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白杨课文重点
白杨树的特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名校精编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
白杨树的特点(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名校精编知识点归纳)第一部分课文内容理
白杨树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具有以下特点:
1. 适应性强:白杨树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环境条件下生长。
2. 挺拔高耸:白杨树通常可以生长到很高的高度,而且树干笔直挺拔,树冠呈圆锥形。
3. 耐盐碱:白杨树能够在盐碱地生长,对于土壤的适应性较强。
4. 繁殖能力强:白杨树可以通过种子繁殖或扦插繁殖,繁殖能力较强。
5. 经济效益高:白杨树是一种重要的木材资源,可以用于建筑、家具和工艺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名校精编知识点归纳中,白杨树的特点也被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白杨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树干笔直,树皮光滑呈灰白色。
2. 白杨树的叶子呈心形或三角形,颜色由绿到黄,在秋季会变成绚丽的红色或黄色。
3. 白杨树的花朵是雌雄异株的,花朵很小,颜色呈黄绿色,有香味。
4. 白杨树的果实是一种小坚果,呈三角形,颜色呈深褐色,表面有白色绒毛,很漂亮。
5. 白杨树是一种常见的行道树和城市绿化树种,具有适应性强、耐盐碱、繁殖能力强等特点,同时也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总之,白杨树是一种具有多种特点的树种,不仅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PPT、优质教学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 桑娜家 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 杂的心理 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 没有动摇。 )
板书: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 书机会时,
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 让“我”继续看
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 法让“我”读书的良苦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 的品质 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 可自己受 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 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 在却不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 (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 填空练习。
课文《白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白杨》的作者、背景及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教育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白杨》文本及相关的图片、音乐等资料。
2. 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
(2)引入课文《白杨》,简介作者、背景及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并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白杨树来表达主题的。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子,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课文情感的理解。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生字1 【伞】读音:sǎn巧记:全上边,平下边;雨天热天,人在下面。
字义:①挡雨或遮太阳的用具,可张可收②像伞的东西组词:①雨伞遮阳伞②灯伞降落伞造字:象形法造句:太阳火辣辣的,你出门要带一把遮阳伞。
笔顺:上部撇捺伸展,角度协调;下部点、撇呼应,横略长。
2 【抚】读音:fǔ巧记:“无”前有手(扌),安慰在心。
字义:①轻轻地按着②慰问组词:①抚摸②抚恤百般抚慰造字:形声法造句:母亲用温柔的手抚摸着孩子稚嫩的脸庞。
笔顺:左窄右宽。
左部略高;右部竖弯钩圆润有力。
字歌:用手去抚摸有草真荒芜有女真妩媚有广是堂庑3 【晰】读音:xī巧记:分“析”一“日”万事明。
字义:明白,清楚组词:清晰明晰造字:形声法造句:我们家电视的图像很清晰。
笔顺:“日”窄短;“”撇、点协调,“斤”横短竖长。
字歌:雨水淅沥沥有虫是蜥蜴日出看清晰皮肤很白皙4 【疆】读音:jiāng巧记:“土”“弓”射“三”箭,落在二“田”边。
字义:①指新疆②边界,疆界组词:①新疆②边疆疆域疆土疆场造字:会意法造句:解放军战士日夜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笔顺:左窄右宽。
“”的第一笔横不宜长,中间横稍长。
5 【绍】读音:shào巧记:绝(纟)招(召)前后。
字义:①接续,继续②指浙江绍兴组词:①介绍绍介②绍酒绍兴酒造字:会意法造句:通过他的介绍,我知道了这款手机的功能。
笔顺:“召”的“刀”取斜势,“口”形扁,呈倒梯形。
6 【陷】读音:xiàn巧记:阶前(阝)放焰火(臽)。
字义:①掉进,坠入,沉下②凹进③设计害人组词:①陷入②两眼深陷③诬陷造字:形声法造句:读完这个故事,我陷入了沉思。
笔顺:左窄右宽。
“臼”撇短,两横居中略分开。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生字词解释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白杨课文的主要内容
白杨课文的主要内容白杨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青年白杨在家乡的一次回忆之旅中,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遭遇和家乡的变化。
这篇小说通过白杨的回忆,展现了青年一代在旧社会的挣扎和追求自由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封建习俗和社会的黑暗现实。
白杨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鲁迅通过小说来塑造的,他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受尽压迫的青年,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和坎坷。
在小说中,白杨的父亲是一个顽固的封建势力代表,对待儿子非常苛刻,甚至可以说是残酷。
白杨的母亲则是一个软弱无助的妇女,她在家庭中没有地位,被父亲和兄长们压制得很惨。
白杨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在小说中,白杨的一生也是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虐待和欺凌,没有受到应有的关爱和呵护。
在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下,白杨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他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但是却无法实现。
最终,白杨选择了逃离家乡,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白杨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封建习俗和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封建社会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尤其是对待妇女和青年的态度,更是令人深感不平。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青年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他们渴望自由,却又无法摆脱束缚。
通过白杨这个形象,鲁迅先生向人们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呼吁人们要关注农村的变革和青年的命运。
白杨的故事告诉我们,封建习俗和社会的黑暗现实是需要改变的,青年一代应该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
只有改变社会的现状,才能让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白杨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小说,通过白杨的故事,鲁迅先生向人们展现了农村的封建习俗和社会的黑暗现实,呼吁人们要关注农村的变革和青年的命运。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追求自由和幸福,改变社会的现状,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古诗汇总及预习提纲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一览表1第一课《草原》第1、2自然段;2第三课《白杨》第12自然段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3第五课《古诗三首》4第九课《儿童诗两首》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5第十课《杨氏之子》6回顾拓展三“日积月累”7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部分段落8回顾拓展四“日积月累”9第二十一课《猴王出世》节选回顾拓展五“日积月累”10语文园地五“读读背背”11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
12语文园地六“读读背背”13第二十六课《威尼斯的小艇》3-6自然段14语文园地七“读读背背”15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16语文园地八“读读背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重点背诵内容1、《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留,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旧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整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说课稿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说课稿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说课稿1一、说教材《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学方法:(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
(2)运用朗读法。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白杨》教案
五(1)
设计教师 教案课文通过借物写人的方法,讲了一位在变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介绍
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边疆做工下面的志向,以
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学生分析:
对于如此深入的课文,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但对于白杨的特点,学生
们能从课文中读懂,重点是让学生从父亲的话语中、从课堂的分析中理解父
(2)爸爸神态在变化的同时,心里在想什么? (3)课文主要写爸爸,而课题却是“白杨”,作者有什么用意? 4、教师整理学生的自拟学案并出示建议性学案。 一、“爸爸”不只是在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 怎样的心?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态变化中体会“爸爸”的心。 二、课文主要写的是“爸爸”,而作者却以“白杨”为题,这题目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上下文,结合相关的课外资料,用心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1)新疆过去与现在的资料。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资料。
1、树高大、挺直。 (抓住“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高大挺秀的身影”;“戈 壁滩上的卫士”等处体会。)
2、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从“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和戈壁滩的环境去体会。)
引导学生想像“哪儿”指的是哪些地方?
3、杨树的生命力顽强。 (从戈壁滩上生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戈壁滩上的卫士”;“不管
爸希望两个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不怕困难、坚强、不软弱。 (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爸爸严肃的神情和爸爸接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 体会。)
爸希望两个孩子将来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从爸爸接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爸爸又陷入沉思”和当爸爸看到“在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组词3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组词3人教版由于不太明确你所说的“第三课组词3”具体所指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是《白杨》,下面为你提供这课中一些重点字词的相关资料:生字组词及拓展。
- 咆(páo)。
- 出处:课文《白杨》原文“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狂风呼啸,漫天飞沙走石,整个戈壁滩上弥漫着一股呛人的沙尘,沙石打得车窗‘啪啪’直响。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让人感觉仿佛有千万头猛兽在咆哮。
”- 解释:猛兽怒吼,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或人的暴怒喊叫。
- 组词:咆哮、咆号、咆咻。
- 造句:洪水咆哮着奔腾而下,淹没了大片的土地。
- 近义词:怒吼、呼啸。
- 反义词:低吟、呢喃。
- 哮(xiào)。
- 出处:同“咆”的出处,描述风沙呼啸。
- 解释:吼叫,如吼叫的声音很大时可称“咆哮”。
也特指牲畜或家禽等发出的嘈杂声音。
- 组词:咆哮、哮吼、哮鸣。
- 造句:狂风哮叫着,吹得窗户哐当作响。
- 近义词:吼、叫。
- 反义词:静、悄。
- 涯(yá)。
- 出处:课文描述边疆环境时可能涉及到广阔无涯的意境。
- 解释:水边,泛指边际。
- 组词:天涯、涯际、涯涘。
- 造句:海涯边,海浪不断地拍打着礁石。
- 近义词:边、际。
- 反义词:中、内。
- 妨(fáng)。
- 出处:在表达不阻碍、不影响的语境中可能潜在涉及。
- 解释:阻碍,伤害。
- 组词:妨碍、妨害、无妨。
- 造句:我们不能让这些小事妨碍了我们的学习。
- 近义词:碍、阻。
- 反义词:助、利。
词语解释及拓展。
- 戈壁。
- 读音:gēbì。
- 出处:课文中描写环境“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整个戈壁滩上弥漫着一股呛人的沙尘”。
- 解释: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 造句:汽车在广阔无垠的戈壁上疾驰。
- 近义词:荒漠、沙漠。
- 反义词:绿洲。
- 清晰。
《白杨》教案6篇 白杨课文教案
《白杨》教案6篇白杨课文教案下面是收集的《白杨》教案6篇白杨课文教案,供大家赏析。
《白杨》教案1【教学目的】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板书课题:白杨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1、讲读第一段:⑴ 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⑵ 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⑴ 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 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 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3、理解4~12自然段:⑴ 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 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⑶ 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 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① 默读13~15自然段。
② 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⑴ 齐读课文。
⑵ 说说爸爸沉思什么?⑶ 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四、作业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
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1、自由度课文分段。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3课和第4课生字拼音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3课和第4课生字拼音一、第3课《白杨》生字资料。
(一)疆(jiāng)。
- 出处:在课文中用于描述新疆的广袤。
- 解释:地域,边界。
- 造句:我国的新疆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 近义词:界、域。
- 反义词:无。
(二)延(yán)。
- 出处:课文中如“伸向远方”等表述体现延伸之意。
- 解释:引长,拉长;展缓,推迟。
- 造句:这条铁路不断向远方延绵。
- 近义词:伸、展。
- 反义词:缩。
(三)茫(máng)。
- 出处:用于描绘大戈壁的景象,如“茫茫的大戈壁”。
- 解释: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遥远,面积大,看不清边际。
- 造句:在茫茫的大海上,那艘小船显得十分渺小。
- 近义词:渺、蒙。
(四)陷(xiàn)。
- 出处:可能在描述环境恶劣时涉及,如陷入沙地等情境(虽课文未明确表述,但可联想相关情境)。
- 解释:坠入,掉进;凹进;设计害人。
- 造句:他不小心陷进了泥坑。
- 近义词:落、入。
- 反义词:出、拔。
(五)抛(pāo)。
- 出处:结合边疆艰苦环境,可联想人们抛弃安逸来到边疆建设等情境(课文未明确表述)。
- 解释:投,扔;舍弃,丢下。
- 造句:他抛掉了所有的顾虑,勇敢地向前冲。
- 近义词:扔、弃。
- 反义词:接、拾。
(六)挺(tǐng)。
- 出处:如描述白杨的挺拔姿态“高大挺秀”。
- 解释:笔直,突出;伸直,凸出;很。
- 造句:战士们像挺拔的白杨一样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 近义词:直、立。
(七)锈(xiù)。
- 出处:在描述边疆艰苦环境下,一些金属物品生锈的情境(虽课文未明确表述,但可联想)。
- 解释:金属表面所生的氧化物;生锈。
- 造句:这把铁锁已经锈迹斑斑了。
- 近义词:蚀。
- 反义词:无。
(八)浑(hún)。
- 出处:如“浑黄一体”描述风沙漫天的景象。
- 解释:水不清,污浊;糊涂,不明事理;全,满。
- 造句:洪水过后,河水变得浑黄。
五下语文《白杨》课文资料
白杨课文资料写作背景: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袁鹰60年代初的作品.当年大批内地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艰苦创业。
作者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崇高品格教师教案:一、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
这“诗意"不是别的,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
正是这浓郁的诗意,扣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那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二、对明线和暗线的处理这篇散文有两条线索。
明线写白杨,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
暗线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这种较佳方案?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三、对物和人的关系的处理教学借物喻人的文章一定要处理好物和人的关系.我认为一般就应先讲好物的特性,然后再讲清人的特点。
根据文章的思路,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让学生感到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树立起边疆创业者的高大形象。
四、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是既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又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
《白杨》一课教学我注意了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艺术。
以第二课时为例,在教学结构上,导入正课后,我出示了大幅戈壁挂图,用动情的语言描述大戈壁荒凉的景象,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册单元梳理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全册单元梳理第一单元:人与自然第1课《草原》- 主题:描绘草原美景,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
第2课《丝绸之路》- 主题: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开放与包容。
第3课《白杨》- 主题:通过描绘白杨树,表现人的品格和精神。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4课《鲸》- 主题:介绍鲸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
- 重点:了解鲸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5课《风向袋》- 主题:学习制作风向袋,观察风向,体会生活中的科学。
- 重点:掌握制作风向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6课《景泰蓝》- 主题:介绍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重点:了解景泰蓝的历史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三单元:历史与文化第7课《长城》- 主题:介绍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重点:了解长城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第8课《赵州桥》- 主题:介绍赵州桥的设计和建造,展现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辉煌。
- 重点: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9课《都江堰》- 主题: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和现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重点:了解都江堰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四单元:故事与传说第10课《草船借箭》- 主题:通过讲述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智慧与勇敢。
-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11课《景阳冈》- 主题:讲述武松在景阳冈打虎的故事,展现英勇正义的品质。
- 重点: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12课《猴王出世》- 主题:讲述孙悟空出世的故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重点:了解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单元:人与社会第13课《自己的花》- 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自立的故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
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小学语文《白杨》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是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白杨》,现在,我对本课题按骤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知识目标)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技能目标)3.让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情感目标)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说学法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既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置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五年级语文书下册笔记
五年级语文书下册笔记
五年级语文书下册的笔记可以按照单元和课文进行整理,以下是一个示例:第一单元
1. 《草原》
本文主要描绘了草原的美景和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奇丽、洒脱、惊叹。
2. 《丝绸之路》
本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意义,以及它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贡献。
重点词语:矗立、栩栩如生、浩浩荡荡、赞不绝口、丰富多彩、不计其数。
第二单元
1. 《白杨》
本文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重点词语:高大挺秀、不择环境、生命力强、默默奉献。
2.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本文介绍了青藏铁路的建设历程和重要意义,表现了建设者的勇气和毅力。
重点词语:巍巍、皑皑、银装素裹、雪域圣城。
以上仅为五年级语文书下册的部分课文和重点词语,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整理笔记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将重点词语、句段理解和感悟等内容进行整理,方便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3 白 杨》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
3 白杨一、生字词:1、易错字音:戈(gē)壁清晰(xī)2、近义词:坚强—顽强分辩—争辩沉思—深思挺秀—挺拔表白—表明争论—辩论3、反义词:坚强—软弱动摇—坚定表白—掩饰清晰—模糊4、词语积累:浑黄一体:全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课文分析:1、本文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本文的写作方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三、品味语句: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 么需要许许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 设者,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 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 一切。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 加美好。
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 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 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 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 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只知道 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 方?
重点句子: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 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 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生活环境极其恶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 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 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也不动摇。
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 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 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
课文写的是( 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 ), ( 父亲 )和( 两个孩子 ),望着车窗外的白 杨( 展开讨论 )的事。作者借( 白杨 ), 热情歌颂了( 边疆建设者 )服从祖国需 要,(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的远大志向和 奉献精神。
线索: 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 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 心迹。 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成为白杨 (由树及人,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一 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直,适应力强, 坚强不动摇;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 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 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 边疆。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 接点。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 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 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 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高大的白杨树”指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出神、沉思 微笑
爸爸神情的变化:
严肃 又陷入沉思
浮起一丝微笑
重点词语: 表白:解释说明。 浑黄一体:全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 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 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 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 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 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思考:“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 的心呢?
这是一个设问句。爸爸以白杨自 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 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 不动摇。
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 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 境又会怎样呢?
“几棵小树”指边疆建设者的孩子们。
这句话的含义:爸爸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 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文末再次借物喻人,托 物言志,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 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
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像白杨
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 儿去工作、生活;希望孩子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