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实然与应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实然与应然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基于多地“3+4”分段衔接培养模式试点的经验以及经济发展对高水平技术性人才的迫切需求,2014年11月,上海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试点工作的通知》,从此中本贯通项目在上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项目的进展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试点中职学校的招生状况大有改观,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然而,除了这些利好的消息之外,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困惑和挑战。在中本贯通项目的大框架下,课程衔接是赋予它血肉灵魂和真实可能性的关键环节。而要在中职和本科之间实现课程的一体化衔接,其难度和复杂程度要比中高贯通课程衔接更为棘手。目前各个学校尚处于基于特定专业的探索和经验总结阶段,鲜有对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做系统性反思。鉴于此,本文从实际问题出发,对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理念、目标、内容、模式及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求对该问题应然路向的整体性把握。

一、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实然困境由于中本贯通项目实施时间较短,许多试点学校课程衔接体系尚处于开发阶段,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和实际出现的问题做及时的剖析,才能让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更加顺

畅。(一)课程体系的相对独立及其导致的学生角色转换困难在中职与本科之间进行课程衔接之所以困难重重,究其根本是由于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较为独立。这种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课程目标的差异。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应用型本科以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性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直接体现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中职学校更加强调学生技能的获得与熟练,而本科院校培养的技术性人才面对工作场所中问题的复杂程度较高,因此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的综合。其二,课程文化的差异。课程文化内隐于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其对中本贯通课程衔接的阻力不容小觑。中职学校传统的课程文化以职业性、基础性为主,关注工作过程和实践技能的发展;本科院校的课程文化则以学术性、发展性为主,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要求较高。其三,课程组织逻辑的差异。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分别采用不同的逻辑来组织课程。中职阶段的课程组织是在对工作过程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能发展的逻辑来进行的。而在本科阶段,受学术性课程文化的影响,其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由此可见,中职和本科的课程体系之间存在明显的隔阂,学习者从中职阶段向本科阶段过渡的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尤其是在如此长学制的培养过程中,若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专业认

同感等都会被削弱,最终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中本贯通项目中,进行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二)接口课程的片面调整及其引发的课程衔接浅表化

纵观中本贯通项目试点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课程衔接的浅表性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课程衔接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与规范性,只对接口课程进行局部调整的做法较为普遍。其中,接口课程依据贯通专业的不同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英语、数学、计算机等,以及本科阶段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基础专业实训课程等,一般的举措是将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前移至中职阶段。而如此调整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却不得而知。这种将中职课程和本科课程生硬拉拢的方式,并没有为学生搭建顺利过渡的通道,而是越来越偏离了通过长学制培养高水平技术性人才的初衷。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缺少理念统领与指导。就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而言,目前缺少明确和统一的衔接理念,对课程衔接的目标、过程与方法进行规范与引领,导致某些试点院校的课程衔接流于形式。二是缺少地市层面统一标准。地市层面并没有给出详尽的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统一标准,而需要试点学校在探索的过程中各自拿捏。由于学校指导思想、思维方式、行为方法上的差异,最后形成的课程衔接体系的水准参差不齐。三是师资力量不足。就课程衔接

体系构建的组织方式来说,试点阶段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按特定专业自行结对、共同开发。因此,课程衔接系统构建的质量,与参与该项目的教师团队紧密相关。然而,面对中本贯通这一新生事物,教师团队显得力量薄弱和经验缺乏。(三)课程难度的陡然增加及其带来的中职生学习挑战

如前所述,接口课程的片面调整导致了本科阶段的部分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基础课及专业实训基础课前置,中职阶段课程的难度大幅增加,给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知识倒灌”的方式在试点院校的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中大行其道,其最初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提前学习本科的课程内容,增加中职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来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其能胜任本科阶段的学习。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即便中本贯通班的生源素质相较以前有明显的提升,但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冲突仍然显著,学生普遍认为课程内容难度过大、学习困难。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正陷入了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即认为课程难度的增加就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增长,帮助其完成中职向本科的顺利过渡。实则并不然,一方面,知识倒灌的方式让中职生处于极为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课程内容的设置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此只会逐渐削弱学生的自信心和专业兴趣。另一方面,实现从课程内容到学生能力提升这一转化过程,离不开学生主动的建构,而学生真正缺少的是构建认知的土壤——经验。在学生认知水

平发展的过程中,恰恰需要将课程知识、“个人知识”(即经验)及情境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缺乏对“个人知识”的关注,缺少对知识建构过程中情境的创设,是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的根源。二、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应然路向基于以上对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中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发现试点院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如何进行课程衔接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清晰。因此,以下从衔接理念、衔接目标、衔接内容、衔接模式及衔接机制五个方面,对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应然路向的梳理与剖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衔接理念:从“浅表性课程衔接”向“整体性课程衔接”转变作为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课程衔接理念不仅为课程衔接的展开指明出发点和方向,而且将渗透在课程衔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具有指导性的衔接理念是进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基础。从中本贯通项目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实践来看,试点院校并没有较为明确的衔接理念。然而,正是缺少了对课程衔接在观念与思维上的引导,致使试点院校课程衔接流于表面。浅表性课程衔接对课程内容的片面调整,并没有对中职学生向本科阶段过渡起到多大的帮助,也就不能突显出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优越性。由此,中本贯通项目课程衔接应从“浅表性衔接”向“整体性衔接”转变。这里“整体性”的内涵较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三重向度:其一,课程衔接要素的协同性。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