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白银消费与贸易状况
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
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在宋代(960年至1279年),白银的生产和使用出现了显著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白银生产技术的进步:在宋代,中国的白银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开发。
银矿的开采和冶炼技术得到改进和发展,使得白银产量显著增加。
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区成为白银主要的产区,尤其是云南地区成为了重要的银矿产地。
2.货币化和流通:白银在宋代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货币形式。
作为官方货币的铸造和使用,白银的货币化程度逐渐提高。
宋代官方铸造了许多白银钱币,如“元宝”、“宝泉”等,用于经济交易和商业活动。
此外,白银在市场上也被广泛使用,作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
3.商业和贸易的促进:白银的流通推动了宋代商业和贸易的发展。
随着白银货币化的推进,商人和贸易商在经济交易中更多地采用白银。
这种货币形式的普及促进了各地商品的交换和流通,对当时经济的繁荣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4.税收和财政收入:宋代政府通过对白银的征税和管理来增加财政收入。
白银作为官方货币,政府征收白银作为税收,用于支持国家开支和政府建设。
5.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提升:白银也成为宋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支付手段之一。
宋代与临近国家(如阿拉伯、波斯等)的贸易中,白银被广泛使用作为交换货币,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茶叶、纸张、白银等商品的增多,为白银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了基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作为贵重金属商品的特殊性逐渐凸显,进而促进了白银的生产和使用。
其次,银矿开采增加,产量增长。
官方税收也大量使用白银,民间交易也在扩大。
市舶司等外贸收入中货币化进程加速推进也为白银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白银在赋税缴纳、商品交换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宽。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专门的白银开采和冶炼机构,如元丰监、元祐监等,这些机构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白银的生产和使用。
综上所述,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商品经济的发展、银矿的开采和冶炼机构的设立等方面。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1890-1935)引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处于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这一时期,白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白银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货币政策、国内财政、印钞制度、银本位制度和社会转型的影响。
一、白银与货币政策1.1 白银作为流通媒介和支付手段的重要性在1890年至1935年的这一时期,白银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银被广泛接受作为一种流通媒介和支付手段,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随着财富和贸易的不断增加,白银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1.2 白银供应与通货膨胀问题随着白银供应的增加,通货膨胀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白银的流入加剧了通货膨胀,贫困层面生活负担加重。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和管制措施,例如增加关税、加强市场监管等手段。
1.3 白银与国际贸易白银也在近代中国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在白银的多样化运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包括出口白银用于外汇收入、以白银购买商品等。
然而,白银在国际贸易中的大量需求也对中国的财政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二、白银与国内财政2.1 白银税收与财政收入白银税收在近代中国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政府通过征收白银税和对白银的垄断经营来提供财政收入。
这种税收方式对贫困阶层的冲击较大,引发了一些社会不满情绪。
2.2 白银与财政赤字尽管白银税收给国家财政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但财政状况仍然不稳定,财政赤字问题不断加剧。
政府不得不以借贷方式填补财政赤字,这加重了国家经济的负担。
2.3 白银对财政政策的限制白银的供应状况和价格波动对财政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政府不得不考虑白银市场的情况来制定财政政策。
白银的稳定供应以及其它因素对财政政策制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印钞制度与银本位制度3.1 白银流通和印钞制度在近代中国,白银的广泛流通要求政府密切关注印钞制度。
2023年世界白银市场的需求现状分析模板
工业生产
白银饰品 白银需求 人口增加
part two
白银市场发展受 多元需求影响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lver market is influenced by diverse demands
白银市场需求多元化
1. 工业需求增长:白银在工业领域有广泛的 应用,尤其是在电子和电器制造、太阳能和 光伏产业、电动车辆和汽车生产等方面。根 据世界白银调查组织(Silver Institute)的 数据,2019年全球电子产品所需白银量达 到1.09亿盎司,同比增长了5%。而太阳能 和光伏行业对白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2019年该行业使用的白银量达到8,600万盎 司,同比增长了9%。
2. 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 具有保值和升值的特性,因此受到投资者的 青睐。据世界白银调查组织的报告,2019 年全球白银投资需求稳定增长,达到了1.8 亿盎司。其中,白银ETF(交易所交易基金) 是投资白银的一种常见方式,全球范围内白 银ETF的份额达到了8,800吨,同比增长了
全球市场需求状况
3.白银需求增长推动珠宝市场发展
其次,珠宝市场对白银需求的持续增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材料,被广泛用于珠宝制作。根据国际珠宝协会的调查数据,2019年全球珠宝市场对白银的需求量达到了2.7亿盎司,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8%。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如印度和中国等,白银珠宝的销量不断攀升。
4.白银需求上升,工业和珠宝市场驱动
中国白银需求的大幅增长助推国际 白银市场需求增长
1. 中国白银需求持续增长,为国际市场需求提供强大助力。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在过去十年里的白银需求呈现逐年增长 的趋势,从201年的X吨增长至202年的X吨,增幅达到X%。 2. 中国白银需求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市场的需求 增长。过去几年里,中国的消费升级和工艺品市场的扩大, 导致了白银需求结构的变化。投资需求的增长和珠宝首饰的 需求增长成为推动白银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中国白银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博思数据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白银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共十章。
报告是博思数据的研究成果,通过文字、图表向您详尽描述您所处的行业形势,为您提供详尽的内容。
博思数据在其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善的产业研究体系,一整套的产业研究方法一直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本白银市场研究报告是2014-2015年度,目前国内最全面、研究最为深入、数据资源最为强大的研究报告产品,为您的投资带来极大的参考价值。
白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感光材料、医药化工、消毒抗菌、环保、白银饰品及制品等领域。
而随着电子工业、航空工业、电力工业的大发展,白银的工业需求正稳步快速增长。
白银的表现好于黄金和铂金。
得益于白银对冲通胀风险和用于工业生产的双重功能,白银有望保持其表现超越黄金和铂金的走势。
但是,高收益率往往也伴随着高风险。
白银的波动性比黄金更大,部分由于交易白银的投资者少于黄金投资者。
从摄影,到电子产品,到医疗器械,白银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同时,白银也是对冲通胀风险的良好投资产品。
中国白银需求分析及预测(单位:吨)资料来源:博思数据整理我国银储量主要分布资料来源:博思数据整理图表目录:第一章白银工业相关概述 1第一节白银的概念及特性 1一、白银的定义 1二、白银的特征 1三、白银的物理性质 2四、白银的化学性质 3第二节白银的分类 3一、银矿石 3二、银精矿 3三、粗银 4四、纯银 4第三节白银的主要工业应用 4一、电子电器材料 4二、感光材料 5三、化学化工材料 5四、工艺饰品 6五、医药与抗菌材料 6第二章 2014年全球白银市场分析 7第一节 2014年全球白银产业整体现状 7一、全球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7二、2012年全球白银生产状况 8三、2013年全球白银生产概况 9四、2014年全球白银生产概况 11第二节 2014年全球白银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12一、2013年全球白银市场供给现状分析 12二、2013年全球白银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14三、2014年全球白银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15第三节 2014年全球白银价格分析 20一、国际白银价格的历史波动概述 20二、近年全球白银价格屡创新高 23三、全球白银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25四、2012年国际白银价格运行状况 28五、2013年国际白银价格变化分析 29六、2014年国际白银价格变化分析 31第四节 2014年部分国家白银产业发展概况 33一、秘鲁白银市场概况 33二、墨西哥白银市场概况 34三、美国白银行业发展状况 34四、智利白银市场概况 35第三章 2014年全球及中国白银矿产资源状况 37第一节全球白银资源概况 37一、全球白银资源的分布 37二、全球主要独立银矿山概况 39三、全球新建大型银矿概况 40第二节中国的白银资源状况 42一、中国银矿床的主要类型 42二、中国银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48三、中国的白银矿山概况 50四、近年来新勘探的大型、特大型银矿 56一、中国的大型银矿山中国白银生产包括四部分:独立银矿产银、铅锌铜金矿副产白银、进口银矿冶炼白银及再生白银。
开放后的我国白银市场
嫂
Ref m or
■
我 国a银市场开放 B两年 市场开放后 白银生产现就如伺 ?白
银消费X发 生 7哪些变化?以殛开放 白银市场 后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也都 受到 7业者 的关注,本}在 黄金市场 开放2 即,向读者推荐此 q
文 是期 望对步 入市 场的黄金业人 士能有所启示 ,
因素 的影响 .国内白银生产企业 纷纷要
出口配额的增加 .使 白银 出口量 求增加 出1配额。最初 .国家确定 2 0 : 3 01 大幅增加 。由于 20 0 0年国家确定 的白银 年 白银 出口配额为 40吨 . 8 0 到 月初又增
0 吨 未锻造银及 补 白银 出口配额 50吨 .这样 2 0 年全 8 01 国 家开始对 银锭征 出 口配额 较低 只有2 0 . 半制银 的出口受到影响 当年 的出 口量 年的出 1配额高选9 0 。 : 3 8 吨 而具有 出1资 : 3 给生产企 业加重 了经
材料 2 % .工艺品及 首饰 1 0
其 它方
1 9
维普资讯
e{ 、 0 金属 的表现将相对强 烈。美 国金融 和经 它贱金属后尘 一味求规模 . 在深加工方 投资 面 进展缓慢 这种仅 依靠出 口原材料 来
面 1% 白银市场教开后 : 5
— —
电子和 电气工业用银 有较大幅 济可能 会因此而 出现极度 白 动荡 勺 国 内主要 以低 压电 白银 . 因此在未来
度 的增长 。 在该领域 我国主要使用 白银 者为了规避风险有可能转而投 资干黄金、 获 取利 闰的方式 实在不足取 .园为国内 为银 基电触头材料 段时间网黄金、 白银 白银大量 出 口会对 国际银价 造成 巨大的 冲 击 而 国际银市 反过来又对 国内银价 从开放 白银 市场运行情况看 虽然 从这 方面上 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货币制度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货币的白银化。
白银成为明代主要的货币形式,这一变化带来了许多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1、贸易发展在明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与西方的贸易。
欧洲人对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需求旺盛,中国也需要西方的铜、铁、锡等原材料。
在贸易的过程中,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因为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通用价值。
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货币的白银化。
2、矿产资源丰富在明代,中国的经济非常发达,国内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
中国的银山、铜山等资源产量都非常大,这为白银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中国在这个时期还迎来了大规模的银矿开发,这使得白银的产量快速增加。
矿产资源的丰富也是中国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明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了货币的白银化。
明朝官方坚持实行坡顶税收制度,这使得农民需要使用更多的白银来支付税赋。
政府还通过发行银票等方式,推动白银在经济中的流通。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促使明代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银的流通促进了商品交换与商业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白银流通还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商品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白银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国际贸易上,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社会影响白银化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导致社会上出现以白银为核心的财富积累和交换方式。
这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化,地方豪强和商人阶层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农民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则相对困难。
白银化还使得土地和人口等资源成为白银的直接交换对象,加剧了社会的资源流失与不平等。
3、文化影响白银化也产生了文化影响。
白银的流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使得艺术和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各类数据对白银的影响
各类数据对白银的影响各类数据对白银的影响贸易经常帐 (Current Account)如果美国经常帐逆差扩大,该国货币贬值。
利空美元。
利好白银。
如果美国经常帐顺差扩大,该国货币升值。
利好美元,利空白银。
贸易赤字也叫“ 贸易逆差”,对应的就是“贸易顺差”,如果美国贸易赤字扩大,进口大于出口,利空美元。
利好白银。
如果美国贸易顺差扩大,进口小于出口,利空白银。
利好美元。
消费者物价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_),CPI指数上升太多,有通货膨胀压力,银行就会调高利率,利多美元,利空白银。
指数升幅过大,已经通货膨胀了,银行就会紧缩货币,利空美元,利好白银。
非农业就业人数非农数值减小,表示经济步入萧条。
企业减少生产。
利空美元,利好白银。
非农数值增加,表示经济状况健康。
利于提高利率,利好美元,利空白银。
失业率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好美元,利空白银。
失业率上升,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利空美元,利好白银。
新屋销售新屋销售增加或低于预期,利好美元,利空白银。
销售数量下降或低于预期,利空美元,利好白银。
耐用品订单 (Durable Good Orders)若数据增长,则表示制造业情况有所改善,利好美元,利空白银。
反之若降低,则表示制造业出现萎缩倒退,利空美元,利好白银。
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上升,预计消费增长,联储将提高利率,利好美元,利空白银。
消费者信心下降,预计消费减少,联储将下调利率,利空美元,利好白银1.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与白银反向。
通常GDP越高,意昧着经济发展越好,利率趋升,汇率趋强,金价趋弱。
投资者应考察该季度GDP与前一季度及去年同期数据相比的结果,增速提高,或高于预期,均可视为利好。
2. 工业生产指数,与白银反向。
指数上扬,代表经济好转,利率可能会调高,对美元应是偏向利多,对白银利空;反之为利多。
3.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与白银反向。
采购经理人指数是以百分比来表示,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现当指数高于50%时,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
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原因
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原因在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分析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原因。
1. 政治原因宋代初期的政治稳定为白银生产和使用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北宋时期,政权相对集中,社会秩序较为稳定,这有利于银矿的开发和白银的流通。
政府对白银的产量和流通进行了管理,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法规,进一步推动了白银产业的发展。
2. 经济原因2.1 商业繁荣宋代是中国商业繁荣的时期,商业活动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白银需求的增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白银的需求不断增加,白银开始广泛用于商业交易的媒介和支付手段。
2.2 对外贸易的兴盛宋代对外贸易的兴盛也推动了白银的生产和使用。
南宋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大量的白银用于与外国的贸易往来。
对外贸易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白银的生产,还提高了白银技术的水平。
3. 科技原因3.1 采矿技术的改进宋代,采矿技术得到了改进,使得白银的开采效率大大提高。
采矿技术的进步包括水力提升、机械化、矿石选矿等方面,提高了白银的开采量。
3.2 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随着宋代金属工艺的发展,银器制作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这使得白银除了作为交易媒介,还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精美的银器,推动了白银产业的发展。
4. 社会文化原因4.1 白银在社会地位的提升宋代,白银由一种商品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积累方式,其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人们开始将财富转化为白银,这进一步推动了白银生产和使用的发展。
4.2 白银的文化象征意义白银在宋代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白银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被用于社交和仪式活动。
这种文化认同进一步推动了白银需求的增加。
综上所述,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科技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政府的稳定政权、商业繁荣、对外贸易的兴盛、采矿技术的改进、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白银在社会地位和文化中的提升等方面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宋代白银产业的繁荣。
我国白银进出口现状及展望
我国白银进出口现状及展望刘贻南;张玮【期刊名称】《中国国情国力》【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3页(P27-29)【作者】刘贻南;张玮【作者单位】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正文语种】中文白银具有工业属性和金融属性,同时作为装饰品用途广泛。
近年来,我国白银工业发展很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
目前我国已成为白银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进口和出口大国。
笔者通过对我国白银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分析,以其探讨我国白银发展的未来。
白银出口状况分析1. 我国白银出口经历了从无到有、量先增后降的过程我国政府于2000年取消了白银统购统销政策后,白银出口贸易也随之开始。
当时我国国内白银存在着严重的供过于求,必须通过出口来消化国内生产的富余白银。
近10年来白银出口呈先增后降的势头。
2003-2006 年我国白银出口一直保持强劲势头,随着银价的攀升,出口量强劲增长。
2003年我国出口白银2965吨,2006年出口达到最高点4712吨,金额16亿美元。
2008年以后,白银价格震荡飙升,但我国白银出口量却开始大幅下降。
主要是我国为缓解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开始降低白银及相关制品出口退税率,取消了银锭和半制成银5%的出口退税。
始于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趋势放缓,白银出口受此影响开始下降。
总的来看,政策因素、外需不足以及银价倒挂是我国白银出口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见图1)。
2. 白银出口价格震荡上行2003-2012年,白银出口价格一路走高。
2003年,我国白银出口价格是15万美元/吨,2012年我国白银出口价格是101万美元/吨,10年增长5.7倍。
2003年LBMA银价4.88美元/盎司,2012年LBMA银价31.1美元/盎司,10年增长5.4倍。
国际银价决定我国白银出口价格。
2003-2008年,新兴经济引领世界的发展,大宗商品在中国因素和印度因素的影响下,经历了难得的牛市。
全球白银贸易情况介绍
全球白银贸易主要发生在美国、英国、日本、印度、意大利、中国香港和中国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球白银的贸易与交易两大中心是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全球最大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伦敦金银协会(LBMA)位于伦敦,而全球最主要的黄金白银期货交易所之一的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位于纽约。
欧洲是世界最主要的白银供应短缺地区之一,造成这种结构性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欧洲国家矿产银和再生银产量都比较小,而LBMA等市场的存在促使白银的流通贸易频繁。
另外,欧洲国家如意大利等白银珠宝首饰业发达,每年消费大量白银。
2009年世界最大白银进口国是英国,当年进口白银(银锭)4638吨,第二大进口国为美国,当年进口白银3775吨。
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白银生产国。
由于国内白银市场开放晚,消费刚刚起步,多年来中国是世界最主要的白银出口国之一。
不过随着国内需求的回升和再生工业的兴起,国内白银出口未来会呈现总体下降趋势。
而中国香港是世界最大的白银贸易转出口基地之一,中国内地出口的白银多数经过香港转口。
世界主要国家白银进口(出口)情况我国白银的进出口贸易我国白银市场开放前,国内对白银的进出口管理十分严格,白银的进出口量每年都不超过100吨,1999年前基本没有白银的出口。
我国白银市场开放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9年11月发布了外经贸管发第702号《白银出口管理暂行办法》,对白银出口实行出口配额管理制。
配额管理的品种涉及白银的有银粉、未锻造银及银的半制成品。
此后我国又出台了《白银国营贸易出口企业资格标准》,每年公布白银国营贸易出口企业名单。
我国白银以铅锌铜副产为主,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上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白银出口国之一。
中国主要出口白银初级产品如银锭,进口原料和白银加工产品如银精矿、银粉等。
中国白银产量和银锭出口对比图我国白银出口配额逐年递增,2000年为200吨,2010年已达5100吨,增长24.5倍。
2001年—2009年,银锭(未锻造银)出口量增长了1.96倍,由1199吨增长到2009年的3554吨,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白银供应国之一。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白银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金属,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
在中国古代,白银被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工具。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白银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在清朝时期,由于铜钱短缺,白银逐渐取代铜钱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此外,在国际贸易中,白银也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媒介。
白银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国内银矿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国外白银的输入。
在中国历史上,银矿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追溯到汉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银矿的产量逐渐减少。
因此,国外白银的输入在中国近代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些白银主要从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进口,而中国则用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进行交换。
白银在近代中国经济中有着广泛的使用。
首先,白银在商业贸易中被广泛使用。
在当时的国际贸易中,中国处于出口地位,因此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
此外,白银也在国内贸易中充当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工具。
其次,白银在金融市场中也被广泛使用。
在清朝时期,中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和货币政策,因此白银在金融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最后,白银在工业生产中也发挥了作用。
例如,在纺织、陶瓷等行业,白银被用于支付工资和交易。
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十分密切。
首先,白银的进口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开放。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白银的进口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白银的输出不利于中国的经济内向发展。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贸易,大量白银流入外国,导致国内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摧残。
此外,白银与其他经济因素也存在密切关系。
例如,白银的价格波动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对白银的供需产生影响。
总之,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
白银作为重要的货币金属和商品,在中国的商业、金融和工业领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白银的进口和输出也对中国经济的开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白银与近代中国经济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国内白银市场相关政策和法规
(九)政府有关部门赋予的其它职能。
五、自银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
(一)白银交易市场的入市者为符合条件的白银生产企业、用银单位、流通企业、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及人民银行指定单位;
(二)白银交易市场要制定相应的入市交易资格;
(三)白银交易市场要制定系统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市场交易风险,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3.市场组织机构完整,规章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履约情况较好,没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
4.现有市场会员单位的白银产量要占全国年产量的70%以上;
5.市场辐射面广,能够为白银生产者、用银单位、流通企业、商业银行、人民银行及人民银行指定单位入场交易提供完善的服务。
(二)白银交易市场的确定
由国家经贸委根据上述条件确定组织白银交易的现有有色金属交易市场。未经批准,任何市场不得进行白银(银币、白银制品除外)交易活动。
五、适当限制白银及其制品进口。进口白银及其制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和海关总署制定的《白银进口管理暂行办法》办理(办法另发)。
六、利用现有的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组织白银上市交易。具体实施方案将由国家经贸委负责组织制定。
七、为平稳推进白银管理体制改革,至1999年底前,中国人民银行仍适当保留白银收购、配售业务。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办理白银收购、配售业务。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商业 市场 白银 函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国家民航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
委内抄送:办公厅、政法司、产业司、投资司、技术司、黄金局。
银矿综述
银矿石、矿物的概述纯银为银白色,故又称白银。
在所有金属中,银的导电性、导热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于抛光和造型,还能与许多金属组成合金或假合金。
银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耐有机酸和碱的能力,在普通的温度和湿度下不易被氧化。
因为银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它不仅很早就被人们用来作货币、饰品和器皿,而且在现代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工业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
银在地壳中的含量很少,仅为1×10-5%。
在自然界中银有呈单质自然银存在的,但主要的是以化合物状态产出。
银的主要矿物为辉银矿(Ag2S )、硫铜银矿(AgCuS )、硫锑银矿(3Ag2S ·Sb2S3)、硫砷银矿(3Ag2S ·As2S3)、角银矿(AgCl )、氯溴银矿(AgCl ·AgBr )及碲金银矿等。
银矿物常与有色重金属铜、铅、锌等的硫化矿物共生,具有综合回收的价值。
自然银多呈细粒,大块者罕见。
矿物原料特点目前已知银以主要元素、次要元素和不定量形式存在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200多种,其中以银为主要元素的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有60余种,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作为白银生产的主要原料有12种:自然银(Ag)、银金矿(AgAu)、辉银矿(Ag2S)、深红银矿(Ag3SbS3)、深红银矿(Ag3ASS3)、角银矿(AgCe)、脆银矿(Ag2SbS3)、锑银矿(Ag3Sb)、硒银矿(Ag3Se)、碲银矿(Ag2Te)、锌锑方辉银矿(5Ag2Sb2S3)、硫锑铜银矿(8(AgCu)SSb2S3)。
银属铜型离子,亲硫,极化能力强。
在自然界中常以自然银、硫化物、硫盐等形式存在,因其离子半径较大,又能与巨大的阴离子Se和Te形成硒化物和碲化物。
但它通常最喜欢潜藏在方铅矿中,或作机械混入,或作类质同象潜晶。
其次是赋存于自然金、黝铜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矿物中。
因此在铅矿、锌矿、铜矿、金矿开采、冶炼过程中往往也可回收银。
2023年白银市场需求分析模板
白银投资的潜在需求
1. 最新白银市场需求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 白银市场需求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根据国际白银协会公 布的数据,2019年全球对白银的需求高达1.07亿盎司, 较2018年增长约3%。这表明正在不断增加。 2. 白银市场需求来源分析:白银投资的潜在需求主要来 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白银市场需求持续上升
1. 市场需求增长的原因: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白银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如电子、医疗、太阳能等领域的需求逐渐上升, 同时白银在贵金属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吸引 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 2. 市场前景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 技的不断进步,白银的应用领域将会不断扩大, 市场需求也将会持续增长。同时,政治和经济环 境的不稳定因素也将会对白银市场产生一定的影 响,投资者需要注意市场动态,合理把握投资时 机。
市场概述
市场概述是对市场环境、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趋势等的简要介绍
Bill 2023/9/10
产业需求量 投资需求量 物流需求量
目录
消费需求量 国际需求量 未来需求预测
产业需求量
Industrial demand
市场潜力
1.白银市场供需失衡,消费量逐年增长
白银市场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2019年全球白银产量为2.44亿盎司,而全球白银消费量达到了1.02 亿盎司,消费量与产量之比为41.8%。其中,珠宝、工业和投资是白银需求的三个主要来源。
仓储需求
1.白银市场的仓储需求增长
过去几年来,白银市场需求稳步增长。根据数据显示,全球白银需求量在2019年达到了1.6亿 盎司,较去年增长了4%。
2.白银需求强劲,工业需求占比超6成
与此同时,由于白银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珠宝制作和投资领域,对白银的长期储存需求 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仅工业需求就占据了白银总需求的约60%左右,显示出了白银作为 Hale Waihona Puke 业原材料的重要地位。投资需求量
中国白银储备的现状和态势1(1)
课程:贵金属材料及鉴别项目名称:中国白银储备的现状和态势二〇一二年六月二日前言----------------------------------------------3 第一部分、新中国白银工业发展历史----------------------------------4 第二部分、白银的用途----------------------------------------------7 第三部分、中国的白银资源现状与储备--------------------------------9 第四部分、中国白银贵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状况--------------------------17 第五部分、中国的白银生产状况及消费前景----------------------------19 第六部分、近年我国白银市场供需形势及产业发展对策------------------23 第七部分、中国白银储备的态势--------------------------------------26 第八部分、对未来白银市场走势分析---------------------------------- 32 第九部分、总结----------------------------------------------------34天将降大任于白银----论中国白银储备的现状和态势未来都由过去而来,了解现状和历史可以为我们的判断带来直观与客观的依据。
纯银为银白色,故又称白银。
在所有金属中,银的导电性、导热性最高,延展性和可塑性也好,易于抛光和造型,还能与许多金属组成合金或假合金。
银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耐有机酸和碱的能力,在普通的温度和湿度下不易被氧化。
因为银有如此多的优点,所以它不仅很早就被人们用来作货币、饰品和器皿,而且在现代工业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工业和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材料。
白银,“与黄金”相对,多用其作货币及装饰品。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1. 引言1.1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在中国明代时期,货币白银化是一种明显的趋势。
这种现象主要是指在明代时期,白银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要货币。
这一现象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存在,而且还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白银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支付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的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白银在中国境内的流通和使用。
外部需求的增加也加速了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背景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联系加强。
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这一显著的现象的出现。
1.2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繁荣。
白银的普及和广泛使用使得商品交易更加便利和流畅,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市场的扩大。
白银化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使得中国的商品能够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增加了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白银化还促进了中国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意义在于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促进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政治因素导致的白银化在中国明代,政治因素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时期,明朝政府的财政困难导致了对白银的需求增加。
明代政府面临着军费、官员俸禄等方面的支出压力,而金属货币的供应受到限制,使得白银成为政府征税和交易的主要货币。
明代政府还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政策,推动了白银化的进程。
明太祖朱元璋曾颁布《钦定宝泉纯器令》,规定了明代铸币的纯净度和规格,为白银在明代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明代政府还通过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流通。
明代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新开通,大量的白银从西方国家和东南亚等地进入中国市场,成为中国货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白银资源分布及中国产量情况分析
1、世界白银资源分布全球约2/3的银资源是与铜、铅、锌、金等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伴生的,只有1/3是以银为主的独立银矿床。
因此有人预计未来银的储量和资源仍主要来自副产银的贱金属矿床,银从这些矿床中的提取将主要取决于贱金属市场的需求。
2005年世界银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27万t和57万t。
储量主要分布在波兰、中国、美国、墨西哥、秘鲁、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智利等国,他们约占世界总储量和储量基础的80%以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也有不少银资源。
按2005年世界银矿山产量19257.4t计,现有的世界银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4年和30年,说明世界白银储量的保证程度并不很高。
2、世界白银生产状况2004年全球共有53个国家和地区开采银矿和共、伴生银矿。
世界银产量主要集中在秘鲁、墨西哥、中国、澳大利亚、智利、加拿大、波兰和美国等国,这八大产银国年产量均在千吨以上,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
下面介绍一下世界主要矿山产银国的大体情况。
第六、七、八位分别为波兰、美国、加拿大;哈萨克斯坦、玻利维亚、印度尼西亚、瑞典、俄罗斯、摩洛哥等国也有不少银产量。
除矿山银外,再生银也是重要的供给源。
而且近年来,国外颁布了更严格的环境法规许多生产商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再生银的回收利用上,其中美国再生银量约占全球的1/3。
日本、德国和英国也是三个废旧银料回收中心。
3、世界白银消费与总需求情况世界主要进口国也是全球主要的白银消费国,有日本、意大利、德国、瑞士、英国、印度等。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消费国,用银量约占全世界总消费量的40%。
世界白银消费构成是:工业应用消费56%,感光材料消费13%,珠宝首饰银器消费18%,铸币印章5%,总需求约27340吨。
白银在工业中的需求最大,主要来自电器、电子生产领域对白银的需求的增长,德国、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在该领域的需求增长较快,日本工业用白银连续多年增长,美国消费量最大,占工业用银全球总消费量的22%。
银的贸易和市场
立志当早,存高远银的贸易和市场全球白银总需求量和传统供应量之间的缺口仍很大,至2002 年,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至少已持续10 年以上了,平均年供应需求差额在3000~5000 t 左右,一直靠各国政府储备的出售、交易所库存的投放以及生产商通过套期保值投向市场的白银来弥补。
2002 年各国政府官方储备估计达8300 t,储备出售2217 t,比2001 年(出售2712 t)和2002 年(出售2430 t)都有所减少。
中国在2002 年政府储备出售1600 t,比2001 年的2100 t 减少500 t。
其他国家合计出售600 t,其中美国出售占60%,即360 t,还有前苏联和欧洲各国政府,合计出售约250 t 白银。
白银库存除官方储备外,还有欧洲交易商库存(2002 年底为10700 t)、纽约商品交易所库存(3359 t)、东京商品交易所库存、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库存和日本贸易库存(合计为560 t)等。
各国政府和各个交易所2002 年底库存合计有22921 t。
可见国际市场上白银的货源是充足的。
银价自1998 年以来连续3 年下降后,2002 年开始上升,为每oz4.60 美元。
2003 年年平均上升了 6.1%,每oz 银平均为 4.88 美元。
2003 年9 月开始,每oz 银价突破5 美元,12 月为5.62 美元。
进入2004 年1 月银价再攀升达 6.32 美元(这些国家白银矿山产量大,本国消费水平低,多用于出口创汇。
主要进口国也是全球主要的白银消费国,有美国、日本、西欧诸国、印度和俄罗斯等。
美国属于白银净进口国,2002 年美国市场短缺近40%(约1900 t),2002 年和2003 年进口白银4600 t 和3300 t。
白银纯进口占2002 年视消费量的68%,占2003 年视消费量的56%。
1999~2002 年美国白银的进口源为:墨西。
白银产业链及国家政策分析
白银产业链及国家政策分析目录一、白银市场分析 (2)(一)全球银矿储量 (2)(二)主要需求驱动因素 (2)(三)白银供应分析 (4)(四)白银生产成本分析 (5)二、中国白银产业分析 (6)(一)白银产业政策 (6)(二)中国白银储量 (6)(三)中国白银产业结构特点分析 (7)(四)白银供应分析 (8)(五)白银消费结构及需求分析 (9)一、白银市场分析(一)全球银矿储量目前,全球白银资源储量约为27.2万吨,主要分布在波兰、墨西哥、秘鲁、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及加拿大,以上七个国家约占全球白银资源储量的82%,其中,中国白银资源储量约26000吨,占全球总量的10%左右。
图1:全球白银产量前8名国家(二)主要需求驱动因素分析白银的价格走势,主要分析以下三方面的因素,即(1)投资需求和(2)工业需求及(3)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指流入白银市场的净投资增长,英国黄金矿业服务有限公司(GFMS)研究发现,2001年以前,白银市场仍在消化私人抛售的大量库存,这是20世纪70-80年代白银市场投资繁荣后衰退的结果。
但从2001年开始,上述抛售开始萎缩,2001年开始出现正投资,2003-2007年,白银市场转而出现净投资增长。
工业需求方面,2001年白银在工业中的用量达到最低点,为10426吨,而截至2007年,工业用银达到14162吨,6年间需求净增长3736吨,年均复合增长达到5.2%。
显示世界经济繁荣对白银工业消费带来稳定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工业需求短期内对白银价格敏感度不高。
消费需求则包含摄影业、首饰及银器和银币及奖章需求,概括而言,消费需求自1999年的16340吨下跌到2007年12079吨,6年间需求减少了4261吨,完全抵消了工业用银需求的增长。
1、投资需求白银作为贵金属具有投资保值及对抗通货膨胀的作用,未来走势与全球通货膨胀水平、其他商品如黄金、石油的价格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而与美元价格呈现反相关。
我国白银工业运行形势和展望-文档资料
二、银价暴跌,企业效益大幅减少
二、银价暴跌,企业效益大幅减少
国际市场 2019年由于国际形势动荡,特别是美联储提出QE退出计划,市场 从避险资产中转移,银价从年初32美元高位一路下跌,4月12日和 6月20日两次暴跌,使价格从最高32美元/盎司跌至18美元/盎司, 创年内低点,跌幅将近一半。 下半年,8月份在埃及及叙利亚的紧张军事形势推动下,银价反弹 至4个月高点,接近25美元/盎司。9月以后市场迎来众多影响巨大 的经济政治事件,包括紧张军事形势的缓解、美国政府关门停摆 、FOMC会议以及美国经济数据公布使银价继续疲软,在19-24美 元/盎司区间震荡下行。12月份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任期内的最后一 次FOMC会议召开,宣布2019年1月开始缩减购债,银价在19美元 附近低位震荡。
二、银价暴跌,企业效益大幅减少
2019年,由于国内外市场有色金属需求疲软,价格在低位震荡, 而产品成本要素刚性上升,有色金属企业经济经营困难。 特别是由于银价暴跌,使我国白银行业经济效益显著下降。根据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整体行业利润均出现下滑 ,其中矿山采选下滑幅度最大,达到38.1%。白银冶炼与上年基 本持平,贵金属压延加工利润下降为37.1%。
全球供需保持平稳
一、产量大幅增长,增速达到近年新高
2019年我国白银产量为16333吨,同比增长20%。增幅较2019年提 高13.5个百分点。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一、产量大幅增长,增速达到近年新高
由于我国白银产量90%是有色金属副产,因此,铜、铅、锌产量 的增长是白银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2019年,我国精炼铜684万吨,同比增长13.58%; 铅448万吨,同比增长5.00%; 锌530万吨,同比增长11.14%。 2019年,白银产量超过700吨的企业有两家,分别是江西铜业和豫 光金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白银消费与贸易状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白银的消费逐年上升,1985年白银约为900吨,1987年达到1000吨,2001年1525吨左右,2003年2050吨左右,2005年达到2600吨。
据安泰科公司统计,2006年全国白银消费量达到3000吨,2007年达到3600吨,2008年国内白银消费达到4500吨。
我国白银主要消费领域及消费结构大致为:电子电气35%、感光材料20%,化学试剂和化工材料20%、工艺品及首饰10%、其它方面15%。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扩大白银的应用领域、提高白银产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我国白银产业的整体应用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也正因为如此,我国白银的消费前景十分广阔。
可以说,我国是世界白银需求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对白银产业产生了消极影响,钢铁、汽车、电子电器行业陷入低迷,白银在工业领域的需求下降。
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白银的伴生矿产量下降导致白银产量有所降,且白银出现了新的用途,所以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
融亨金融分析师表示中国白银产业将向大型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和国外合作的机会增多。
我国白银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商机,未来白银的消费增长率将高于产量增长率。
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全球白银饰品贸易中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白银消费市场。
中国白银净出口量增幅在逐年减少,2007年一举扭转多年净出口局面,全年净进口白银实物量1067吨。
在出口银锭、初级银不断增加的同时,银粉、半制成
银进口量也呈逐年增长之势,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影响,出口与进口同比均下降,但仍然连续保持净进口。
中国消费与贸易白银市场表现为:一方面,初级产品供应严重过剩,需要大量出口;另一方面,需要花大量外汇进口电子工业所需的银粉、银浆料等高科技产品。
另外,还大量进口银精矿冶炼成银锭再出口,不仅消耗了我国大量能源,而且把污染留在了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