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原因的文献综述

【摘要】劳动力转移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本文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中国复杂的国情变化,对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多角度有特色地进行归纳,再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地定性评价。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收入行政综述

Abstract: Labor transfer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China's complex national situ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has drown the characteristic conclusions from the factors that are affec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 and then evaluated the reasons simply and qualitativly.

Keywords: labor transfer income administration policies literature review 中国的劳动力转移也是逐步形成的,实行工业化战略、户籍制度改革、人民公社制度和统购统销制度等体制解体后,打破了原有的劳动力结构模式,出现了劳动力初步转移的现象,起初劳动力转移主要是被乡镇企业吸纳,转移数量少,范围小,影响面也不大,逐渐随着经济增长,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业人口剩余的与日俱增;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大量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就形成了大量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们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一定的总结,根据中国的国情特征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与评价:

一、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促使劳动力转移

当然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究其根本原因,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是各部门经济间的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乔根森(D. Jorgenson,1961)[1]认为, 由于技术的进步引起经济的增长, 经济的增长带来粮食的增长, 如果粮食的供给充裕, 则人口的增长将会达到一个生理上的上限。当粮食的生产超过这个上限时, 就出现了农业剩余, 这时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工业转移。刘易斯(Lewis,1954)[2]在1954 年曾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本质上也是支持着前面的观点,特点是明确地指出了,生产率对劳动转移的影响作用。它认为一端是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近于零的劳动力的传统农业部门;另一端是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现代城市工业部门,因此出现农业向工业转移的现象。费景汉和拉尼斯(Fei and Ranis,1961)[3]他们对刘易斯的观点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更加细化一点,他们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包括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和大于零小于不变制度工资这样两部分。因此,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第二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不变工资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称其为“短缺点”。第三阶段是劳动边际生产率大于不变制度工资的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称为“商业化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古典二元经济理论。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转移的现象来分析,农业剩余人口的转移除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还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比例还在逐渐上升。所以二元结构理论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对我国国情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关于但是其根本原理还是具有本质的类似性的。

二、收入差异,促使劳动力转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分布将减少,而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分布将增加.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反之,人均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则相对较小,这就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内容。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4]在配第一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结构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新的理解与认识。托达罗( M. Todaro,1969)[5]认为农村劳动力之所以会向城市转移的原因,是因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预期收入存在极大差异。只要城市预期收入比农村大,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就不会停止。而哈里斯( R. Ariss,1970)[6]拓展了托达罗观点,假设城市就业工资率是既定外生变量,城乡劳动力市场结算工资取决于市场供需,农民转移与否完全是个人理性决策的结果。当然无独有偶,舒尔茨( W. Schults, 1964)[7]也认为农民在面对成本、收益和风险时是最理性的,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力资本投资重要途径。沙斯特德( Sjaastad,1962)[8]发表的《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与收益》经典论文,阐述了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成本与收益,开创劳动力转移的新古典主义方法的研究范式。将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关系引入研究。假定转移没有任何障碍,劳动市场信息充分,当事人会进行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选择活动,进而构建个人理性决策的微观劳动力转移模型。蔡昉(1996)[9]研究了本地农村人均收入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的比率对于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发现这一比例的增加可以减少劳动力迁移。童玉芬(2010)[10]曾指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到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异地转移,同时就地转移劳动力呈波动上升趋势。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看法不同,李明桥等(2009)[11]就通过建立进城务工、在乡务农(务工)净收益及其储蓄模型解释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钟摆现象”,说明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不仅仅与收入是相关的。总之,以上这些学者是从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根据市场供需,成本与收益等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而且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收入不是唯一促使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但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笔者认为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社会的进步,也许上面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可能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三、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主要是指宏观政策,在我国主要包括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户籍制度等。它对劳动力转移来说一把双刃剑(既是动力又是阻力),W ang和Zuo早在1989年做过研究,一方面,促进劳动力转移( 蔡昉、王德文, 2003)[12]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动力是长期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导致的扭曲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格局, 而(蔡昉,1995)[13]改革开放以来扩大了的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则为这种转移提供了追加的动力。另一方面,阻碍劳动力转移,这方面很多学者都做了研究,一是王美艳( 2005)[14]通过计量研究发现, 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之间每小时工资差异的43%是由于户籍制度和其它歧视所导致。户籍制度及相关分配制度的差异反映在: 户籍身份的不同, 劳动力市场准入的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