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历史

中国戏曲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多种元素,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闻名于世。戏曲文学包括了历史悠久的古典戏曲和近代以来的现代戏曲两部分,而其中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可谓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与变革。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的戏曲渐渐失去了它在民众中的地位,而戏曲表演者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然而,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崭露头角。

在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试图将戏曲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将其创作成新的戏剧形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种尝试首先在上海兴起,上海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发达程度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重要发源地。刘永福、吕抗癌、赵冬苓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纷纷投身于戏曲文学的创作,他们尝试通过对传统戏曲剧本的改编和创作新剧本的方式,以期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社会相关联,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刘永福是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先驱之一,他曾改编过《智取威虎山》和《红色娘子军》等经典剧目。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触动,通过戏曲艺术的形式,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吕抗癌则在戏曲与行话之间找到了一种叫做

“口语戏曲”的表演形态,他的创作在当时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为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此外,赵冬苓还通过改编外国戏剧作品,为中国当代戏曲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然而,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戏曲文学遭遇了空前的迫害与批判。在这个时期,文艺创作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传统戏曲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象征,因此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戏曲文艺遭到了断代的命运。

然而,文革过后,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得到了重新启蒙。1978

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思潮开放了,人们开始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结合。于是,戏曲再次成为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开始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此时,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剧作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和变革的思考。在这个时期,以老舍、高鹗、邓唯竹、张谦和张大春等人为代表的一群作家承前启后,为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舍是中国戏剧界的巨擘,他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复杂。他的《西关记》等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也在形式上对传统戏曲剧本进行了一定的创新。邓唯竹的《秦香莲》则以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为主题,通过戏曲艺术呈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女性的无奈。张大春的《黄土地》是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土地问题的探讨,揭示出了中国农民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抉择。

当代中国戏曲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许多创新,不同的舞台形态和表演方式为戏曲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吸引力。从京剧的“现代题材戏曲”到评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的改革,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

当代中国戏曲文学的创作主题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涵盖了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也包括对个体生命和人性的深刻探索。同时,中国戏曲文学也借鉴了外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理念,使得戏曲文学在国内外都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与变革。尽管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在历史环境和社会政治压力的影响下曾遭受迫害和批判,但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戏曲文学得到了重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当代戏曲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入人心的内容,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戏剧史

第一节原始的戏剧形态 探求戏剧的最初渊源,实际上,就是寻觅古代生活中开始隐隐显现的戏剧美的因素。 戏剧美的最初因素,出现在原始歌舞之中(与当时人们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对实际生活的粗陋概括,因而具备了象征性和拟态性) 装神弄鬼的巫觋表演 巫------舞 每当祭祀时,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娱神,也娱人。 原始的歌舞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是不可分割的 《九歌》中戏剧美的因素 九歌是《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九歌》一共分十一章,可分三类: 1.祭歌:《东皇太一》、《礼魂》。 2.恋歌:《东君》与《云中君》,《大司命》与《少司命》,《湘君》与《湘夫人》,《河伯》与《山鬼》。3.挽歌《国殇》。 屈原被放逐后,在乡间见人们行祭祀之礼,歌舞之乐,感觉其中的歌词在粗陋,便作了《九歌》。《九歌》中有的歌是以祭祀者的口气写的,描述了祭神礼仪载歌载舞的盛况。有的则是以各种神的口气写的,在祭祀时需要巫觋分别扮演,以被扮演的神的身分唱出来。 《九歌》第一章《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即伏羲,伏羲是苗族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也是最尊贵的天神。 第二章《云中君》 从本篇开始,八章恋歌,表演的是四对自然神悲欢离合的故事。 《云中君》与《东君》是一对,《东君》写的是太阳神,《云中君》写的就是月神。 第三章《湘君》 本篇和《湘夫人》写的是湘水配偶神。这篇是巫扮女神湘夫人的独唱。唱辞中表达湘夫人盼望湘君到来的复杂感情。 第四章《湘夫人》 这是写湘水女神的诗。本篇由巫扮男神湘君独唱。辞中表达湘君思念湘夫人,望而不见,遇而无因的心情。第五章《大司命》 大司命是主宰整个人类生命的神。本篇由男巫扮演,女巫扮唱。 第六章《少司命》 少司命是主持人间生儿育女的女神,与大司命是一对。本篇是巫的独唱。 第七章《东君》 本篇是歌颂太阳神的诗。东君就是太阳神。篇中由男巫扮太阳神领唱,众巫扮观者伴唱 第八章《河伯》 河伯是黄河之神。本篇是歌唱黄河之神的诗,男巫扮河伯与女巫对唱。 第九章《山鬼》 山鬼,即山中的女神。可能不是正神,所以称鬼。山鬼与河伯是一对。本篇歌辞全由女巫扮山鬼独唱。诗歌把女神起伏不定的感情变化、千回百折的内心世界,刻画碍非常细致、真实和动人。 第十章《国殇》 本篇是追悼阵亡将士的挽诗。殇,古代指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小尔雅》说:“无主之鬼谓之殇”。这里指出征阵亡的青壮年。因为为国牺牲,所以称为国殇。这篇诗中描写的战争场面,不是一两次战役的写照,而是楚国多年争霸的历史的典型概括。 第十一章《礼魂》 这是《九歌》的送神曲,送的神还是东皇太一。这首诗节奏轻快,洋溢着欢乐之情。

中国戏剧史

第一章戏曲概说 第一节、什么是戏曲 一、什么是戏曲? 1、戏曲?名称的最早出处: 至咸淳(1265-1274),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声歇。 ——[宋]刘埙《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 2、其它文献中的?戏曲?名称: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杂剧曲名》有?戏曲?一词,凡二见。 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清唱谓之冷唱,不比戏曲。戏曲藉锣鼓之势,有躲闪省力,知者辨之。? 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了《戏曲考原》、《宋元戏曲考》等著作,最终确定了用以指称中国传统戏剧样式的?戏曲?概念。 然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各种因素而以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辞海》 3、现代戏曲学的奠基人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朝秀才,著名学者。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 4、现代戏曲学的另一位奠基人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长洲(今苏州)人。戏曲作家、表演家、理论家、教育家、收藏家。著有《奢摩他室曲话》《顾曲麈谈》《曲海目疏证》《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瞿安读曲记》《曲学通论》《南北词简谱》。著名门人有任二北、卢前、唐圭璋、王季思、钱南扬、万云骏等。 第二节、戏曲戏剧曲艺 1、戏曲与戏剧 同一关系:在中国古代,戏曲是戏剧的唯一形式,戏曲就是戏剧,戏剧就是戏曲。 并列关系:在现代,戏剧有时专指西方话剧,和古代戏曲形成并列关系。 属种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样式。 2、戏曲和曲艺 戏曲主要以歌舞表演故事,曲艺主要以说唱表演故事。 戏曲主要是代言体结构,曲艺主要是叙述体结构。 3、曲艺及其种类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以说讲和歌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辅以动作、表情、口技等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描绘情景,反映生活。 演员人数常为一至二三人,表演形式有坐唱、站唱、走唱、拆唱(分角色唱)、彩唱(化装表演)。 按历史渊源和形式特点,有评话、相声、快板、大鼓、弹词、道情、牌子曲、走唱、时调小曲及少数民族曲艺等。各地各族现有三百多个曲种。 第三节、戏曲的基本特征 1、创作-表演的二元艺术体系。

中国现代戏剧史

第四章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曲折进程和话剧艺术的成熟(1930年-1937年) 第一节概述 一、戏剧思潮与戏剧运动 1930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现代戏剧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由一般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革命戏剧的提倡,揭开了左翼戏剧运动的崭新一页。 (一)历史背景 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统一战线瓦解,政治斗争尖锐。受国际“红色”左倾潮流影响,在徘徊中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的知识分子,面对黑暗现实,从苦闷悲观中产生出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决心,在苏联、西欧各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及日本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启发下,汇集在上海的一部分文学青年和作家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探索和倡导。 (二)戏剧运动的发展过程 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社和太阳社正式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这是一个力图使新闻学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自觉地把文学活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的新的文学运动。它适应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新形势,为新文学的发展指引方向。 1929年秋,党指示原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等革命作家团结起来,建立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显示lee 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文学事业领导的加强。 戏剧战线也在酝酿新的变革。戏剧协社在1927年后以单纯介绍排演莎士比亚等西洋古典名剧为主,辛酉剧社提倡“难剧运动”,复旦剧社排演《西哈诺》等外国名剧,南国社于1929年在宁、沪的第二期公演剧目是天寒的《古潭的声音》、《南归》、《第五号病房》、《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和王尔德的《莎乐美》,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反帝反封建倾向,但却与革命激情尚有距离,在寻找明确的新方向而徘徊。 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戏剧节同整个文学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相呼应,开展无产阶级戏剧运动,一些革命民主主义的剧作家在政治信仰上转向无产阶级。1929年6月5日,上海艺术剧社成立,社长郑伯奇,主要负责人夏衍,参加者多位创作社成员以及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剧作家。艺术剧社的成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直接领导,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力图将戏剧运动由反帝反封建的一般民主主义的战斗传统,走到无产阶级革命的轨道上来。 艺术剧社编辑出版《艺术》月刊、《沙仑》月刊和《戏剧论文集》,宣传“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郑伯奇《中国戏剧运动》、叶沉《戏剧与时代》、《演剧运动的检讨》等文阐明这一主张,并强调戏剧的阶级性、时代性;强调戏剧的战斗型及艺术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戏剧要以唯物论的立场、无产阶级的目的意识阐明社会矛盾;强调民众观念,主张民众戏剧的革命化;提出阶段任务为:一、促进旧剧及早崩坏;二、批判布尔乔亚戏剧;三、提高现在普罗列塔利亚的文化水准;四、演剧和大众的接近——演剧的大众化。 艺术剧社于1930年1月6日举行首场公演,剧目为《梁上君子》(美国辛克莱)、《爱与死的角逐》(法国罗曼罗兰)、《炭坑夫》(德国米尔顿),3月举办第二次公演,剧目有根据德国雷马克长篇小说改编的《西线无故事》,还有冯乃超、龚冰庐创作的反应阶级斗争现实的独幕剧《阿珍》。 “无产阶级戏剧”运动推动着整个话剧界左转。南国社负责人田汉于1930年4月发表《我们自己的批判》,严肃检讨南国社走过的道路,批判南国社的小资产阶级的感伤倾向,强调民众观念,以自己代表的阶级的利益为意识目的的从事艺术创作和传播,并在世界文化发展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 (1)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戏剧 此部分主要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其他可以参考程光伟、孔庆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建、董乐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1、戏剧与戏曲 戏剧是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时空综合性艺术,是表情和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如音乐就是一种表情艺术,绘画和舞蹈就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古来的艺术,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就有了古老的戏剧。戏剧在狭义上就是话剧,是西方戏剧。1907年戏剧传入中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春柳社按西方样式编演了新戏剧《茶花女》。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昆曲、皮黄戏、京剧等。宋元之后,以歌舞演故事为主的南戏与杂剧占据戏曲舞台,清代则是京剧发展和兴盛的时期。 由国外传入的话剧被称为新戏,而传统戏曲被称为旧戏,新剧旧剧的对应即话剧与戏曲的对应贯穿整个中国的20世纪。 2、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 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样式。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古希腊为源头,西方文化强势,而东方文化系统和印度梵剧已经消亡,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仍然存在。在法国的学者发现东方戏剧的魅力在于是残酷戏剧。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角色行当化,表演的歌舞化和舞台构造虚拟化、写意化。 戏剧是与人类文明、人类本性、人类之根相结合,戏剧属于物质文化更属于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指物质、制度和精神) 3、戏剧的起源 戏剧起源关系到人的模仿的本能、表现的本能、观看的本能。戏剧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是群体艺术,它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是社会化本能相结合的产物。 4、戏剧的本质特征与要素 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1)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2)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3)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剧本对戏剧的规定性,情节和戏剧冲突不可缺少。表演最早产生,戏剧稍晚,剧本的产生标志戏剧的成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即兴戏剧史靠演员即兴表演的,“案头剧”是仅供阅读的,非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剧本不是唯一的决定性要素。(4)剧场与导演艺术:戏剧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同剧场的出现与导演分不开,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旅行剧团梅宁根公爵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导演。导演的出现使戏剧由自觉走向成熟,使剧场作为整体出现。 5、中国近代戏剧(话剧)分期 (1)萌芽幼年时期(1907年文明戏——五四运动) (2)酝酿时期(20年代——30年代《雷雨》出现之前)。话剧的命名:田汉和洪森,北方的陈大悲和南方的田汉(南国戏剧社)。 (3)成熟时期:30年代,《雷雨》,三一律式(有古希腊,易卜生,莎士比亚,佳构剧的影子),其后的《日出》(学高尔基)、《原野》(学奥尼尔)、《北京人》(转向契诃夫)、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田汉的《好一记鞭子》。“三出小戏”即(《三江好》、《最后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历史 中国戏曲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多种元素,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闻名于世。戏曲文学包括了历史悠久的古典戏曲和近代以来的现代戏曲两部分,而其中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可谓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与变革。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传统的戏曲渐渐失去了它在民众中的地位,而戏曲表演者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然而,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中,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活力崭露头角。 在当时,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试图将戏曲与现代文学相结合,将其创作成新的戏剧形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种尝试首先在上海兴起,上海的文化氛围和经济发达程度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重要发源地。刘永福、吕抗癌、赵冬苓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纷纷投身于戏曲文学的创作,他们尝试通过对传统戏曲剧本的改编和创作新剧本的方式,以期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社会相关联,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刘永福是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先驱之一,他曾改编过《智取威虎山》和《红色娘子军》等经典剧目。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触动,通过戏曲艺术的形式,揭示出了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吕抗癌则在戏曲与行话之间找到了一种叫做

“口语戏曲”的表演形态,他的创作在当时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为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此外,赵冬苓还通过改编外国戏剧作品,为中国当代戏曲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然而,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戏曲文学遭遇了空前的迫害与批判。在这个时期,文艺创作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传统戏曲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象征,因此在新的政治环境下,戏曲文艺遭到了断代的命运。 然而,文革过后,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得到了重新启蒙。1978 年以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社会思潮开放了,人们开始思考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结合。于是,戏曲再次成为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开始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此时,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剧作家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和变革的思考。在这个时期,以老舍、高鹗、邓唯竹、张谦和张大春等人为代表的一群作家承前启后,为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舍是中国戏剧界的巨擘,他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复杂。他的《西关记》等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也在形式上对传统戏曲剧本进行了一定的创新。邓唯竹的《秦香莲》则以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怀

中国戏曲概论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戏曲艺术具有着瑰丽无比的美的魅力。她集传统艺术美之大成,含蕴着人物性格的美,戏剧意境的美、舞蹈的美、音乐的美、美术的美、语言的美以及气韵的美,系统全面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戏曲美学就是在这个博大深厚、源远流长的艺术气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传统。系统地整理戏曲美学思想,探寻古典戏曲美学传统的基本特征,对于红样民族文化传统和戏曲艺术的发展,有着迫切的意义。 古典戏曲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主要是研究古典戏曲中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即研究古人对戏曲的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的见解和论述。这些见解和论述又大多体现为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所以古典戏曲美学就是以研究古典的戏曲美学范畴和命题的关联和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在浩如烟海的戏曲理论形态和准理论形态的著作中(包括专著、序跋、评点、笔记、尺牍等),我们看到,历代前人提出许多戏曲审美范畴和论断,诸如:道、理、气、机、神、形、意、趣、味、悟、虚、实、真、假、情、景、化工、画工、气韵、风神、意象、本色、当行等范畴,以及"曲可兴观群怨"、"传奇皆是寓言"、"填词皆尚真色"、"填词需用本色语"、"因物赋形"、"摹情弥真"、"贱相色、贵本色"、"多虚少实,真假相半"、"气和调肃、神凝志一"、"妙在不工而工"等论断。其中有的虽然理论化的程度不够,但已属于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范畴之内。正是这些范畴和论断的产生、联系和发展、转化,构成了我国古典戏曲美学体系。历代的戏曲美学家就是在对戏曲审美的探索中,提出这些范畴和命题,丰富和发展这些范畴和命题,逐步完成了戏曲审美意识的理论化。我们关于古典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的辨析,就是对于这些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的初步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古典戏曲美学与其母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戏曲审美意识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土壤中,戏曲美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古代哲学作为戏曲审美的理论基础,不仅一些戏曲美学范畴直接来自古代哲学,如:道、理、气、形、神等,都是从哲学延伸到美学,而且戏曲美学中有关审美的本质、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方式和审美境界等,都受到古代哲学决定性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戏曲虽起源于远古时代,却形成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宋元,先于戏曲形成的各种文艺品种,如诗、词、散文、音乐、舞蹈、美术、小说、曲艺等,多已发展成熟,形成系统和丰富的审美思想,作为综合各门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不能不受到各门艺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事实上,古典戏曲美学的多数审美范畴,大多是自古典诗论、文论、乐论、画论、舞论中引进的。如:意象、意境、趣味等是从诗论引进的,神、形、虚、实是从画论引进的,真与假则来自小说论中。这种情况要求,理解和弄清古典戏曲美学的范畴和命题,必须首先从传统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角度进行,弄清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特征,才可能正确理解戏曲美学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这些审美范畴和思想被引进戏曲艺术中时,其内涵已经产生的变化,研究它们在戏曲审美方式中所包含的特定意义,从而考察它们及其所构成的戏曲审美体系的独特之点。 古典戏曲美学的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有关戏曲本体的美学、戏曲创作的美学和戏曲欣赏的美学。戏曲本体的美学主要是探讨戏曲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戏曲创作美学和戏曲欣赏美学,则主要探讨戏曲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规律性的美学问题。古典戏曲美学与戏曲社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

第十二讲-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

第十二讲现当代文学(四)——戏剧专题 一、戏剧概说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住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组成的综合艺术。演员、剧场、观众、剧本构成戏剧的四个必备要素。 戏剧的分类: 1.按作品类型(审美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 2.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心理剧等; 3.按形式特点可分为歌剧、舞剧、话剧、戏曲等; 4.按场次容量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戏曲小品等。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名词术语: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 40s散文戏剧札记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 一、中国剧作者协会(原名上海剧作者协会) 1、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章泯、尤矜、张季纯的等集体创作。 2、三幕话剧《保卫卢沟桥》,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的大幕。 3、“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13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38) 1、响应“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号召,新兴中国话剧艺术深入社会,向时事化、大众化倾斜,戏剧形式趋于轻型、通俗、灵动,顺应戏剧“游击战”、“散兵战”式斗争策略在抗战初期呈现出波澜壮阔之势。 2、特点:它们及时凸现抗战现实,传扬抗战思想,感染抗战人民。 3、作品:“好一计鞭子”(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 以卢沟桥之战为题材:《保卫卢沟桥》(中国剧作者协会集体创作)《卢沟桥之战》(陈白尘)《卢沟桥》(田汉)《血洒卢沟桥》(张季纯) 以台儿庄战役为题材:《台儿庄》(罗荪、锡金等)《台儿庄之战》(韩北屏) 以淞沪会战为题材:《八百壮士》(崔嵬、王镇之) 其他:《飞将军》(洪深)《省一粒子弹》(尤兢)《咱们要反攻》(夏衍)《在烽火中》(沈西苓)《打鬼子去》(荒煤)《夜》(章泯)《打回老家去》(易扬)——表达出了炎黄子孙团结一致抗御日伪的激情,号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保卫自己的家园 四、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 1、1937年12月31日,在汉口成立,确定每年的戏剧节(定为10月10日,后国民党政府定为11月10日,次年又改为2月15日) 2、抗战时期中国的两个戏剧活动中心:重庆雾季演剧活动、上海孤岛戏剧——迎来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众多剧作家已然寻找到了一个在峥嵘岁月中支撑起“政治与艺术”的平衡点,这一切都蕴蓄在现代剧、历史剧与喜剧创作中 3、作品:田汉《秋声赋》《丽人行》;洪深《飞将军》《包得行》《鸡鸣早看天》 曹禺《蜕变》《北京人》《家》夏衍《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而郭沫若、阳瀚笙、欧阳予倩、陈白尘、阿英、杨村彬、姚克等戏剧,创造出了中国现代历史剧的黄金时代;各类喜剧创作,借着“笑的幌子”,将华夏大地上那些肮脏、污腥、破碎、狡诈、猥琐、卑劣、懦弱、屈服暴露于舞台。 五、剧作家介绍 (一)、阳瀚笙 1、生平:1902-1993,四川高县人,原名欧阳继修,笔名华汉 2、作品:抗战时期历史创作 五幕剧《李秀成之死》(1937)-悲剧英雄形象 六幕剧《天国春秋》(1942)-以“杨韦事变”为主要线索,让人们联想到皖南事变,寄托了对国民党的控诉和义愤,剧作饱含政治性批判。 五幕剧《草莽英雄》(1942)《槿花之歌》(1944)

《文学欣赏》教案 第21课 欣赏中国现当代戏剧

21 第 课 欣赏中国现当代戏剧 1 课题 欣赏中国现当代戏剧 课时 2课时(90 min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文化背景 (2)理解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基调和思想内容 思政育人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现当代戏剧作品的深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文化背景 教学难点:把握中国现当代戏剧的基调和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课堂实践法 教学用具 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APP 教学设计 第1节课:考勤(2 min )→问题导入(5 min )→传授新知(28 min )→课堂讨论(10 min ) 第2节课:互动导入(5 min )→传授新知(20 min )→课堂讨论(15 min )→课堂小结(3 min )→作业布 置(2 min )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设计意图 第一节课 考勤 (2 min ) ⏹ 【教师】使用APP 进行签到 ⏹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 问题导入 (5 min ) ⏹ 【教师】提出问题 你熟知的中国现当代戏剧有哪些?分别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情节?里面的戏剧人物有何特点? ⏹ 【学生】聆听、思考、积极发言 通过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授新知 (28 min ) ⏹ 【教师】通过大家的发言,引入新的知识,讲解中国现当代戏剧的相关内容 一、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文化背景 (一)现代戏剧 中国现代戏剧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致形成了两股创作潮流:一是20世纪初诞生后又逐渐成长起来的现代话剧,一是从古典戏曲、西洋歌剧和话剧中吸取营养而 形成的歌剧。二者在现代戏剧舞台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读者和观众,而现代话剧在其思想内涵、表现形式及创作成就诸方面,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本节主要讲述话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现代戏剧萌芽期(1906—1914) 1906年年底,李叔同和曾孝谷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成立不久他们就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演出了由曾孝谷改编的《黑奴吁天录》,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并演出的话剧。 通过理论讲解和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戏剧的文化背景以及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发展历程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开展历程 新文学前后三十年的话剧开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两个时期有联系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开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始创阶段。五四运动前后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文学革命,以对传统旧戏的批判和对西方话剧创作及理论的介绍,推动了现代话剧运动的开展。《新青年》1918年6月出版了“易卜生专号〞,发表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罗家伦和胡适合译的《玩偶之家》等名剧,集中介绍这位被称为欧洲现代戏剧之父的理论、生平和创作,造成一个影响巨大的易卜生热,使问题剧几乎称为当时话剧创作的唯一样式,而且还涉及到小说界,促进问题小说的热潮形成,称为新文学之一。尽管是这样的对旧戏的批判,尽管其中有绝对否认旧戏的观点,但它为话剧的开展廓清了道路,使现代话剧在斗争中得以确立和生存。 中国现代话剧运动与创作一开始就有反对封建思想传统的束缚,反对以戏剧为游戏人生的工具,坚持戏剧创作与演出同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使现代话剧在它的诞生期就表现出生气勃勃的积极趋向。1921年,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人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戏剧》月刊,这个刊物的同人在宣言中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视戏剧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担负社会教育的任务。接着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欧阳予倩、洪深等于1922年后陆续参加,他们同样主张“戏剧是艺术,不是浅薄的娱乐〞,“我们要从戏剧里面认识人生〞〔欧阳予倩《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并重视写实主义的戏剧,积极开展演剧活动,为中国话剧从业余跨向职业化奠定了根底。20年代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和朱穰丞领导的辛酉剧社,在“五卅〞和北伐时期克服了前期的某些唯美主义色彩,在自己的剧作中大多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浪漫主义色彩剧作的产生为“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带来了多姿的色彩。田汉与郭沫假设以“诗人〞的身份创作的剧本,田汉于1920年发表的《梵婀嶙与蔷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论述中国戏曲的发展史 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仪式和歌舞表演。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后,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以下是中国戏曲的发展史的几个主要阶段: 1. 萌芽期:在唐代以前,中国的戏曲表演主要是以歌舞形式为主。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戏曲开始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元素,逐渐形成了以歌舞剧为主的戏曲形式。 2. 形成期:在唐宋时期,戏曲逐渐形成了以“杂剧”和“南戏”为代表的表演形式。杂剧是一种综合了歌曲、舞蹈、戏剧等多种元素的表演艺术形式,而南戏则是以南方民间小戏为基础发展而来。这两种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后来的戏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成熟期:元代是戏曲的成熟期。元代的戏曲以杂剧为主,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情节曲折,语言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思想。 4. 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戏曲的发展期。这个时期的戏曲以南戏为主,同时又出现了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这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反映了中国戏曲的多样性和地域特点。

5. 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在20世纪初,京剧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主流,出现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同时,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的兴起也对戏曲产生了影响,使得戏曲逐渐走向了现代化。 总的来说,中国戏曲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等多个阶段,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地方戏曲剧种和表演形式。在现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戏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形成了新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

中国现当代戏剧史笔记(中)

第五章:曹禺 第一节曹禺的戏剧创作道路 1、《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话剧文学的成熟。 2、《雷雨》描写资产阶级化封建家庭的悲剧,《日出》进一步抨击了半殖民地金钱化社会的罪恶,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统治下农民的遭遇和反抗在《原野》中得到反映。这三部剧作显示出曹禺独特的戏剧风格和悲剧艺术才华,显示出他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描写戏剧冲突的卓越艺术。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成熟和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第二节《雷雨》《日出》《原野》 1、《雷雨》、《日出》,这两部现实主义的杰作,不仅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而且对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 2、《雷雨》在艺术精神上受到古希腊悲剧的影响。戏剧情节的展开借助于过多的血缘伦常纠葛,悲剧的结局染上神秘的命运色彩。 3、《雷雨》家庭悲剧,《日出》社会悲剧。 第三节《北京人》和《家》 1、两部戏剧显示出曹禺的戏剧创作在四十年代达到了新的高度。 2、话剧《家》是一首情思凄婉、深沉美丽的诗,不像原小说是一支战斗的经兴趣。控诉与战斗不见了,而是以另一种熨帖人心的诗意抒情境界出现在观众面前。 3、从自己的创作个性出发,有机的吸收西方戏剧艺术与民族古典文学营养,推动了个人民族风格的成熟,是曹禺戏剧创作的鲜明特点。

4、曹禺说“契科夫叫我懂得了艺术上的平淡。一个戏不要写得那么张牙舞爪。在平淡的人生的铺述中照样有吸引人的东西。” 5、受契科夫影响,标志着曹禺戏剧的民族风格达到了新的美学境界。 第四节曹禺剧作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风格。 1、曹禺是卓越的悲剧艺术家。 2、《北京人》的悲剧人物于忧郁哀伤中表现出明朗的色调,平淡而深沉、忧 郁而明朗,构成了曹禺戏剧风格的新特色。 3、曹禺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 4、曹禺的戏剧语言富有心灵动作性与抒情性。 5、曹禺戏剧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A、他的戏剧深刻集中地表现了反封建和个性解放的主题,有力的冲击了封建 主义和黑暗社会,成为五四新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 B、曹禺戏剧发展了我国悲剧艺术,进一步开拓了悲剧文学的表现领域与精神 刻画的深度,为悲剧艺术提供了典范。 C、曹禺戏剧的高度艺术成就对我国新兴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起了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四”以来这一新生文学样式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6、《雷雨》、《日出》标志着我国话剧文学样式的成熟。 第六章:现代戏剧的黄金时代(1937-1949)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答案

中国分体文学史戏曲卷答案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 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时 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 机制加以保护。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需。戏曲的市场化道路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使其进入 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也越来越显示出 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中国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 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沦为辨识民族个性的最为明显的标志,也沦为重新 认识中华民族古老传统的最为明显的表观。在世界三小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 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相同,中国戏曲一俟构成,就具备一种平衡的结构和极强的新陈代谢、革新机制,使中国戏曲横越历史时空,千百年历久不衰,步入当代,沦为一种当代艺术, 同时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切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光辉早已沦为历史 记忆,残余的不过就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 歌舞伎等也主要做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有。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就是一种活的、盛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己非昨日的生态环境。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出,截然不同于古典时期相同阶段与朝代的新陈代谢、质变,同时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 渡阶段,不仅就是戏曲的崇尚,也就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观念的相同,使同时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阶段具备其艰困性和复杂性。 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呈现出复杂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 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 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 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 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我们还应当在不懈努力维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谋求创建戏曲维护和 发扬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博物 馆艺术的部分,充份维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发挥出来,这既有效地 维护了那些没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也科学合理地找出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 具备的独有定位。 1.下列对中国戏曲市场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传统戏曲一直与现当代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 深刻的影响。传统戏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 要表达方式之一。随着时代的演进,传统戏曲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 响虽然减弱,但仍然保持存在和发展的关系。本文将从故事题材、艺 术形式、人物塑造、语言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 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故事题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中的重要一环。传统戏 曲中的故事题材精彩纷呈,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战争和爱情等 多个方面。这些故事在传统戏曲中不断被改编和演绎,为中国现当代 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就借鉴了京剧《祥林嫂》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塑造了具有强烈 社会批判和讽刺意味的阿Q形象。 艺术形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戏曲音乐为人所熟知。这种表演形式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 采用了戏曲的表演手法,如王蒙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人物的行 动和表情来展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传统戏曲的音乐性也为中 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和节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人物塑造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的重要一环。传统戏曲 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西皮、武丑、贾宝玉等,这些形象成为 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传统戏曲人物形

象的借鉴和继承。例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形 象受到了京剧中的穷苦人物的影响,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 现实生活的无尽追求。 语言特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传统戏曲中独特的表演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当代文学中有一些作家通过借鉴戏曲表演语言 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 过对话和独白的结合,作者将戏曲表演语言的韵律感和张力融入到小 说的叙事中,使整个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戏剧性。 总的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深 刻的影响。无论是故事题材、艺术形式、人物塑造还是语言特点,传 统戏曲都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创作素材。传统戏曲 的影响虽然在现当代文学中逐渐减弱,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 义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正是通过与传统戏曲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现当代文学得以不断发展并展现出多样化的魅力。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 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相互碰撞,戏曲文学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将从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呼吁推翻封建主义思想,倡导科学、民主和自由。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对传统的戏曲形式,认为其内容陈旧、形式僵化。他们试图通过改革戏曲文学的内容和形式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创作现代戏曲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目和角色,而是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鲁迅的《阿Q 正传》。这部作品以小说形式展现了一个普通人物的悲剧命运,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使得戏曲文学开始具有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当代戏曲文学逐渐发展壮大。在20世 纪30年代至50年代,中国戏曲文学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不少作品表达了人民对抗日和解放的热情和期望。其中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的《智取威虎山》和贾平凹的《白毛

女》等。这些作品通过戏曲艺术形式,将英雄事迹和人民生活融入其中,既展现了历史背景下人民的伟大力量,又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发展的一个关 键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对戏曲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尝试将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戏曲艺术形式。例如,杨洪基的《红色娘子军》以歌舞剧形式展现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英雄事迹,成为当时的经典之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当代戏曲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对于戏曲文学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作家开始尝试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例如,贾平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重新演绎了经典故事,将其置于现代背景下,使得戏曲文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此外,在中国当代戏曲文学中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创作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作品。例如,芦芳生的《荷塘月色》以女性视角描绘了家庭琐事中蕴含的情感和力量;杨绛的《洗澡》则以幽默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年人生活中的温情和智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