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第8章应力状态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图8.1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由以上分析可见,杆内各点应力的大小和方向不仅与该点所处位置有关,而 且还与过该点的截面方位有关。过一点所有截面上应力的集合,称为该点的 应力状态。为了解决构件在复杂受力情况下的强度问题,必须了解构件中的 危险点哪一截面的正应力最大,哪一截面的切应力最大,为此有必要研究一 点处各截面应力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一点的应力状态分析。一点的应力状态 通常用单元体来描述。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对于构件中的某一点,当3个主应力全都不为零时,该点的应力状态称为三 向(或空间)应力状态,当有一个主应力为零时,称为二向(或平面)应力 状态,当有两个主应力为零时,称为单向应力状态。三向和二向应力状态又 称为复杂应力状态,单向应力状态则称为简单应力状态。 工程中经常遇到二向应力状态的问题,下面主要对二向应力状态进行分析研 究。
和
确定E点,E点横纵坐标
代表y截面上的正应力σy应力和切应力 y。由于 x和 y的数值相等,
,因此直线DE与坐标轴σ的交点C的横坐标为(σx+σy)/2,即C为应力
圆的圆心。于是,以C为圆心、
为半径画圆,即得所求应力圆,如
图8.6(b)所示。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图8.6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图8.1(b)为依附着杆件横截面所截取单元体(图8.1(c)为其平面图形 式),而图8.1(d)为依附着45°斜截面所截取的单元体。由于杆件轴向拉 伸时,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且与杆件轴向平行的截面没有应力,因此,图 8.1(b)中的单元体只在左右两个面上有正应力作用。对于图8.1(d)中的 单元体,根据拉压杆斜截面应力分析(2.3节)可知,其4个面上既有正应力 又有切应力。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图8.3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运用截面法可以求出与z截面垂直的任意斜截面ac上的应力(见图8.3 (a))。设斜截面 ac 的外法线 n与x 轴的夹角为α(斜截面 ac 称为α 截面),并规定从x 轴正向逆时针转到斜截面外法线n时α角为正 (见图8.3(b)),反之为负。沿α截面将单元体截分为两个部分,保留左 下部分,α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分别用σα和α表示,如图8.3(c)所 示。若斜截面ac的面积为Aα,则 ab 面和bc面的面积分别为Aα cos α和 Aαsin α。考虑左下部分的平衡,列法线 n 和切线 t 方向的平衡方程如下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8.2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 8.2.1二向应力状态的斜截面应力 如图8.3(a)所示单元体为二向应力状态的一般情况,在单元体上,与 x 轴垂直的平面称为x截面,其上作用有正应力σx和切应力x;与y轴垂直的平 面称为y截面,其上作用有正应力σy和切应力y;与z轴垂直的z截面上应力为 零,该平面是主平面。切应力x 或y的角标x(或y)表示切应力作用面的法线 方向。二向应力状态也可用如图8.3(b)所示的平面单元体来表示。应力的 符号规则如前(参见2.3节),图中的σx,σy和x为正值,而y为负值。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注意: x和 y数值上相等,以 x代替 y利用三角公式,上两式可简化为
利用式(8.1)和式(8.2)可求得二向应力状态单元体上任意斜截面上的应
力σα和 8.2.2主平面与主应力的计算
由公式(8.1)可知,斜截面上的正应力σα的数值随角度α而改变,极值正 应力的数值及与之对应的斜截面法线与 x 轴的夹角,可由公式(8.1)通过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材料力学第8章应力状态分析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8.1应力状态概述 在研究杆件弯曲或扭转变形时,杆件内位置不同的点具有不同的应力情况。 因此,构件中某一点的应力随几何坐标变化,是几何坐标的函数。然而,即 使对空间位置确定的某一个点而言,通过该点的截面方位不同,其应力值也 不相同。现在以直杆拉伸为例(见图8.1),A点是杆件中位置确定的一个 点。设想以A点为中心,用相互垂直的6个截面截取一个边长无限小的立方 体,我们将这样的立方体称为单元体。取决于截取平面的倾角变化,围绕同 一个点,可以截取出无数个不同的单元体,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例8.1单元体受力如图8.4(a)所示(应力单位: MPa)。试求: (1)α=60°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2)主应力和主平面的方位; (3)极值切应力。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图8.4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解(1)计算斜截面应力 将σx=60 MPa,σy=-80 MPa,x= 35 MPa,α=60° 代 入式(8.1)和式(8.2)可得
它们分别作用在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上。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比较式(8.4)和式(8.6)可知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即α1=α0±45°,说明极值切应力的作用平面与主平面成45°夹角。 另外,对任意一个斜截面α和与之垂直的截面α′=α±90°,由式(8.1) 即可求得
式(8.9)表明,对于一个单元体,两个相互垂直的平面上正应力之和为一 个常数。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应力圆确定后,如欲求某一任意截面α上的应力,则只需将半径CD沿方位角 α的转向旋转2α至CH处,所得H点的横、纵坐标就分别代表α截面上的正应 力σα和切应力 α。兹证明如下。 将∠DCF用2α0表示,则将半径CD逆时针旋转2α后,得到的H点
在应力圆中 故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8.2.3极值切应力
由公式(8.2)可知,斜截面上的切应力α的数值也随角度α而改变,因而
切应力也存在极值。极值切应力作用的平面可由导数 极值切应力作用的平面,则
求得。以α1表示
式(8.6)也有α1和α′1=α1+90°两个根,代入式(8.2)便可得极大和极 小切应力为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由于这两个正应力极值,作用在主平面上,因此这两个正应力 极值即为两个主应力,式(8.5)即为平面应力状态主应力计算 式。由于平面应力状态中有一个主应力为零,因此3个主应力分 别为式(8.5)计算得到的σmax,σmin和0,按代数值大小排序 后可确定3个主应力σ1,σ2和σ3。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8.3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应力圆) 8.3.1应力圆 由式(8.1)和式(8.2)可知,斜截面上的正应力αα和切α均为α的函数 ,说明αα和α之间存在一定函数关系,而式(8.1)和式(8.2)为其参数 方程。为了建立σα和α之间的直接关系,首先,将式(8.1)与式(8.2) 分别改写成如下形式: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图8.2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从受力构件中截取各面应力已知的单元体后,运用截面法和静力平衡条件, 可求出单元体任一斜截面上的应力,从而可以确定出极值应力。 围绕构件内一点若从不同方向取单元体,则各个截面的应力也各不相同。其 中切应力为零的截面具有特殊的意义,称为主平面;主平面上的正应力称为 主应力。一般情况下,过构件内任一点总能找到3个互相垂直的主平面,因 而存在3个主应力,这3个主应力按代数值排列分别表示为 σ1,σ2,σ3, 按代数值大小排序,它们的关系为σ1≥σ2≥σ3。3个相互垂直的主平面可 围成一个单元体,自然,该单元体各个面均为主平面,且该单元体上只有主 应力的作用,这样的单元体称为主单元体。
然后,将以上二式各自平方后相加,于是得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上式是以αα和α为变量的方程,在以σ为横坐标轴、为纵坐标轴的直角坐 标系中, 所表示的曲线是一个圆,如图8.5所示,其圆心C的坐标为 其半径为
此圆称为应力圆或莫尔圆。也就是说,一点的应力状态可以用应力圆来表 示,过该点有无数个截面,每一个截面上的正应力σα和 切应力α,对应着 应力圆圆周上的一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换而言之,应力圆的圆周囊括了过 一点所有截面的应力状态。
综上所述,使用应力圆分析应力状态可归结为以下两点:(1) 应力圆圆周上每一个点都对应于单元体上一个面,点的纵坐标 和横坐标就是该截面的正应力和切应力;(2)应力圆上两点之 间的圆心角等于单元体上两个相应截面所夹角度的两倍,而且 圆心角的转向与截面法线间的转向相同。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8.3.3用应力圆分析主应力、主平面和极值切应力 用应力圆可以方便地确定主应力、主平面和极值切应力。从图8.7(a)可以 看出,因为应力圆的圆心在σ轴上,所以最大正应力σmax和最小正应力σmin 所对应的点即为圆周上横坐标最大和最小的 两个点,即A和 B两点,因此主 应力的大小分别为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2)计算主应力和主平面方位 由式(8.4)得
解得主平面方位为 由式(8.5)得
出版社 理工分社
按主应力的排列顺序应为σ1 =68.3 MPa,σ3=-88.3 MPa(σ2=0 )。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3)极值切应力 由式(8.7)得到
出版社 理工分社
例(8.1)中,如要进一步确定主平面与主应力的对应关系,则需将α0或 α′0代入式(8.1),计算其中一个主平面上的主应力,从而进行判断。另 外,也可用下述结论进行判定:如约定σx为两个正应力中代数值较大的一个 ,即约定σx≥σy,则公式(8.4)确定的两个角度中,绝对值较小的一个确 定σmax所在平面。依此方法,上例中α0=-13.3°的主平面上的正应力为 σ1=68.3 MPa,那么σ′0=76.7°的主平面上的正应力为σ3=-88.3 MPa。从 而可绘制出主单元如图8.4(b)所示。图8.4(c)为极值切应力作用的单元 体,与图8.4(b)比较可知,其与主单元的方位角相差45°。
将上式与式(8.1)比较可知 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
σH=σα
所以命题得证。 也就是说在应力圆中,将初始半径CD按某一方向旋转2α得到半径CH,D,H 两点分别代表两个截面的应力情况,这两个截面之间夹角方向与应力圆半径 旋转方向相同,其值正好为应力圆上半径夹角的一半,即为α。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在分析构件中一点的应力状态时,通常先用应力已知的截面来截取一个单元 体。例如,如图8.2(a)所示的悬臂梁,在横截面m—m上A,B,C这3点的应 力(见图8.1(b))可由弯曲应力公式确定。由应力沿截面高度的变化规律 (见图8.2(c))可知,A点只有正应力,B点只有切应力,C点既有正应力 又有切应力。围绕A,B,C三点截取单元体如图8.2(d)所示,单元体的前后 两面为平行于轴线的纵向截面,在这些面上没有应力,左右两面为横截面的 一部分,根据切应力互等定理,单元体B和C的上下两面有与横截面数值相等 的切应力。至此,单元体各面上的应力均已确定。注意到图8.2(d)各单元 体前后面上均无应力,因此也可用其平面视图表示(见图8.2(e))。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图8.5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8.3.2应力圆的绘制与应用
现以图8.6(a)所示的二向应力状态为例,说明应力圆的做法。在
坐标
系内,按选定的比例尺,量取横坐标
纵坐标
确定D点(见图8.6
(b))。D点是应力圆圆周上的一个点,它的坐标代表x截面上的正应力σx
应力和切应力 x。同样的方法,用
导数
求得。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即
出版社 理工分社
以α0表示极值正应力作用平面的法线与x轴的夹角,从而可求得
将式(8.4)与式(8.2)比较可见,极值正应力作用的截面上切应力为零,因 此,极值正应力作用的平面即为主平面,因此式(8.4)即为主平面倾角表 达式。
页 退出
材料力学
出版社 理工分社
因为 tan 2α0=tan 2(α0 + 90°),所以方程(8.4)有两个解α0和α′0 =α0+ 90°,它们确定了互相垂直的两个主平面的方位,在这两个主平面上 同时作用有正应力的极值,一个为极大值,另一个为极小值。由公式(8.4) 求出sin 2α0,cos 2α0,sin 2α′0及cos 2α′0,代入公式(8.1)中,则 正应力极大值和极小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