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
某物流公司经理到一所高职学校想招聘车辆维护管理人员。

但是他发现学习汽车维修及保养专业的毕业生,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只是想作为一个修理工,他们选择的就业对象主要是待遇较好的4S店。

可是他想要的是能够通过现代化手段全面管理车辆配置、运行的管理人才。

于是他只能失望而归。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如果你想成为专家、管理者,你应该获得更多、更高的技能,当地的路况、气候条件,汽车生产质量、汽车构造类型以及使用年限、磨损程度、驾驶员习惯等都要成为你分析汽车损坏原因所要考虑的因素,这样你就有可能不仅是能修好车,更有可能成为修理、保养、管理各种车辆的高级人才。

假如你能将修理、保养、管理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知识链接,整合利用更多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更快、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你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就有可能参与创业,或者自主创业。

此时,你就开始向企业家行列迈进,最终成为企业家。

案例二
在一次面试中,主考官向一位因笔试成绩优秀而闯进面试的大学生问到,“你是学习汽车工程专业的对吧?我们公司是一个拥有1千辆车队规模的物流公司,以后可能发展到1万辆的规模。

我的问题是你能否提前判断哪辆车会在路上抛锚呢?”应聘的大学生想了想,认为无法提前判断。

他提出可以按照常规的办法定期更换关键零件,因为我们知道哪些部件是最容易损坏的。

事实上,你如果想到通过温度、速度、松紧度等记录仪加上传感器来收集相关数据,你就可以及时知道哪辆车需要更换哪种零件,从而每年为公司节约不少维修费。

汽车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这些问题,你能不能及时修理好,在这里都不是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是你如何及时知道汽车要出问题,这是学校专业课中没有讲到的问题。

以上案例里面都反映出在实践中利用相关关系来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比利用因果关系更有效,或者说把因果关系与相关关系综合起来考虑更有必要。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强调的是因果关系,现实问题可能更多是强调相关关系。

除了科学研究本身,解决普通问题,在一个可能性和相关性占主导地位的世界里,由于数据之多,体现专业性的追求事物的准确度、精确度已没有太多的必要。

案例三
小微2014年毕业于某高职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位来自苏北农村的孩子。

她很想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有自己的产品,但不论是从专业水准还是经济实力上来讲她都不具备条件。

她上学花了家里不少钱,她发誓要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为父母承担家庭经济压力。

而服装行业要么是设计岗位,要么是销售和制作,作为一名高职毕业生她只能做一些低层次的工作,因此收入微薄。

既看不到前途,还挺辛苦。

为此她两年之内先后跳槽了三个单位。

正当她内心焦虑,情绪低落时,她听说校友中有位师姐创立的在线定制服装社生意兴隆,她通过网络查找到了师姐的服装社,并且选择了一个连衣裙款式,进行了定制。

第二天她在定制平台上就看到了专为她设计的5款样品,确认后第三天她就收到了成衣。

之后她慕名前去学习,并成为制衣社设计室的专业设计员。

小微说,如果有机会,她也要创立自己的制衣社。

案例启发:
第一,大学生实现创业发展已经具备了可能性。

这是由于信息技术为创业型小企业低成本进入市场提供了可能。

过去读书、上大学、毕业后只能是寻求一个工作岗位,这是因为大家认为创办企业,那是有钱人的把戏。

毕业生想当老板,开办一个小企业,苦于没有条件和资源(譬如资金、土地、厂房、设备等)。

今天,创办小微企业的条件具备了。

案例中师姐创立的制衣社就是一个整合了展示、设计、生产、物流商业模式的网络服装定制平台。

师姐制衣社的创办成功,说明大学生创业成为人生发展的新选择。

创业必将成为底层阶级积累财富,进入主流社会的途径之一。

每个大学生都是潜在的创业者。

以知识为核心资源(没有资金、厂房、设备),一样可以创办企业。

过去我们只讲就业发展、职业发展,今天我们有条件讲创业发展。

第二,小微的创业意识起了很大作用。

她内心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

尽管求职之初迫于生活有些病急乱投医的情况。

但是,如果小微不关注创业这一块,师姐的信息可能就不会引起她的注意,从而错失既能有较高收入,又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和未来自己人生发展的良机。

第三,师姐的创业成功得益于她发现事物变化,抓住发展机遇的结果。

只有敏锐地发现我们身边的变化,主要是社会变化、经济变化、生活变化的趋势,才能抓住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譬如,如果我们判断定制化将是人们生活变化的基本趋势,那么传统的服装生产行业将被完全被颠覆。

以产品为中心的企业运营被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所取代。

案例四
美国创业管理大师拉里·法雷尔说过:“创业精神是国家繁荣的驱动力……政府从未像现在这样热衷于发展‘创业型经济’以开发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国家来说,创业精神已经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的核心动力。

以色列只有700万人口,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创业大国”,平均每2000个以色列人中就有一人拥有一家新兴科技公司,是世界高科技新兴企业密度最高、最繁荣兴盛的国家。

在这点上甚至超越了日本、加拿大、中国、印度等国家。

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全欧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的总和,甚至超过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四国的总和。

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创业投资是美国的2.5倍,是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

以色列可以称为全民“创新、创业、创富”。

对于个人而言,创业精神是成功的呼唤。

提及马云、马化腾、俞敏洪、张朝阳、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这些企业家的名字,人们都会心生敬仰。

一方面羡慕他们的财富,更多的是敬佩他们的创新创业推动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这些企业家在创业的征程上并非一帆风顺,大都经历过失利、失败。

他们因为失败而失去了许多东西,甚至有的创业者输得精光,分文不剩。

但是因为他们的创业精神还在,他们又站到了人生新的高度上。

他们的人生是成功的,他们实现了梦想、创造了财富、造福了社会,可谓是名利双收。

综上所述,创业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体身上,也体现在集体和国家层面,有时候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在集体、国家层面。

譬如,一个人可以不创新创业,因为他可以生活;一个企业不能不依靠创新创业,否则将面临关门;一个国家不能不创新创业,否则就有灭亡的危险。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世界发达国家又全面封锁我国,国家面临全面危机。

那个时候在工厂、农村、学校,
创业精神无处不在。

没有当年的全民创业,就没有后来国家建设的基础。

今天我们发展模式的改革、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企业经营模式的改革也都需要创业精神的引领和支撑。

在我国,要实现民族的复兴,必须提升整个民族的创业精神,倡导全民创业,建设创新创业型城市。

大力促进创业机会的产生和创业能力的成长,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将会带动创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不断有新创公司诞生和成立,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案例四
小熊毕业于一所教育部直属院校,因为考研失利,这年他接受了海尔集团的邀请,来到位于青岛的海尔集团总部工作。

他想海尔集团也算是世界知名企业,青岛也是一个美丽的海岛城市,从山区一路考来,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可是没有想到报到时就通知他到海尔下属的一个厂库工作,时间是3个月,然后还要到下属的一个冰箱厂工作3个月。

到基层锻炼是大型集团公司的常规做法。

小熊能够理解这点,何况自己来自农村对吃苦并不在乎。

在6个月后,小熊回到了总部。

听说要安排自己到技术部门工作,小熊认为自己6个月的基层工作也值了。

不料公司进行改革,企业任何一个职工都可以选择一个项目,组织团队,或者成立新企业,在集团内部孵化或者到集团外去打拼。

身份从企业员工变为集团的合伙人。

企业的改革需要有人带头,人力资源部的领导认为他毕业于名校,应该有能力和水平挑头成立一个项目组,希望他能够带个头。

小熊没有思想准备,也不知道怎么下手。

他拜访了自己在集团总部工作的师兄,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有的学兄赞成,有的劝他谨慎。

在经过一番折腾之后,小熊还是牵头成立了一个项目组,有三个先后毕业的大学生选择跟他一起干。

反正企业给地方、给资源,那就先干起来再说。

他们选择的项目是设备耗能控制问题。

6个月下来。

多数团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工作做得热火朝天。

少数团队的成绩不尽如人意。

小熊的团队属于后一种情况。

团队成员开始寄希望于他这样一个名牌学校工科男,后来发现他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改进现有设备的切入点。

小熊也很苦恼,他认为现在海尔的产品能耗值已经是很低了,没有办法再降低了。

按照规定团队组合自愿,觉得不合适自己的项目或者团队,可以重新调整。

小熊的团队成员见小熊没有积极性了,都申请加入新的团队去了。

尽管领导鼓励小熊不要太在意,失败在所难免,从头再来。

但是,小熊认为自己太丢人,没脸在这个企业再干下去了。

刚满一年小熊就离开了这个他踏入社会,进入职场,开始人生旅程的第一个驿站。

由于毕业于名校,小熊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份工作。

小熊非常珍惜,努力工作,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这个企业是一个为世界名牌,如施耐德、LG等产品贴牌生产的企业。

生产管理、产品管理都是按照国外先进管理方式进行。

经过两年工作,小熊成为技术检验部门的负责人。

他感到自己找到了工作的感觉,按部就班,顺风顺水。

收入也不错,有了女朋友,计划先买个小房子。

可是这一年,公司董事会研究企业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贴牌生产,要有自己的品牌。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

企业内部开始重组,小熊要求坚守原岗位,也得到了同意,毕竟现有的生产也很重要。

可是代工品牌商了解该企业利用合作资源研发自己的品牌,以成本上升为借口,连续调低加工价格,使这家企业无法承担,不得不放弃贴牌生产。

这也导致企业中做贴牌生产的员工被大量解聘。

但是,企业领导都没有想过要小熊也走人,而是希望他加入新的研发小组。

小熊非常生气,认为企业领导是昏了头,好好的企业被领导自己给毁了。

他气愤地坚决辞职了。

这以后他考公务员、考研究生都失利了。

他觉得这个世界变了,不像学校老师说的那样。

他说我只求找一个符合我要求的,能够比较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我这要求不过分吧!为什么我的努力一再受挫?
小熊离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小熊的求职理念有没有问题?
小熊的知识能力有没有问题?
小熊的工作态度有没有问题?
小熊的人际关系有没有问题?
问题在哪里?
案例五
何洪伟,2004年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在短短的5年时间里一手创办年销售额达数千万元的万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写就了一段草根青年的传奇故事。

1982年3月,何洪伟出生在浙江省松阳县玉岩镇何山头行政村源坑自然村。

作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何洪伟通过绿色通道才得以入学,一边打工一边上学,直到毕业还欠了学校一大笔学费。

2004年毕业后,何洪伟进入义乌一家外贸公司工作。

参加工作没多久,何洪伟再三思量后决定自己创业,但实体的创业门槛是何洪伟这样的贫困生难以企及的。

2005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何洪伟尝试着开了一家淘宝小店,批发义乌的家居类小商品,打开了另外一片天地。

凭着勤劳和诚信,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的网店就做到了5钻,在义乌的网店界颇具名气。

在一年的网店经营过程中,何洪伟发现了一个当时所有淘宝网店面临的共性问题。

那时候,基本上所有淘宝网店的店主,都是从当地批发市场拿货的,几乎没有人从网络上批发拿货,尽管当时阿里巴巴网站已经开始做网络批发生意了,但都是针对企业的大额批发。

为什么不成立一个更大的网店,专门给淘宝网店店主们提供小额批发供货呢?何洪伟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2006年5月,何洪伟设立了“万客商城”网站,在电子商务界率先做起了网上小额批发的生意。

刚开始,他凭借原先淘宝网店的知名度,逐渐把顾客吸引到“万客商城”网站上。

久而久之,由于服务热情、物美价廉,“万客商城”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不少淘宝网店店主便慕名接踵而来。

成功的背后是智慧和汗水。

“万客商城”上的货物之所以受众多淘宝网店店主的青睐,是因为何洪伟进货时的独特眼光。

“我专门找淘宝网店卖的人多的和没有人在卖的货!”他说这是两个“极端”,卖的人多的货,说明这货很受消费者喜爱。

没人在卖的货,则是市场上刚出来的东西,奇货可居。

做批发生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何洪伟一方面一次次地借钱,另一方面则说服供货商“先货后款”……一年下来,他买了面包车,雇了将近十个人,销售额也像滚雪球一般地增长。

手头渐渐宽裕的他没有忘记培养自己的母校,2007年上半年他补交了1.5万元学费。

同时还决定每年出资3万元设立创业基金,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子提供创业机会。

2008年上半年,何洪伟注册成立了义乌市万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如今他的“万客商城”成了国内领先的创意用品网上供货平台,而他的进货渠道也逐渐
从义乌市场开始转向全国各地的厂家。

2010年9月10日,在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杭州市政府、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七届网商大会上,何洪伟入选“2010全球十佳网商”。

草根青年何洪伟不是“高富帅”,贫困家庭出身,全无名校背景。

他是如何在淘宝经营中找到商机,如何选择商品,如何克服劣势整合供货商,如何发挥优势服务淘宝卖家的呢?
案例六:
面试中凭借两块钱进外企
在一次招聘会上,北京某外企人事经理说,他们本想招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会计人员,结果却破例招了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让他们改变主意的起因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这个学生当场拿出了两块钱。

人事经理说,当时,女大学生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在面试一关即遭到了拒绝,但她并没有气馁,一再坚持。

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

”主考官拗不过她,就答应了她的请求。

结果,她通过了笔试,由人事经理亲自复试。

人事经理对她颇有好感,因为她的笔试成绩最好,不过,女大学生的话让经理有些失望。

她说自己没工作过,唯一的经验是在学校掌管过学生会财务。

找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做财务会计不是他们的预期,经理决定收兵:“今天就到这里,如有消息我会打电话通知你。

”女大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向经理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双手递给经理:“不管是否录取,请都给我打个电话。

”经理从未见过这种情况,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您经理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


经理对这个女大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如果你没被录取,我打电话,你想知道些什么呢?”“请告诉我,在什么地方我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在哪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

”“那两块钱……”女大学生微笑道:“给没有被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您一定打。

”经理也笑了:“请你把两块钱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

”谈谈你从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案例七
日本某著名企业准备招聘一名业务主管,要求理工科研究生毕业.有个来自山区的研究生参加面试,日资企业的人事部经理要这个小伙子回家给他母亲洗一次脚,这个小伙子感觉很奇怪,”我应聘这个岗位和洗脚有关系吗?”但是还是回家给母亲洗脚,在洗脚过程中,看到母亲的脚是又粗又黑,大一裂小一裂,眼泪汪汪,深深地感觉到母亲的含辛茹苦和伟大.回到应聘企业人事部经理问他有何感想,他回到人事部经理说:”我这次有没有取得这个岗位已经不是最重要,我从这个事件中悟出人生更重要的东西”谈谈你从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案例八
经过深思熟虑,小李为自己定下求职“六原则”:钱多、事少、离家近、责任轻、升职快、福利好。

我就是要一步到位,找到满足我所有要求的单位。

小李先后与5家单位进行了面谈,竟没有一家单位录用。

面临毕业的他尚未找到理想的工作。

试分析他为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案例九
毕业生姚江在递交的简历和求职信中都提到自己曾经主持策划并组织过大型庆典活动。

面试者就此话题向他提问,想了解他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结果。

他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吞吞吐吐,例如当时的活动经费、具体使用、分工合作等。

经过十几分钟的交谈,主考官认为姚江并不是整个活动的策划人,而只是外围的参与者。

虽然他的能力和专业成绩都比较出色,但由于不诚实,最终还是被一票否决了,试分析原因。

案例十
小刘到一家公司去面试,临走时,经理给了她一张名片,说下星期给她回音。

几天过去了,她一直没接到回信。

她开始收集其他招聘信息,但都不满意,她觉得还是第一份工作适合她。

于是,她按照名片上面的联系方式给经理寄去一封信,并感谢其给予她面试机会,期望得到进一步的通知。

第三天,她接到经理的电话,告知她被录用了。

试分析她为什么被录用了?
案例十一
某公司招聘营销人员,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应聘条件、工资待遇等内容一应俱全,就是没有联系方式。

多数人认为,这是招聘单位疏忽或是报社排版疏漏,于是耐心等待。

但是,却有三位应聘者另有真知灼见,他们不管是谁的问题,分别通过网络、查号台等方式找到了公司的联系电话,并加以确认。

当多数应聘者还在等待之时,这三位应聘者已通过面试,被录用了。

试分析他为什么被录用了?
案例十二:期望值过高
200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

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

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

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

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

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

像小王这样过分看重单位所在地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根据笔者对本校98届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在衡量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的标准时,有92%的毕业生要选择效益好、工资高的单位,超过85%的毕业生要求单位地处大中城市,愿意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的
毕业生仅占2%。

案例十三:自主择业能力差
在学校今年3月份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毕业生小李的父母亲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单位的情况。

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小B才姗姗来迟,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

面谈过程中,小李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

分析:小李的问题出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他人,其实,依赖他人是难以选择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的。

现在的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培养了他们的依赖心理。

这些毕业生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难怪有用人单位对依赖性过强的毕业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
案例十四:信心不足,缺乏主动
毕业生小刘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在就业的初期满怀信心。

但由于专业冷门等原因,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结果产生了自卑感,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以至于到了新的用人单位那里,只能被动地问人家:“学某某专业的要不要”,其他什么话都不敢讲,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

分析:小刘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

在择业遭受挫折后,一蹶不振,对自己评价过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择业时缺乏主动争取和利用机遇的心理准备,不敢主动、大胆地与用人单位交谈,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

越是躲躲闪闪、胆小、畏缩,越不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

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案例十五:自负而失败
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

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