大规模标准化测评。

国内职业教育界重点围绕职业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了初步研究和探索。

如张宇明从企业招聘需求的角度以实证方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了探讨,建立了大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指标体系,包含文明素质表现、学习创新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体系和24个二级指标体系[5]。

杨永娟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指标体系[6]。

在能力评价应用方面,2009年北京市与KOMET项目合作,在7所职业院校开展了第一次职业能力测评[3]。

KOMET能力模型及其测评方案是国际职业能力研究的最新成果,跨职业性和实用性是其突出的特色。

该方案基于职业发展规律建立职业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严格的实证方法设计了测评方案,具有
很强的可操作性,为类似PISA项目开展国际职业能力评价比较提供了可能。

但目前KOMET方案也存在局限性和不足。

一是其能力模型虽然体现了综合职业能力,但采用专业性、开放性的测评题目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实质是集中考察被试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职业能力评价证据的充分性问题有待商酌。

二是评分者根据被试者提交的书面设计方案进行打分和定级,这种评判形式忽略了被试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态度、协作等多方面重要信息,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评判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