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校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调查研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高校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i—es和scl-90量表,选取了昆明几所大学的200名同学进行施测。对被试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证明,被试的归因方式在学科分类上存在差异,心理健康水平均较好,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相关。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归因这一心理学概念是由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的。海德认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人们会倾向于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风格的不同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解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能使我们更好的调节自己对事物的认知,避免认知偏差,学会调节心理平衡,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水平,使个体在人格、能力、适应性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研究在昆明四所综合类大学采用方便抽样选取了2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由《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 —e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两份心理学量表组成。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
1.2施测及数据处理
本次测验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一部分被试为先发放i—es再发放scl—90,另一部分发放顺序相反。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归因方式得分分析
此次调查的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根据《i—es》的评分标准,本次调查结果,大部分同学的得分都高于11分,偏外部归因的人数多于偏内部归因的人数。本次调查从性别、学科、来源地这三个因素上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男生的归因方式平均分略低于女生(11.86,12.47),这说明大部分男生都更偏向于内归因,而女生更偏向于外归因。但在独立样本t检验中,t=1.34,p>0.05,差异并不显著。理科同学的归因方式平均分明显低于文科学生(9.62,1.43),在t检验中,t=2.16,p<0.05,文理科同学的归因方式具有显著差异性,理科学生的归因方式更倾向于内部归因。不同来源地学生的归因方式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2.2 scl-90得分分析
下表是男女生在scl-90各因子分的比较情况。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上的均值都高于男生的得分,并且都达到了差异的显著性水平。
2.3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分析
对被试的归因方式与scl-90的各因子均分进行的相关分析得出,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与归因方式都存在
着显著的相关性。但它们同时与外控性和内控性都有较显著的相关。而强迫症状这一因子却只与外控性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水平。可以初步推论,偏外部控制者更容易表现出强迫症状。为了探讨不同的归因方式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着差异,在分析时,我们按照i—es量表的评分标准,以11分为界,将被试分为内控组和外控组。结果显示外控组的总均值略高于内控组,但在t检验中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选取了scl-90得分的前27%为低分段组,以及后27%为高分段组,并对这两组样本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差异,这一差异可能是由样本选取、样本大小、掩饰性等原因引起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 讨论
在对性别因素进行差异分析时,也发现女生更多的偏向于外部归因,而男生更多的偏向于内部归因,但差异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水平。文科被试的归因方式与理科被试的归因方式存在着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文科同学与理科同学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训练有一定的关系。本次选取的样本量较少,并且大部分被试都是大三与大四的同学。毕业的压力与就业的压力难免会引起紧张、焦虑等反应产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在相关分析中,各因子与归因方式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女生更偏向于外部归因,而男生更倾向于内部归因。女生更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接受度,
更加敏感,可能对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会采用幻想或感性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影响她们的情绪和情感变化。而男生更多地将好的事件归结为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理性思维更强,不太容易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在面对自己无法解释的事件时,大部分男性会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努力将事情弄清楚。参考文献
[1] 李占江,邱炳武等.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
[2] 刘秀勤,王文强等.农村初中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j].中健康心理学,20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