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大纲
![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928e6413650e52ea551898d9.png)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G0110764学时数:16学分数:1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考核方式:考查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太阳光伏、太阳热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了解电力系统中的各种储能技术及最新发展,包括超导储能、飞轮储能、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及抽水蓄能技术等;了解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变换技术,包括变换拓扑、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以及分布式发电系统和主干系统的相互影响及其运行与控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工程情况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论教学(学时:48)第一章能源概述(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能源的概念;掌握能源分类方法;了解能源与环境关系;理解新能源分类及发展的重要意义。
1、能源利用的历史2、能源的概念3、能源与环境问题4、新能源发展战略第二章太阳能及其利用(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太阳能资源及分布情况;掌握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了解太阳能的直接利用方式;理解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原理,掌握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特点及应用形式;理解光伏发电原理,了解光伏发电的类型,掌握光伏发电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1、太阳能资源及其分布2、太阳能的利用方式3、太阳能直接热利用4、太阳能热发电5、太阳能光伏发电6、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第三章风能与风力发电(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风能资源分布;了解风力机的种类和特点;了解水平轴风力机结构,理解风能利用系数等基本概念,理解工作风速的概念,了解风力机功率调节方式;掌握风电场的特点;了解风力发电的发展方向。
1、风能利用的历史2、风和风资源3、风力机的种类4、水平轴风力机的结构和原理5、风力发电机组6、风电场7、风电的发展第四章潮汐能与潮汐发电(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潮汐的利用方式;掌握潮汐的特征和类型;理解潮汐发电的方式,了解潮汐电站的结构;掌握潮汐发电的特点;了解潮汐发电的发展。
新能源发电技术 教学大纲
![新能源发电技术 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23bbe67daef5ef7bb0d3cb8.png)
新能源发电技术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90418Z10
课程名称:新能源发电技术/New energy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学分:32(6)/2
先修课程:电力电子技术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卓越工程师、自动化
教材、教学参考书:
1.王长贵,崔容强,周篁. 新能源发电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2. 朱永强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钱显毅,钱显忠新能源与发电技术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面对世界传统化石能源资源紧张和能耗污染严重的现状,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洁净能源已成大势所趋。
本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新能源的种类、特点、资源分布、转换原理、系统组成以及利用情况,重点掌握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从经济、环境、政策、技术发展与新能源之间的关系出发,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能源资源观。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了解新能源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特点等基础知识;初步掌握新能源的转换原理、资源分布、利用方式等专业知识。
重点掌握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发电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
能力:从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发展等方面出发,培养运用能源系统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素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新能源发电行业发展和应用现状,以大量实例来阐述新能源发电技术,提升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 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 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3084cb12cc58bd63186bdd3.png)
《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计划课程名称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性质汽车运用技术新能源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教学时间安排第3学期108课时课程描述本课程主要内容是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电工电路制作与检测,主要介绍直流串并联电路、交流电路、交流保护电路、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制作与检测;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主要介绍整流电路、放大电路、稳压电路、延时电路、振荡电路、开关电路、逆变电路、直流变换电路制作与调试;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主要包括直流电动机拆装、直流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交流电动机拆装、交流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永磁无刷电动机拆装、永磁无刷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开关磁阻电动机拆装、开关磁阻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电子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主要包括单片机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PLC编程器电路制作与检测。
课程以理论讲授和实物操作相互结合,集中讲授与学生分组学习交替进行。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技术部分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会使用通用工具、专用工具、设备和相关资料等进行规范作业。
同时,培养学生生产安全、环保、效率、5S要求、团队协作等意识和素养。
学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会直流串并联电路、交流电路、交流保护电路、继电器控制电路等电工电路的制作与检测;掌握整流电路、放大电路、稳压电路、延时电路、振荡电路、开关电路、逆变电路、直流变换电路等电子电路的制作与调试;掌握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掌握电子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能够正确合理使用新能源汽车。
在实践过程中,重视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规定。
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对象●电工电路的制作与检测;●电子电路的制作与调试;●电动机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电子控制电路制作与检测;●完成相关作业内容的记录分析。
工作对象工具电工手册、电子元器件手册、设备手册等资料;汽车电工电子通用工具、汽车举升器、维护检测专用工具及测量仪器设备。
国网新能源培训课程设计
![国网新能源培训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158999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2.png)
国网新能源培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新能源的基本概念,掌握主要新能源的类型及其特点。
2. 学生能了解我国新能源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及支持措施。
3. 学生能掌握新能源发电的基本原理,了解新能源发电设备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能源发电的优势与局限性,具备初步的新能源项目评估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一个简单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模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资源、专业书籍等工具,收集、整理和分析新能源相关资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新能源知识,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新能源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增强国家认同感,激发科技创新精神。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新能源培训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新能源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环保意识和科技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为具有一定物理基础和能源知识的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新能源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新能源概述- 新能源概念与分类- 新能源发展背景及意义- 我国新能源政策与发展规划2. 主要新能源类型- 太阳能:原理、设备、应用- 风能:原理、设备、应用- 核能:原理、设备、应用- 生物质能:原理、设备、应用3. 新能源发电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 核能发电技术-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4. 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系统设备选型与配置- 系统运行与维护5. 新能源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方法与指标-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环境影响评估6.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际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 新能源产业政策及支持措施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新能源概述、太阳能原理与应用第二周:风能原理与应用、核能原理与应用第三周:生物质能原理与应用、新能源发电技术第四周: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新能源项目评估第五周: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新能源发电》课程设计
![《新能源发电》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f9a0a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6.png)
《新能源发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新能源发电的基本概念,掌握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主要新能源发电方式的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新能源发电的优势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了解新能源发电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3. 学生能够解释新能源发电中的能量转换过程,掌握相关物理知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能源发电设备的设计和运行原理。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简单搭建和调试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和科学方法,计算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和经济效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对新能源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能够关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培养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技类选修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新能源发电技术,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八年级学生对新能源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能够达到上述目标。
二、教学内容1. 新能源概述- 了解新能源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 理解新能源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太阳能发电技术- 学习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转换效率。
- 掌握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组成和安装方法。
3. 风能发电技术- 了解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 学习风能资源的评估和风力发电场的建设。
4. 水能发电技术- 掌握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设备。
- 学习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5. 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能量转换与储存- 学习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 掌握储能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6. 新能源发电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分析新能源发电对环境保护的贡献。
新能源发电技术-2003版
![新能源发电技术-2003版](https://img.taocdn.com/s3/m/94dc6328915f804d2b16c11b.png)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编号:00200850课程名称:新能源发电技术英文名称:New Energy Generation Technology总学时:24总学分:1.5适用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先修课程: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着重介绍最有代表性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技术及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电力系统中的各种储能技术及最新发展,包括超导储能、飞轮储能、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及抽水蓄能技术等;新能源发电的电力变换技术,包括变换拓扑、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分散电源的运行与控制;国内外最新的新能源应用工程信息等。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基本要求»(注:说明对知识的要求,如了解、理解、掌握)掌握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机理及设备;燃料电池发电的机理;各种储能技术;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电路;分散电源对大系统的影响分析等。
«基本内容»(注:突出重点、难点)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电力系统各种储能技术(超导、飞轮、蓄电池、超级电容、抽水蓄能电站、压缩空气等);电力变换回路及控制;分散电源对系统的作用及影响等。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例1: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于课堂讨论,讲授与讨论基本达到:7:2。
例2:本课程主要贯彻理论与实践、讲授与讨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安排课堂讲授24学时,放映教学电视4学时,课堂讨论6学时。
例3: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分专题讲授,留下思考题。
为了使教学的效果明显,我们不但要求内容新颖、有针对性,而且力求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手段灵活,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喜闻乐见,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听课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等。
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建议)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自编教材。
六、补充说明大纲执笔者:大纲校对者:大纲审核者:制定日期:。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fd9f96d27284b73f3425005.png)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电厂热能动力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这几种新型能源的发电原理、应用等知识。
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新能源技术驱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新能源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差距悬殊,就业前景广阔,针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主要方向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及风力发电等职业岗位群。
学习该课程应具有《高等数学》、《电路及磁路》、《锅炉设备》、《汽轮机设备及运行》等相关的知识。
(二)课程设计理念通过对专业相关的职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获得包括知识单元、技能单元和关键能力在内的全部工作知识。
首先邀请来自电力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等),确定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其次,由专业教师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再由电力企业专家对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确认,明确其工作内容;最后对明确工作内容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职业能力分析,归纳整理出专业涵盖的知识技能单元体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通过企业调研、职业岗位与职业资格分析,与企业共同确立教学内容;在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确定课程结构,设置学习情境。
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榆林新能源发电实际生产过程相结合。
学生考核方式多样化,既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核新能源发电在榆林及周边的应用情况。
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例音像、多媒体等技术,从多角度、多层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专业技术环境,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学生全面了解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这几种新型能源的的现状、发展趋势、基本原理、应用情况等知识,掌握太阳能、风能、洁净煤发电技术。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调试,对学生基本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标准 (1)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标准 (1)](https://img.taocdn.com/s3/m/217e746cf111f18582d05a27.png)
《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 电力系统自动化3+2本科【开设学期】: 第五学期【课时数】: 64【课程编码】:一、制定依据本课程是根据教育部有关建设和课程改革方面的指导精神和意见,结合电力系统自动化(清洁能源方向)专业人才培训模式和课程体系及其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参考企业与专家相关建议编写而成。
二、课程描述《新能源发电技术》是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清洁能源方向)的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常用的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现状,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等系统及工作原理。
在全球性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的情况下,风能和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其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该课程向人们展示了清洁能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利用清洁能源发电的角度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清洁能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懂得运用先进的新知识和方法去预防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能源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该课程体现了启蒙性、基础性和创新性。
三、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启迪思维模式,建立科学性的课程框架,注重发展思维、注重应用与推理能力。
1、方法能力目标:(1)信息查询、收集与整理;(2)分析、总结;能源动力分院供用电教研室1(3)方案设计与评估决策。
2、社会能力目标:(1)容忍、沟通和协调人际关系;(2)团队合作;(3)批评与自我批评;(4)劳动组织与实施;(5)遵守劳动纪律。
3、专业能力目标:学生经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并熟悉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为今后从事新能源发电厂、火电厂的电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以及从事太阳能硅片生产的第一线岗位,完成新能源发电厂建设工程中太阳能电池阵列、风机的安装、调试、检修、维护及运行监控管理工作任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能源发电技术标准
![新能源发电技术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a465b4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1.png)
新能源发电技术标准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备受关注。
新能源发电技术具有清洁、可持续和低碳的特点,对于减少污染和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不同类型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推动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健康发展,制定相应的规范、规程和标准就成为迫切需要的事情。
一、风能发电技术标准1.1 风电塔设计标准风电塔作为风能发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要符合安全可靠、耐风能力强等要求,以确保风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设计标准应涵盖风电塔的结构、材料、承载能力以及抵抗风压等关键指标。
1.2 风机叶片制造标准风机叶片是风能发电机组的核心部件,制造标准应包括材料要求、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以确保叶片的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
1.3 风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规范风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直接关系到发电效率和设备寿命,相关规范应包括设备布置、安装方式、接线和防雷等方面,确保安装质量和运行可靠性。
二、太阳能发电技术标准2.1 太阳能电池板质量标准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的核心装置,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发电效率和寿命。
太阳能电池板质量标准应包括材料要求、电池效率、光电转换效率以及抗风压能力等关键指标。
2.2 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装规范光伏系统设计与安装规范应包括太阳能电池板的布置与倾角、组串方式、逆变器容量选择以及电缆布线等方面的标准,以确保系统的安装质量和发电效率。
2.3 光伏电池组件测量与评价方法光伏电池组件的测量与评价方法是对太阳能发电设备进行质量检验和性能评估的重要依据,相关标准应覆盖电池组件的功率输出、温度特性、可靠性等关键指标。
三、水能发电技术标准3.1 水电站设计和施工规范水电站作为水能发电的主要形式,其设计和施工要符合安全性、节能性和环保性的要求。
标准应包括水电站的类型、设计水头、装机容量及发电设备选型等关键内容。
3.2 水轮机质量检测标准水轮机作为水能发电装置的核心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发电效率和寿命。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8cd601d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98.png)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向编制单位:汽车工程系编制日期:2019年8月10日汽车工程系(部)制一、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1.课程性质与作用该课程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驱动电机》前述课程为《汽车电工电子学》、《新能源汽车概论》、《纯电动汽车结构》,后续课程有《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故障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课程,承前启后,地位十分重要。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要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常见故障诊断方法等方面知识,使学生了解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系统的种类及特点,最终获得检修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检修的能力。
培养学生新能源汽车核心知识的同时,传授他们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与技术,让学生能够适应4S店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并且培养学生能够具有新能源汽车行业管理能力,能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并具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和责任意识。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分组讨论与实训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学生操作训练过程中,使学生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拆装、检测与更换;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检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总成的拆卸与安装;驱动电机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检测。
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将对应的技能训练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布置课堂任务。
(二)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实施方案。
(三)教师对方案进行检查和补充。
(四)小组确定方案进行分工协作。
(五)小组完成任务,提交实训报告。
(六)老师进行补充和对完成情况进行说明指导。
(七)单独进行实训项目考试。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结构认知;2.熟悉动力电池管理系统的检测;3.掌握驱动电机总成的拆卸与安装;4.掌握驱动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检测;5.熟悉驱动电机管理系统的检测;6.了解典型动力驱动单元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5e32ca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a.png)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新能源汽车技术是现代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原理、构造、设计、制造、测试等方面的知识,具备新能源汽车的维护、调试、维修和改进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能够进行基本的车辆诊断和维修;2.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和最新发展,具备行业前瞻能力;3.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和测试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生产操作;4. 具备新能源汽车的改进和优化能力,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技术创新。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包括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技术、混合动力技术、氢燃料电池技术等关键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工艺、测试方法、安全性能等方面的内容。
具体要求如下:1. 电动化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和构造,了解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的技术特点和性能指标,能够进行基本的车辆维护和维修;2. 混合动力技术:要求学生掌握混合动力汽车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各种混合动力系统的优缺点,能够进行简单的故障诊断和维修;3. 氢燃料电池技术:要求学生了解氢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和构造,掌握氢气储存、燃料电池发电等关键技术,能够进行安全操作和简单的维护保养;4. 其他新能源汽车技术:如太阳能汽车、智能汽车等,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原理和特点,能够进行基本的评价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企业实习等。
同时,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技术。
四、课程评估与考核本课程的评估与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成绩主要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表现评定;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察学生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课程标准
![《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46c4a45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8.png)
《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16123301课程名称: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88,其中,讲授学时:64,实践(实验)学时:24。
学分:4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光伏发电与应用技术专业开设学期:第4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新能源电源变换技术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学科,它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可燃冰、潮流能、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和盐差能等利用技术。
这些能源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是计算各方面自然存在的能量,再通过研究不同机构用其吸收这些能量,将其转换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工作。
它的应用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这包括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电工及电控学等。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新能源能利用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太阳光伏、太阳热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燃料电池发电技术;了解电力系统中的各种储能技术及最新发展,包括超导储能、飞轮储能、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及抽水蓄能技术等;了解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变换技术,包括变换拓扑、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以及分布式发电系统和主干系统的相互影响及其运行与控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工程情况等。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使学生了解可再生能源的生成、特点及利用方法,使学生基本掌握新能源应用研究的技术手段。
掌握太阳能、风能发电的机理及设备;燃料电池发电的机理;各种储能技术;电力电子功率变换电路;分散电源对大系统的影响分析等。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对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课程的学习方法。
要求学生对能源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第1章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导论1.1能源储备与可持续发展战略1.1.1我国的能源结构与储备1.1.2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2能源的分类与基本特征1.2.1能源的分类1.2.2能源的基本特征1.2.3新能源及主要特征1.2.4分布式能源及主要特征1.3新能源发电——能源转换的重要形式1.3.1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1.3.2我国新能源发电的现状1.3.3新能源发电及电源变换的主要形式1.4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的经济意义1.4.1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引擎1.4.2新能源发电的经济意义本章小结(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能源的基本分类难点:1.新能源的开发及发展趋势第2章电源变换和控制技术基础知识(6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对本课程所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常用电力电子器件的基本知识、使用方法。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李桂强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李桂强](https://img.taocdn.com/s3/m/c0e981a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f.png)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李桂强*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在该领域进行教学和研究。
*1. 课程背景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和发展迅速增长。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与控制技术是该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之一。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和控制系统的深入理解,以及掌握相关技术和应用。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熟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 理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的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掌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的调试与维护技能;- 能够分析和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常见问题。
3. 课程大纲该课程包括以下主题:1.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原理与分类:- 电动机基本原理-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分类及特点2. 动力电机控制技术:- 电机调速原理与方法- 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电机控制算法及其应用3.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调试与维护:- 调试工具与方法- 故障诊断与排除- 维护和保养技术4.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系统的应用:-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整体设计- 能量管理与优化- 能源回收与利用4. 评估与考核该课程的评估与考核将采用以下方式:- 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实验和项目报告- 期末考试5. 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参考教材如下:- 李桂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与控制技术》,出版社:XXX- XXX,《电动汽车技术手册》,出版社:XXX- XXX,《现代电机与控制系统》,出版社:XXX以上即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与控制技术课程标准—李桂强》的内容概述,旨在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指导。
该课程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机与控制技术。
如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参阅参考教材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标准淄博职业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2013年10月课程标准的制定源于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该课程可支撑的传统岗位有:●电厂及电力、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检修及技术管理●各类电厂发电系统的项目规划和技术服务●发电系统(电站)的工程项目施工和系统维护与管理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检测、营销及市场开拓等工作新能源发电技术是上述工种核心能力或者基本能力的一部分,该课程的学习对职业能力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简介《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该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这几种新型能源的发电原理、应用等知识。
人类进入21世纪,一场新的能源革命正在悄悄进行。
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们迫切呼唤建立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逐渐取代以污染严重、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
课程包含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地热发电技术、潮汐能发电技术和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等几部分,全面展示了近年来新能源发电的技术进步成果。
为满足企业要把岗位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企业所需求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
二、课程的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为校企合作共建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好地专业学习条件和职业发展空间。
本专业人才培养采用“双证书制”,学生毕业后除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同时取得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国家政策推动和新能源技术驱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新能源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差距悬殊,就业前景广阔。
学习该课程应具有《高等数学》、《电路及磁路》、《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等相关的知识。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续课程内容和生源情况,将该课程分为若干个项目,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各项目训练中。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制作、调试,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自信心。
三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设计师基于工作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驱动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发。
通过对专业相关的职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获得包括知识单元、技能单元和关键能力在内的全部工作知识。
首先邀请来自电力生产一线的专家(工程师、技师、高级技师等),在学院专业教师支持下,确定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其次,由专业教师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再由电力企业专家对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确认,明确其工作内容;最后对明确工作内容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实施职业能力分析,归纳整理出专业涵盖的知识技能单元体系。
课程设计的思路1.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
走访大量从事新能源发电相关企业,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与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能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与在企业一线从事电力系统运行、检修、试验及电气设备安装毕业学生进行交流,听取毕业生对本课程建设的反馈意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帮助我们审视以往“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训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出修改意见。
2.课程体系重构我们按照企业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等流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
工作岗位调研、分析经过调研,确定毕业生主要从事各类电厂及电力、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检修及技术管理,各类电厂发电系统的项目规划和技术服务,发电系统(电站)的工程项目施工和系统维护与管理,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检测、营销及市场开拓等工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经针对所有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其典型工作任务。
专业学习领域确定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架构,分解各类职业能力,确定专业学习领域。
与该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经过调研归纳《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确定课程标准,设计任务载体分析整合后课程内容和目标,选择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能力形成特点,该课程包含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这几种新型能源的发电原理、应用等知识。
四课程培养目标学习并掌握关于《新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实例,启迪思维模式,联系实际应用,建立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掌握解决有关继电保护方面问题的分析方法,给予学生有益的启发,拓展学生的眼界。
一、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环保意识。
三、专业能力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新能源发电行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保意识,适应新能源发电技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从事各类新能源发电装置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运行操作等工作,并具备对新能源发电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授课内容包括太阳能热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电力系统各种储能技术(超导、飞轮、蓄电池、超级电容、抽水蓄能电站、压缩空气等);电力变换回路及控制;分散电源对系统的作用及影响等。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六教师任职要求七实施建议(一)评价建议1.对学生的评价(1)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形成性考核+综合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制订出以各单元模块训练项目、课程设计项目的完成情况为依据,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阶段性考核及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性考核是期末对全部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测试,采用“教考分离”考核方式,授课教师不参与出题,由其他教师或企业专家根据生产实际出题,2个以上班级实施统考,学生独立完成理论与能力的综合测试;教授实训课教师负责平时行程考核成绩的评定。
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允许学生提前完成实训项目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完成实训内容,由授课教师认定同意后,该部分学生可在正常授课时间完成后续实训内容或扩展实训项目。
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由实训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教师可根据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必备的知识点、基本技能进行讲解和指导。
再依据考核标准进行测试,教师签字认可学生已完成的实训项目。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讨论、作业、考试、自弃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应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学生,以便学生学习调整策略。
(2)成绩评定形成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提问、作业、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期末综合考核占总成绩的40%。
2.对教师的评价按照学院相关规定进行。
3.对课程体系的评价按照《示范院校建设方案》的要求进行评价。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等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CAI课件、虚拟实训、工业案例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相辅相成。
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
以文字教材为中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三)学习资源建议1.教材选取的原则以培养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贯彻高职高专培养目标,教材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同时反应继电保护新技术。
2.推荐教材常美生主编. 新能源发电技术.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3.参考的教学资料学习情境授课计划、引导文、参考资料、项目检查单、项目评价表、教学课件、练习题、企业生产视频。
自编讲义和教材。
参考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吴治坚编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刘吉来,黄瑞梅主编新能源发电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学习网站八附录在实际教学中,在适合的模块,适当采用行为引导型、案例型或者项目型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既要学,还要知道为什么学,知道为什么学,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学,增强学生对专业和课程的理解,让学生能主观能动的学习课程,使学生在案例甚至项目活动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活动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要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通过选用典型活动项目,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实战项目的参与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最好途径,作为教师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建设,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