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生复合之才-———走近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人生复合之才

———走近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

吉星

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在哈工大也有一位喜欢散步的长者,他身材高大,面容慈祥,说起话来逻辑缜密、声音洪亮,要是有机会能跟他多接触,你会经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已逾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战斗”在科研工作一线,出国交流座谈、带领课题研究、报告讲学……时间表被排得满满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精神状态很好,现在最缺的是时间”。这位喜欢“科学散步”,却常常忙得连散步的时间都没有的长者就是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航天学院首任院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20多年前,在国内,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其中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力学问题有待解决。杜善义提出了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来解决复合材料应用和研究中的问题,以无可辩驳的实践证明和理论支持获得了国际国内一致好评,并先后在先进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分析、评价,复合材料力学以及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渴求知识师从钱学森

杜善义1938年出生在大连,那时正值伪满洲国统治东北。特殊

的历史环境令杜善义自小就形成了两个信念:第一就是我们国家需要强大起来;第二就是要多学知识,发奋努力,摆脱贫困。

年幼的杜善义聪明好学,渴求知识。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重视教育的缘故,家里仍坚持将他送到学堂读书识字,而在自己的努力下,杜善义的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都是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前夕,杜善义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面临着能否继续读书的窘境。考虑到求学会给家里造成很大的负担,他心里便有了辍学工作补贴家用的念头。这时母亲替他下了决心,她毫不犹豫地对儿子说:“就算我讨饭吃,也要供你把大学念完!”老师也找他谈话说,你资质这么好,不去念书太可惜了。母亲的坚定和老师的劝说最终使杜善义选择了继续读大学。

1958年9月,中国科学院创建了中国科技大学。这是一所主要针对尖端科学技术的大学,虽然招生规模较小,却聚集着相当数量的全国顶尖学者和科学家,这其中就有少年杜善义非常敬仰的钱学森。中学时代,杜善义看了很多介绍钱学森事迹的文章,受钱学森在力学和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杜善义对力学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产生了兴趣,决定报考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1959年,势在必得的杜善义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入中国科技大学。

一分辛苦一分才。大学时代的杜善义学习更是非常勤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科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课余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里,5年只回过一次家。“大学期间我学会了如何获取

知识,学会了科学的方法,理解了科学的精神,这些都对我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时常能够与郭沫若、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等各个领域最杰出大家面对面,这让杜善义激动不已,每堂课他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学习和生活条件都异常艰苦的情况下,他也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钱学森的“星际航行概论”等课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以后投身于祖国的航天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华罗庚说过的话也让他记忆犹新:“我是通过自学成才的,你们经过正规的中学和大学教育,而且是十分优秀的学生,你们的成就没有理由不超过我……”“我那时受我们力学系系主任钱学森先生的影响很大,我觉得钱先生几乎是近代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了。”提到钱学森,杜善义笑起来,言语中带着由衷的钦佩之情,“钱先生那时候给我讲的话我现在都记得,他那时候讲的理论,现在来看,正是我们要做的东西。在科学上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预测力很强,看得遥远。”杜善义至今记得钱学森不止一次地说:“对待科学必须严格、严肃和严谨,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如今,杜善义将恩师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知识一同继承了下来。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不幸谢世。悲痛之余,杜善义写下了悼念文章,回顾钱学森伟大的一生给我国和世界留下的巨大精神和科学财富,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们要纪念和缅怀这颗科学巨星,更要学习他的爱国、科学精神和情操,用他的科学思想、创新和奉献精神熏陶自己,同时也建议科技工作者从他的科学思想、精神和道德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

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5年大学生活带给杜善义的不仅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念和终生献身科学的决心———“通过大学的学习,我逐渐发现,科学上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搞清楚,我决定自己要为此贡献我的一生。”

“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1964年大学毕业后,杜善义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兢兢业业,一干就是几十年。杜善义坦言,后来出国也是自己没有想到的。

当时出国程序比较多,并不像现在这么容易,首先需要业务上的申报,之后国家再进行选拔。业务选拔,需要证明自己是优秀的,这方面杜善义很自信。很多教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荒废了学业,有的甚至开始打家具、组装收音机,把书都卖了。杜善义觉得不能这样,“这种情况应该只是暂时的,我当时的想法是每天不干任何事情,不创造任何价值是绝对不行的,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作为高校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对学习有所放松,所以我看了一些我们这个领域里比较新的东西。”也正是在这时,他开始关注力学的一个新分支———断裂力学。

身为东北人,第一外语是俄语的杜善义俄语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到美国留学需要的是英语。好在上大学的时候,导师大多用的是英文,再加上国外很多资料也是用英文写的。为了掌握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杜善义以惊人的毅力攻克了英语难关,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一直在坚持学英语,所以英语选拔对杜善义来说也不是问题。机

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80年,40多岁的杜善义厚积薄发,通过层层考试,成为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的研究。

上大学的时候,杜善义就觉得中国人应该有志气,不能什么东西都依靠外国。在美国期间,他这种念头更加强烈,决心学有所成以报效祖国。为此,杜善义发奋读书,别人一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周就看完了。“确实有很多新的东西要学,上课时我做笔记记得非常认真。在美国两年,前一年学习,后一年做研究,我想的是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当时,杜善义的导师带了一个其他国家的博士做美国海军研究所一个偏基础性的课题,14个月之后该博士遇到研究瓶颈始终无法继续进行,于是导师把课题给了杜善义。杜善义并没有因为难度大而退却,相反他每天工作到凌晨,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1980年杜善义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写成了论文。导师非常惊讶,高兴之余请杜善义和课题组其他成员到华盛顿最好的中国饭店吃饭。对于导师的弟子和同事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礼遇。

一次偶然的机会,杜善义注意到身边的美国同事正在做着当时国内还很少有人关注的复合材料研究,并已经应用到了航天航空领域。这可是国内的空白项目。复合材料的优越性能和广阔的研究前景令杜善义怦然心动,这个复合材料领域的“门外汉”,开始想象把自己的力学专业和这种新型材料结合起来研究的光明前景。从此他就为自己定位了一个新的科研方向———复合材料。“有志者,事竟成,破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