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选择题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 (3)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选择题模拟复习知识点大全 (3)

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图的上方总是表示北方B.等高线闭合的地区都是山地C.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平原D.等高线图上的山地标高均为海拔高度2.图是东南亚的高脚屋,其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高寒B.冷湿C.干旱D.湿热3.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无关的是()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4.我们生活在图中哪一个大洲()A.B.C.D.5.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全球海陆分布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球七大洲、四大洋各自独立成为十一大板块B.板块形成以后是固定不变的C.亚洲和欧洲属于不同的两个板块D.板块交界处一般多火山和地震6.下面关于世界语言、人种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范围最广的是汉语B.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C.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D.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7.从下图中信息判断,形成城市聚落可能性最小的是()A.A B.B C.C D.D8.国家交往中,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的产品最不可能的是()A.石油B.小汽车C.农产品D.纺织品9.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治理酸雨,韩国国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部植树,说明了()A.中国没有能力自己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B.发达国家注重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C.我国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D.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10.读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大洲或大洋排序正确的是()A.北美洲、太平洋、非洲B.南美洲、大西洋、非洲C.南美洲、太平洋、非洲D.非洲、大西洋、南美洲11.地图三要素是指:()A.图名、比例尺、注记B.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C.地图名称、比例尺、方向D.地图名称、方向、注记12.如图中,若A为海洋,B为陆地,则图示表示()A.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B.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C.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D.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13.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其形成无关的板块是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14.小李被选拔为孔子学院的老师,她发现她的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小李工作的地方最有可能在( )A.非洲南部B.亚洲西部C.亚洲东部D.欧洲西部15.“肤色较白,头发天生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他是:A.黑种人B.白种人C.黄种人D.混血种人16.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B.C.D.17.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水源充足、土壤肥沃B.山地崎岖、气候寒冷C.资源丰富、气候宜人D.交通便利、地形平坦18.下面关于海和洋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B.大洋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把大洋与另一个大洋隔开C.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以海峡相连D.海峡是连接两片海域的狭窄水道19.西亚村庄的房屋通常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原因是()A.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B.减少太阳辐射和从沙漠吹来的热风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D.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2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分析造成此诗句中景观差异的原因()A.纬度位置因素B.海陆位置因素C.地形因素D.海陆热力差异因素21.下图示意某地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模拟复习重点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期末模拟复习重点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模拟复习重点一、选择题1.在我国南方水资源丰富的地方,许多村落都沿河分布,主要原因是①沿河地带土壤肥沃②沿河地带地形平坦③沿河地带渔业资源丰富④沿河地带交通便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某地的年降水量是568毫米,这是指某地()A.当年的降水量B.某一年的年降水量C.各年的降水量都是568毫米D.多年平均降水量3.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地带,与这个火山地震带的形成无关的是()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D.亚欧板块4.下面关于世界语言、人种和宗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范围最广的是汉语B.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C.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D.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5.今天(1月16日),地球运动的位置最接近右图中的( )A.a B.b C.c D.d6.国家交往中,发展中国家大量出口的产品最不可能的是()A.石油B.小汽车C.农产品D.纺织品7.某山地当山麓地带(海拔720米)的气温为28.8℃,山顶(海拔1520米)的气温大致是A.20℃B.24 ℃C.28℃D.32℃8.在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小聪和小明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地方是()A.产生现象B.运动方向C.运动周期D.绕转中心9.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①便利的交通②平坦的地形③高山、荒漠④气候湿热⑤水源充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⑤10.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D.美洲板块11.小李被选拔为孔子学院的老师,她发现她的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小李工作的地方最有可能在( )A.非洲南部B.亚洲西部C.亚洲东部D.欧洲西部12.某地图比例尺为1:2000000量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A.3千米B.30千米C.6千米D.60千米13.区别人种的主要根据是A.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B.居住地区和生活水平C.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D.肤色、眼色、毛发、脸型等体质特征14.世界上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大洲分别是A.非洲和欧洲B.亚洲和北美洲C.北美洲和拉丁美洲D.拉丁美洲和大洋洲15.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全新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全册)

全新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全册)

全新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资料(全册)目录1. 单元一:地球与地图复2. 单元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复3. 单元三: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复4. 单元四: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复5. 单元五:农业与农村复6. 单元六:工业与城市复7. 单元七: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复单元一:地球与地图复- 地球的形状和转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外部特征-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经纬度和地理坐标单元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复- 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的区域地理环境特点单元三: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复- 中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分类和特点- 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单元四: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复- 中国的陆路交通- 中国的水路交通- 中国的空中交通- 中国的管道交通- 中国的通信发展和网络建设单元五:农业与农村复- 中国的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区划- 中国的耕地与耕地保护- 中国的农产品种植- 中国的农村生活与发展单元六:工业与城市复- 中国的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工业分布- 中国的工业结构- 中国的工业污染与治理- 中国的城市工业化进程单元七: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复- 人口增长与资源压力- 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问题-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以上是全新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复资料,共包含七个单元内容,详细介绍了地球与地图、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人口与城市、中国的交通与通信、农业与农村、工业与城市以及地理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点。

根据这份资料,你可以对该教材进行全面复,提高自己的地理研究成绩。

祝你学习顺利!。

部编七年级地理下册-地球的运动(附习题)

部编七年级地理下册-地球的运动(附习题)
清晨,我们迎着朝阳 开始了一天的活动。
夜晚,满天星辰伴随着 我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白昼和黑夜为何 交替出现?
日月星辰为何每 日东升西落?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 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能够说出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绕转中心、周期和方向。
2. 知道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时差) 并会解释产生的原因。
(5)五带的划分
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 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一 年之中,不同纬度的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 有少,冷热就有差别。
66.5°N
①划分的依据:
人们根据各地获得
太阳光热的多少, 把地球表面划分为
赤道
五个温度带。
66.5°S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S
②五带的比较。
温度带
范围
气候特点
阳光直 射现象
极昼极 夜现象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终年炎热 有 无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四季变化 明显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状元之成才路 间
四季变化 明显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状元成才路
终年寒冷 无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终年寒冷 无 有


同一地区产生四季变化、昼夜长短
地理现象 变化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五带的划分
1.山东济宁的学生通常要比新疆乌鲁木齐的学生 上学要早是因为( D ) A.济宁的学生比乌鲁木齐的学生勤奋 B.两地的气候不同 C.地球自转造成的两地季节差异 D.地球自转造成的两地时间差异

统编教材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知识点体系复习资料上下册

统编教材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知识点体系复习资料上下册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自然环境要点梳理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自然环境要点梳理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自然环境要点梳理本文档梳理了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关于地球自然环境的要点,内容如下:一、地球的形成和演变- 地球的形成:说出地球是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由于各种原因发生一系列的转变而形成的。

- 地球的结构:提及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结构,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 地球的演变:从地球形成至今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包括大陆漂移、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二、地球的气候和季节- 气候的形成:气候是地球长期的天气状况,由气温、降水、风等要素组成。

- 气候带的划分:根据不同纬度和地势高低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主要气候带。

- 季节的变化:季节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和自转引起的,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

三、地球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重要性:水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

- 水循环过程:水从地表和大气中不断循环,通过蒸发、降水和径流等过程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

- 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例如减少浪费、开展节水活动等。

四、地球的植被和动物资源- 植被的分布:不同气候条件下,植被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 动物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动物资源,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平衡。

五、地球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地球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退化、垃圾处理等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 地球环境保护: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地球环境。

以上是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关于地球自然环境的要点梳理。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可以增进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理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与能力。

字数:xxx字。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难点归纳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难点归纳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难点归

本文档旨在归纳总结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难点内容。

以下是对各单元的重难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
- 重点内容:地球的形状、经纬度、地图的使用和阅读
- 难点内容:地球形状的证明过程、经纬度的理解与应用、地图上信息的解读和标注
第二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 重点内容: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地球的倾斜和季节变化
- 难点内容:地球运动原理的理解、地球倾斜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
第三单元:中国的分区
- 重点内容: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区域划分和区域特色
- 难点内容:中国地理位置的把握、各自然环境特征的理解、区域划分标准的掌握和区域特色的辨析
第四单元:各地的气候
- 重点内容:气候的形成和分类、中国气候的区划、气候变化及对生活的影响
- 难点内容:气候形成的多因素分析、中国气候的复杂性和区域差异、气候变化与生活的关联性
第五单元:中国的水资源
- 重点内容: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我国的主要水系和水利工程
- 难点内容: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问题和解决办法、我国主要水系的地理位置和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效益
第六单元:人口与发展
- 重点内容:人口变化与人口流动、人口问题与解决、可持续发展
- 难点内容: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人口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以上是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重难点内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不规则的球体;2.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1.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特点:都是圆形、长度不等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都指示东西方向。

3.纬度: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4.特殊纬度:0度: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90度:南北极点,最大的纬度;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四、经线和经度 1.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向西为西经,向东为东经;4.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5.经度的变化规律:本初子午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五、利用经纬网定位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顺时针。

3.周期:1天或24小时。

4.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 1.含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

3.四季: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南半球的季节与之相反。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考点总结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考点总结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考点总结选择题1、乡村聚落主要从事( )A.纺织工业B.饮食服务业C.耕作业D.邮电业答案:C乡村聚落居住的较分散,人口稀疏,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生产活动,污染较轻;城市聚落居住集中,人口密集,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污染较重,故选C。

2、如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

该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时段是()A.①~②和②~③B.①~②和③~④C.①~②和④~⑤D.②~③和④~⑤答案:A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时,表示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时,表示人口数量不断减少,从图中得知,①~②段和②~③段,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数,表明人口在不断增加,所以A正确,故选A。

小提示:3、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巨大,深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对四地判读不正确的是()A.图①中有骆驼、帐篷,说明该地区气候干燥,所以图①位于西亚地区B.图②中有驯鹿、雪橇,说明该地区气候寒冷,所以图②位于北亚地区C.图③中有小船,说明该地区降水丰富,所以图③位于南亚地区D.图④中有马、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是草原地区,所以图④位于东南亚地区答案:D分析:图①中有骆驼、帐篷,说明该地区气候干燥,所以图①位于西亚地区,这句话对; 图②中有驯鹿、雪橇,说明该地区气候寒冷,所以图②位于北亚地区, 这句话对; 图③中有小船,说明该地区降水丰富,所以图③位于南亚地区,这句话对; 图④中有马、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是草原地区,所以图④应位于西北地区,而不是东南亚地区,这句话不正确;故答案选D.4、下面关于世界语言、人种、宗教、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范围最广的是汉语B.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撤哈拉以南的非洲C.道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D.聚落主要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类答案:D分析:世界分为七大洲,不同地区的语言、人种、宗教育不同区别。

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汉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A错;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B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C错;聚落主要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类,D对;故选D。

部编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清单

部编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清单

部编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复习知识
点清单
本文档旨在提供部编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的复知识点清单,帮助学生系统地复相关内容。

以下是考试复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四季变化
- 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 地图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中国的四大自然环境
- 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 我国的气候和植被分布
- 我国的动植物资源
第三章:我国的人口与城市
- 人口与人口问题
- 我国的人口分布
- 我国的主要城市
第四章:地理中的图像技巧
- 邻国与我国的交通联系
- 世界地理热点问题
- 利用图像技巧解决地理问题
第五章:中国的九大地理区域
- 东北地区
- 华北地区
- 华东地区
- 中南地区
- 西南地区
- 西北地区
- 华南地区
- 台港澳地区
- 沿海地区
每个知识点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相关要点,理解各个
地区的特点和区域间的联系。

强调掌握地图技巧和利用图像解决问
题的能力。

这份复知识点清单将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考试,提高他们对
地理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

> 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来源于部编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
仅供参考使用,建议学生在复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和理解。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
点汇总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和
概述。

单元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 地球表面有大洲、大洋和岛屿。

2. 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坐标
-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构成了地理坐标系统。

3. 地球的时间和地区划分
- 地球的时间以格林尼治时间作为标准。

- 地球按经线的划分可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按纬线的划分可
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
(继续列举其他单元的知识点)
总结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重点介绍了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与太阳系、地球的气象与气候等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状、运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气候状况等。

注意:本文档仅为知识点的简要汇总,不涉及具体的案例、论证和详细解释。

建议进一步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以深入了解每个知识点的相关概念和背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Word填空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Word填空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Word填空版)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人文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 地球:我们居住的星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略呈椭圆形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 地壳:最外面的地球硬壳,包括陆地和海洋。

-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岩石组成。

- 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3. 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坐标-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造成昼夜交替和地球形成地理坐标系统。

-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365天。

4. 地球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地球的外部包围层,包含气体组成的空气。

- 水圈: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

- 生物圈: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区域,包括陆地和水域。

5. 地球的人文环境- 人口: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数。

- 人口分布: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 经济地理:研究地球上各地的经济活动和资源利用情况。

6. 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 国土面积: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陆地面积和海洋领土面积相当。

- 自然环境: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

- 人文环境: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7. 地理实践和地理技术- 地理实践: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 地理技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地理研究和分析。

以上是关于《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整理》的概述。

深入学习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部编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地理总复习一、选择题1.天气与气候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下列描述天气现象的名词是()A.温暖如春B.寒冷干燥C.风雨交加D.温和多雨2.下列能解释“酷寒的南极大陆下沉睡着万顷煤田”这种现象的是A.大陆漂移B.气候变暖C.人类活动D.植被迁移3.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凹凸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同种海牛和鸵鸟③喜马拉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4.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和土壤B.气候和资源C.河流和交通D.宗教和习俗5.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B.C.D.6.小李被选拔为孔子学院的老师,她发现她的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小李工作的地方最有可能在( )A.非洲南部B.亚洲西部C.亚洲东部D.欧洲西部7.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A.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D.美洲板块8.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亚洲B.人口总数最少的是北美洲C.人口总数最多的是非洲D.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9.下列有关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图的上方总是表示北方B.等高线闭合的地区都是山地C.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平原D.等高线图上的山地标高均为海拔高度10.某山地当山麓地带(海拔720米)的气温为28.8℃,山顶(海拔1520米)的气温大致是A.20℃B.24 ℃C.28℃D.32℃11.“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下降6-8℃,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这说明天气与什么密切相关()A.交通B.人们生活C.农业生产D.旅游12.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A.亚洲、欧洲、大洋洲B.欧洲、北美洲、大洋洲C.亚洲、欧洲、拉丁美洲D.亚洲、欧洲、非洲13.下图为全球降水与气温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导学案(练习及答案)(1)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导学案(练习及答案)(1)

复习七年级上册(5)课前自主学习(学案)阅读课本,记熟以下知识点:1.识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的分布世界人口稠密地区:洲的东部和南部,洲以及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地区、终年严寒的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交通,住房,就业等;人口过少带来的问题:人口化,劳动力,国防兵源等。

3.世界上几大主要人种及其分布:(1)白种人:人口最多的人种,主要分布在洲、洲、。

(2)黄种人:主要分布在洲、洲、洲北部。

(3)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洲。

4.联合国工作语言:语、语、语、语、语、语。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语。

5.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丰富的自然,平坦的,充足的,肥沃的,便利的等。

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6.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洲、洲和洲。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洲、洲和洲。

世界上地跨两大洲的国家:埃及(地跨洲和洲)、土耳其(地跨洲和洲)、俄罗斯(地跨洲和洲)。

7.国界线的主要划分依据: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

8.世界上重要的国际组织名称: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奥委会)、欧洲联盟(欧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美洲国家组织、非洲联盟(非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

9.联合国总部设在国(城市),五大常任理事国:国、国、国、国、国。

10.世界各大洲之间的陆上界线:亚洲与欧洲:山脉、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亚洲与北美洲:南美洲与北美洲:11.亚洲地形特点:高,低亚洲气候特点:①气候;②气候显著;③气候分布广。

12.世界自然地理之最:世界最长山脉:山脉世界最高峰:峰世界最高高原:高原世界最大高原:高原世界最大平原:平原世界最长河流:河世界流量和流域面积最大河流:河世界最大沙漠:沙漠世界最大咸水湖:世界最深湖泊:湖世界陆地最低点:(—400米)课堂主体参与(教案)【复习目标】1.识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的分布(识记)2.分析:人口问题(人口过多、过少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3.世界上几大主要人种及其分布(识记)4.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代表性宗教建筑(识记)5.联合国的几种工作语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识记)6.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理解)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识记)7. 世界上地跨两大洲的国家、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识记)8.国界线的主要划分依据(理解)9.世界上重要的国际组织名称(识记)10.联合国总部(识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识记)11.世界各大洲之间的陆上界线(识记)12.亚洲地形特点(理解)、亚洲气候特点(理解)13.世界自然之“最”(识记)【重点、难点】1. 分析:人口问题(人口过多、过少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2. 亚洲地形特点、亚洲气候特点【学习内容】一、学生交流,教师再公布答案二、小组讨论质疑、师生合作研讨三、《会考复习指南》例题讲评四、总结提升【布置作业】背诵本节所学内容。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复习,初识经纬线、经纬度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复习,初识经纬线、经纬度

初识经纬线、经纬度【教学目标】认识经纬线的含义、特征,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重点】经纬线、经纬度的特征与划分。

【教学难点】经纬线、经纬度的判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课前我了解有些同学喜欢足球,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球队国家,让学生在地球以上找出球队国家位置引入。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自主探究】利用地理研修室大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找出认识地球上葡萄牙和巴西的位置: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足球队名称?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动手活动】指一指:葡萄牙和巴西的位置在地球仪上指出:具体葡萄牙和巴西位置【合作探究】师生讨论以下问题。

1:地球仪上有地轴,真实的地球有没有地轴?(无)2:地球仪上经纬线的延伸方向、形状?(横纬竖经)3: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划分?(本初子午线、180经线、0度纬线)4:我国的最北点、最南点分别在什么位置?(四个极点)学习活动二认识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及特征【自主探究】学生观察地球仪思考:1.师生探究总结:。

(1)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2)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3)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4)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5)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6)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7)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①纬线与经线②纬度与经度2.说一说:找一找:我们新疆喀什位于什么纬度区位置?(学生在地球以上用手指出来) 【合作探究】设问问题1: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各有多少条?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都有无数条。

问题2:一条经线有多长?一条经线的长度是赤道长度的二分之一,约2万千米,一个经线圈就等于赤道长度。

1.本节课的收获:学生能直观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形成基本的经纬网建模,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基础。

2.本节课还存在的疑惑:学生基本基础知识还是欠缺,反应配合不是很好,学生的自主设计完成的不到位。

初中地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背诵内容汇总

初中地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背诵内容汇总

初中地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背诵内容汇总一、地球与地球环境1. 地球的形状为近似椭球体,由内至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3. 全球气候带可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受纬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

4.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上的海拔高度决定了气候和植被分布。

5.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对人类生产和生活起重要作用。

二、中国与世界1.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2. 中国的地理区域划分主要有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边疆地区。

3. 中国的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长江和黄河是中国重要的水系。

4. 中国的气候区划主要有寒温带、暖温带和热带等几个气候带。

5. 中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稀土等,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三、地图与地理信息1.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通过地图可以了解地球的各种地理信息。

2. 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地图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3. 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进行观测和研究。

4.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工具。

5.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农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四、地球的多样性与连通性1.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2. 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体现在不同地区的语言、、俗和传统等方面。

3. 地球各个地区之间通过交通运输和通信手段实现连通,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4. 地球的连通性使得全球化进程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增强。

5. 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环境的保护的平衡。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第一章:地理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联系的科学。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采用了观察、实验、比较、推理等科学方法。

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球是近似于椭球的形状,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层组成。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导致地球的昼夜交替,公转导致四季变化。

第二章: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地球表面由大陆和海洋两部分组成,大陆分布于北半球,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1%。

地球的大陆板块:地球的表层被分为了七大大陆板块和若干小板块,板块之间相互移动形成了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壳和地球内部: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体,地球内部由不同的层次构成,包括地幔、外核和内核。

第三章: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划分:根据地球不同纬度带来的太阳辐射差异,地球被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和气压是主要的气候要素,不同的气候带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地球的季风气候:季风是一种特殊的风,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和非洲的沿海地区。

第四章: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和冰雪上,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地球的河流和湖泊:地球上有许多河流和湖泊,它们是地球上的重要淡水资源。

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人们利用地下水进行生活和生产活动,需要注意保护地下水资源不被过度开采和污染。

第五章:地球的自然灾害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板块的运动引起了地震和火山活动,这些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洪水和干旱:洪水和干旱是常见的自然灾害,它们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台风和飓风:台风和飓风是热带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它们带来了强风和大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防灾减灾工作:为了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人们开展了防灾减灾工作,包括防洪、防震、避险等措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重点知识汇总七年级上学期地理重点知识(一)1、经纬网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纬网是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②昼夜更替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国际日期变更线)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最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最大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8、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9、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

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一般说来,黑人多分布在()A.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B.气候比较温和的温带地区C.寒冷的极地地区D.季风气候区2.放寒假的时候,小明去了哈尔滨滑雪,小刘则去了海南岛的三亚领略海岛风情,下面是他们拍摄的两幅照片,你认为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的影响B.海陆位置C.纬度位置D.地势的影响3.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蕴含着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A.某市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B.某学校冬季和夏季使用不同的作息时间C.某学校正午旗杆的影长夏季比冬季短D.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分析造成此诗句中景观差异的原因()A.纬度位置因素B.海陆位置因素C.地形因素D.海陆热力差异因素5.下列有关地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图的上方总是表示北方B.等高线闭合的地区都是山地C.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平原D.等高线图上的山地标高均为海拔高度6.在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后,小聪和小明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地方是()A.产生现象B.运动方向C.运动周期D.绕转中心7.如图中,若A为海洋,B为陆地,则图示表示()A.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B.北半球7月等温线的分布C.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D.南半球1月等温线的分布8.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亚洲B.人口总数最少的是北美洲C.人口总数最多的是非洲D.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9.某地图比例尺为1:2000000量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A.3千米B.30千米C.6千米D.60千米10.小李被选拔为孔子学院的老师,她发现她的学生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小李工作的地方最有可能在( )A.非洲南部B.亚洲西部C.亚洲东部D.欧洲西部11.地图三要素是指:()A.图名、比例尺、注记B.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C.地图名称、比例尺、方向D.地图名称、方向、注记12.“肤色较白,头发天生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他是:A.黑种人B.白种人C.黄种人D.混血种人13.区别人种的主要根据是A.经济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B.居住地区和生活水平C.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宗教信仰D.肤色、眼色、毛发、脸型等体质特征14.下列四幅图片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A.B.C.D.15.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A.水源充足、土壤肥沃B.山地崎岖、气候寒冷C.资源丰富、气候宜人D.交通便利、地形平坦16.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A.太行山是由海洋演化为陆地而成的B.太行山今后将会从陆地转变为海洋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陆地演化而来的D.古老的海螺海蚌一直生活在陆地上17.下列各组气候类型,均为欧洲最典型是()A.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18.下列四幅图中,同时符合“南半球、西半球、低纬度、有阳光直射现象”的G点是()A.B.C.D.19.下面关于海和洋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B.大洋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把大洋与另一个大洋隔开C.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以海峡相连D.海峡是连接两片海域的狭窄水道20.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上火山和地震集中的地带,与其形成无关的板块是A.非洲板块B.美洲板块C.南极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21.下图是微信启动画面,图中的地球照片是宇航员1972年12月7日在太空中拍摄的。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照片中正对我们的大洲是(),拍摄时该大洲南部处于()季。

A.亚洲,冬B.北美洲,夏C.非洲,夏D.亚洲,秋2、照片中云的颜色越白表示()①云层越薄②云层越厚③可能是晴朗天气④可能是阴雨天气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读图,某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平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1、学校的花坛位于田径场的A.东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2、学校教学楼东西方向长度约为A.20米B.40米C.100米D.200米23.请你阅读下图,结合已学知识,相信你可以完成下面小题。

1、读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是指气流从市区流向郊区B.B是指市区气温较高,上升气流显著C.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岛效应D.这种现象的产生和人类的活动无关2、在地中海气候区,许多树木的叶子比较小,表面多为“蜡质层”,以减少水份的蒸发。

这种树林被称为()A.温带落叶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雨林24.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估计一下甲山的海拔高度有可能是()A.840米B.960米C.1150米D.1200米2、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A.150米B.200米C.300米D.400米25.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世界海陆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三分海洋,七分陆地”B.亚洲东临太平洋C.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D.陆地集中分布在南半球2、关于图中P点说法正确的是()A.位于东半球、北半球B.地处中纬度地区C.有极昼、极夜现象D.经纬度是(23.5°S、60°E) 3、日月东升西落的主要原因是()A.日月自东向西绕地球转B.地球公转C.地球自转D.日月自西向东绕地球转26.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小河汇流后的大致流向是()A.自北向南B.自南向北C.自西向东D.自东向西2、图中,水电站到农机站的图上距离约为2cm,实地距离大约为()A.200km B.40kmC.60km D.80km27.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该区域的地势是A.东北高,西南低B.东南高,西北低C.西南高,东北低D.中部高,四周低2、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坡度最缓的是A.①B.②C.③D.④3、②、③线段的最高点图上相距3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为A.1500米B.3000米C.4500米D.6000米28.读下面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正确的是A.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B.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C.北坡是背风坡,降水多D.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2、据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甲气流比乙气流干燥B.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分布没有差异C.A、B两地气温相差约16℃D.B地比A 地气温低,原因是降水多29.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B.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30.读“北半球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1、据图可知,人口稠密地区大多分布于A.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区B.中低纬度的内陆地区C.中高纬度的临海地区D.中高纬度的内陆地区2、甲处人口稠密,其适合人口居住的气候条件是A.冬冷夏热B.冬雨夏干C.终年高温多雨D.终年温和湿润31.下图示意新西兰和惠灵顿气候统计资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惠灵顿位于()A.东半球、北半球B.东半球、南半球C.西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2、惠灵顿的气候类型为()A.亚热带湿润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3、惠灵顿的气候特点为()A.全年高温多雨B.夏季低温冬季高温C.全年温和湿润D.降水量季节变化大32.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①气候变化②人类活动③地壳的变动④海平面的升降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3.我们总是在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是因为()A.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自转B.地球不停地自东向西自转C.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自转D.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34.世界人口稀少的地区是()A.寒带气候分布的地区B.热带季风气候分布的地区C.温带海洋气候分布的地区D.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35.甲地海拔为2000米,乙地海拔为1200米,则甲地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是:A.800米B.3200米C.1200米D.2000米36.亚洲文明大会于2019年5月15日在北京召开。

今天的亚洲,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在一起,共同组成多彩多姿的亚洲大家庭。

读亚洲示意图,完成下题。

关于亚洲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地跨寒、温、热三带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③从发展水平看,全部是发展中国家④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均发源于亚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7.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B.聚落既是人类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C.平原地区聚落比较集中,高山、荒漠地区聚落比较稀少D.传统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38.家住泉州的小明与定居美国的叔叔互通电话,小明:“叔叔,早上好”,叔叔:“小明,晚上好.”同一时刻,小明和叔叔打电话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问候语中的差异?:()A.因地球自转产生B.两地气候不同C.因地球公转产生D.两地季节不同39.北京的小王观看2016巴西奥运会开幕式现场直播时是早晨,导致两地产生时差的原因是A.纬度差异B.经度差异C.海陆差异D.地势差异40.下图示意某地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该地位于()A.北半球B.南半球C.西半球D.东半球2、该市气温年较差约为()A.25℃B.-6℃C.19℃D.31℃3、对该地区气候特点,描述正确的是()A.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多雨【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环境对人种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一般说来,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的人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气候较温和的温带地区多为白色人种,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人种的有关知识。

2.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我国位于北半球,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在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低。

我国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低,白昼短,得到太阳的光热少。

所以,我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冬季低温可达﹣30~﹣40℃,滴水成冰,大地白雪皑皑;而海南岛三亚冬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气候暖热,到处绿树成阴,所以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不同,C对,ABD错。

故选:C。

3.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某市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属于四季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A错;某学校冬季和夏季使用不同的作息时间属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B 错;某学校正午旗杆的影长夏季比冬季短属于正午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C错;地球上出现昼夜更替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D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