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与侠—从武侠电影的审美转变探求武侠电影的发展出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与侠—从武侠电影的审美转变探求武侠电影的发展出路

中国武侠电影属于中国特有的电影种类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当代,人们的审美越来越趋向轻松化、娱乐化、大众化、平民化,当然,审美趋向的变化使武侠电影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取悦受众、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同时要求武侠电影在情感上贴合受众、符合受众普遍的价值追求。除了受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武侠电影的自身发展路径也要求武侠电影不断进步、要时刻保持时代感和新鲜感、根据以往经验不断创新,不断拍摄出更多更好、更符合时代精神的优秀武侠电影作品。

关键词:武侠电影,审美特点,时代性,发展,新路径

一.武侠的内涵

侠者,重义、尚武、轻生。他们可能身带长剑、脚踏快马、落拓长衫、对月痛饮。他们劫富济贫,救人于危难水火之中;他们心系天下,拯民众于困苦急难之时。勇敢、无畏、担当,他们以信义著称,以勇武畅行。

侠,在中国古语中与俜、甹两字相通。汉代许慎撰《说文解字》有:“侠,俜也。从人夹声”。“甹,侠也,三辅谓轻财者为甹”。由此推论,所谓侠士就是俜士,即甹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今人谓轻生者曰俜命,即此俜字”。此字译成现代汉语即为拼命、搏命之意。①

《说文解字》中侠是“以力辅人”的意思,后来才发展为指尚武重义、急人危难的任侠之人,同时其原意仍被沿用,在《汉书·季布传》、《史记·游侠列传》、《韩非子·五蠹》中均有记载。“侠”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直生存于中国社会,非官非士,是被统治阶级——平民百姓里一小撮不那么安分的人,他们没有封建特权,却以一己之力为民请命、为国安邦,在不同的封建王朝书写不同的游侠史笔。闻声明者,如专诸、要离、聂政、锯魔,非显声者,更是不可计数。这些侠士使中国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封建王朝的兴衰史,更是一部凝聚着普通大众生活的血泪史,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二.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

1919年根据美国故事改编的中国故事《车中盗》是中国早期的的武侠电影最初作品之一,这部电影已有打斗情节;而后,在1926-1932年又有几十部武侠影片投入拍摄,尤以1929-1932年更盛,但在这一时期还没有专职的武术指导,演员必须有真功夫、会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此时武侠电影蓬勃发展除了对金钱崇拜及娱乐化之外,也有电影公司(如华剧影片公司)专门拍摄武侠片来一洗我国“东亚病夫”的耻辱,渴望在电影这个虚幻的世界里找回民族自信心,无论原因如何,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已经使武侠电影初步具有了体制化、规范化的内容,武侠电影的雏形形成,这就为以后武打的进步提供了基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之后,武侠电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导演和演员,导演如袁和平、胡金铨,演员如李小龙、李连杰、成龙等等。而这一时期武侠片以武术类型划分可分为现实性展现功夫的武侠片、喜剧型武侠①贾磊磊,《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

片和技术型特技武侠片而这三类武侠片的动作各有不同。

现实型展现功夫的武侠片就是主要以展现真实功夫为主,且这种功夫多为大众所熟知或了解,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很少使用特技,李小龙就是这类电影的最典型主演人物之一。李小龙主演的电影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符号,他主演的电影多展现真实功夫,不再依靠剪辑来达到特技效果,其动作轻快、简洁。

喜剧型武侠电影主要指在武侠电影中加入喜剧元素,不仅用工夫吸引观众,更用喜剧吸引观众。这类影片一般用较为夸张的表现方式表现人物性格或功夫的厉害程度,主要代表性演员就是成龙。在成龙主演的一系列影片中,他很好地结合了喜剧和功夫这两种元素,常常利用身边道具在不经意间使用功夫达到喜剧的目的。由于功夫中充满了紧张与刺激,而喜剧的轻松和欢愉刚好能和功夫形成一种奇妙的组合,同时再加入爱情因素,这样就更能吸引观众。

技术型特技武侠片则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武侠电影类型。这类武侠电影常常表现为高度的夸张与想象,如弹指神通,手指轻轻一弹就有排山倒海的力量,能杀人于无形,再如飞叶摘花,六脉神剑,这些都是利用现代特技效果而达到的较为震撼的视觉效果,逐渐成为武侠电影的主要模式。同时,某些技术型特技武侠片又具有神话、魔幻色彩,具体体现为古装神魔大片、古装玄幻大片,这

些都是技术型特技武侠片的变形。

三.武侠电影不断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一)特技效果增多,现实与虚幻并用

进入21世纪,武侠电影的武术又呈现了不同的新方向:大场面的武打技术、特效明显增多。如果说之前的特技效果是为了强调夸张,而现在似乎不加特效就没办法拍摄武侠电影了,甚至有些人认为武侠电影等于特效,那么武侠电影全部加入特效真的好吗?我们拿张艺谋的《英雄》为例。《英雄》中的武打场景大多数都强调绚丽的色彩、夸张的动作,细小如书架一点点倒掉、甄子丹和李连杰对战时的棋局,这些都是细致的特技效果,而大场面则是主人公的打斗场面,梁朝伟和张曼玉身着红衣在黄色树林里打斗的场面尤为明显。可是,这么多的特技效果却没有让人特别震撼,反倒因为用得太多而存在堆砌之感。事实上,利用现代科技合成的打斗场面使用的少是恰如其分的点缀,但如果过多使用则会有飘在云端的错觉,不能很好地将观众带入场景。再看电影《绣春刀》,其中开头的武打动作做得相对成功,先是张震一个打碎花瓶的细节,而后几招快速剪辑的打斗,最后再以细节收尾,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的拍摄手法,但其中又加入了一点点夸张的成分,讲故事表达得恰如其分。由此可见,单纯的利用大场面和特技拍摄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注重现实因素,在武打中要虚实相结,要根据故事走向安排虚实分量,只有灵活运用武打技巧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同时,武打动作不仅仅要虚实结合,也要随着人物的心理变化、情节推进变化而来,就比如说一个屌丝成长为一个大师的各个阶段的武术动作是不同的。再比如说一个翩翩公子和一个风流浪子的武打动作也是不同的,因此武打动作也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

但是当今武侠电影的问题在于武术指导总是那么一群人,总脱不出袁家班、成家班、洪家班等几个大型的武术指导团队,业内近于垄断,所以设计出来的武术动作也多趋同,发展空间小。因此想要促进武术动作和拍摄手法的创新,必须要在行业内形成竞争机制,保持市场活力,这样才能为武侠电影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侠义精神有了多种解释

封建社会中的侠或侠士,一直和君主、官员一样位列于平民百姓的幻想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