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环境统计指标名词解释
土壤环境背景值(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
![土壤环境背景值(名词解释)_概述及解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c665e0d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21.png)
土壤环境背景值(名词解释) 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某个特定土壤区域内各种污染物在自然条件下的普遍存在水平。
它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壤生态系统中自然元素和物质的基本水平,通常被用作评估和监测土壤环境质量、判断污染程度以及制定相关环保政策的依据。
对于保护土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第二部分将给出对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定义与背景,介绍其概念来源以及研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和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将概述与解释说明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研究意义,包括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辅助污染风险评估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论文主要观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明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影响因素、应用与重要性,并解释其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研究成果,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深入了解和掌握土壤环境背景值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参考。
2. 土壤环境背景值(名词解释)2.1 定义与背景: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区,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和污染的情况下,土壤中某种污染物的自然存在浓度水平。
这种浓度水平是指土壤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普遍存在程度,不包括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任何外部输入。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管理和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研究土壤环境背景值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了解和确定土壤环境背景值,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参考基准来评估当地土壤的污染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
2.2 影响因素:土壤环境背景值受多个因素影响。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 岩石类型: 不同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从而决定了其中所含有害元素的丰度水平。
例如,富含铁、铜、锌等金属元素的岩石会导致土壤中这些元素浓度较高。
(b) 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也对土壤环境背景值产生影响。
梁前德《统计学》(第二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训练答案:09第九章 统计综合评价 习题答案
![梁前德《统计学》(第二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训练答案:09第九章 统计综合评价 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ba4467910ef12d2af9e7d7.png)
第九章统计综合评价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用规范性的语言解释统计学中的名词。
1.统计综合评价:是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依据已有的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综合事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对现象总体的规模大小、水平高低、速度快慢、质量优劣等方面做出量的判断。
2. 功效系数法:是对多目标规划原理中的功效系数加以改进,经计算得到综合判断的分数。
3.德尔菲法:是借助专家的经验与主观判断的结果来确定各指标的权数,并在不断的反馈和修改中逐步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4. 指标比较法:是将相邻两个指标进行比较,以其中一个指标作为对比的基础,确定另一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并将重要程度数量化,依次顺序比较,确定各指标权数的方法。
5.变异系数法:是直接利用各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计算出相应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
二、填空题根据下面提示的内容,将准确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填入相应的空格之中。
11.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体系2.性质相同3.同度量4. 权数5. 定量方法、分析法6.标准值、标准值7.消除量纲、阈值、不容许值、满意值8.正态分布、0、19.直接、所包含的信息10.分值、分值三、选择题从各题给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
1.BCD 2. A 3. CD 4. AB 5. AD6. A7. AD8. AB9. BD 10. ABCD2四、判断改错对下列命题进行判断,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并在错误的地方下划一横线,将改正后的内容写入题下空白处。
1. 变异系数法赋权是一种人工赋权法。
(×)客观2. 资产负债率、万元产值消耗能源比率和物耗率皆为逆指标。
(√)3.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权数之和一定为1。
(√)4.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要从同一方向说明总体。
(×)不一定5. 在对指标的无量纲处理时,如果指标是相对数,就不要进行无量纲处理。
(×)也要6. 在对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时,各科考试成绩的单位都是分,因此就不需要进行无量纲化操作。
交通环境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方法
![交通环境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67e1e267375a417866f8f51.png)
交通环境统计主要指标解释及填写方法一、环境保护基本情况(交业环100表)1、汇总的单位数:指以独立核算单位为准汇总的单位个数。
2、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指所汇总的单位的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总计。
3、环保设施:指用于防治污染、“三废”综合利用的设施,包括:防尘、防毒、噪声防治、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处理设施及船舶防污设备(油水分离器、油份浓度计、排油监控装置、焚烧炉、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洗舱机)等。
若计划财务部门没有准确统计数字,可填写估计数字,并在备注中说明。
4、年末职工人数:指所汇总的单位年末职工人数总计。
5、环保工作人员:指从事环保管理、科研、设计、教学、监测、检测、治理工作的专、兼职人员。
管理人员: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部直属和双重领导企、事业单位的环保处(科、室)、危管防污处(科)人员或负责环保工作的处(科、室)中负责环保工作的专、兼职人员。
科研人员:指专门从事环保研究的人员。
设计人员:指各设计单位环保设计人员。
教学人员:指各大、中、专院校环保专业教学人员。
监测人员:指从事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
检测人员:指汽车检测站负责尾气检测人员。
治理人员:指污水接收处理场(站、船)、垃圾接收处理场(车、船、站)、除尘和其它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和操作人员及负责兼管油水分离器等船舶防污设备的三管轮。
环保工作人员数=管理人员数+科研人员数+设计人员数+教学人员数+监测人员数+检测人员数+治理人员数6、现有环保房屋建筑面积:指环境管理、监测、科研、设计、教学用房建筑面积。
7、主要仪器、设备:指用于科研、设计、监测、检测、教学等价值千元以上的仪器、设备。
二、企事业污染治理情况(环年基4表):1、本年污染治理资金来源合计:指企事业单位经主管部门批准或企业自己安排的本年实际用于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噪音和其它环境工程的各种来源资金总额。
本年污染治理资金来源合计=基本建设资金+更新改造资金+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环境保护补助资金+贷款+其它资金基本建设资金:指纳入基本建设内的各种资金,包括国家预算内安排用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拨改贷资金(现称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金)及企业自酬资金、利用外资等(包括由上年结转到本年继续使用的资金)。
中国历年生态环境主要指标统计(2014-2019)中国主要年份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统计
![中国历年生态环境主要指标统计(2014-2019)中国主要年份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统计](https://img.taocdn.com/s3/m/74a9c397bcd126fff7050bde.png)
中国历年生态环境主要指标统计(2014-2019) 2019年
单位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水环境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27267
人均水资源
量
立方米/人 1999
用水总量 亿立方米 6095
农业
亿立方米 3869
工业
亿立方米 1356
生活
亿立方米 767
生态
亿立方米
化学需氧量 排放量 万吨
103 2295
27963 2039 6103 3852 1335 794 123 2224
32466 2355 6040 3768 1308 822 143
28761 2075 6043 3766 1277 838 162
27463 1972 6016 3693 1262 860 201
7.47
4.68
2008.01.01 4.14
7.47
4.68
2008.09.16 4.14
7.20
4.68
2008.10.09 3.87
6.93
4.68
2008.10.30 3.60
6.66
3.60
2008.11.27 2.52
5.58
3.33
2008.12.23 2.25
5.31
3.33
2010.10.20 2.50
28670 2051 5991 3675 1237 877 202
大气环境
二氧化硫排
放量
万吨
1974
1859
固体废物
一般工业固 体废物综合 利用量 万吨
一般工业固 体废物综合 利用率 %
204330 198807
(完整)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
![(完整)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68974edfc4ffe473268abd0.png)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3。
环境因素: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能在环境中长期残留持久存在、在生物体内持续性蓄积的化合物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6。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7。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8.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及其存在的生态综合体.它由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9。
清洁生产: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10。
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不仅应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应损害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信息系统模拟试题一、二
![环境信息系统模拟试题一、二](https://img.taocdn.com/s3/m/b8df0f1252ea551810a687d8.png)
二、名词解释(5*5分)1、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存放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且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多个用户共享。
2、关系的实体完整性实体完整性:每个实体具有唯一性标志,在关系模型中,只有主码做唯一标志的.若主码去空值,则说明这个实体无法标志,即不可区分。
即若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
3、空间元数据:空间元数据(Spatial Metadata),是关于地理空间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的描述性信息。
它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条件、位置和其他特征进行描述与说明,帮助和促进人们有效地定位、评价、比较、获取和使用地理相关数据。
4、环境统计: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环境统计包括为了取得和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5、办公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使人们的办公活动物化于各种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的服务于某种目的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
三、问答与分析1、文件系统在数据管理上有什么缺点?(10)(1)文件系统的数据冗余度(Redundancy)大。
(2)文件系统中缺乏数据与程序独立性。
文件系统中的数据文件是为某一特定应用服务的,数据文件的可重复利用率非常低;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时,必须修改它的应用程序,同时也要修改文件结构的定义。
(3)应用程序的改变将影响到文件数据结构的改变。
2、视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运用视图?(10)视图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预先定义好的查询,具有表的外观,可以象表一样对其进行存取,但不占据物理存储空间。
视图的特点:视图的存在依赖于生成视图的表;视图能用作数据库安全的一种形式;利用视图维护综合数据。
3、栅格和矢量数据各有什么优缺点?(10)答:矢、栅结构的比较4、有哪些主要的空间分析技术?举例说明他们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1)
![环境管理名词解释(1)](https://img.taocdn.com/s3/m/6510803f4b73f242336c5f81.png)
名词解释:1.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条件和因素的总体。
2.环境质量:指环境总体或各要素对人类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优劣程度或适宜程度。
3.环境问题: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或环境系统的结构损毁,从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4.环境管理:人类有意识地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整人们自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的活动的总和。
5.物资生产: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6.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和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7.环境生产: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的总过程。
8.界面: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的。
9.行为科学: 研究在特定环境下和一定组织中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人类行为包括自然行为、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
10.环境管理手段:为实现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对客体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和。
11.“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在国家计划的统一指导下,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2.“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
![《环境规划与管理》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cfd07af3f78a6529657d5326.png)
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15 5×3;2、选择20 20×1;3、简答题30 6×5;4、计算题25 9+8+8;5、论述题10 1×10。
第一章选择1、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2、环境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
3、人是各种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产生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
4、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将污染消灭在生产过程中,积极采用适宜规模的、先进的、经济的治理技术。
5、对于资源,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主要指自然资源(如水、气候、生物、土地、矿物、天然风景等);广义的则包括社会资源(如男女劳动力数量、年龄构成、就业比重、劳动技能、文化教育水平等)和经济资源(指在这一地区积累的物质财富,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水利、城镇建设等物质技术基础)。
6、观念的转变是根本.7、人类的社会行为,从行为主体来说,还可以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8、环境管理按管理范围分类:(简答)(1)流域环境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3)行业环境管理;(4)部门环境管理。
9、环境管理按管理性质分类:(1)资源环境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3)环境技术管理。
10、俄罗斯的环境保护规划属于协调型的环境保护规划。
11、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还原三个功能。
12、人地系统ds〉0的人地冲突型:包括E,F,G三种状态,冲突最厉害的状态为G(ds人〉0,ds地〉0),表现为经济发展衰退,地理环境恶化,可视为人地冲突的最终状态。
13、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称为开放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对这一系统进行研究,仅靠常规方法(如模型方法、空间规划方法)是不见效的,其正确而又有效的方法目前只能是综合集成法。
所以综合集成法必然要成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4、社会亚系统包括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5、自然亚系统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16、按横向原则进行分类的环境政策,有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和环境管理政策。
统计学名词解释
![统计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796db2c7f1922791788e886.png)
统计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总体:指在同一组条件下所有成员的某种状态变量的集合;或者说是某一变数的全部可能值的集合;或性质相同的个体组成的整个集团。
样本:从总体中取岀来用作分析、研究的个体称样本。
随机样本:总体中的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为样本单位,由这种方法抽得的样本叫随机样本。
(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出一个部分;等概率抽取的样本。
)随机抽样: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体在每一次抽样中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取为样本。
复置抽样:保证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在每次抽样中都有同等的概率被取为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包含的单位数称为样本容量。
(样本中变量的个数。
)观察值:每一个体的某一性状测定值叫做观察值。
变数:若干有变异的观察值叫随机变数,简称变数。
连续性变数:指在任意两个变量之间都有可能存在只有微量差异的第三个变量存在,这样一类变数称为连续性变数。
间断性变数:只能取整数的一类变数。
参数:由总体获得的代表总体的特征数。
(描述总体的特征数,如。
)统计数:由样本获得的代表样本的特征数。
(描述样本的特征数。
)数量资料(数量性状资料):以测量或称重的方式获取的试验资料称为数量资料。
计量资料、质量性状资料次数资料:凡是试验结果以次数表示的资料称为次数资料。
算术平均数、众数几何平均数:变量对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反对lgG 数,调和平均数:变量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反倒H &数, G中位数:将变量顺序排列,处在中间的变量称中位数,计作M d。
极差:一组资料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为极差。
方差:变数变异程度的度量,对于总体乂nY 2 N ,样本标准差: 平均变异量。
) 标准误 s s :1。
(变数的 :统计数变异度的度量, 乘积和: 的乘积 n/ SP (X i x )(Y i y)1 y2 (Y y)2)CV € 100y 2 2 2 Y s 2 (丫 y ) —N —,对于样本 n 1 。
(描述变量平均变异程度的统计量。
定义为 n ---------- (Y j y )2 2 j 1 S n 1。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b34bffa647d27284a735197.png)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下层3.环境:指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因素4.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5.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6.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7.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每个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单体受精卵发育成一个结构单位,这一结构单位在形成更多的构件和分支结构8.集合种群: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9.生态入侵: 指外来物种通过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11.生物群落: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形态和营养)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12.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高抗干扰能力变化剧烈13.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其主要作用的物种优势层的优势种14.生物多样性: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15.群落的演替:指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16、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17、群系:建群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8、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相当于植物分类中的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的联合体19.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集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其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及大气圈下层20.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生产有机物的量GP=NP+RPS=C-FU-R 次级生产量=摄入量-未同化量-呼吸损耗量21.显域地境和地带性植被:具有壤质土或黏质土非盐渍化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显域地镜上的植被22.隐域地境和非地带性植被:地区性因素作用下斑块土壤隐域地镜上的植被23.生物地化循环:元素的各种化合物在地域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迁移和转化,使物质总量不变二、填空题(本题共35空,每空1分,共35分)1.以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问题凸显为分隔点,将生态学分为理论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两个发展阶段,其中,经典生态学(理论)生态学研究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向微观延伸到分子生态学、向宏观扩展到景观生态学和生物圈,现代生态学有四个发展特点:研究层次由微观到宏观发展、研究手段更新、应用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国际性凸显。
环境统计指标概念界定
![环境统计指标概念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57276d2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fa.png)
环境统计指标概念界定1. 概念定义环境统计指标是用于描述和度量环境状况和变化的量化指标。
它们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环境数据,提供了衡量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变化、评估环境政策效果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环境统计指标可以包括自然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生物多样性损失等方面的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转化为具有可比性和解释性的指标,以便进行跨地区、跨时间段的比较和分析。
2. 重要性2.1 提供客观数据环境统计指标提供了客观、可靠的数据,帮助我们了解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出问题所在,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2 监测与预警通过对环境统计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时掌握环境状况的变化,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警。
例如,通过监测空气质量指数(AQI),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3 评估政策效果环境统计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环境统计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判断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 应用3.1 环境管理与规划环境统计指标可以为环境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各地区环境状况的差异和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划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3.2 环境风险评估环境统计指标可以用于评估环境风险。
通过对污染物排放、生态系统破坏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3 环境政策评估环境统计指标可用于评估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政策实施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可以判断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3.4 环境教育与宣传环境统计指标可以作为环境教育和宣传的重要工具。
通过向公众传播环境统计指标,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改善。
4. 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多个指标的框架,用于全面反映环境状况和变化。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种群)模拟试卷1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种群)模拟试卷1](https://img.taocdn.com/s3/m/43edd452ccbff121dd3683c4.png)
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种群)模拟试卷1(总分:8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种群(population)(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种群(poput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是构成物种的基本单位,也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组成成分)。
)解析:2.生态位(niche)(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生态位(niche):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解析:3.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解析:4.Fisher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 theory)(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Fisher性比理论(Fisher’s sex ratiotheory):性比通常以种群中雄体对雌体的相对数表示,如雌雄体数相等,性比为1:1。
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
![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da297a06cfc789eb172dc853.png)
环境综合统计报表制度主要指标解释及填报说明一、水环境A01.降水量指评价区内的年平均降水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水利部门和气象部门都进行降水量的统计。
气象局主要针对城市,水利部门统计口径较全。
降水量在计量单位上又包括毫米和亿立方米,亿立方米反映降水总量的概念,毫米反映平均降水的多少。
A02.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过境水量。
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重复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21.地表水资源量指评价区内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河川径流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22.地下水资源量指评价区内降水和地表水对饱水岩土层的补给量。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2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部分,即天然河川径流量中的地下水排泄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中来源于地表水的入渗补给量。
A03.人均水资源量人口数采用统计部门年平均人口。
A04.用水总量指分配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之和,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量。
按用户特性分为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四大类。
取自水利部门水资源公报。
A041.农业用水指农田灌溉用水、林果地灌溉用水、草地灌溉用水和鱼塘补水。
A042.工业用水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按新水取用量计,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
A043.生活用水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
城镇生活用水由居民用水和公共用水(含第三产业及建筑业等用水)组成;农村生活用水除居民生活用水外,还包括牲畜用水在内。
A044.生态用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而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
A05.废水排放总量为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生活污水排放量之和。
取自环保部门环境统计年报。
A051.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报告期内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
环境保护几个主要名词解释
![环境保护几个主要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8aa31f8e2bd960591c6771e.png)
空气污染指数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 简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数值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制值。
空气质量周报所用的空气污染指数的分级标准是:(1)空气质量指数(API)5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2)API 1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3)API更高值段的分级对应于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影响时的浓度限制。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和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将调整增加其它污染项目,以便更为客观地反映污染状况。
二氧化硫(SQ)二氧化硫是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是大气中几种主要的污染物质之一。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以及石油炼制等。
北京市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燃煤排放的。
在采暖期,编布全市的采暖用小煤炉及锅炉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使得市区大气环境中的二氧化硫浓度相当高。
在非采暖期,由于没有采暖用煤,而且市区居民炊事气化率高,因此二氧化硫浓度比较低。
1996年全市(含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煤炭消耗量为2763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5.31万吨。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会刺激人们的呼吸道,减弱呼吸功能,并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诱发呼吸道的各种炎症,危害人体健康。
二氧化硫还回对许多植物造成危害。
二氧化硫及其生成的硫酸雾会腐蚀金属表面,对纸制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造成损伤。
二氧化硫的污染还可能形成酸雨,从而给生态系统以及农业、森林、水产资源等带来严重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二氧化硫等的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一要改变燃料构成,推广使用天然气及优质煤;二要继续发展集中供热;三要大力推广节能、脱硫及高效除尘措施。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d990ad9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da.png)
环境管理一、名词解释1、环境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它是为了保护人类安康、社会物质财富与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与经济条件的根底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批准的技术标准,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根本依据。
P1152、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局部或联系渠道。
P703、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局部。
P2914、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与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与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
5、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与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与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间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P3156、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所需要的水。
P1857、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是获取环境管理根底数据的根底性工作。
P1138、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开展,对人类社会活动与行为做出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制人类社会活动与行为的盲目性与主观随意性而进展的科学决策活动。
P1499、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拟、预测与评价模型的根底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响人类社会未来活动与行为的强度、性质的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P14910、环境管理学:是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依据的一门科学。
P2811、环境生产:是指在自然力与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构造、功能与状态的维持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与产生资源。
P4212、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但凡需要向环境排放各种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必须事先向环境保护部门办理申领排污许可证手续,经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获得排污许可证前方能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制度。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472b936fad6195f312ba6aa.png)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3.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
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2.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3.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第三章社会与文化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3.人口:是指特定区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
4.人口数量:是对人口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8df3f16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40.png)
环境管理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检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检测手动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备考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备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1b0dfcda38376baf1faea9.png)
环境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环境:指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称。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管理: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入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种生产:三种生产是指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和产生资源。
环境监测:指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状况。
环境标准: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环境预测:依据调查或监测所得到的历史资料,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给出未来的环境状况和发展趋势,为提出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环境的对策提供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环境规划: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环境容量:指某一区域,根据其自净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自净:环境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渐降解、转化使其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指经过企业厂区所有排放口排到企业外部的工业废水量。
包括生产废水、外排的直接冷却水、超标排放的矿井地下水和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不包括外排的间接冷却水(清污不分流的间接冷却水应计算在内)。
〖直接排入海的〗指经企业位于海边的排放口,直接排入海的废水量。
直接排放是指废水经过工厂的排污口直接排入海,而未经过城市下水道或其他中间体,也不受其他水体的影响。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指各项指标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外排工业废水量,包括经过处理后外排达标的和未经处理外排达标的两部分。
排放标准见GB 8978—1996。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工业废水排放量)×100%。
〖工业废水处理量〗指经各种水治理设施实际处理的工业废水量,包括处理后外排的和处理后回用的工业废水量。
虽经处理但未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废水量也应计算在内。
计算时,如遇有车间和厂排放口均有治理设施,并对同一废水分级处理时,不应重复计算工业废水处理量。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指排放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汞、镉、六价铬、铅等重金属和砷、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一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
它可以通过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其中污染物的浓度相乘求得,也可以通过物料衡算或经验计算公式求得(可参考《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
污染物纯重量=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报告期工业废水排放量
污染物的浓度,均以在企业排放口所测的数字为准(含有一类污染物的废水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出口取样测定),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废水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防治水污染和经处理后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实有设施(包括构筑物)数,以一个废水治理系统为单位统计。
附属于设施内的水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
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废水治理设施运行费用〗指维持废水治理设施运行所发生的费用,包括能源消耗、设备折旧、设备维修、人员工资、管理费、药剂费及与设施运行有关的其他费用等。
〖工业废水中污染物去除量〗指企业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水,经过各种水治理设施处理后,除去废水中所含挥发酚、氰化物、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氨氮等一般无机物和有机物等污染物本身的纯重量。
计算公式是:
污染物去除量=(处理前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处理后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处理的工业废水量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指企业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排入空气的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总量,以标准状态(273 K,101 325 Pa)计。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燃料燃烧过程废气排放量+生产工艺过程废气排放量
〖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指燃煤、油、气锅炉、锻造加热炉、退火炉及其他工业炉窑在燃烧过程中所排废气的总量(即燃料和物料不混合的燃烧纯加热过程所产生的废气量)。
〖生产工艺废气排放量〗指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总量。
如化工、冶炼、建材、化纤、
造纸等行业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指企业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量。
〖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指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二氧化硫量。
〖工业烟尘排放量〗指企业厂区内的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夹带的颗粒物的量。
〖工业烟尘去除量〗指企业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烟尘量。
〖工业粉尘排放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颗粒物重量。
如钢铁企业的耐火材料粉尘、焦化企业的筛焦系统粉尘、烧结机的粉尘、石灰窑的粉尘、建材企业的水泥粉尘等。
不包括电厂排入大气的烟尘。
它可以通过排尘系统的排风量和除尘设备出口排尘浓度相乘求得,计算公式是:
工业粉尘排放量= 排尘系统排风量×除尘设备出口气体含尘平均浓度×除尘系统运行时间除尘系统出口的含尘浓度,均以所测的数字为准,无论测出的浓度是否符合排放标准,均应统计在内。
〖工业粉尘去除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经过各种废气治理设施处理后,去除的粉尘重量(不包括电厂去除的烟尘)。
〖废气治理设施数〗指企业用于减少在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排向大气的污染物或对污染物加以回收利用的废气治理设施数。
附属于设施内的治理设备和配套设备不单独计算。
已报废的设施不统计在内。
〖脱硫设施数〗指在治理设施中有专用(或兼用)的脱硫设备(或系统),其脱硫效率要达到40%及以上,脱硫后不再释放出二氧化硫,比如使系统中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稳定的盐类物质或采用活性炭吸附制酸等方法进行脱硫的设施数。
〖燃料煤消费量〗指企业用作燃料的煤炭(非标准煤)消费量。
包括企业厂区内生产、生活用燃料煤,也包括砖瓦、石灰等产品生产用的内燃煤,不包括炼焦等行业的原料用煤。
〖原料煤消费量〗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用作原料并能转换成新的产品实体的煤炭消费量。
如转换为焦炭、水泥、煤气、碳素、活性炭、氨氮等的煤炭称为原料煤。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状、半固体状和高浓度液体状废弃物的总量,包括危险废物、冶炼废渣、粉煤灰、炉渣、煤矸石、尾矿、放射性废物和其他废物等;
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酸性或碱性废石是指采掘的废石其流经水、雨淋水的pH值小于4 或大于10.5 者。
〖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易氧化性、毒性、腐蚀性、易传染疾病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物。
〖冶炼废渣〗指在冶炼生产中产生的高炉渣、钢渣、铁合金渣以及有色金属矿渣等。
〖粉煤灰〗指燃煤电厂锅炉、煤粉炉在燃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
〖炉渣〗指企业燃烧设备从炉膛排出的灰渣。
不包括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
〖煤矸石〗指与煤层伴生的一种含碳量低、比煤坚硬的黑色岩石。
通常由煤矿开采、洗煤及耗煤单位排出。
〖尾矿〗指选矿厂和水冶厂排出的废物,包括赤泥。
赤泥指以铝土矿为原料的氧化铝厂的生产废料。
选矿厂包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石的选矿厂。
〖放射性废渣〗指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并其比活度大于2×104 贝可/千克的尾矿砂、废矿石及其他放射性固体废物(指放射性浓度或比活度或污染水平超过规定下限的固体废弃物)。
〖其他废物〗指工业垃圾、污泥及燃料燃烧过程中去除的烟尘等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垃圾,指机械工业切削碎屑、研磨碎屑、废砂型等;食品工业的活性炭渣;硅酸盐工业和建材工业的砖、瓦、碎砾、混凝土碎块等。
污泥指工业废水处理中排出的固体沉淀物(以干泥量计)。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
如用作农业肥料、生产建筑材料、筑路等。
综合利用量由原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统计。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指以综合利用或处置为目的,将固体废物暂时贮存或堆存在专设的贮存设施或专设的集中堆存场所内的量。
专设的固体废物贮存场所或贮存设施必须有防扩散、防流失、防渗漏、防止污染大气、水体的措施。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指将固体废物焚烧或者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场所并不再回取的工业固体废物量(包括当年处置往年的工业固体废物累计贮存量)。
处置方式如: 填埋(其中危险废物应安全填埋)、焚烧、专业贮存场(库)封场处理、深层灌注、回填矿井等。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将所产生的固体废物排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场所以外的量。
不包括矿山开采的剥离废石和掘进废石(煤矸石和呈酸性或碱性的废石除外)。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指利用“三废”[废水(液)、废气、废渣]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产值(现行价),已经销售或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产值;但留作生产上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产值。
〖工业锅炉数〗指企业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大于1 蒸吨(含1 蒸吨)的蒸汽锅炉、热水锅炉总数,不包括茶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