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教学时数: 4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形态的内涵,以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辨证关系。清楚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的内涵和作用,从而明白为什么说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
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教学重点:1. 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内涵
2.. 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3.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辨证关系
教学难点:1. 社会形态的内涵
2. 阶级和阶层联系与区别
教学方法:重点讲授与学生自学及质疑问难相结合。
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授课过程的设计:
社会有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只有对其内在结构的深入分析,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
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力以及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生产力系统
1. 生产力及其构成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两大方面:
(1)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
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是指以物质实体的形式独立存在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
产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的劳动。生产工具是划分各种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生产力的非实体因素
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包括教育、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但科学技术本身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规律的理论体系或知识体系。技术是科学的应用,是物化的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它不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而是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只有渗透到生产力的各实体性要素中去,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第一,通过学习教育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第二,通过技术发明物化为劳动资料;第三,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整个生产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 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物质性。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社会性。生产力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而形成的社会力量。
生产力具有历史性。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的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4. 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意义
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的生产力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经济关系。
1. 生产关系的内容
从静态看,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决定的方面,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可以说,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全过程。在四个环节中,生产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2. 生产关系的特性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所谓客观性,主要是指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生产关系源于物质生产过程,人们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就生产出自己的生产关系。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它同人们的物质利益紧密相关,并决定着人们的物质需要能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和方式。所以马克思把生产关系称为人们之间的物质关系。所谓生产关系的历史性是指任何生产关系都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条件的产物,都与该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分别构成了五种社会经济结构,即五种社会经济形态。
三、与特定的经济结构相联系的人群共同体——阶级
1. 什么是阶级?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在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与特定的经济结构相联系,出现了特殊的人群共同体——阶级。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
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原始社会并不存在阶级。阶级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的产生和存在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可供占有的剩余产品;二是需要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剩余产品的出现提供了阶级产生的可能性,私有制的确立则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而两者均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的结果。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阶级将归于消灭。
2. 阶级内部有阶层的区分
阶级内部还有阶层的区分。阶层是人们基于相同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等形式的社会群体。阶层反映了阶级内部还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同阶级中不同阶层的人在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上是共同的,但在经济地位上却有明显差别,并因此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社会地位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第二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一、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1. 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政治结构
在社会系统中,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并与经济结构密切联系的是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政治结构,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设施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由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等实体因素,以及政治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等规章与准则构成的系统。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决定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整个政治上层建筑的性质。
2.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国家有三层含义:(1)地理意义上的国家;(2)民族意义上的国家;(3)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的国家是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其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