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2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2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55fb2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b.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2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4.2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通过学习,学生能熟练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等基础知识,对数学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坐标与图形的对应关系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了解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运用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征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2.难点: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运用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坐标系的存在和作用。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坐标系的特点和规律。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坐标系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直角坐标系模型、多媒体设备。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如商场购物、电影院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工具表示这些场景中的位置。
通过分析,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坐标系的组成。
同时,讲解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如原点、正方向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标注出各象限内的点。
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三角形》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d0fc1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15.png)
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认识三角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认识三角形》是浙教版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定义、分类以及其性质。
通过学习这个单元,学生将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准确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
•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包括按边长分类和按角度分类的方法。
•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
能力目标•能够灵活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能够通过观察和推理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并给出相应的证明。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判断准则。
•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
四、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应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通过观察和推理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并给出相应的证明。
五、教学准备•课件: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和性质的示意图和例题。
•教辅材料:包括三角形的练习题和探究性问题,供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
六、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首先,我将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与其他多边形之间的区别。
比如:什么是三角形?它有哪些特点?学生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步骤二:三角形的定义和判断准则在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特点后,我将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判断准则。
通过示意图和示例,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并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的方法。
步骤三: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和特点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定义和判断准则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通过讨论和举例,介绍按边长分类和按角度分类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每种分类方法的特点。
步骤四:三角形的性质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后,我将介绍三角形的一些重要性质,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等。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一次函数》说课稿(2)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一次函数》说课稿(2)](https://img.taocdn.com/s3/m/bd459a25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02.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一次函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3《一次函数》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直线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图象和应用。
本节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并通过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点的坐标、直线方程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背景理解不够深入,对一次函数的性质探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认识一次函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一次函数性质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图象,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经历一次函数性质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图象。
2.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究,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探究、讲解、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一次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讲解一次函数的性质:教师讲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全章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0d9ac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b.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整式乘法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章主要通过引入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后续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不等式组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式、有理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不能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运用其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
2.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3.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练习题、测试题等。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概念,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谁的数量多?”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性质和表示方法。
通过PPT展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图像,让学生直观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解以下不等式:2x + 3 > 7。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讲解练习题的解题思路,分析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互相讨论,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数的平方大于另一个数,求这个数的范围。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认识不等式》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认识不等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c9153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69.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认识不等式》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不等式》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解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相关知识,对数学符号和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不等号。
2.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2.不等式的解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小明和小华赛跑,小明用10分钟跑完1000米,小华用8分钟跑完1000米,请问谁跑得快?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通过PPT课件和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通过PPT上的练习题,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一家超市举行促销活动,购买一件商品价格为200元,购买两件商品价格为300元,请问购买几件商品最划算?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5d8bf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3.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包括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这些性质是解不等式问题的关键,为后续学习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应用等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了不等式的基本运算,但对于不等式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不等式性质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练习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不等式图片,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回顾不等式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不等式,如2x >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会改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会改变?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是否会改变?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不等式,如3x - 2 > 7,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化简,并解释理由。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2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2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d5077ca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b.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2 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1一. 教材分析《4.2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征,以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函数、几何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坐标表示,对坐标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坐标系中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特征以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理解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特征,以及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特征。
2.难点: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以及坐标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学具:练习本、尺子、圆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坐标系图片,如地图、股市走势图等,引导学生关注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这些图片中的点是如何用坐标表示的?引发学生对坐标系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以及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特征。
通过示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用坐标表示给定的点,并判断这些点位于哪个象限。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坐标系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f5c6f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1.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性质、坐标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确定点的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有联系又有挑战。
联系在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坐标系的知识,能够理解用坐标表示点的位置;挑战在于,如何让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更直观的角度去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去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确定位置的方法。
3.实践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确定位置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坐标纸,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里的导航系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一个位置。
2.呈现(10分钟)讲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包括坐标系、方位角等。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坐标纸表示一个给定的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答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纠正学生的错误。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确定一个位置。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05ca62789b6648d7c1c74633.png)
2.6探索勾股定理(2节课)
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逆定理.难点是用面积证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关系: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然后探索勾股定理的正确性.课文中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用面积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教师可视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别的拼图方法介绍说明勾股定理.
3.本章已经要求学生完整地书写推理过程,教学中要较细致地做好推理及其表述的指导.要求学生写推理过程的题,要严格控制难度,一般不要超过《标准》所列的12个定理的证明难度.
各节提要:
2.1等腰三角形
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
说明和建议:
1.由于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在小学中已学过,课本直接给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本中做一做,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腰、顶点、底角、底边等概念的理解.
本章课时安排建议:
2.1节1课时
2.2节1课时
2.3节1课时
2.4节1课时
2.5节2课时
2.6节2课时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f476c5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f1.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定义与命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不等式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授的,是学生学习数学语言和逻辑推理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定义和命题的概念,学会如何正确地书写定义和命题,并能够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实数、不等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定义和命题的概念,学会如何正确地书写定义和命题,并能够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定义和命题的概念,学会如何正确地书写定义和命题。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黑板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出定义和命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定义和命题的概念,并尝试判断一些简单的命题的真假。
3.合作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互相学习和交流。
4.教师引导: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定义和命题的概念,并教会学生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5.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d1f35f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29.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全等三角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全等三角形》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本质,提高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角的度量,边的计算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几何思维能力。
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和应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几何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变换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几何画板。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从而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利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两个三角形的全等变换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同时,给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几组三角形是否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三角形的边和角,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几何问题,如:已知两个三角形全等,求第三个角的度数。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在几何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全等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在三角形剖分,三角形拼接等问题中,如何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分析精品PPT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分析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9c453af8c75fbfc67db251.png)
例2、如图1放置的一个机器零件,若其 主视图如图2,则其俯视图是( )
山东省东营市2007年
(A)(B) ( C ) (D)
图1
图2
例3、如图所示圆柱的左视图是( )
.
A.
三数即统计中的平均数、中位数、 众数,它们是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 三大指标。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 平均水平,中位数反映的是数据的 中等水平,众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多 数水平。考查“三数”的试题往往
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平均数分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1、当数据较分散时,应选用算术平均 数;
2、当数据多次重复时,应选用加权平 均数
第5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课标要求: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 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 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本章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1、一元一次不等式与高中知识密切相 关,是解决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 等式、分式不等式的基础;
5、能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 直线的平行线。
6、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两条 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 (或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条直线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 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 补)。
7、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 行。
◆本章知识中的易错点:
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是平面 几何中的一个重要性质,在应用时要注 意是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 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知道其二,能推出 另一个。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ASA及AAS的判定》教案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ASA及AAS的判定》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3b1b8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a.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ASA及AAS的判定》教案一. 教材分析《ASA及AAS的判定》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ASA(两个角和它们夹的边分别相等)和AAS(两个角和其中一边分别相等)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全等图形的性质和全等图形的变换。
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并应用SAS(边-角-边)判定全等三角形。
然而,对于ASA和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ASA和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条件。
2.能够运用ASA和AAS判定全等三角形,并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ASA和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和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ASA和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逻辑推理。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和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全等三角形的实物模型。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除了SAS判定全等三角形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ASA和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和过程。
通过示例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并掌握ASA和AAS的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使用实物模型和绘图工具,尝试运用ASA和AAS判定全等三角形。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浙江版新教材八上教材分析
![浙江版新教材八上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837641852458fb770b5662.png)
(二)关于等腰三角形的教学
④用推理的方法进行证明,寻求等腰三角 形的性质定理1的证明途径是本节的难点教 师要启发学生思考: (1)证两个角相等常用的思路是什么? (2)如何构造以它们为内角的两个全等三 角形? (3)添线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否具备? (4)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吗?
3.例3的证明 分析问题寻找思路的最好办法是条件与 结论互相靠近,思考问题有两种方式: ①执果索因;②由因导果。如果只采用 一种方式可能导致方向偏离。
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八上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新旧教材对照
二、八上教材分析
第1章
认识三角形
(一)关于命题与证明
1.要告诉学生学几何就是要理解
并理解记忆定义、基本事实、定理, 所谓理解记忆,就是能结合图形, 用符号语言表示。它们是推理证明 的依据。 2.要让学生明确那些是基本事实
九条基本事实: (1)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 直线。 (2)掌握基本事实:两点间线段最 短。 (3)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 (4)掌握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 .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含义,并训练学 生规范的书写 (1)要从已知出发,特别是刚开始学 习证明,必须要求学生从已知出发, 如 “∵直线AB与CD相交于O, ∴∠AOC=∠BOD”。
(2)因果分明。即这个结果必 须是由于上述原因导出的 (3)要做到言必有据。如“直线
AB与CD相交于O(已知), ∠AOC=∠BOD(对顶角相等)”。 几何证明必须依据学过的定义、基本 事实、定理(推论)”。
结论是:有且只有三种情形的三角形才 能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①有一个内角为直角;
②有一个内角是另一个的两倍,且这两 个角中的较小者应小于45度; ③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
八年级-浙教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八年级-浙教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2课时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https://img.taocdn.com/s3/m/fd4eef4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53.png)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1.3 证明第2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教学内容】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证明第2课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教材分析】1、教材由学生熟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引入,然后探索三角形外角性质,从呈现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模式,而是采用“问题-探究-发现”的研究模式,通过拼图和推理论证两种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来源.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熟悉,但在小学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要向学生说明证明的必要性,同时说明今后在几何里,常常采用推理证明得到新知识.而定理的证明需要添加辅助线,让学生明白添加辅助线是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它同代数中设未知数是同一思想.3、从本节课开始训练学生将命题翻译为几何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学会分析命题的证明思路,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三角形的边、顶点、内角和等概念,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训练,这就为本节课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推理做了准备.尽管在上几节课中,学生接触过推理论证的知识,但是在论证的格式上,没有经过很好的训练,因此定理的证明应是本节引导和探索的重点.辅助线的作法是学生在几何证明过程中第一次接触,上课过程中重视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辅助线的由来.【教学目标】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掌握它的推论,并能运用这些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探索与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3、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积累解决几何问题的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及应用;2、理解“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并能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2. 理解并应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一些综合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知识回顾播放PPT引入本节课题,我们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你还记得这个结论的探索过程吗?命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下面老师演示动画拼图直观得出结论.探究一、实验1:如下图,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图2),然后把另处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图2)、(图3),最后得到(图4)所示的结果。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认识不等式》说课稿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认识不等式》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dd275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5.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认识不等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3章《认识不等式》是学生在学习了实数、代数式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等。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实数、代数式等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不等式时,可能会对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产生困惑,特别是对不等式的解法,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体验不等式的发现和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黑板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等式的性质,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
4.教师讲解:教师讲解不等式的解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解题思路。
5.练习巩固: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不等式的概念2.不等式的性质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080e62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4.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 定义与命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2 定义与命题》是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它们。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定义与命题,并学会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反复体会定义与命题的含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定义与命题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教学难点:定义与命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如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结合具体例子,生动形象地展示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实例,从而引出定义与命题的概念。
2.讲解新课:详细讲解定义与命题的概念,并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巩固新知: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程度。
4.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定义与命题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facebec77da26925c5b03a.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教材总体分析八年级上册共有7章,其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有3章(平行线、特殊三角形、直棱柱),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有1章(样本与数据分析),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有3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图形与坐标、一次函数),约45节新授课,20课时左右的复习评估机动课。
其中第1章平行线是在七年级上册第7章提出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本章中将系统学习平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第2章特殊三角形是在七年级下册第1章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一步熟练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书写;第3章直棱柱是从七年级上册提出立体图形概念后第一次对立体图形的研究,与原浙江版义务教材相比,是较新的一章(原教材有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也是为高中阶段立体几何中棱柱的学习做准备;第四章样本与数据分析是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6章数据收集与图表的基础上,对科学取样、数据分析、合理化决策的研究学习,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章;第5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掌握了七年级上册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及七年级下册第4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第6章图形与坐标是函数知识学习的开始,与老教材比较也是较新的一章,重在突出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其中也有一部分知识与七年级下册第2章图形和变换相关;第7章一次函数是在第6章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变量间变化关系的刻画,侧重了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的又一数学模型。
从总体看,本册教材还是遵循了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设计,侧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紧密联系的理念。
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应理解、贯彻、响应、体现教材的这一理念,避免脱离教材搞大容量操练。
第1章平行线:把握证明难度,避免概念超前,加强形的建模。
(1)本章的总体知识编排与原平行线知识要求相差不大,只是基本证明依据比前更加明确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其他的判定、性质都以此为依据推理,判定中明确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说明理由的难度,整章教材的练习仍以填空为主,没有较长完整理由的说明,虽然学过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和全等三角形,但教学时仍要注意避免较综合性理由的说明。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1 常量与变量》教案1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1 常量与变量》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0c162da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b.png)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1 常量与变量》教案1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常量与变量》是学生在掌握了初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函数概念后,进一步学习函数性质的重要内容。
本章通过引入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函数中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从而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函数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常量和变量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常量和变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能够区分两者在函数中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常量和变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常量和变量的概念,掌握它们在函数中的应用。
2.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常量和变量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具体的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常量和变量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常量和变量。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函数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那么在函数中,有哪些量是变化的,有哪些量是不变的呢?”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常量和变量的定义,并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解释。
例如,教师可以举一个水位变化的问题,解释水位是不变的量,而时间、降雨量等是变化的量。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区分常量和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教材总体分析
八年级上册共有7章,其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有3章(平行线、特殊三角形、直棱柱),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有1章(样本与数据分析),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有3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图形与坐标、一次函数),约45节新授课,20课时左右的复习评估机动课。
其中第1章平行线是在七年级上册第7章提出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本章中将系统学习平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第2章特殊三角形是在七年级下册第1章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一步熟练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书写;第3章直棱柱是从七年级上册提出立体图形概念后第一次对立体图形的研究,与原浙江版义务教材相比,是较新的一章(原教材有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也是为高中阶段立体几何中棱柱的学习做准备;第四章样本与数据分析是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6章数据收集与图表的基础上,对科学取样、数据分析、合理化决策的研究学习,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章;第5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掌握了七年级上册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及七年级下册第4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第6章图形与坐标是函数知识学习的开始,与老教材比较也是较新的一章,重在突出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其中也有一部分知识与七年级下册第2章图形和变换相关;第7章一次函数是在第6章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变量间变化关系的刻画,侧重了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的又一数学模型。
从总体看,本册教材还是遵循了注重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设计,侧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紧密联系的理念。
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应理解、贯彻、响应、体现教材的这一理念,避免脱离教材搞大容量操练。
第1章平行线:把握证明难度,避免概念超前,加强形的建模。
(1)本章的总体知识编排与原平行线知识要求相差不大,只是基本证明依据比前更加明确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其他的判定、性质都以此为依据推理,判定中明确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说明理由的难度,整章教材的练习仍以填空为主,没有较长完整理由的说明,虽然学过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和全等三角形,但教学时仍要注意避免较综合性理由的说明。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教材平行线的知识是与证明、命题、定理、公理、推论等概念是同步呈现的,而本套教材在本册中未提出证明,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证明、命题、定理、公理等词的口头出现,课本是以判定方法、性质、结论来描述,这也是教材降低证明难度的途径之一。
在本章教材的教学时还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景抽象为相交线、平行线等数学图形的建模过程。
本章课本中涉及了风筝、手势、骑车路线、路灯、晾衣架、电子屏障、梯子、纸片折叠、管道安装、图形变换、撞球等方面的应用,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把这些实际情境转化(建模)为相交线、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来研究。
本章教学时还应注意画图、探究性题的教学:做风筝架、画平行线、画平行四边形、测量平行线间的距离,通过这些动手操作画图使学生对相交平行线有更直观的了解。
P8 例2出现了添辅助线的说明方法,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作深入展开,P20 第5题:不是很明确其意图。
第2章特殊三角形:控制证明的综合难度,侧重计算与形状的判定
本章教材在内容上与老教材有些区别:P25 例2画等腰三角形是为新课标较注重作图而加入的画图训练;增加了2.4节等边三角形(会判定等边三角形、应用等边三角形性质),加强了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要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中强化了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淡化了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在教学中,总体上还是要求把握好说理、计算的过程,不要提高说理的难度和综合度;还是要避免出现较长理由的书写和较复杂的计算。
但这章中有两个地方出现了辅助线(P28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明、P38 例3的求滑雪运动员的垂直下降高度),教师可简单提出辅助线的作法、作用、要求,但不要藉此来提高难度。
另外教材还用了较大的篇幅设计了勾股定理的探索,以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明确作为一个方法,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数学人文性教育,可设计一些话题让学生去研究:勾股定理证法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勾股定理的应用……。
困惑点:(1)P24—4、5两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教师要作提示、作小结;(2)教师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3)勾股定理这节中出现了不少“定理”一词,是否在教学时可改。
第3章直棱柱:借助实物、课件的展示,逐步构建空间想像基础能力
我个人认为本章是较难学的一章,因为学生对静态的空间立体图形都还没有很强的想像和分析能力,就要学习动态的展开,多角度(三视图)的观察,辩证的看问题,学生在接受时是较困难的,特别是画三视图。
三视图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法则的理解、根据三视图描述实物图形等就是对教师自己都要求认真学习,精心准备。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实物、课件、实际动手操作等途径,使学生能慢慢的在实物与空间想像之间找到一些转换的经验。
另外,在教学时对解答过程、说理过程不作过高的要求,避免过高的严密的要求挫伤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
第4章样本与数据分析:以生活现象为导入背景,以解决问题为达成目标本章是继数据收集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
在具体教学时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件为载体,营造一个学生积极主动收集数据、积极主动分析并作出决策的氛围。
要注意的是(1)避免对样本、总体、个体的定性的描述,因为这有些争议;(2)增加了对某一事件研究抽样与普查的方法选择;(3)加强了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这些数据处理方法的决策判断,教学中应注重要学生能各抒己见,通过辩析、比较使学生能掌握对事件情况分析决策的能力。
第5章一元一次不等式:注重与方程、等式的迁移类比,发挥数轴的工具性
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与解法有许多相接近的地方,因此教学时可把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作比较,不等式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作比较,既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又能较快熟练解法。
另外,还应突出数轴工具在不等式的解法中的作用,使学生能养成用数轴分析的习惯。
第6章图形与坐标:重视场景模拟,降低坐标表达的抽象,侧重了变换图形的坐标描述
本章教材是原教材直角坐标系一节内容的细化,侧重了对场景位置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对场景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突出了直角坐标系建立的生活背景,以及对点或图形作变换后的位置确定。
体现了图形的变换就是点的变换,为后来学习函数图象及其性质,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准备,教学时应注意多利用实际场景图示,减少点的位置表达的抽象性,增加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性。
第7章一次函数:注重函数建模过程,降低函数抽象图形分析的难度,融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统一
与老教材及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本章教材的特点是突出了函数是生活中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刻画。
无论是常量与变量、认识函数、一次函数的引入与分析,图象分析与应用都是以实际生活背景为载体。
教材知识呈现过程是先提出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求法,再提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求法;先学习一次函数解析式,再提出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个一次函数,这样有一般到特殊的编排处理我觉得要比原来合理,教学时要意识到教材这样处理的意图。
虽然由于较强的应用性降低了函数关系的抽象性,但学生若没有扎实熟练的基础知识,在加上有些问题的背景陈述比较繁杂,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章的难点。
因此在开展教学时既要注重联系课本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理念,但也要有教师必要的归纳讲授,特别是背景较复杂、数量关系较多时要充分利用合作小组讨论,有足够形成建模的时间。
设计题与课题学习
本册中的设计题切合学生实际,容易操作,要好好利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题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一堂较重要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综合应用课来讲,这无论是对本册教材知识的融合,还是对将来的中考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由于本册增加了空间图形研究和抽象函数的应用,因此可能还将延续上学期的两极分化,是富有挑战性的有难度的一册,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与课标,把握好难度,相信通过我们备课组共同的努力,在充分、精心的准备下,一定会把课上的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