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我的音乐“好课堂”四问
学校:镇江市解放路小学姓名:华蕾
今年12月25日,我参加了镇江市“好课堂”小学音乐赛课活动,授课内容是五年级欣赏综合课《花鼓》。

在这次比赛中,我顺利完成了我的教学内容,但我的内心却从原先的信心满满慢慢转变为惴惴不安。

正是这种转变,让我对小学音乐教学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以前的我在经历了多次的新体系培训后,就一直试图在教学设计上有新意、有亮点,因此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对音乐本身的细致把握;通过这次比赛,我终于能够理解“好课堂”的真正含义——学生喜欢并积极参与学习且真正学到知识。

第一问:学生喜欢我的课吗?
为了让学生喜欢这一节欣赏课,我在备课时就下足了功夫。

1、备音乐。

钢琴曲《花鼓》是作曲家瞿维于1946年创作的一首极富中国民间特色的、描写解放区人民新生活的代表作,是一首带序奏和尾声加三段体曲式结构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虽然这首作品旋律通俗易懂,节奏明快、活泼,但是它离五年级学生的生活体验太遥远,甚至一开始听到时,我都不太喜欢。

为了了解这首作品,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了钢琴曲的曲式结构,研究了钢琴谱。

最终确定了教学设计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

实践证明,让学生喜欢这首作品之前,老师要率先喜欢并深刻地理解。

2、备学生。

这次赛课我借用的是润州实验学校五年级7班的学生。

在赛前的接触学生过程中,我并没有事先透露我的教学内容,只是简单的用游戏的形式测试了学生的演唱水平、节奏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我的演唱水平和上课的风格。

经过接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也愿意参与音乐活动。

而我介绍的上课模式——坐在地上上课,也让他们对这节课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3、备自己。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喜欢一个学科,往往是因为喜欢这个学科的任教老师。

如果让润州实验学校五(7)班的学生喜欢我,那我身上一定要具备与众不同的特质吸引孩子。

这种特质其实就是音乐老师的专业基本功——唱、奏、舞、说。

我的演唱和说话的水平在接触学生时就已经展示过了,那么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钢琴曲《花鼓》,我还可以用上我的特长——钢琴演奏和律动。

第二问: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了?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表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集中的,学习积极性是高涨的。

这一点不仅我能感受到,听课的老师也同样感受到。

学生的积极参与,应该是源于我的上课模式——坐在地上、上课要求——你的眼中只有我、上课氛围——轻松愉快、上课内容——玩中学。

第三问: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了呢?
验证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教学最后阶段的完整呈现。

我很自
信地说,五(7)班的学生基本都已经听懂了钢琴曲《花鼓》,并能跟随音乐用不同方式准确表现。

不仅如此,他们的律动动作和声势伴奏,都能根据音乐强弱、快慢的变化发生改变。

这种细致的、精确的体验音乐,才是我所希望教给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

第四问:我自己满意吗?
如果把这节课比喻成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作品,那么我对学生的部分可以打满分,对自己的部分只能打80分。

那20分扣在了我的教学最后15分钟即第三乐段欣赏、拓展部分以及专业词语的准确表达。

因为我重点对比听赏了第一、第二乐段,所以忽略了第三乐段复调形式的体验;拓展部分的选择我没有沿着作品的欣赏主线走,而是跳跃性介绍了音乐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音乐专业词语的解释也没有做到精准。

这些方面提醒着我:大胆创新也要小心求证,别具一格不能偏离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