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局部解剖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颌面部解剖学
名词解释:
1、翼点:由顶骨、额骨、颞骨、蝶骨大翼四骨结合形成的“H”形的缝结构。临床意义:其内面由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当颞骨骨折时可将其撕裂而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2、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略呈椎体形,主要由上颌骨、腭骨和蝶骨翼突围成。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后上经圆孔通颅中窝;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后经翼管通破裂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窝。向下经翼腭管出腭大孔通口腔。因而翼腭窝是通向眼眶、鼻腔、口腔、颅中窝、颅底及颞下窝的交通要道。
3、颧弓:颧弓由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组成,形成面部的骨性隆凸,其下缘由咬肌起始,并有颞深筋膜附着于颧弓的内外面。
4、危险三角区:面静脉部分行走于肌肉中,肌收缩时,血液可返流,有的静脉内瓣膜少而薄弱,难以阻挡逆流,当上唇和鼻根部炎症,若处理不当,可导致颅内海绵窦炎症。临床上将鼻根部至两侧口角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5、面动脉: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行向前内上方,经二腹肌后腹与茎突舌骨肌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穿下颌下腺鞘→腺上缘→腺上面的沟或腺实质内急转向外→咬肌附着处前缘→弓形绕过下颌骨体的下缘上行→面部(经面神经下颌缘支深面)→笑肌、颧大肌深面、颊肌浅面、面静脉的前方迂曲行向前上→口角、鼻翼外侧→眼内眦→内眦动脉。
6、面静脉(即面前静脉):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浅面→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舌骨大角附近→颈内静脉。
7、翼丛(翼静脉丛) :位于颞下窝,相当于上颌结节后上方处,分布于颞肌、翼内、外肌之间(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均参与形成)→上颌静脉,施行上牙槽后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时,应避免刺破翼丛而发生血肿。翼丛主要收集口腔颌面及眼的静脉血,这些交通静脉可将该处感染扩散蔓延到海绵窦。
8、上牙神经丛:上牙槽前、中、后神经在上颌骨牙槽突基底部交互吻合形成,至该丛再发出终支至上颌牙、牙周膜及牙龈。
9、面瘫:是以面部筋肉麻痹,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疾病。如:歪嘴风、口眼歪斜、吊线风、口歪。
10、咽门(咽峡):是口咽部之最狭窄区,由腭帆、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
11、腮腺床:腮腺犹如侧卧其上,为紧贴腮腺深面的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和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及茎突诸肌称为“腮腺床”。
12、神经点: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为颈神经丛皮支的浅出点,颈神经丛皮支阻滞麻醉即由此点刺入,故称此点位“神经点”。
13、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方,由颈脏器筋膜脏、壁两层所围成,间隙中主要含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下静脉,有时还有甲状腺最下动脉。作低位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此关系。气管前间隙因与前纵隔相通,故其感染可蔓延至前纵隔;该纵隔的气肿亦可上行扩散至颈部。气管前间隙还与内脏旁间隙相交通。
14、颈动脉鞘(颈鞘):为包绕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的筋膜鞘。颈动脉鞘内上部有颈内动脉、下部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位于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两者之间的后方。
15、咽淋巴环: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位于舌根的舌扁桃体,在消化道和呼吸道入口处,共同围成咽淋巴内环。咽淋巴内环向外与咽淋巴外环(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及颏下淋巴结共同组成)密切交通。咽淋巴内环向外与咽淋巴外环统称咽淋巴环,该淋巴环在咽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问答题:
1、简述上颌骨的三大支柱。
(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耳鼓;
(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分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达颅底;
(3)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相连,将咀嚼压力传至颅底。
2、试述颞下颌关节组成、辅助结构及解剖学特点?
颞下颌关节组成: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窝、关节盘、关节囊、囊内外韧带
辅助结构:颞下颌韧带、蝶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
解剖学特点;①覆盖纤维软骨,有耐压、耐磨作用
②两种运动方式:多轴心运动,左右联动
③关节联合密切
3、比较口腔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及导管开口
名称位置形态导管开口
腮腺外耳道前
下方三角楔形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粘膜
下颌下腺下颌下三角卵圆形舌下阜
舌下腺舌下襞深面条带状小管:舌下襞
大管:舌下阜
4、腮腺鞘有何特点?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特点:①腮腺鞘由颈部深筋膜浅层包裹腮腺而成。②在颅底与上、下颌骨之间,是散在于骨、肌肉与筋膜之间的间隙彼此相通。③咬肌间隙: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此间隙前邻第3磨牙,如牙周炎,牙槽脓肿和下颌骨骨髓炎均可扩散到此间隙。④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以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动脉、静脉通过。
临床意义:发生由急性病毒感染所致的流行性腮腺炎时,一方面腺体肿胀,另一方面包绕其外的致密腺鞘又不易向外膨胀减压,由此压力感受器受到激惹,造成剧烈疼痛。同样道理,
当发生腮腺急性化脓炎症时,可在腺体内形成多个孤立分散的小肿胀,临床检查时,不会扪及一般小肿胀所具有的波动感。行肿胀切开引流时,须将小肿胀间隔全部打开,才能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
5、面静脉的走行及收纳血供
走行:内眦静脉→循面动脉后方斜向后外下方→咬肌前下角→颧大肌、笑肌、颈阔肌的深面及颊肌、咬肌的浅面→穿颈深筋膜浅层→颈部→斜向后下→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的浅面→下颌角的后下方,与从后上方来的下颌后静脉的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舌骨大角附近→颈内静脉。
收纳血供:接纳面动脉分布区域的内眦、鼻背、眶下区、上下唇及颏下区域的静脉血。
还接纳面深静脉引流由翼丛而来的面深部静脉血。
6、试述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的分支、走行和分布
上颌神经起自半月节前缘的中部→海绵窦外侧壁下部前行→圆孔→翼腭窝上部→神经节支与蝶腭神经节相连→斜向前外→眶下裂入眶→眶下神经→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面部。可分为四段:颅中窝段(发出脑膜神经)、翼腭窝段(发出颧神经、神经节支及上牙槽后神经)、眶下管段(发出上牙槽中神经及上牙槽前神经)及面段(发出睑支、鼻支及上唇支)。下颌神经:最粗大的分支,属混合性神经,粗大感觉根、细小运动根→卵圆孔→二根合一→颞下窝→腭帆张肌与翼外肌之间,发出脑膜支和翼内肌神经,然后分出较细的前干和较粗的后干。
7、试述面神经颅外段的分支及各自的行程和分布;各分支损伤后的临床症状是什么?
面神经主干在进入腮腺前发出下列分支
(1)耳后神经:耳支→耳后肌;枕支→枕肌。
(2)二腹肌支→二腹肌后腹。
(3)茎突舌骨肌支:细长→茎突舌骨肌。
面神经主干在腮腺内的分支
(1)颞支:前上→额肌、眼轮匝肌上份、耳前肌和耳上肌,和上颌神经分支吻合,损伤可出现同侧额纹消失。
(2)颧支:腮腺前上缘→前上→上部分支较细,行向前上→上、下眼轮匝肌;下部分支较粗→颧弓下方→颧大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损伤后,眼睑不能闭合。
(3)颊支:来自颞面、颈面两干→腮腺前缘→
上颊支粗→颧小肌、提上唇肌和提上唇鼻翼肌深面
下颊支不恒定→口角平面或其稍上方前行
→颧大肌、笑肌、颧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提口角肌、切牙肌、口轮匝肌、鼻肌及颊肌等。损伤可出现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上唇运动力减弱或偏斜及食物积存于颊部等症状。
(4)下颌缘支:腮腺的下前缘穿出→在下颌角下方→颈阔肌深面与颈深筋膜之间→支配降口角肌、降下唇肌及颏肌。下颌下缘平面由后→前依次越过下颌后静脉、下颌角、面静脉浅面。下颌缘支损伤可导致患侧口角下垂,流口水。
(5)颈支:为颈面干的终末支,出腮腺下端→颈阔肌深面→前下→颈前→颈阔肌。该支损伤可影响口角的微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