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一、关于创造价值的劳动问题

现代社会的人们,并不是生活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自然看到的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与马克思所能看到和预想的不同,而且有些人从这些表象观察人手来理解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劳动。「一种观点是认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否定了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科技是生产力就不能成立,相对剩余价值包括超额剩余价值就无从得来,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就不能存在,所以创造价值的劳动应该是社会活劳动。我们知道,生产力不是创造价值的力量,仅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力量。因此,把科学技术作为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另外,如果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则必然得出价值等于使用价值的荒谬结论,从而必然导致否定商品的二因素。显然一结论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认为生产要素创造财富(或价值)。这种观点从现代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出发,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现代有许多局限,应该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第三种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联合劳动。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不正确的,同时片面强调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不全面的。必须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实物生产劳动和服务生产劳动、

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辨证统一,才能创造和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正确处理商品内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认为只有联合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真正源泉。显然,这些观点都是片面地从现象出发,或静态地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坚持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实体,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科学真理。它一方面为彻底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乃至一切剥削制度,论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石;另一方面为人们从深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促进其健康高效地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武器。但是我们对活劳动的概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理解,从当代社会来看,凡是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活劳动。

二、关于知识、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认为知识、科学技术是创造价值的。并认为把物化劳动等同于资本加以批判,把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完全归功于活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研究上的两个不同而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扭曲。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

值主要来源于物化劳动,科学技术通过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从而发挥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虽然并不完全认为知识、科学技术创造价值,但认为科学技术对价值形成有一定影响或在一定条件下创造价值。他们认为除了劳动以外,生产过程的其他因素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也作为一个决定因素参与价值的形成。先进技术在一定条件下创造价值,因为新技术设备用于生产时,在能够促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的前提下,它就不仅转移了价值,而且还有条件地创造了价值,为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第三种观点认为对知识、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不能一概而论,要从生产过程来具体分析。因为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生产过程中,大量内化在活劳动中的知识技术,以活劳动的抽象支出形式,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过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大量内化在生产资料中的知识技术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在有效转移价值的过程中吸收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激发并扩张、放大活劳动创造价值的效能。我们认为知识和科学技术并不创造价值,而是科技工作者的活劳动创造价值。因为从价值创造的条件来看,先进技术是不创造价值的,原因就在于:先进技术以及作为先进技术体现的先进设备是人类活劳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物化劳动而不是人类活劳动本身。劳动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存在都不能创造

价值。在商品生产中,新知识、新科技进人劳动过程,但不进人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不是新知识、新科技本身在创造价值,而是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科技的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值。.

三、关于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

目前,在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劳动价值化与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关系。因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主要回答了分配什么、分配多少的问题,而没有进一步回答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不是价值理论的任务,而是分配理论的任务。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与劳动价值论无关。而且认为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也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第二种观点是劳动价值论与按劳分配原则虽然不是完全的因果关系,但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人类抽象劳动(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创造价值财富的唯一现实源泉,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因此,社会收入的分配理应向劳动者特别是从事复杂劳动的脑力劳动者倾斜。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我国分配理论的基石,但是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看待按劳分配问题。马克思在描绘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时指出,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质和量)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

消费品。但是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有的是社会所必须的,因而也必然要参与价值的分配,应该取得劳动收人。而且在过去的理论分析中,常常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价值创造意味着价值归属要求。工人创造的价值似乎应该完全属于工人。其实,这是不全面的。价值创造、价值归属是不等同的,价值创造是整体性的,离开了社会协作劳动整体,就难有价值创造;而价值归属是主体性的,价值归属于谁,则是收人分配的问题,并非参加了价值创造就有归属价值的要求,价值只能归属于劳动主体,劳动主体是不参加价值归属的。

四、关于现阶段的剥削问题

我国现阶段对剥削问题讨论也相当之多,主要观点归纳起来有三种:一是认为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只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剥削问题。因为只有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雇佣工人,工人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不存在资本雇佣劳动的问题。即使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多种所有制成份,但这仍然不能否定我国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性质,所以不存在剥削问题。二是认为剥削并不是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

现象,只要形成剥削的条件存在,它就可以存在于各个社会形态之中。而且我国目前存在剥削,特别是私营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起来后,剥削是一个存在较广泛的范畴。三是

认为我国现阶段存不存在剥削不能一言以蔽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不能以马克思生活的那个时代来看待现在的剥削,而必须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重新界定剥削的概论和制定剥削的判别标准。我们认为,马克思关于剥削的一般原理对我国现阶段原则上仍然是适应的。但剥削应该分为广义的剥削与狭义的剥削,广义剥削包括凭借暴力和政治权力对劳动者实行的剥削和无偿占有,凭借资产所有权的垄断实现无偿占有;狭义的剥削是凭借对生产客观条件的垄断权无偿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如果我们认为作为人类一般抽象劳动的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且价值的实质是社会必要劳动,那么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权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就应当视为剥削。而且在我国现阶段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剥削,一方面要敢于承认剥削,承认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存在而不承认剥削是不符合逻辑的;另一方面要历史地看待剥削。剥削现象是一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产物,与个人品质无关。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分析经济形式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能要这些个人对剥削关系负责。而且我国现阶段的剥削,并不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也不是方针政策造成的,而只不过是把原来被“大锅饭”掩盖的假象展现出来而已。虽然大量生产资料被占有在一部分人手里看似是不公平的,但当这种占有方式比共同占有更

有利于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进步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承认它们的历史进步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2篇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商品价值、剩余价值以及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价值是围绕劳动的质和量来展开的。劳动的质指的是人类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劳动的量指的是生产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根据劳动价值论,每个商品的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直接劳动是指投入到生产中的直接劳动,如原材料的加工和产品的制造等。间接劳动则是指为生产某种商品而进行其他间接劳动所需的劳动时间,如生产工具、设备等。 马克思强调,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不是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这是因为劳动价值论关注的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一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将减少,从而导致商品的价值下降。 第二部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争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方面对于解释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深刻的分析,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和计划经济提供了一种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价值论可以指导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推动经济稳定和公平发展。然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价值论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现象时存在局限性,难以解释完全市场化的现象。 其次,劳动价值论也引发了关于商品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的争议。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交换价值,即商品在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一、关于创造价值的劳动问题 现代社会的人们,并不是生活在马克思的那个时代,自然看到的一些事物的表面现象与马克思所能看到和预想的不同,而且有些人从这些表象观察人手来理解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劳动。「一种观点是认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否定了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科技是生产力就不能成立,相对剩余价值包括超额剩余价值就无从得来,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就不能存在,所以创造价值的劳动应该是社会活劳动。我们知道,生产力不是创造价值的力量,仅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力量。因此,把科学技术作为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另外,如果承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则必然得出价值等于使用价值的荒谬结论,从而必然导致否定商品的二因素。显然一结论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认为生产要素创造财富(或价值)。这种观点从现代资本、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出发,认为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现代有许多局限,应该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财富论。第三种观点认为创造价值的劳动是联合劳动。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不正确的,同时片面强调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是不全面的。必须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实物生产劳动和服务生产劳动、

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辨证统一,才能创造和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正确处理商品内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认为只有联合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真正源泉。显然,这些观点都是片面地从现象出发,或静态地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没有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只有人类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坚持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和实体,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带根本性的科学真理。它一方面为彻底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乃至一切剥削制度,论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石;另一方面为人们从深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促进其健康高效地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武器。但是我们对活劳动的概论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新的理解,从当代社会来看,凡是直接生产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以及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其中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实体的内部管理劳动和科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活劳动。 二、关于知识、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认为知识、科学技术是创造价值的。并认为把物化劳动等同于资本加以批判,把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完全归功于活劳动,是劳动价值论研究上的两个不同而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扭曲。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的规律,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关系和分配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因为在商品交换中,劳动是唯一具有价值创造能力的因素。劳动价值论正是通过强调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商品价值背后的客观规律。 其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它是劳动力价值和实际劳动力所创造价值之间的差额。劳动价值论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通过剥削工人而实现的,这使得资本家可以获取额外的利润。通过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家能够积累资本,而工人则得到了相对较低的工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于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社会分配问题。 最后,劳动价值论对于社会经济变革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才能消除剥削,实现公平和正义。

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在于提供了一种科学而有力的理论基础,指导 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目标,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强调劳动在价值形 成中的决定性作用、揭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以及对社会主义 建设的指导意义。这些方面的阐述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经 济关系的本质,为实现社会平等和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论述劳动价值论

论述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从劳动的角度解释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原则。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投入自己的劳动,利用生产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这种劳动称为劳动价值。劳动价值是一种客观属性,不同商品的劳动价值可以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尺度。劳动时间越长,劳动价值就越大;劳动时间越短,劳动价值就越小。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时间还受到工作条件、工资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劳动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完成。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根据商品的劳动价值来决定交换比例。交换比例是由商品的劳动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根本规律和市场交换的基本原则。它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同时,劳动价值论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现象进行了批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的现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往往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和货币发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价值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因素。 劳动价值论没有考虑到商品的稀缺性。某些商品由于稀缺性而具有较高的价格,而不仅仅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这是因为稀缺性使得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超过了供给,从而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劳动价值论没有完全解决商品分配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劳动力的雇佣制度,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这导致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无法完全实现。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从劳动的角度解释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原则。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完全解释商品价格波动和商品分配问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理论,以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是受18世纪德国发展起来的微观经济学的影响,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爱德华桑代克(David Ricardo)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关于劳动在形成物价中所发挥的作用。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用来制造物品的唯一有价值的因素,价格和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它改变了以货币流动解释价值的传统理论,把价值的形成归结为劳动的形成。 劳动价值论有五个基本内容: 1. 价值的本质: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劳动是成本费用,物品价格的根本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这里所讨论的劳动不一定要求物质上的形式,可以是物质劳动或精神劳动,也可以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结合的劳动。 2.异报酬:价值不仅仅是由劳动来决定的,还有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投资规模,因此会出现不同的劳动者报酬不同的情况,即差异报酬的存在。 3. 价值的浮动: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依劳动而定,随劳动变化而变化,因此价值也具有浮动特性。 4. 估价模型:从劳动价值论中,可以得出一个特定的估价模型,也就是劳动价值模型,根据不同的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和劳动的质量,可以把价值计算出来。 5. 价格的发展: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的增多而减少,也就是说,劳动的价值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减少,从

而导致货物的价格也不断下降。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劳动价值论提出的五个基本内容是:价值的本质是由劳动来决定,劳动者报酬会有所差异,价值具有浮动特性,可以得出劳动价值模型来估计价格,价格随劳动的增多而减少。 据此,要理解价值的形成,必须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做起,从它所提出的五个基本内容出发,才能正确地把握价值的形成机制,并正确地解决价值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形成价格时,必须注意结合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充分考虑劳动者报酬的差异,价值的浮动等因素,正确认识和分析市场所处的价值状态,从而更好地把握价格的形成机制,通过合理的物价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总的来说,劳动价值论的五个基本内容是:价值的本质是由劳动来决定,劳动者报酬会有所差异,价值具有浮动特性,可以得出劳动价值模型来估计价格,价格随劳动的增多而减少。它们构成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正确认识价值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些基本内容非常重要,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熟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以便合理管理物价,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之一,也是对资本主义经 济体系的深刻剖析。其基本内容是指劳动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根源,劳动 价值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大小, 劳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交换比例。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商品形成 和价值转化的经济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劳动价值论首先关注的是商品的价值形成。商品是社会生产和交换的 基本形式,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 人们的其中一种需要,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能够兑换成其他商品 的量的大小。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是商品价 值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价值,只有具有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以 一定的劳动强度进行生产所必需的时间。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潜在矛盾和矛盾的解 决方式。马克思指出,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 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 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由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 的工资,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关系导致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矛盾的根源。因此,劳动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商品交换中存在 的不公平和剥削,还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持。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还在于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指导。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商品价值还是货币价值,都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在社会主 义社会中,必须通过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改变商品交换的性质,消除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实现劳动价值的真正体现。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价值理论;本文针对这一理论的若干观点提出三点不同看法:第一,使用价值不仅具有同质性,而且是交换的核心内容,因此,不能排除使用价值在交换价值决定中的作用;第二,同一人类劳动并不能创造等量的价值,这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矛盾的;第三,价值“转形”之后,商品按生产价格交换不符合等价交换原则;因此,劳动价值论与商品经济的客观事实之间存在诸多矛盾;本文认为,决定交换价值的是一般使用价值;一般使用价值实体是由要素共同创造的;在供求平衡状态下,等量要素创造等量一般使用价值,活劳动只是创造一般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素;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理论;使用价值;价值价值理论,更切恰地说,应该叫关于交换价值决定的理论,即交换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理论;从现象上看,交换价值即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互交换的比例;在商品经济中,不同质的物品或活动总是相互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交换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和普遍现象;经济理论认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问题在于,价值“藏在深闺人不识”,它究竟是狸猫还是太子,各说不一;劳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是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的;劳动价值论是我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价值理论;然而,它作为交换价值决定的理论,却不无可商榷之处; 一、使用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吗 劳动价值论的经典作家在论证“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命题时,一般都把排除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可能性作为“序曲”奏响的;马克思主义与古典学派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理由的差异;古典学派的理由也不能成立,但这里我们撇开不谈;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者认为,使用价值是具体的不可比的,而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所以它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在商品交换关系中,使用价值仅仅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即人类劳动本身;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只有异质性,是不可比的这种认识不符合实际;使用价值是具体与一般的统一;这正如德国的一位近代哲人莱布尼茨所说,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世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片叶子; 任何使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引言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还具有交换价值(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的能力)。而交换价值则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二、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部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创造了商品的劳动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而剩下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 三、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 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时间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劳动价值转化问题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价值差异等。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学者们发现,总体上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然而,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可能与其劳动价值存在一定偏离。 四、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尽管劳动价值论能够解释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差异。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产品已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还有一些其他经济学派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不同的批评和质疑。 五、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实践意义 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劳动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探索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经济制度提供启示。

简述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简述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劳动价值论主张,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里的“劳动”是指一般人类劳动,即在一定社会生产条件下,平均熟练程度和平均强度下的劳动。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商品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等;价值则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价值是劳动的凝结,揭示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3.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劳动价值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具有指导意义。按照劳动价值论,我们应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

率,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促进国际贸易公平:劳动价值论有助于我们认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的价值规律,从而在对外经济往来中维护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总之,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以及促进国际贸易公平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 点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进行批判改造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交换价值是两种使用价值交换时所表现出来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它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它反映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即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或具有不同形式的劳动。指劳动的形式。抽象劳动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耗费。指劳动的本质的共同方面。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中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高。因此,商品价值量与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 (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产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职能和形式 商品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由简单偶然的,到,再到一般的,最终发展到。当一种商品固定的充当时,这种商品便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的商品。货币具有、、、贮藏手段和的职能。其中,和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进行,实行,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简述劳动价值理论

2012人力资源B班李晓团 12511187 简述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本立论基础。劳动价值理论由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部分组成。 一、商品理论 商品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1.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就是说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并非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一种物品当它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时,才能成为商品。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统一性表现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矛盾性表现在:对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价值决定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二者联系表现在:具体劳 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既不是两种劳动, 也不是两次劳动。两者的区别表现为:具体劳动考察的是劳动的特性,在 质上相异,因而在量上无法比较,表明的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 抽象劳动考察是劳动的共性,在质上相同,在量上有异,表明的是劳动多

劳动的经济价值

劳动的经济价值 劳动是人们通过付出体力和智力创造价值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劳动的经济价值不可忽视。劳动不仅创造了商品和服务,也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繁荣。本文将从劳动的定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对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劳动的经济价值。 一、劳动的定义 劳动是人们通过工作、创造和生产来满足自身和社会所需的活动。劳动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形式。体力劳动指的是依靠身体力量完成的工作,如建筑工人、挖掘机操作员等;脑力劳动则是依靠思维和智力完成的工作,如科学家、教师等。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劳动都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关于劳动在商品交换中所具有的价值作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也就是说,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用工时多的商品价值就越高。例如,如果制作一件商品需要10个小时,而制作另一件商品需要20个小时,那么后者的价值就是前者的两倍。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商品,商品的价值是劳动者用工时的总和。根据这一理论,劳动被视为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三、劳动对经济的影响

劳动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首先,劳动创造了商品和服务。劳 动者通过劳动创造出各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的需求。无论是制造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劳动都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 其次,劳动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劳动市场上的工作岗位 和职位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人们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劳动的经 济价值体现在劳动者通过工作获得收入,提高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水平。 再次,劳动对经济的贡献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劳动生产率 指的是单位劳动投入所创造的产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有效地推动 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益。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劳动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创造商品与服务、提供就业机会 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劳动是现代社会经济运 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充分认识和重视劳动的经济价值,促进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一、引言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来源和本质,对于理解市场经济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二、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所创造的。这里的劳动指的是抽象劳动,即人类的一般智力、体力和精神力量所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三、价值由抽象劳动形成 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所形成的,而不是由具体劳动所决定的。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抽象劳动的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四、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抽象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产某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交换价值则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 五、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依存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同时,价值的存在又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实现时,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六、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即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只有当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时,商品交换才能顺利

进行,否则就会出现交换困难或者不公平的交换现象。 七、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反映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内在规律性。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即商品的价值量必须相等。同时,价值规律也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市场价格,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八、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价值逐渐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是由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价格的出现使市场价格更加灵活多变,更好地适应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九、价值的本质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价值的本质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外部表现形式。在商品交换中,交换价值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只有当交换双方的价值量相等时,交换才能顺利进行。同时,价值的本质也决定了交换价值的性质和特点,即交换价值必须以价值为基础,并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 十、价值的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具有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特点。客观性表现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主体性则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评价和选择上,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会有不同的评价和选择。在实践中,商品的客观价值和主观评价往往会出现偏差,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意味着的是人支配人劳动的权力,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它并不是被人们通常所歪曲的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在这里其价值定义与普通人植根于社会关系形成的语言中的俗 约定义“有用性”相冲突。正如:阳光、空气有用,但阳光、空气中确不包含金钱所计量的原子——价值,不包含人支配人劳动的社会关系。 物质的有用属性,即使用价值,是物质在那种形态下的客观存在,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作为自然力一部份的人类劳动只是改变其形态引起属性转化,而且属性转化的过程中还要借助其它自然力帮助。 因此,劳动也具有二重性,一种是作为与物质的使用价值(具体财富)转化率相关的劳动,这种劳动不可计量,一种作为社会成员通过交换相互支配的社会关系的劳动,即为作价值(交换价值)的劳动,作为价值的劳动是按社会俗约关系确定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只要交换成功存在一种无差别的社会性质。 作为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意味着人支配人的权力。马克思认为商品(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把人支配人劳动(行为)的社会关系——价值,说成是物质的属性,或者说这些属性的转化率。 也就是说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所谓的生产总值或者说总生产涵数是压根不存在。

现代经济学或多或少,就是马克思批判的商品(货币)拜物教。由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因此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劳动价值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货币理论。 如果说货币是符号,那么商品也可以看成是符号,其数值的增加,只意味着人支配人劳动时间的时间的沿长,正如汇率包含任何物质性一样,实际上代表的是两国雇佣劳动交换的比例。 由于马克思有一个结论:“无论生产力如何变化,同一劳动相同时间内所提供的价值量是相同的。”自然推出,价值的增值,实际上代表的正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生产,即现在所谓的GDP增长。也就是说剩余价值生产(GDP)增值只要不能继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就得瘫痪。 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支配形式的权力,利润是其转化形式。马克思通过不同物质生产效率的行业,存在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竞争,把利润与效率(技术)的关系,完全排除,证明它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 如某一行业利润率较利,它就会立即涨价与其它行业对抗,当不能直接涨价对抗时,就会选择出售此领域一定的资产,而购买较高利润率的资产,这样就导致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竞争。正如房价上涨,其它行业也会涨价对抗。对资本来说必须有高于平均利润率(剥削率)的积累率,不然资本随时都有失掉资本家地位的危机,如二十年前有几十万元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小雇主,而现在几十万元还不够买一套住房,这就是资本积累式竞争表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