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莲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线莲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即花叶开唇兰,别名金蚕、金线兰、金石松、金线虎头蕉、金线入骨消等,是兰科开唇兰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日本、中国、斯里兰卡、印度和尼泊尔等国。

金线莲是我国传统的珍贵药材,有清凉解毒,滋阴降火,消炎止痛之功效。

对无名肿痛、发烧、止泻、蛇伤均有显著疗效,且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金线莲株型小巧,叶型优美,叶脉金黄色,呈网状排列,是观赏价值极高的室内观叶珍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金线莲的优良品质突显,日益受到世人青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本文就金线莲各项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生物学特性及资源分布
金线莲为陆生兰,多年生草本,高4~18cm,根茎细软,茎圆筒形,先端直立,基部匍匐状,茎节明显;叶互生,叶柄基部呈鞘状,叶片卵形或圆卵形,长1.5~3.5cm,宽1~3cm,先端急尖,基部近圆形,上表面黑紫色,有金黄色脉网,下表面淡紫红色。

金线莲的花期在福建一般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开花时间多在午夜,气温22~25℃、相对湿度86%~95%时开花多,高地比低处开花早,后开的花不稔;花为完全花,总状花序具有1~6朵松散的花,花序梗长
8~13cm,被柔毛,花苞片淡紫色,卵状披针形。

除药用外,金线莲兼具赏叶和观花之功用,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室内花卉珍品。

金线莲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即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江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以及西藏南部等省区,其中以闽、浙、赣为主产地,台湾省亦产,但植物种不同,为台湾开唇兰(A.formosanus)。

金线莲属中阴性植物,性喜温凉潮湿环境。

研究人员从多点实地调查发现:其垂直分布幅度较广,海拔300~1200m 均有分布,尤以海拔300~600m的中低丘陵区分布较多;并非在所有常绿阔叶林下、山涧等阴湿处都有金线莲生长和分布,而只有具备植被覆盖较好、乔木层主要建群种为壳斗科、荫蔽度为60%~80%、林内凉爽、土壤腐殖质丰富、水湿条件优越、林中常云雾弥漫、空气相对湿度85%~95%的小环境才适合野生金线莲生长,尤喜生长于山涧常绿阔叶林下枯枝落叶层、沟边、岩缝、石壁、树兜等阴湿处。

二、药用价值
金线莲素有“金草”、“神药”、“乌人参”等美称,全草入药,
在民间治疗范围较广。

《福建药物志》载:其性味平、甘,具有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之功效,主治咯血、支气管炎、肾炎、膀胱炎、糖尿病、乳糜尿、血尿、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急惊风、毒蛇咬伤等,民间多用于小儿高烧不退、惊风。

《浙南本草新编》记载:其味淡,性微温,祛风湿,舒筋络,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全国中草药汇编》谓其全草药用,味甘、性平,具有清热凉血、除湿解毒的功效,可治疗肺结核咯血、糖尿病、肾炎、膀胱炎、重症肌无力、遗精、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妇女白带以及毒蛇咬伤等症。

《中国本草原色图谱》记载:台湾金线莲性平微寒,味甘,无毒,具有解热、清火、降血压功能,主治肝脾病、肺痨病、遗精、遗漏诸病,兼治胸痛、胰痛、咳嗽、血虚、血热、吐血、肝火、小儿发育不良及毒蛇咬伤等。

近年来,金线莲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肿瘤等疑难病症方面,日益引起医药界的重视。

金线莲在福建、台湾等省和东南亚地区被视为珍稀名贵药材,特别在台湾省更是倍受青睐,被称为“药中之王”。

三、成分分析及生理活性研究
虽然民间和医药界十分重视金线莲的医疗作用与保健功能,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关于金线莲有效化学成分分析的系统研究报道。

现有的对金线莲的成分分析的报道仅限于一般的营养成分,而较少涉及其药用有效成分。

应用传统预试法对金线莲进行预试验的结果表明,金线莲含有生物碱、氨基酸、糖类、皂甙、甾体等成分。

研究人员从金
线莲中提取的生物碱,对实验动物有强烈的镇痛作用,比吗啡强10~40倍,其主要成分是isoselagine,但伴随有“震颤”的毒性,无法应用于临床。

因此,改变isoselagine部分结构,使它成为有用的镇痛剂将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此外,对金线莲强心甙类成分薄层层析的结果表明,野生、组织培养和栽培的金线莲均含有强心甙类成分,这为金线莲之强心功效提供了依据。

对金线莲中微量元素、氨基酸及糖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含量(μg/g)分别为:锌75.5,铁8.49X103,铜17.40,锰554.0,铬12.3,钙5.56X103,镁2.66X103,钼13.3,钴3.4,硒0.36±0.04;氨基酸总量达8.74%。

其微量元素含量、氨基酸总含量以及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均高于国产西洋参和野生参。

对金线莲糖类的分析结果显示,多糖含量占13.326%,低聚糖为11.243%,还原糖为9.739%,表明金线莲中多糖含量较高,而许多中草药中含有的多糖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野生及组培金线莲均含有种类齐全的维生素且含量较高,特别是VC的含量,经4个月培养的金线莲组培苗,其VC含量可达22.878mg/100g。

在金线莲的生理活性方面也有一些研究报道。

研究人员在证实金线莲的降血糖作用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寻其降血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对金线莲的不同提取物进行筛选实验,分别用金线莲全方水煎液、石油醚提取物、丙酮提取物及以上溶剂提取后的水提物进行小鼠降血糖作用的药理研究,结果表明,金线莲降血糖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水提物中,验证了民间利用金线莲水煎剂可治疗糖尿病的功效,并认为金线莲的降血糖机制不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素β细胞释放胰岛素来实现的。

关于金线莲降血糖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有待进一步研究。

以小白鼠研究金线莲的药理作用表明,野生、栽培、组培的金线莲均有明显的安定、镇
痛及抗炎作用,进一步验证了金线莲的临床疗效。

四、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目前,对金线莲的研究主要还是在形态组织学、成分分析等水平上进行,关于金线莲的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报道尚不多。

曾雅娟等[18]在2001年首次报道金线莲的核型并进行分析,提出金线莲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2X=40=38m+2sm,属于“2A”型,表明这是较整齐的对称核型,在进化地位上处于较原始的地位。

金线莲是兰科金线莲属植物,在分类地位上处于较原始的地位,核型分析结果与分类上的结果一致,从而为金线莲的组培、育种工作提供更为详细的遗传背景。

研究人员对组培金线莲进行酯酶同工酶研究,以考察组培金线莲与野生金线莲在遗传本质上有否差异。

结果显示,组培金线莲的酯酶同工酶谱与野生金线莲相同,证明组培金线莲经4年的继代、分化和生长,在控制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基因上未产生变异,从而为组培工厂化生产药用金线莲植株提供了遗传学依据。

在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兰科植物均与真菌共生,金线莲也不例
外。

当金线莲与内生真菌建立共生关系后能明显促进植株增高增重,这样在快繁的基础上结合共生可加快金线莲工业化生产。

但内生真菌促进生长的分子机制尚待研究。

采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可提供菌根共生的重要参考价值,而该技术的关键首先是要提取高质量RNA。

金线莲富含多糖和酚类化合物,采用常规RNA提取方法不能有效提取RNA。

研究人员参照一种快速简便的CTAB法获得了高产优质的金线莲RNA,从而为从分子方面深入研究此药用植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福建民间习惯称金线莲叶面具有明显金黄色网纹的为金线莲母(金线莲),叶面叶脉不明显或无脉的为金线莲公(或无线金线莲),两者常以伴生形式生长于同一生境中。

二者是否为同一种植物历来有争议。

有人曾经把无线金线莲订为绒叶斑叶兰(Goodyera velutina)或分出一个新种,但后来经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兰科专家郎楷永教授鉴定二者为同种植物。

研究人员对此作了解剖和理化鉴别,也认为二者是同种植物。

在外贸出口中曾把无线金线莲视为伪品。

为了准确鉴别这两种植物并搞清二者之间遗传变异,研究人员运用RAPD技术,对同一采集地具有不同叶面特征的金线莲和无线金线莲进行了DNA指纹鉴定。

结果二者具有部分共同的谱带,但又有各自的特征性谱带,说明二者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建议分别独立成种。

五、组织培养研究
金线莲种子微小,由未成熟的胚及数层种皮细胞构成,一般不易发芽。

只有在无菌条件下供给充足的养分,种子才能发芽。

以分根法或扦插法繁殖,繁殖系数低,很难形成规模种植。

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对种质资源的保存及为药用和观赏园艺提供种苗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开展金线莲组培快繁研究以来,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努力,迄今,利用不同材料、方法进行组培快速繁殖金线莲已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目前,虽然组培快繁金线莲已取得成功,但受微生物污染十分严重。

在实验室中污染率有时高达50%,影响了金线莲的正常生长,给科研和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所以金线莲组培快繁的顺利进行,除了要有适宜的培养基,还要严格控制污染率。

经调查,其中大部分受细菌感染,偶有真菌出现。

研究人员利用自配消毒剂D消毒外植体,对金线莲在组织培养中的细菌污染进行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研究人员将不同杀菌剂加入金线莲培养基中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发现50%多菌灵的效果优于70%甲基托布津和25%甲霜灵,其抑菌率达100%,且能促进金线莲生长。

将不同抗生素制霉菌素40(U/ml)、卡那霉素40(U/ml)、庆大霉素200(U/ml)加入金线莲培养基,对抑制细菌和霉菌生长也取得良好效果。

但是对于侵入到培养体内部的细菌,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灭菌方法。

在工厂化生产金线莲试管苗的过程中,除了在培养基中添加多菌灵粉剂外,还可结合良好的外植体消毒方法(如在升汞中滴加升汞体积的0.5%的活性剂Tween-20,或者使用消
毒剂D进行消毒),一旦发现培养体污染应及时抢救,以免细菌深入到材料内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污染率,并促进生长,使金线莲的大规模生产顺利进行。

六、人工栽培
由于金线莲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环境的光、温、水、肥、气等因子有严格要求,因此,无论是组培苗移栽驯化,温室集约化栽培,还是露地大面积人工栽培,如何创造条件以满足金线莲对环境因子的特定要求,是人工栽培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1、组培苗移栽
研究人员采用50mg/L NAA处理试管苗15min或50mg/L ABT
处理试管苗30min后扦插的试管外扦插生根法获得良好根系,生根时间比试管内缩短1个月左右。

金线莲组培苗移栽前,宜置于阴凉通风处炼苗1~2周,继而洗净根状茎上粘附的琼脂培养基,并用400倍多菌灵消毒10min,然后选取茎粗0.15cm左右、株高8cm以上、具有4片叶、2~3条长约1cm根的壮苗,先于室内假植15d左右(盖上薄膜保湿),再移植于室外荫棚或野外栽培基地。

移栽时用生长调节剂处理组培苗基部,对移栽后的存活率和净增重均有显著影响。

研究人员试验了10种不同种类和配比的生长调节剂,结果表明,GA3 500mg/L、IAA+IBA+NAA各50mg/L、IAA 50mg/L以及IBA 50mg/L等4个处理,对金线莲生根和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为对照的1~2.5倍。

移栽基质为森林腐殖土和经风化的黄壤土,分别掺10%和30%的粗沙,其上覆盖洁净干燥的苔藓。

这两种基质能为金线莲生长发育提供疏松、透气、排水和保水性能良好的土壤条件;栽培环境的气温宜在18~20℃;金线莲既需水又忌积水,施水量的多少应视植株发育状况、土壤(或栽培基质)中的含水量、气温高低以及空气湿度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露地人工栽培
金线莲属阴生植物,光饱和点低,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

研究发现,在山地进行人工栽培时,应选择野生金线莲生长密集的地方或是海拔较高的林内溪沟边阴凉处,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植地要求在海拔400m以上,近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带,1月份平均气温≤10℃,7月份平均气温≤27℃,空气相对湿度≥70%,常风小或静风,通风,透光度为30%左右,周围有水源,土壤结构性能好,呈中性或微酸性,pH值4.5~6.5。

3、室内人工栽培
研究人员采用室内盆栽和箱栽,口径13cm的花盆每盆栽苗1株,口径40cm的花盆每盆栽苗12~26株,基质为松林腐殖土,先用0.1%福尔马林液喷洒,置阳光下用塑料布覆盖消毒一周,揭膜3d后栽苗;箱栽时用树条、竹条或水泥柱搭箱架,箱宽1.3m,箱长视场地而任意延长,箱高10cm,箱底离地高30cm左右,箱内放腐殖土,上搭凸棚并盖塑料布防雨水冲刷。

盆栽和箱栽苗均可正常生长,箱栽成活率达90%。

研究人员采用室内砂床栽培金线莲,技术简易,成本低廉,生产效率较天然生长的高近1倍。

在干净室内铺设砂床,面积视生产规模而定,砂层厚度5cm左右。

大规模生产可采用如标准化蘑菇房的形式栽培。

栽植株行距5cmX10cm,每平方米定植200株左右。

此法主要技术环节有:①喷施金线莲专用肥,以迟效性有机肥为主,如黄豆饼经发酵后的稀释液,在90d左右的生长期内喷施4~5次,配合叶面施肥更好;②分季节做好喷水工作,切实保持床砂不发白;③加强检查,
防治蛞蝓和蜗牛的危害;④注意栽培场所的通风。

七、结语
金线莲既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又有多种显著的药用和保健功效。

由于金线莲对生态环境要求严格,自然繁殖和生长缓慢,加上鸟兽喜食和人为采摘,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经过广大研究者的努力,部分地区已实现工厂化生产组培苗,将为扩大药源、保护野生资源做出贡献。

从已有的文献报道来看,现有的研究工作,无论从广度或深度上,与金线莲所具有的价值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目前对金线莲的研究仅涉及文献考证、分布状况、生物学特性调查、商品调查及组培、栽培等方面,而对药用有效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制剂鉴定、炮制与药理及分子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尚未见报道,其药用价值还未被人们很好地认识,其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尚有很大的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