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先验感性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的先验感性论

【摘要】本文立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感性论,通俗浅显地解读了先验感性论的主要内容。文章基本按照原著的顺序先对感性直观的纯形式进行了简要说明,然后阐释了时间、空间这两个先天直观,并且得出部分结论,最后将先验感性论同唯识学做一粗浅比较。

【关键词】时间空间先天直观

在我们的认识中,总有这样一些只能够让我们感知到但是却不能准确地表述出来的东西,我们在经验层面上对其保持着绝对的足够的认知,但是一旦让我们说出个所以然来,我们所能唯一想到并且讲出的竟然只有“它就是那样”或者“它就是它”,紧接着,我们会无理取闹一般地反问发问我们的人:“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什么值得问的么?”倘若我们有一点“哲学”的概念,我们可能会将之或是无奈地或是深沉地诉诸于哲学问题。当然,这些原本就是哲学范畴的东西,对这样的处理我们并不能说它的不是。可真正的哲学家,比如康德,就是一个专门同这些概念打交道的人。而且,是一个能够用大量的语言表述我们无法表达出来的东西的颇有逻辑头脑和语文功底的大家。

一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

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从外界事物中获得认识,更有价值的表述是,我们只有通过感官才能从外界事物中获得认识。我们从那里最初获得了感觉,进而才有了知觉、记忆、思维等等。可以说,感性(我们获得表象的能力)是我们同外部世界得以联系的唯一的途径。在我们感受到的这些东西中,有一些是明显同我们的感官对应的,比如颜色、味道、声音……但是还有一些东西,并不像是这样清清楚楚地展示在我们的心中,就是那些“使现象的杂多能在某种关系中得到整理的东西”,康德称之为形式,它们很明显不是直接能够被外物反应出来的,“那只有在其中感觉才能得到整理、才能被置于某种形式中的东西本身不可能又是感觉,所以,其形式必须是全部在内心中先天的为这些现象准备好的。”这些形式是这样的一些表象,它们不属于任何感觉,但是同我们的感觉又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康德把它们叫做纯粹的,也就是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这些东西虽然并不是感觉,但是却可以作为一切感觉的先天原则,因而有着重要的地位。接下来,康德指出了两种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时间和空间。

二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及先验的阐明

时间和空间在我们的经验中就像我开始说到的那样,我们绝对知道又非常不了解……我们大概熟悉他们的应用,熟悉它们推演出的一些结论或者其它的什么,但是一旦让我们有个哲学那样追本溯源式的阐释,我们就无能为力了。它们是怎样进入我们的思维中的呢?它们从何处被发现被纳入我们的心灵?我们无法把它们同任何其它的认识相提并论,它们过于特殊:不知从何处来,无所不包,只可以获得有关它们之下的概念……也正是基于这些特点,康德才得以证明这些就是他所说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或者说,正式基于这些,康德才得以提出先验感性论。

一切可以经验到的东西,都必须放到时间和空间的“背景”中去。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的基础性的前提,因而他们本身就不可能也是通过经验出来的,因为假如它们也是经验出的,它们又怎么以自己为背景?所以它们是非经验性的。并且,它们是必然存在的,因为在我们的经验世界中,根本无法形成这样的表象:空间不存在,或者时间不存在。但是包含于它们内部的诸多表象我们却可以表述成“无”,因而它们是必然的先天表象。为了进一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特殊”,康德还从概念的衍生上做了证明。空间就是空间,它是唯一的,任何对空间的划分,都是基于那个唯一的空间而来;同样,时间也只是时间,同空间一样就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空间、时间拆分来研究,得出任何概念,获得所有推论,可是,我们的一切作为都是从那个先天直观而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我们所表述的“它就是它”。尽管我们是在无奈地躲避,可这是真实的,我们是真的无法有再多的表述。因此我们看到康德说“空间(时间)绝不是关于一般事物的关系的推论的概念,或如人们所说,普遍的概念,而是一个纯直观”。另外,空间和时间具有无限性,但是,“没有任何概念本身能够被设想为仿佛把无限数量的表象都包含于其中的。然而,空间就是这样被设想的(因为空间的所有无限的部分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空间的原始表象是先天直观,而不是概念”。

三关于一般感性知识的基本性状

在此,康德有一段论述:“我们的一切直观无非是关于现象的表象;我们所直观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本身,我们既不是为了自在之物而直观这些事物,它们的关系也不是自在地本身具有如同它们向我们显现出来的那种性状,并且,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主体,哪怕只要把一般感官的主要性状取消掉了的话,客体在时间和空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乃至于空间和时间本身都会消失,并且它们作为现象不能自在地实存,而只能在我们里面实存”。

我想可以对这段话做一些这样的理解:那些原本被我们认识到的东西,是在感性的背景之下的。我们不可以认识到真正的客观的原本我们以为认识到本来面目的东西,因为,一旦我们试图去认识它们,必须以时间和空间为基础,而我们却无法剥离这两种先天直观。但是,客观的那些东西本身是无所谓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的。但是我们却只能够强加于外物。所以说,即使,我们的感官可以对那些经验到的质料进行最清晰最完善的认识并且反应到我们心中,我们也只能说是在感性层面上获得了一种认识,而先天直观的时间空间横亘在我们与客体之间,我们不借助于它们,又是不可能。所以,看到的终将是看到的,而不是本来面貌。

当然,至少说在先验感性论这一部分中我还没有明白先验感性存在的价值,可是,康德在前面的表述中绝对不是为了说明我们不能够认识完全的对象这一观点,因为他说:如果我把我本想归于现象的东西弄成了只是幻相,那将是我自己的罪过。

四先验感性论与唯识学

康德的先验感性论同唯识学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唯识学认为,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依阿赖耶识的内缘力而得以认识外境,得到五识。五识并非外境(人的认识对象),而是似外境。似外境是思维主体对外境的主观映象。因而唯识学认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仅仅是代表自身意识的标记。这样,同康德所

说的“我们不可以认识到真正的客观的原本我们以为认识到本来面目的东西”就达成了一致。其中,阿赖耶识类似于先天直观的东西,五根即为人的感官,五识即为人的认识。当然,在此做一比较,并非是想强调两者的相同,相反,而是想说明两者的差异。我认为,唯识学中这些有关人的认识的解释,更多的是为了断除人的执着,从而有利于佛法的传播。因为既然一切由识而生,也就没有了欲求。而康德的先验论,更多的是以逻辑的方式解释人的认识问题。

最后,从文字的角度来总括先验感性论:它是先验的,它并不是在我们经验中产生的像那些普遍的概念一样的东西,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先天存在性。它是同感性相连的,我们的任何感性都要以这些先天直观为“背景”,因而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得不使之笼罩在感性之中,否则,一切将不存在,包括哪怕是时间、空间这样的先天直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