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未来中国音乐发展的思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一个音乐文化创作有素的东方民族,
理应拿出本民族音乐的独创作品奉献于世界,共同为丰富世界乐坛而努力。
关键词:中国音乐;思考
近几年来,中国音乐理论界展开了对音乐发展道路的百
年回眸与反思,相继出现了中国音乐“主体文化危机”和
“国民音乐教育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等一系列呼声。这是中国
音乐人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艰难摸索之后,从世界文化生
态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价值的思考。
一、中国音乐发展回顾
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公元前17世
纪的周代就有对民间文艺的记载。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中的十五国风占160篇,绝大部分是周初到春秋中叶流
行的民歌民谣。这些民谣和诗歌一样,最初是和音乐紧密结
合着,在当时都是能歌唱的,只是收集整理者那时尚无记谱
技能,故仅记录了歌词。到了秦汉时期,西汉惠帝(公元前
194~188年)设置音乐官署“乐府令”,到汉武帝(公元前
140年)建立乐府,还兼收民间诗歌和乐曲。其中突出的有
明代朱权(1378~1448年)所辑《神秘私谱》,清乾隆时期
的传统声乐曲集《新定九宫大乘南北词宫谱》等,都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对传统音乐的收集、整理及研究等
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更是成绩巨大。以萧友梅、赵元任、马
可、黄自、冼星海、贺绿汀、吕骥、施光南等著名作曲家,对
中国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革”结束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增强,加上
随之而来的西方娱乐性通俗音乐的大量流入,以及“改革开
放”方针的贯彻,人们在观念上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
都直接、间接地对我国的声乐创作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具体表现在,比较豪迈雄壮、群众性较强
的进行曲性的优秀歌曲大大减少,而娱乐性、商业性的通俗
歌曲得到迅速的发展。如,在实际生活中影响突出的代表性
群众歌曲有,朱南溪的《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李遇秋的《八一军旗高高飘扬》,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
上》,王世光的《长江之歌》,瞿维的《心中的旗帜》,臧云飞、
刘斌的《当兵的人》,王佑贵的《春天的故事》等优秀作品。
在全面贯彻“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针中,少儿歌曲取
得了显著成绩。如:寄明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潘
振声的《嘀哩,嘀哩》,金凤浩的《金梭和银梭》,瞿希贤的
《我们和你们》,谷建芬的《歌声与微笑》,徐锡宜的《七色光
之歌》等,对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0年代以来,为了克服在歌曲中“左”的思想的影响,
不少作曲家对创作雅俗共赏的抒情独唱曲有了新的认识。一批题材内容宽泛多样的感情因素歌曲脱颖而出。代表性的作品有,施光南的《祝酒歌》、王酩的《妹妹找歌泪花流》、王
立平的《大海啊,故乡》、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再相会》、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还有民族风格比较鲜明的作品:解承恩的《信天游》、苏越的《黄土高坡》、雷蕾的《少年壮志不愁》、赵季平《好汉歌》、张千一的《青藏高原》、藏云飞的《珠穆朗玛》等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起着抵制那些庸俗音乐的
泛滥。在这时期器乐作品也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80年代初前后,涌现了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
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谭倩的《交响曲“离骚”》、杜鸣心的交响幻想曲《洛神》等一大批优秀新作。第二次高潮是80年代中后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以我国各高等音乐院校新培养出的青年创作群体为代表的“新潮派”,有瞿小松的混合室内乐《mong dong》,陈怡的中提琴协奏曲《弦诗》、叶小钢的《地平线》等。无论哪种作品,都显示出我国的作曲家力图将这种源自欧洲的、得到高度发展的声乐器乐体裁, 用来表达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情趣和对中国现实生活的感受, ·102·
并透发出我国特有的民族意蕴和作者的艺术性。
二、中国音乐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方向
21世纪,中国音乐将出现与流行音乐共同构建的总体
姿态,将会出现与世界主流音乐的走向趋同的发展态势。以西方音乐为躯体,以中国音乐传统为灵魂的总体状态将会相对稳定。20世纪的那种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技术为核
心技术规范,以功能和声理论为基础理论规范的技术理论体系,将有可能动摇。20世纪中后期,西方器乐音乐写作出现
的讲究序列、追求音色对比变化的作曲思维,怀中国传统器乐组曲的序列结构思维,以曲牌为基本单位的拼贴组曲思维和打击乐的音色组合思维等等,为世界音乐添上浓浓的中国
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