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矿床地球化学的报告
矿床地球化学读书报告矿床地球化学是一门主要研究矿床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学科。
它是地球化学的一个分支。
它为矿产的寻找、评价、开发利用服务。
将矿床的形成和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结合起来,作为统一的成矿作用来研究。
最近粗略地阅读了由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所著,中国地质出版社出版的《矿床地球化学》这本书,并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写出这篇读书报告。
此书总共包括二十余个章节,具体有矿床地球化学基本问题与任务,板块运动与成矿作用,部分熔融结晶岩浆成矿作用,成矿流体,成矿作用与动力学,热水沉积成矿作用,风化成矿作用等以及生物成矿作用等。
这些章节详细的论述了关于矿床地球化学的类型、矿床的各种成矿作用以及其他学科在矿床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在通过翻阅了相关资料后,我发现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地质流体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热门之一。
成矿流体是与成矿有关的能流动的物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流体,富含挥发分和较高卤素组分,是地质流体研究的主要方面,是解决矿床形成中成矿物质来源、运移、聚集成矿的关键和核心。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巨型矿床的形成,是地壳大规模流体流动的结果,而成矿流体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其起源、组成、物理化学特征、规模、大规模运移的通道和机理、流体——热——力学——化学之间的耦合作用,水——岩反应的化学动力学机制,流体在造山过程中和地壳变形中的作用,流体的成岩成矿效应等。
地球上的流体,按照相态有气相,液相之分;传统矿床学上,按照流体产状和成因,将流体分为地幔流体、岩浆流体、变质流体、地层水或建造水、地热水、卤水、雨水和地下水,以及油田中的油气和油田水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流体均可以形成矿床,仅当它们成为成矿流体时才有可能。
刘建明等以地质流体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与流体活动耦合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流体活动的主要成岩成矿效应等,将地壳中成矿地质流体分为五类:与大陆地壳上部中——酸性岩浆热事件有关的热液流体体系;与海底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喷流流体体系;与海相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盆地流体体系;与地幔排气作用过程有关的深部流体体系。
地球化学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壳圈各介质中分布规律和地球化学作用的一门科学,它在矿床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地质样品中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的测定,可以揭示矿床成因、矿物资源富集规律以及找矿方向,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一、矿床成因研究地球化学能够通过测定地质样品中元素的含量和同位素组成,揭示矿床的成因机制。
例如,通过分析矿石中重稀土元素的含量及同位素组成,可以判断矿床是由热液沉淀还是岩浆作用形成。
另外,通过分析同位素比值,可以确定矿床形成的年代,从而进一步了解矿床的演化历史。
二、矿物资源勘查地球化学在矿床勘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地质样品中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测定,可以辨别矿区、找寻矿体。
例如,在铜矿勘查中,通过测定地质样品中铜和与其赋存关系密切的元素(如银、金等)的含量,可以确定矿体的赋存状态以及找矿方向。
此外,地球化学还可以通过对地表土壤样品的分析,追踪矿床的地质异常,指导找矿工作。
三、矿石选冶过程控制地球化学在矿石选冶过程控制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分析矿石中有害元素(如砷、锑、铅等)的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可以评估矿石的品质,并制定相应的选矿工艺方案。
另外,地球化学还可以通过分析矿石中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物相组成等,为选冶过程中的工艺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提高矿石选冶过程的效率。
四、矿床环境影响评价地球化学在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矿山周边环境的地质样品分析,可以评估矿山开发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
例如,通过分析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可以评估矿山废水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程度。
另外,地球化学还可以通过对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评估矿山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球化学在矿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地质样品中元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测定,可以揭示矿床成因、矿物资源富集规律以及找矿方向。
此外,地球化学还可应用于矿石选冶过程控制和矿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为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对矿石、岩石和地壳中元素、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可以揭示矿床的成因过程以及地球深部的物质循环。
本文将介绍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矿床成因的基本原理矿床成因研究是在揭示矿床生成过程中,通过地质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矿床的形成条件和成矿机制。
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地热活动以及水文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矿床中矿物和岩石样品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可以了解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运移和浓缩过程,为矿床的成因提供线索。
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地球化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子探测、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
其中,同位素分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同位素是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其组成不同的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可以通过同位素比值的测定来揭示地质体系的演化过程。
三、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的应用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是矿床成因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对矿石、土壤和岩石中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矿床成分的分布规律。
例如,研究发现在铜矿成矿作用过程中,富铜矿体周围的岩石中富集了大量的铜元素,这为寻找新的铜矿床提供了线索。
四、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的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成因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位素分析可以揭示地壳中元素的地质过程、成矿作用过程以及地球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例如,通过对铅同位素的测定,可以判断铅矿床的成因类型,从而指导实际勘探工作。
此外,通过对锆石中铀同位素的测定,可以确定岩浆活动的时代和形成深度,为寻找富锆石的矿床提供了依据。
五、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床勘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矿石、土壤和水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分析,可以找到与矿床成因相关的特征元素和异常区域,从而指导实地勘探工作。
例如,在铀矿床的勘探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土壤和地下水中铀同位素的分析,发现了一系列与铀矿床形成相关的异常地球化学特征,为铀矿床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在xxx老师的教学指导下,本学期的地球化学课程已圆满结束。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地球化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了解到了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对找矿、评价和开发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前言地球是个复杂的物质体系,几个世纪以来各学科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地球的过去和现在。
地球化学侧重从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成分和化学运动的角度来认识地球。
地球化学是关于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成分及化学演化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与它有关的一切科学的化学方面”。
一、地球化学概念及其学科性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它是地质学与化学、物理化学、现代分析测试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地球化学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已成为固体地球科学的三大支柱。
它的研究范围也从地球扩展到月球和太阳系的其他天体。
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矿产的寻找、评价和开发,农业发展和环境科学等有重要意义。
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的一些重大研究成果,如界限事件、洋底扩张、岩石圈演化等均与地球化学的研究有关。
地球化学的一些重大成果是各分支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
如陨石、月岩与地球形成的同位素年龄的一致,表明太阳系各成员形成独立宇宙体的时间是大致相同的。
又如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导致发现地幔组成的不均一性(垂向的和区域的),提出了双层地幔模型,加深了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天体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还为新灾变论提供了依据。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地球化学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地球化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自然过程形成宏观地质体的同时也留下微观踪迹,其中包括许多地球化学信息,这些微观踪迹中包含着重要的地球化学演化信息,地球化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微观踪迹来追索地球历史的;②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环境和体系介质条件的函数,地球化学将任何自然过程看成是热力学过程,应用现代科技理论来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探讨和认识自然作用的机制;③地球化学问题必须置于其子系统(区域岩石壳、幔)中进行分析,一系统的组成和状态来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行为。
地球化学心得体会400字
地球化学心得体会400字地球化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各种元素、矿物质以及它们在地球内部和表面的分布、运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地球的化学成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球表面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体会和感受。
首先,地球化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地球上各种元素和矿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元素和矿物质,它们的分布和组成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的影响。
地球化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地球上元素和矿物质的分布规律,还可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过程。
其次,地球化学的学习深化了我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地球内部由核心、地幔和地壳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特点。
通过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震、火山和板块运动等地质活动,并且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程度。
此外,地球化学的学习还让我明白了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地球上的地质、水文和生物等过程都与地球化学密切相关。
地球上的污染、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也与地球的化学成分和化学过程密切相关。
地球化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地球上的各种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需要综合考虑和解决。
最后,地球化学的学习也让我明白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
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等都属于有限资源,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以满足人类对生活和发展的需求。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地球化学的学习让我对地球的化学成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球表面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地球上各种元素和矿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深化了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明白了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以及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A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学号:班级:姓名:一、A型花岗岩的微量元素一般特征A型花岗岩是一类特殊的岩石,其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均有很显著的特征。
它的岩石类型不仅包括碱长花岗岩与碱性花岗岩,甚至也包括偏铝质和过铝质花岗岩。
矿物学上以碱性长石和石英为其主要矿物相,次要矿物以霓石、钠铁闪石等碱性暗色镁铁矿物为特征。
A型花岗岩的主量元素以高硅富碱低钙为特征。
微量元素最显著的特征是选择性富集与亏损。
其微量元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Ga相对富集。
Whalen等正是根据岩石Ga/A1值的大量统计研究,提出了A型花岗岩区别于其他类型(M、I、S型)花岗岩的化学特征,成为划分A型花岗岩的重要标准;2)稀土元素含量较高,是其他类型花岗岩的数倍甚至几十倍,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明显的铕负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典型的右倾“V”字型;3)高场强元素Zr、Hf、Nb的含量普遍偏高;4)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含量高,而Ba、Sr含量很低;5)F的含量较高,大多高于1000μg/g;6)过渡元素Cr、Ni表现为强烈亏损,而Cu、Zn则相对富集。
此外,钨钼族元素的含量也较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矿床,如尼日利亚Jos高原和我国苏州的Sn—W—Nb—Zn矿床。
二、两类A 型花岗岩的对比Eby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将A 型花岗岩分为大陆裂谷或板内环境的A1型和与陆一陆碰撞或岛弧岩浆作用有关的A2型;Ebyl2 和Hong等根据构造环境将其分为非造山型(AA)和后造山型(PA);许保良等。
根据物质来源将其分为富集型和亏损型,他还根据岩石学特征将其分为7个亚类。
King等嘲发现澳大利亚Lachlan褶皱带中的岩体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A型花岗岩,并由此提出了铝质A型花岗岩的概念,以区别于碱性一过碱性A型花岗岩。
此后,对铝质A 型花岗岩的研究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事实上,Loisselle与WonesE于1979年就提到了铝质A型花岗岩,但当时没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石成矿机制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石成矿机制矿床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类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以及与矿床形成相关的地球化学过程的学科。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中的元素分布、地球物质的循环以及岩石和矿石的组成,我们可以揭示矿床的形成机制,并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是指矿床中所含矿石元素的组成和分布规律。
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矿样品分析和实验模拟研究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矿床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矿床是由地球内部或外部的一系列地质过程所形成的,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包括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和热液活动等,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例如,岩浆活动会使地壳中的金属元素浓集,从而形成金属矿床;构造变形则容易形成断裂矿床,因为地壳的破裂与变形会形成矿石富集的通道;而热液活动是形成许多有价值的金属矿床的重要途径,因为热液可以带来大量的金属元素,并在特定条件下与地壳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从而沉积成矿石。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矿石成矿机制。
矿石成矿机制是指矿石形成过程中的地球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
地球化学反应包括矿物的溶解、沉淀和再结晶等过程,物理过程包括温度、压力和流体作用等。
这些过程会导致矿床中的矿石元素在形成过程中的分配和富集。
比如,矿床中的金属元素通常是通过流体(如热液和地下水)的迁移和沉积形成的。
而矿床中的非金属元素通常是通过岩浆的浓缩和结晶过程形成的。
这些地球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共同作用,最终决定了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和矿石的成分特征。
另外,矿床地球化学研究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指标来识别潜在矿产资源区域,提高勘探效率。
例如,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作为勘探标志来指示矿石元素的存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提供矿床成矿的背景信息。
此外,地球化学研究还可以解释矿床的演化历史,从而为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矿床学读后感
矿床学读后感我很荣幸能有机会读到《矿床学》,这是一本关于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矿床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首先,我要说的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和详尽。
作者对矿床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包括矿床的形成、类型、特征、勘探和开发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对矿床学的知识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对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矿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我对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也非常欣赏。
作者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对复杂的地质学知识进行了解说,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同时,作者还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案例来说明理论知识,使得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
除此之外,我还对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矿床学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不仅对于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矿床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对于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我对《矿床学》这本书非常满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矿床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些知识对于我的未来学习和工作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会将这些知识牢记在心,并不断努力学习和探索,为地质学研究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作者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一本优秀的著作,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研究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研究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是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的重要分支。
通过对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矿床的成因来源,为矿产资源的寻找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矿床地球化学的概念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矿床成因的主要理论进行论述。
一、矿床地球化学的概念与意义矿床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对象是矿床中元素的分布、赋存形式及其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通过对矿床中元素的研究,可以了解矿床的成因、演化过程及其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解矿床形成的地球化学条件,为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取样、分析和解释。
首先是取样,即从矿床中采集样品,选择不同类型的矿石、岩石和地表水进行采样分析;其次是分析,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测定其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含量;最后是解释,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矿床地质学与矿床成因理论,探讨元素在矿床中的来源、迁移与赋存形式。
三、矿床成因的主要理论矿床的成因研究是矿床地球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常用的矿床成因理论主要包括岩浆热液成因、沉积成因、变质成因和超深成因等。
岩浆热液成因理论认为矿床是由岩浆热液活动而形成的,包括热液脉石、脉状矿床和热液沉积矿床等;沉积成因理论认为矿床是由地表物质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包括沉积矿床和胶结矿床等;变质成因理论认为矿床是由岩石变质作用形成的,包括接触变质矿床和区域变质矿床等;超深成因理论认为矿床是由岩石圈深部过程形成的,包括细粒矿床和超大型矿床等。
四、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成因研究的发展趋势矿床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将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如微区分析、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物相地球化学等新技术的应用。
此外,矿床成因理论将更加完善,以更好地解释特殊类型矿床的形成机制。
矿床地球化学
矿床学1,矿床地质学;2,矿床地球化学;3,矿床(田)构造学;4,包裹体地质学及包裹体地球化学;5,生物成矿及矿床有机地球化学;6,实验矿床学;7,矿产经济学;8,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矿床地球化学》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著1997年地质出版社全书共分20章,538页,总计82,7万字,售价60元图书馆编号:P61 4第一部分:阐述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动向由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第二部分:论述矿床地球化学各个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矿床研究中的应用由第三章--第十四章组成;第三部分:介绍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及相应实例由第十五章--第二十章组成;绪论:(作者:涂光炽)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和部分天体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矿床地球化学为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
1,矿床地球化学发展的国际概况:①深钻和超深钻所揭示的若干与成矿作用有关的重要成果:原苏联在其北缘科拉半岛打了一口世界已知最深的井,深12km,论证了此区太古宇在变质时,古地温梯度为现在的5-7倍,即为150-210℃/km ,这无疑对当时的成矿作用有影响;②洋底现代成矿作用观察:70年代后,通过深海潜水器在红海、太平洋中脊、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和冲绳海槽直接观察到了洋底现代进行的成矿作用—烟囱—热水沉积矿床;③成矿理论对发现超大型矿床所起的作用:奥林匹克坝④新矿床类型的发现:南澳奥林匹克坝铜金矿床新类型;⑤对若干矿床类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地球化学研究:2,矿床地球化学的若干重要生长点:学科生长点指带有突破性的新的理论或见解。
生长点的提出可以带动整个学科向前发展。
每个学科在其向前迈进的过程中都会提出若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生长点。
①多成因论:指矿床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等方面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的;②金属、非金属和盐类矿床、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之间的有机联系;③成矿作用的演化:成矿作用的时间、空间演化。
矿床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应用
矿床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应用矿床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地下岩石圈中各种矿床的形成、分布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科学。
地球化学则侧重于研究地球内部和地表物质的化学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这两门学科在资源勘探、开发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矿床地质学与地球化学在矿床勘探、评价和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1. 矿床地质学在矿床勘探中的应用矿床地质学在矿床勘探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可以揭示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时代、成矿地质背景等重要信息,从而为矿床的勘查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1 矿床类型识别矿床地质学通过对矿石类型、矿物组合、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识别不同类型的矿床,如沉积型、岩浆型、变质型等。
这对矿床的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1.2 成矿预测矿床地质学还可以对成矿潜力较大的区域进行预测。
通过对地质构造、岩浆活动、沉积环境等地质特征的研究,可以圈定成矿有利地区,为矿床勘查提供目标。
2. 地球化学在矿床评价中的应用地球化学在矿床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元素地球化学通过对矿区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球化学样品进行分析,可以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分布规律。
这有助于了解成矿元素的来源、迁移和富集过程,从而为矿床的评价提供依据。
2.2 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矿床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成矿年龄的测定、成矿物质来源的推断等方面。
通过测定矿石中某些同位素的比值,可以确定成矿事件的发生时间,为矿床的评价提供重要信息。
3. 矿床地质学与地球化学在矿床保护中的应用矿床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在矿床保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评价矿床的开采条件和环境效应,为矿床的合理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1 开采条件评价矿床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揭示矿床的地质结构、稳定性、岩体力学特性等方面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评价矿床的开采条件和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计算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计算地球化学读书报告——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的确定方法及比较[摘要] 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的确定,在资源勘查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地球化学异常下限的方法有(1)剖面图解法(2)直方图法(3)计算法(4)QQ图法,而现今许多学者又提出了许多确定异常下限的方法(1)含量排列法(2)多重分形计算方法(3)归一化法。
根据所读文献,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现总结出各方法的优劣,详细见正文。
关键词:异常下限;背景;确定方法;方法的比较一、传统方法(1)、剖面图解法该方法是通过已知矿体或矿化带作一条延伸到背景地区的一条长剖面,在无矿化地区的含量波动变化的中央部位和波动的最大幅度部位作横线。
它们分别代表了背景值和背景上限,背景上限即为异常下限。
优点:简单、直观、快速确定异常下限。
缺点:方法比较粗略,可靠度不高。
(2)直方图法如果所研究子样作出的分布直方图为单峰,并接近对称的近似正态分布,则对最大频率柱左侧顶角与右邻直方柱左顶角,最大频率柱右顶角与左邻直方柱右顶角相连,两条线交点在横坐标上的投影为众值M0,即可作为背景值。
由M0向右量取2~3倍S长度(一般取2),该处所指示的含量即为异常下限。
优点:根据统计规律求出,比较准确,可信度较高。
缺点:需要直方图接近正态分布,且只考虑未受高含量矿化影响的样品,只对低含量部分进行图解,可能损失了重要的高含量矿化信息。
(3)计算法选择未受到矿化或人为污染的背景区样品50~100件,进行正态分布型式检验,或逐步剔除法检验,直接获取正态分布的母体。
计算该正态分布母体的背景值C0和均方差S,按公式:Ca=C0+KSK为信度系数,a为信度。
优点:对背景进行大规模采样分析,所得数据准确,可信度高。
缺点:需要大规模采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
(4)QQ图法与方法(3)基本相同,通过QQ图可判断可信含量区间,较法(3)比更加准确。
总的来说,传统方法或比较粗略或过于依赖数据近似正态分布,有比较大的局限性,易丢失高含量的矿化信息。
矿床学读书报告[1]
内生金属矿床之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矿床学》实习课上,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系统的学习了内生矿床的各种矿床,对它们的成矿模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课后翻阅资料时偶然发现我们所实习的一大部分矿床都是小岩体矿床,例如:金川硫化物矿床岩体的面积只有1.34 km2, 却赋存了545& 104 t 镍储量( 镍1.06% ) 和350 & 104 t 铜储量.于是我开始了对其的关注。
资料表明,我国没有发现100 km2 以上的大型层状矿床。
赋存矿体的岩体面积一般都在几平方公里以下, 大多数小于1 km, 只有攀枝花这类岩体规模较大和少数铬铁矿岩体如罗布莎的面积达到70 km(中国的小岩体岩浆矿床,汤中立,2002)。
所以, 我国是以小岩体岩浆矿床为主。
我国及世界的成矿斑岩体积都很小,最小的只有0.101km2 ,一般多小于1km2 ,如此小的岩体却携带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吨的金属堆积,与其本身不成正比。
由此“小岩体成大矿”理论顺应而生。
小岩体的体积与成矿作用的规模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也就导致了引入透岩浆流体假说的必要性。
由于大多数内生金属矿床都与小岩体有关,故以“小岩体,成大矿”为切入点,选择“小岩体成大矿”这一客观事实来阐述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
以东沟钼矿为例,如果流体中MoO3溶解度取最大值29ppm(Rempel et al.,2006)或含钼18.5ppm,含钼流体的密度取1.3 g/cm3,则形成65万吨的超大型钼矿需要流体体积约为27km3,是东沟斑岩体估算体积8.1 km3的3.34倍(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导论,罗照华等,2009)。
如此巨量的流体显然不是被溶解或包含在熔浆中的,要求岩浆仅仅是一个通道而不是流体的来源,这就为引进透岩浆流体假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透岩浆流体是非岩浆体系析出的流体,它与岩浆体系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地质体系,它们只是相互需要而走在一起(透岩浆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分析与野外证据,罗照华等,2007)。
矿床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矿床地球化学》题目:《矿床地球化学》课程读书报告教师:毛晓东教授姓名: 建军学号:2011050169学院:核自学院专业: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011年12月15日中国铜矿矿床类型(一)中国铜矿床分类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
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
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
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
1957年,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
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
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地球化学与矿床形成深入了解矿物成因过程
地球化学与矿床形成深入了解矿物成因过程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行星,拥有众多丰富的矿物资源。
而这些矿物的形成过程涉及到地球化学与矿床形成的知识。
地球化学能为我们揭示矿床的形成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矿物的成因过程。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组成物质的科学,通过对元素分布、旧石化学指标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各类过程与规律。
而地球化学在矿床形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地球化学在探索矿床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矿物的成因过程是指矿物从形成初期到定型稳定阶段的一系列变化和演化过程。
地球化学的应用可以通过对矿床区域的元素及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了解到与矿床形成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
比如,通过分析矿石中的稀有元素含量以及同位素组成,可以判断矿床的成因类型,从而为矿床找矿提供参考。
其次,地球化学对于探索矿床中矿物成矿作用和矿物来源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矿床形成的过程中,地球化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矿物来自哪里,矿物形成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作用。
通过对地球内部和外部不同地质环境、不同成因机制下的元素分布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推测出矿床中矿物的来源和成因机制。
比如,一些稀土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演化过程和岩浆及流体作用有关,可以通过分析其中稀土的分布和同位素组成,进一步揭示矿物的成因机制。
此外,地球化学还可以为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提供解释和证据。
地球化学家通过对矿床矿石、矿体和围岩等样品进行分析,可以解释和证实矿床成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比如,通过矿石中有关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可以确定矿床的矿石成色和矿石富集机制;通过对围岩中稀有元素的分析,可以推测地热液的活动程度和演化特征等。
这些分析结果可以为我们深入理解矿床成矿过程提供重要的实证依据。
综上所述,地球化学与矿床形成是紧密相关的。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矿物成因的过程。
通过地球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矿床的成因类型、矿物的来源和成矿作用,揭示和解释矿床成矿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
地球化学读书报告―微量元素在岩石成因方面的应用简述院系:在地球化学中,微量元素就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将自然体系中含量高于0.1%的元素称作微量元素。
通常指出:微量元素以低浓度(活度)为主要特征,其犯罪行为顺从叶唇柱溶液定律(亨利定律)和分配定律;自己往往无法构成单一制矿物,而被容纳在由其他组分所共同组成的矿物固溶体、熔体或流体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微量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步入固溶体。
由于在相同条件下,微量元素的进化规律基本一致,所以可以命令物质的来源和地质体的成因。
而且,微量元素在岩石成因研究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获得研究者的注重,下面,本人将从所写作的一些期刊中选一些例子从相同的角度阐释微量元素在岩石成因的应用领域。
一、万洋山一诸广山花岗岩复式岩体――推论花岗岩成因万洋山一诸广山花岗岩复式岩基位于湘、赣、粤三省交界,出露面积达五千余平方公里,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复式岩基中一北段,南段有少数小岩体出露,岩性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包括万洋山、汤湖、寨前等岩体,形成时代为430一434ma;其次为花岗闪长岩,有桂东、扶溪等岩体,形成时代为426ma左右。
此外,在一些岩体中还有少量钾长花岗岩、花岗细晶岩岩株出露[1]。
研究者通过利用微量元素含量的对数有关图(图1),同时考量部分熔融、结晶分异过程中固相和液相的微量元素变化途径,对相同的岩浆演化过程展开了比较顺利的辨别:假设浓度为c1、c2的微量元素1、2的总分配系数为d1=5、d2=0.1,则在元素含量的对数座标图上拆分结晶(a,a')和拆分熔融促进作用(c,c’)均为直线关系(即为普通座标中的指数曲线关系),但两者的斜率极不相同。
在拆分结晶过程中结晶固自得残余液相中的不相容元素浓度cz有所减少,但变化范围大;而兼容元素浓度c:则急剧减少,且变化范围小,并使拆分结晶进化线具备正数的陡直斜率,固相成分线(a’)平行坐落于液相成分线(a)的左侧。
地球化学特征在矿床成因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特征在矿床成因中的应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质体中各种元素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的科学,它广泛应用于矿床成因的研究中。
矿床成因是指矿物富集的形成过程,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我们揭示矿床成因提供重要线索。
本文将介绍地球化学特征在矿床成因中的应用。
一、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类型的关系不同类型的矿床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分析矿床产出的矿石中的元素组成和含量,可以判断出其成岩成矿的背景、矿床类型及其形成条件。
例如,对于铜矿床,在不同形成环境下,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差异。
通过分析铜矿石中的元素组成,可以判断矿床是否与火山喷发活动有关,或者是否与沉积作用有关。
这种通过地球化学特征来判断矿床类型的方法,可以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指导。
二、地球化学特征在矿床勘探中的应用在矿床勘探中,通过对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发现矿床的存在。
地球化学勘探常用的手段包括地球化学测量和岩石、矿石的地球化学分析。
地球化学测量可以通过采集矿石及周围土壤、岩石样品,分析样品中的元素组成和含量,进而判断出矿床的存在和规模。
地球化学分析可以对采集到的矿石进行更为详细的元素分析,以确定矿石的成分和矿石中的目标元素含量,从而确定矿石的品位和资源潜力。
三、地球化学特征在矿床评价中的应用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矿床评价也具有重要作用。
矿床评价是指对已发现的矿床进行资源量、资源潜力和经济价值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对已发现矿床中的矿石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可以判断矿石的品位、品质和可采性等,进而评估矿床的资源量。
地球化学特征还可以通过分析矿石中的有害元素含量,评估矿石的可加工性和环境影响,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地球化学特征在矿床成因机制研究中的应用矿床的成因机制是指矿物富集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为我们揭示矿床成因的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通过分析不同矿床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可以判断出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环境。
例如,某些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深部流体活动有关,通过分析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断矿石中金属元素来源及其富集机制。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物资源开发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物资源开发矿床地球化学和矿物资源开发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
地球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研究地球中元素的分布、运移和富集规律,揭示了矿床形成的机制和矿物资源的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
一、矿床地球化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矿床地球化学是对地球内部造成矿物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富集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它涉及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元素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地壳、地幔、地球表面和地下水中元素的分布和富集规律;同位素地球化学通过对同位素组成和同位素分馏等的研究,揭示了矿物资源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矿物地球化学则是通过对矿物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矿物的成因与演化。
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野外调查、样品收集、岩石矿物分析、元素同位素测试等。
野外调查主要是通过实地勘察,观察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石分布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样品收集是通过采集矿石、岩石、土壤等地质样品,进行物理化学测试和分析;岩石矿物分析则是通过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设备,对矿石和岩石的矿物组成进行分析。
元素同位素测试则通过对矿石、岩石中元素同位素的测量,揭示地质过程的演化与矿床形成的过程。
二、矿床地球化学在矿物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矿床地球化学在矿物资源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矿床地球化学能够通过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确定矿石的类型和分布规律,为矿产资源的勘探提供依据。
通过对不同类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比如金矿床、铜矿床等,可以明确矿床的成因类型和矿物组合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勘探工作,提高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
其次,矿床地球化学可以通过研究矿床中的元素分布和同位素组成,了解矿床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为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矿床中元素富集规律的研究,可以确定矿床的矿石类型和资源储量,为开发设计合理的采矿方案提供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地球化学》题目:《矿床地球化学》课程读书报告教师:毛晓东教授姓名: 张建军学号:69学院:核自学院专业:核能与核技术工程2011年12月15日中国铜矿矿床类型(一)中国铜矿床分类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
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
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
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
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
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
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
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
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
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表3.7.4)。
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表,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表3.7.4中国已知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百分比①(二)中国铜矿矿床类型简述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
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
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
根据芮宗瑶等(1993)、王之田等(1994)等研究成果,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表3.7.5中国铜矿床分类1.斑岩型铜(钼)矿该类型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全国铜矿储量的%,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成群成带出现,而且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能好,又共伴生钼、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可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其成矿特点:(1) 成岩成矿时代较新东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
如位于环太平洋西带外带的赣东北大断裂的西北侧德兴超大型斑岩铜矿成岩成矿时代199-112Ma。
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古亚洲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
如位于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衔接部位的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292~245Ma;位于额尔古纳褶皱系的内蒙古东部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188~182Ma。
西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喜马拉雅期为主。
如西藏东部地区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55~35Ma,马拉松多斑岩铜矿Ma,多霞松多斑岩铜矿Ma。
(2) 成矿岩石基本特征多数矿床的成矿岩体以多期次高位侵位的复式小斑岩体为主。
与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其次是碱钙性系列。
其中包括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和其他花岗质岩石。
与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化学成分以SiO262%~68%的成矿最佳。
岩石化学从中性→中酸性→酸性,相应的矿石建造为Cu(Fe)→Cu(Au)→Cu(Mo)→Cu(Sn),岩浆分异指数对应从60%变为92%。
(3) 围岩蚀变分早、中、晚期早期蚀变包括钾硅酸盐交代岩、钾质角岩和部分镁-钙夕卡岩;中期蚀变包括绢英岩、黄铁绢英岩、青磐岩和湿夕卡岩;晚期蚀变包括中度-深度泥英岩、浊沸石-硫酸盐交代岩等。
(4) 次生作用不发育次生富集作用,可使斑岩铜矿石品位得到进一步富集而成为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富矿。
次生富集带多数是形成高品位的辉铜矿矿层,开采经济价值巨大。
然而,中国斑岩型铜矿多数矿床未能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带,可谓先天不足,因而多数矿床是大型贫矿,铜品位一般在%左右。
2.夕卡岩型铜矿中国夕卡岩型铜矿与国外大不相同,其储量国外夕卡岩型铜矿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国却占较大的比例,现已探明夕卡岩型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0%,成为我国铜业矿物原料重要来源之一,仅次于斑岩型铜矿,而且以富矿为主,并共伴生铁、铅、锌、钨、钼、锡、金、银以及稀散元素等,颇有综合利用价值。
其特点:(1) 时空分布与斑岩铜(钼)矿相似夕卡岩型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次是印支期、海西期。
矿化集中于170~110Ma,其次为110~70Ma。
矿床空间分布,主要产于中国东部活化拗陷带,并常与中生代断陷盆地伴随而分布。
大型夕卡岩型铜矿主要分布于下扬子拗陷带的湖北铁山、铜录山,江西城门山、武山,安徽的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大团山等矿区;其次是滇东拗陷带的个旧锡铜多金属矿田和华南褶皱系的石、广西钦甲、湖南宝山;燕山拗陷带的寿王坟;辽东台隆的垣仁;吉黑褶皱带的弓棚子等矿区。
(2) 成矿岩体主要为中酸性花岗质岩类如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中深成相和浅成相。
岩石系列属于钙碱性-碱钙性系列。
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小岩体及其形态有关。
其岩体形态与成矿的重要性依次为蘑菇状、箱状、锥状、枝叉状和层间岩墙状等。
(3) 围岩岩性是形成夕卡岩铜矿床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形成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围岩多为泥质岩、白云质灰岩或碳质灰岩。
如中国南方大型夕卡岩铜矿围岩为石炭系-三叠系白云质灰岩。
在膏岩层和高硫层存在地区更有利于成矿,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夕卡岩型铜矿床。
(4) 交代岩系列主要是钙夕卡岩,其次是镁夕卡岩。
(5) 在浅成环境中,夕卡岩型铜矿常与斑岩型铜矿共生产出在斑岩体内部为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铜矿化,在接触带为夕卡岩型块状矿石,形成“多位一体”矿化。
如江西城门山和湖北封山洞等铜矿床。
3.火山岩型铜矿该类型也是我国铜矿重要类型之一,探明的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8%,其中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储量占7%,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占1%。
过去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习称黄铁矿型铜矿,并常与铅、锌共生,还伴生有丰富的金、银、钴以及稀散元素,有很大的综合利用价值。
其成矿特点:成矿时代较广,从新太古代至三叠纪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成矿环境在大洋中脊、火山岛弧、弧后盆地、大陆边缘裂陷槽及陆内裂谷等环境均有产出。
新太古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通常产于新太古代深变质岩系地层中,容矿岩石包括辉石斜长角闪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含石榴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阳起石岩、角闪岩等,恢复其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系。
故通常称这类矿床为与太古宙绿岩带有关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矿床,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即是其中的一例。
元古宙是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的重要成矿期之一。
主要分布在扬子陆块的西缘和北缘。
西部边缘成矿时代以古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为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四川拉拉厂铜钴矿床;北部边缘和西北部边缘成矿时代,以中-新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是四川彭县铜锌矿床,陕西刘家坪铜锌矿床和浙江西裘铜锌矿床等。
这些矿床的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陆块边缘裂陷火山盆地。
早古生代为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最重要的成矿期,多为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优地槽系,其中有代表性的矿床是甘肃白银厂大型矿田的折腰山铜锌矿床、火焰山铜锌矿床、小铁山铜铅锌矿床以及青海红沟富铜矿床等。
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火山岛弧和弧后裂谷。
晚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差别较大,矿床分布分散。
如产于青海堆积山石炭系-二叠系的混杂岩带蛇绿岩套的玛沁德尔尼铜锌钴大型矿床;产于新疆阿尔泰南缘的克兰火山岩盆地早-中泥盆世石英角斑岩-角斑质火山碎屑岩的阿舍勒铜锌大型矿床等。
中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产于我国西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盆。
已查明德格-乡城晚三叠世昌台火山盆地成矿前景看好,呷村铜-多金属矿床已具大型规模即为一例。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目前发现的矿床无论规模还是储量都比上述几个类型要小,因而长期以来未被重视。
近年来由于发现了福建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因此引起了地勘和矿业部门的重视。
该类型铜矿主要产于各时代陆相火山活动带,尤其是中-新生代滨太平洋陆相火山岩地热水活动区。
现今勘查、开采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有以下几种情况:产于镁铁质火山岩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铜矿虽然矿点(或小型矿床)不少,但至今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只有二峨山龙门铜矿已由地方开采。
该矿床产于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间隙期,矿体呈透镜状,在玄武岩和杂色砂岩中呈夹层。
产于中性长英质火山岩中铜矿,目前已发现并勘查的有宁芜火山盆地的娘娘山、大平山及庐枞火山岩盆地的井边、石门庵、毛狗笼等。
其中娘娘山铜金矿床产于破火山口周围的裂隙中,容矿岩石为碱性粗面岩、熔结角砾岩和黝方石响岩等,主矿体呈大脉和雁行排列的复脉群,铜、金、银品位高,均为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