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 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 它 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 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 的筛选, 融入特定的 “情感和意味” 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 , 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 “文化” 回忆的某种物象。 “月” 这 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 使其意蕴深厚, 情感丰富, 表 现力极强。唐代诗人李白可谓写月的圣手, 在其近千首诗作 中, 涉及咏月的达 300 多首,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携月同行, 揽 月寄兴, 在他笔下, “月” 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别开生面。李 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 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 而 是一种审美意象, 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 情感。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 月下怀人 月亮东出西落的移动, 阴晴圆缺的变幻如同世间欢聚离 别的无常。宋朝葛立方 《韵语阳秋》 卷十说: 月轮当空, “ 天下 之所共视。 高悬于天际的明月总能引起人念远怀人的情愫。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 驿路天涯, 月光的清辉总能 勾起人们的乡愁乡情, 吟唱千古。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
的物是人非。 “苍苍金陵月, 空悬帝王洲” ( 《月夜金陵怀古》 , 月初生时, ) 铸冶火精与水银。 《上月云》 在诗人眼中月亮是 ” ( )
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 “观心同水月, 解领得明珠” (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 ) 均借月
说 文 解 字
论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张 媛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摘 要 从李白因其母梦长庚而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 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 作中就有月意象 300 多例, 月意象之丰富, 意蕴之深邃, 艺术之高超, 都非他人可比。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 上的共鸣, 这些诗作不仅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 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辉。 关键词 意象 李白 月亮
低头思故乡。 洗练的语言, ” 真挚的情感, 诗作中常借月抒情, 传达出别离的伤感及对真挚友谊的赞颂。 上霜。举头望明月, “月是故乡明” 的共鸣。 千里之外,月光遥寄惦念: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唤起了千古游子 ( 《送张舍人之江东》 。两地之间, ) 明月聊表寄托: “寒月摇清 波, 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 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 。 ( ) ( 类似的诗句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岂之武 )“ ( 昌》、相思如明月, 可望不可攀” 《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 ) 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等等, 而最为人们激赏的是 《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 “ 闻道龙标过五 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以寄情明月的 ” 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 皎洁的月光折射出友人高洁的品 质。 思友至切, 无奈岁月如梭, 诗人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慨 叹。 “月色不可扫, 客愁不可道。……日月终销毁, 天地同枯 ( 槁。……尔非千岁翁, 多恨去世早” 《拟古》 之八)。 “琴弹松 ( 里风, 杯劝天上月。 风月长相知, 世人何倏忽” 《拟古》 之十 )。 二、 乡情投射 家是萦绕在华夏儿女心头的结, 人们追求家庭的团圆, 追 求对乡土的固守。俯仰间朔望轮回, 总能唤起离乡背井的游 三、 忧患寄托孤苦象征 人生易老天难老, 一月悬于天际间, 始终照耀着如水流花 谢般不断兴亡盛衰的人世, 不变的唯有那皎洁的月光, 千百年 来, 盈亏中写满了世事的艰辛, 人生的愁苦。 命运的捉弄, 李白一生不得其志。 病态的社会, 压抑着诗 人的思想和才情。 岁月的蹉跎, 年华的流逝, 李白逐渐对功名 富贵产生了怀疑,发出了“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 罍。 《襄阳歌》 的沉吟。面对恶劣的环境, ” ( ) 使人只能仰望明 月, 把郁闷诉诸于笔端。 在 ” “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明 月。沉闷低吟中, ” 李白离开了长安,孤灯不明思欲绝, “ 卷帷望 月空长叹” ( 《长相思》 , ) 道出了诗人被迫离京的没落,迁客此 “ 时徒极目, 长洲孤月向谁明” ( 《鹦鹉洲》 )控诉了黑暗社会的 不公。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 《夜泊牛渚怀古》 , ) 慨叹世 间的知音难觅。 时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 一方面寻仙访道, 希 ( ) 在 望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 “若教 《 ( ) 月下乘舟去, 何啻风流到剡溪” 《东鲁门泛舟》的超现实想象
2008 文 解 字
中得以释怀。另一方面, 在诗人看来, 人生得以须尽欢, 人生 失意也得畅饮。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 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影子是 ( ) “我外之我” 和生命一同存 , 明独酌, 却偏出三人, 愈形其独;但诗人并没有被孤独击倒, 而 是以其特有的超脱高呼 “行乐须及春” 并浪漫地与月结无情 , 之游。 月亮正是形与影的连接媒介, 在月下独酌的韵致中, 孤 四、 对人生的思考 月亮东升西落的移动, 阴晴圆缺的变幻, 以及古往今来的 永恒普照, 赋予了其不死及再生意义。屈原 《天问》 有云: 夜 “ 光何德?死则又育。历代文人墨客以月为媒介, 探索宇宙的 奥妙, 表现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在李白的月亮世界中同样渗透了诗人关于宇宙人生的思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 曾照 吴王宫里人” ( 《苏台览古》 。 ) 六朝风光不再, 明月见证了世间 “亡国生春草, 王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 波上对瀛洲” ( 《金陵 三首》 其二) 在这些诗句中, , 将亘古不变的明月与变幻无常的 人事相对, 折射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 对历史的反思。 最能体 现李白对人生感悟的还是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 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 没?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 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 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停杯一问, ” 仰天长吁。 穿越时 空, 将人与月反复对照, 在神秘而美丽的月色中, 有着诗人对 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 人生何其短暂, 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 折、 孤独和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 且放白鹿青崖间, 对酒当 歌, 忘抛却尘世的纷扰, 邀月相伴, 人生才得畅达!在对诗人自 我生存状态的体察中, 我们看到了一颗不安于有限的生命而 向往无限时空的永恒跳动的心。 五、 征戍观念的表达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轮明月照耀九 州, 承载了多少戍边战士的思乡和征人之妻的眼泪。 唐代对外用兵频仍, 造成千万家庭的离散。李白深感戍 边之苦, 诗中多有塞外征人望月思亲, 久戍盼归的描写。 “明 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 ( 月》 。思妇怀人是征戍诗表现的另一方面, ) 月光下多少思妇 念远, 闺中望怨。 “那堪愁节苦, 远忆边城儿。莺飞秋窗满, 月 度霜闺迟” ( 《塞下曲》 其四) 。秋天为情人捣衣乃是六朝乐府 写闺思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李白诗中亦有体现。 “晓吹员管随 ( ) “谁怜明月夜, 花落, 夜捣戎衣向月明” 《捣衣篇》, 肠断听秋 砧” ( 《赠崔侍御》 。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子夜吴歌》 “长安一 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声声月下捣衣, ” 闺思尽诉, 朗朗皓月当空, 征人
参考文献: [1]萧涤非. 唐诗鉴赏词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李达五.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 重庆: 重庆出版社, 2004. [3]徐大贵. 李白月亮世界探幽.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 2001 .
思归。百姓的苦难和平的呼喊, 从诗句中泻出, 宛如月光流 转。李白渴望出入边关做一名儒将, 所以对征戍有积极的看 法, 他高度赞赏了汉代的霍去病,弯弓辞汉月, “ 插羽破天骄。 下, 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 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 胡 霜拂剑花” ( 《塞下曲》 其六) 。诗人在肯定征战的将军战士戍 边卫国的同时, 对其妻子也做了安慰 “玉关殊未入, 少妇莫长 六、 高洁品质的象征 千百年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是冰清玉洁的形象。 中国传 统的自然观有君子比德之说, 即君子应该享有高洁的品格。 因此常用明月之兴与君子做联想。 汉初公孙乘 《月赋》 中把月 光比作 “君子之光” 。而且 “当心而出” 太阳光比不上它的明 , 亮, 白壁比不上他的洁净, 由此来说明君子品性的高洁。 阮籍 的品格。 在李白诗中也多用月亮来来象征品质的高洁。 “云见日 由水银铸就成的, 所以才显得纯洁无暇, 不染尘滓。 “了见水 中月, 青莲出尘埃” ( 《陪叔族当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风亭》 , ) 道出了月似水中之莲, 身出淤泥而不染。藉此来比喻升公的 清廉正直。 “天清江月白, 心静海鸥知”《赠汉阳辅事录》 , ( ) 写出了人淡薄高远的情志和孤高出尘的心灵。 “明月不归沉 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哭晁卿衡》 诗人用明月来比喻日本友 人为中日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赞扬了僧人晁衡为中 日友谊献出生命的高风亮洁。 月食本是一种自然现象, 古人往往将其视作灾祸的象征。 诗人在其诗作中常以月食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蟾 “ 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 《古朗月行》 , ) 用月食现象来比喻唐 王朝繁荣表面所遮盖下的腐朽及动乱的危机。 “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圆光亏中天, 金魄遂沦没” ( 《古风》 其二) 这里 , 的月食象征了佞臣祸主, 国事衰微。 卢梭曾经说过, 大自然是人类真正的故乡。 人只有回到 大自然的怀抱, 灵魂才能的到净化, 情感才能获得自由。李 白眼中的月纯洁美丽, “众星罗青天, 明者独有月” ( 《登梅岗 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中孚》 , ) 他求月若渴, 如待佳人 “皓歌待 明月, 曲终已忘情。他希望明月永远相随 ” “月出峨眉照沧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月亮既 ) 是李白的审美对象, 又是激发其灵感的火镰, 更是其生命的 象征。 诗仙李白与月亮达到了物质与形式上的共鸣, 不仅体 现了诗人高洁的情志, 同时使丰富的月文化折射出理想的清 辉。
子对故土的怀念, 也萌动了诗人切实的乡情。 “共看明月应垂 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 《望月有感》 白居易) 。 开元十四年, 岁的李白怀着广交天下俊杰的志向, 高 26 唱着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峨眉山月》 , )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秀丽 的峨眉山, 吐露的半轮秋月, 绰绰映入平羌江水, 飘逸而去。 友人千里之隔, 明月可亲却不可及。沈德潜 《唐诗别裁》 认为 诗中的 “君” 正是诗人对明月的称谓。峨眉山月就是故乡的 , 象征, 也是李白感情寄托。 思乡之情如滚滚江水, 伸手可掬。 从此, 峨眉山月高悬于游子的心头, 时至暮年, 李白还满怀深 情的吟唱 “我在巴东三峡时, 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 ( ) 此时 海, 与人万里长相随”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中》, 的山月折射出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故乡的刻骨思念, 此可谓故 土难归忆峨眉, 惆怅不已人随月。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乡 情难以释怀,海云迷驿道, “ 江月隐乡楼” ( 《寄淮南友人》 ,梦 )“ 绕城边月, 心飞故国楼。 《太原早秋》 字缕行间, ” ( ) 满是对故乡 的眷恋。一曲 《静夜思》 更是传唱千古,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
在, 一同消失, 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的种种遐想。 诗人分 ( 《塞下曲》 其二) 同时并不否定征战生活的艰苦, “塞掳乘秋
独与充实、 无情与有情、 短暂与永恒, 都化为一片银色的光辉。 嗟。 《塞下曲》 ” ( 其五)
考。 朗月当空照耀千古, 几多辉煌几多功名却化作历史云烟。 《咏怀》 “薄帏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用清风、 ” 明月来象征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