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生活用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粮食及其制品品质及安全性日益重视。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的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上的头号害虫,它的发生危害会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是限制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赤眼蜂是一类微小的卵寄生蜂,属膜翅目翅卵蜂科赤眼蜂属昆虫。赤眼蜂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和对害虫控制作用显著等特点,已成为世界上重要天敌昆虫,并被广泛用于多种农铃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取得了显著效果[1]。现就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作一探讨。

1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

玉米螟谷称钻心虫,箭杆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分

布广,持续性大,危害大,危害的植物有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多种,是一个世界性的害虫,凡有玉米栽培的国家和地区,均有玉米螟发生。幼虫是玉米螟一生中危害作物的唯一虫态,以幼虫蛀茎取食破坏组织,造成籽粒不饱满、青枯、早熟、折寮、掉棒、风蜇、倒伏,甚至颗粒不收,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多年研究和试验证明,在玉米螟一般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50~70头/百株,玉米减产5%~

7%;中等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70~90头/百株,玉米减产10%左右;大发生年份,螟虫平均为100~150头/百株,玉米

减产13%~15%。螟虫平均在180头/百株以上为特大发生年,玉米减产20%以上。我国玉米年种植面积为2500万hm 2左右,是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20%。玉米螟在各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平均造

成产量损失在10%以上,给玉米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仅辽宁省每年因玉米螟的危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

6.5亿元。2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

赤眼蜂体型很小,成蜂体长仅为0.2~1.0mm ,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赤眼蜂外形十分美丽,翅膀闪着蓝紫色的银光,体色黄或黄褐,头黑褐色,上面有1对复眼和3只排列成三角形的单眼,因其复眼和单眼都是红色的,所以叫做赤眼蜂,又称红眼蜂[2]。由于赤眼蜂非常小,因此在感官上很多农民不知道它的作用,很多放过赤眼蜂的地区,一些农民都

说看不到它起了什么作用,不像施农药那样,虫子死了,效果立竿见影。赤眼蜂是把玉米螟消灭在卵初期,赤眼蜂被释放到田间以后,在田间自然羽化出蜂,雌雄交配后雌蜂开始在田间飞翔,主动寻找寄主,即主动寻找新鲜的玉米螟卵,然后用产卵管,刺破玉米螟的卵壳,将自己的卵产到玉米螟卵内,并吸取玉米螟卵内营养物质,供其子代生长发育,被寄生的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发育为玉米螟幼虫,而是发育出赤眼蜂。赤眼蜂就是这样阻止了害虫的发育。赤眼蜂卵在玉米螟卵内,经过卵、幼虫、育蛹及成虫等5个阶段,最后咬破玉米螟卵壳飞出,雌雄交配后,雌蜂又去寻找新的玉米螟卵,赤眼蜂就是这样在田间循环往复,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将大量玉米螟卵消灭在卵初期,从而达到控制玉米螟的目的[3]。

3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

田间释放赤眼蜂,必须协同当地的植保部门,搞好玉米

螟的预测、预报工作,在确切掌握害虫卵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及放蜂计划。在放蜂时期上,赤眼蜂对寄生卵的新鲜程度有严格的选择性,所以放蜂时期很关键,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第1次放蜂在田间玉米螟卵初期[4],以辽宁省中部地区为例,当玉米螟幼虫的活蛹率达15%左右,再往后延10d 即为第1次放蜂适期,我国北方地区防治1代玉米螟是在6月下旬至7月初,此时正是玉米喇叭口期,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20%,螟卵孵化后螟虫均集中在玉米鲜叶内,成活率高,又主要危害雄穗,临近蛀茎危害,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导致折雄影响授粉,破坏玉米功能叶和折秆,因此控制住这阶段的螟卵至关重要。第2次放蜂再往后推5~7d ,是在玉米螟卵发生的盛期以前。此时,玉米已经抽雄,玉米螟卵量约占全年总卵量的45%,这些螟卵孵化后,螟虫大部分集中在雌穗顶部危害,这次放蜂主要是控制玉米螟对雌穗的危害,在放蜂数量上,根据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能力和田间分布规律,以及赤眼蜂对害虫卵的搜索能力,一般释放量为22.5万头/hm 2。在放蜂方法上,赤眼蜂的田间释放方法以释放即将羽化出蜂的蜂卡为主。放30~45点/hm 2,将赤眼蜂卡均匀布置在玉米田间,选玉米植株中部叶片,将蜂卡固定在叶片的背面,做到防晒挡雨。

4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成本及效益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农民投入约30元/hm 2,可挽回

粮食损失525kg/hm 2左右,以每年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下转第203页)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原理及技术

鲍晓来

(辽宁省绥中县农广校,辽宁绥中125200)

摘要介绍了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情况,总结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原理及技术,分析了其成本及效益,以期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提供参考。

关键词赤眼蜂;玉米螟;防治原理;技术;成本中图分类号S476.3;S435.1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3-0199-01

收稿日期

2010-12-28

植物护理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3期

!!!!!!!!!!!!!!!!!!!!!!!!!!!!!!!!!!!!!!!!!!!!!!!

!!!!!!!!!!!!!!!!!!!!!!!!!!!!!!!!!!!!!!!!!!!!!!!

!!!!!!!!!!!!!!!!!!!!!!!!!!!!!!!!!!!!!!!!!!!!!!!

!!!!!!!!!!!!!!!!!!!!!!!!!!!!!!!!!!!!!!!!!!!!!!!

(上接第198页)

材线虫病的危害性,增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依法采取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积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以“疫病不除、预防不止”的决心,切实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工作。要搞好监测工作,早发现,早治理,在疫情发生面积小、危害程度轻时下大决心、下大力气进行防治,尽量把松材线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3参考文献

[1]汪中良.安庆市松材线虫病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14):160,165.[2]李鸿飞.浅述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对策[J].现代园艺,2010(8):41-42.[3]方贤华,郭树林,翟田俊.舒城县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

技,2010(11):179-180.

[4]王国明,赵颖,陈斌,等.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

样性的动态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2):170-177.

(上接第199页)

面积66.67万hm 2计算,农民可多挽回粮食损失35万t ,玉米价格按0.8元/kg 计算,每年增加收入近2.6亿元,投入产出比较高,长期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使一些天敌昆虫免受化学农药的杀伤,不仅可使赤眼蜂在田间建立起优势种群,也可以使其自然天敌昆虫的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提高对害虫的控制水平,保持自然界昆虫的生态平衡;同时也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根据十几年来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实践经验,以及持续放蜂治螟的效果证明,凡是长期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地区,由于螟虫数量逐年下降,而使螟害下降,化学农药的残留得到控制,生态平衡得到恢复,保证了玉米生产高产优质。据统计1996—2004年,仅辽宁省放蜂治螟面积就超过280万hm 2,平均防

治效果达到65%,共挽回玉米损失147万t ,农民挽回损失近12亿元,可见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参考文献

[1]王立达,赵秀梅,周传余,等.应用赤眼蜂防治向日葵螟的效果研究

[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7):69-71.

[2]武予清.加快玉米螟赤眼蜂群体的改良、生产和应用[J].种业导刊,

2010(6):8-9.

[3]王楫,杜冬梅,张立军,等.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

科技,2010(17):164.

[4]王会君,杨玉秀,刘思军,等.玉米应用赤眼蜂生物防治增产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0(2):172,157.

(上接第200页)

利生长。二是人工防治,在棉花出苗后,人工封土并利用薄膜的高温效应将其烫死,减轻其对棉苗的危害[3-4]。由于龙葵随着滴水的进行,深层土壤的种子就会萌发,形成了棉田总是有龙葵的现象。这就要求滴1次水拔除1次,特别是7—8月龙葵开花,正是新疆地区棉田打顶后时期,应对龙葵进行

1次彻底的清除,从而减少翌年的危害。

3

参考文献

[1]张玉聚,孔建.50%禾宝乳油的除草原理与应用技术[J].河南农业科

学,1997(5):18-19.

[2]刘辰华,杨春燕,贠清峰,等.棉田除草剂种类及其使用技术[J].中国

棉花,2010(2):4-6.

[3]高孝华,李凤云,曲耀训.棉田除草剂应用新技术———

播种盖膜后喷药[J].中国棉花,2010(1):33.[4]孙友庆.隔年超薄型除草地膜可用于棉田除草[J].中国农学通报,

1997,13(2):41.

(上接第201页)

非必要地面覆盖物,以减少马陆栖身所。

5结语

通过大面积积极防治马陆试验,本着安全为重,高效、经济、环保的原则,选用物理机械防治方法,不仅达到了防治目的,而且有效地保护了人畜安全。在物理机械防治技术上,以阶梯式隔离为主,不仅降低了防治成本,而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马陆防除。同时,选择残效性、渗透性混合药剂对同

一田块以不同时段重复喷药等,马陆密度已明显降低,防效显著。

6

参考文献

[1]陈昭君,张学文.台湾奇马陆科(倍足纲)的分类研究[D].高雄:国立中

山大学,1992.[2]

张崇洲,张福祥.蜈蚣和马陆[J].生物学通报,1983(6):6.[3]张乃光,张崇洲.滇带马陆属及其一新种(倍足纲:奇带马陆科)[J].动

物分类学报,1989,14(4):415-418.

[4]陈建秀,孟文新.雕马陆属一新种记述(倍足纲:异蛩目:仿角囊马陆

科)[J].动物分类学报,1991,16(4):394-397.

5节节麦、多花黑麦草、日本看麦娘、早熟禾、蜡烛草等禾本科麦田杂草化除技术

近年来,禾本科杂草在小麦上的危害逐年加重。节节

麦、多花黑麦草、蜡烛草等已成为麦田难以防除的恶性禾本科杂草。对这类麦田杂草的防除,可在小麦冬前期或小麦返青期,对以节节麦、日本看麦娘、蜡烛草为主的麦田可用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375~450mL/hm 2+助剂或70%氯唑磺隆水分散粒剂60~75g/hm 2+助剂,对水450~600kg 均匀喷雾。以多花黑麦草等为主的麦田可用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钠盐水分散粒剂300g/hm 2,或15%炔草酸可湿性粉剂450~600g/hm 2,对水450~675kg 茎叶喷雾,可以达到较好的除草效果。甲基二磺隆对小麦安全性较差,施药过晚、施药不匀、施药量过大易发生药害。

6野燕麦与阔叶杂草混合发生麦田杂草化除技术

对这类麦田可在冬前小麦三至五叶期,用7.5%啶磺草

胺水分散粒剂187.5g/hm 2,对水450~600kg 喷雾,对野燕麦及阔叶杂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也可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450~750mL/hm 2+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0~300

g/hm 2,或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875~3.000kg/hm 2+10%苯

磺隆可湿性粉剂150~300g/hm 2,对水450~675kg 均匀喷雾。异丙隆的最佳施药适期为杂草出苗前至三叶期以前,施药前后注意保持土壤湿润,并保证均匀施药,做到不重喷、漏喷,以免发生药害[4]。

7参考文献

[1]马钟玉,段晓红.小麦田杂草发生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0(9):

45.

[2]张志铭,黄绍敏,叶永忠,等.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麦田杂草群落结构

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6):67-70.

[3]胡久义,翟华伟,王亮,等.小麦田杂草化学防除策略[J].种业导刊,

2007(12):31-32.

[4]车俊义,樊民周.陕西麦田杂草识别与防除[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5.

冯渊博等:不同类型混生麦田杂草化除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