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郭明凯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早在《周易》、《尚书》中就已对阴阳五行理论有所提及,并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万物的生长、自然界的运行加以总结和阐述。但是在1963年全国中医高等院校修订的第二版教材中,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识到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阴阳五行理论是一种中医的诊治方法,而不是一种治病规律,是用以说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存在着相对的平衡和相互影响关系的一种理论,而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1]。这一观点直接的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间接地否认了阴阳五行学说在生命发生发展规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为了祖国医学的推广和发展,明确其核心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1.阴阳五行的产生及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医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伏狡、尧舜时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阴阳五行观念萌生的时期[2],但是缺乏资料记载。西周、春秋战国期间,《周易》、《尚书》等著作的记载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兴起提供了有史可查的资料记载,《周易》和《老子》最早对阴阳理论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五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最早对五行进行了概述,而未提及阴阳[3]。战国末期,邹衍提出了五行的
相生相克,并结合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从而使得阴阳五行理论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4]。
从西周到战国,经过史官对阴阳五行早期的不断实践,使得阴阳、五行的内涵不断丰富,天人之际的沟通,宇宙解构的阐述、自然运行的规律也不断地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得以阐明[5],阴阳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阴阳理论内涵也不断地得到扩充,从最初的明与暗,到多内涵的远与近、上与下、热与寒、昼与夜、升与降、南与北、动与静等。
2.阴阳五行学说是生命的本质
阴阳五行学说是对人体生命本质的最基本的阐述,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其体现的阴阳属性,无非是其一方强,一方弱的综合表现。我们的先祖,主要生活在黄河中下游,他们通过对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不断观察,发现万物皆在春温之时生发, 夏热之时繁茂, 长夏雨湿之时变化结实, 秋燥之时收敛凋零, 冬寒之时闭藏,,这样的气候变化正好与五行的基本属性相吻合,于是在对季节变化的高度概括的同时,也不断将世间万物总结归类,纳入五行,木性升发条达、火性炎热向上、土性承载养育万物、金性沉降清肃、水性渗藏寒冷,世间的万物也逐渐从单纯的阴阳属性,演化成更宽广的五行属性,更加细致的反应生命的本质。凡能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人体阴阳五行动态平衡,就能预防早衰,达到健康和长寿。所以,正如《内经》,总结道:“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五行是生命的本质[1]。
3.阴阳五行学说是病理的基础
《内经》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生命的运转,离不开阴阳的转化以及五行的克制,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五行处于动态平衡,不仅仅体现在脏腑协调,经络和谐,人生活在大自然里,就会与自然变化相互作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就不是单一脏腑的失调,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人体疾病发生进行阐述,不仅能对身体内部的变化进行阐述,同时,人体与自然之间的作用关系也能通过阴阳变化,五行克制来解释。
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对人体的病理基础进行阐述时,要理解五行生克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其中的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克关系,从逆向思维考虑,就能得知相生[6],所以对于疾病病理的分析,得知相克,便有相生之法,这便是阴阳五行学说阐述病理基础的奥秘。
4.阴阳五行是辩证论治的根本规律
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最大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辩证等都是常用的辩证方法,但辩证论治的根本规律还是在于阴阳(包括五行)[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这是脉诊基本脉象的判断,也是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阳盛则身热,阴胜则身寒。”看似简单易懂,实则揭示了辨证论治的根本在于阴阳。
范伏元[7]教授坚持“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思想观念,根据“五行”理论,灵活运用五行辨证,在内伤咳嗽的治疗上,颇有
成效。周伟[8]将“五行”辩证理论用于推拿临床,从中医的根本辩证规律出发,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从古至今,运用阴阳五理论行对疾病的进行辩证论治的实例不胜枚举,从根本上对中医辩证进行阐述,往往取得较好疗效。
5.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
阴阳五行理论在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辨证论治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从宏观上讲,阴阳五行理论就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地位,尉明德[9]认为“精”、“气”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并在文章中提出“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
表现,“精”、“气”的转化是生理活动的根本规律、是病理变化的根
本规律、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整个思维的辩证过程与“阴”、“阳”的辩证的过程如出一撤,同时引经据典:“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证明自己的学术思想,那么,其本源不依然是“阴”与“阳”吗?
6.小结
中医理论的核心从阴阳出发,分五行、化五脏、行精气,只有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气血津液才得以发展,我们的中医理论体系就犹如一棵大树,阴阳五行是树根、树干,而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气血津液等是树枝、树叶。阴阳五行理论
源源不断的为中医理论的衍生物提供着理论基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综上所述,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
参考文献:
[1]赵修诚.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J].中医杂志,1980(08):12-14.
[2]秦英刚,陈宏,田林晓,花宝金.浅论中医之阴阳五行核心是“和”[J].世界中
医药,2013,8(01):38-39.
[3]龚瑶.浅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
究),2011(04):57-58.
[4]刘刚.浅谈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发展的关系[J].山西中医学院学
报,2006(02):6-7.
[5]南伟. 论阴阳五行之起源[D].青岛大学,2006.
[6]张珍玉.论中医理论和应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03):162-164.
[7]何佳勇,范伏元.范伏元教授运用五行辨证论治内伤咳嗽经验[J].光明中
医,2013,28(02):259-260.
[8]周伟,周华龙.“五行”辨证论治法在推拿临床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民间疗
法,2016,24(08):22-23.
[9]尉明德.“精”、“气”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J].山东中医学院学
报,1983(0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