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理解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分析
一、前言
目前,西方经济学界的各派经济学家大都已经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甚至还有完全以微观分析方法来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

但是,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并没有建立在对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研究的基础,这也就是说,传统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微观基础应该具有如下三个基本含义。

一是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微观个体的行为基础, 即微观个体行为应该具有一定的行为规则, 包括预期形式、优化形式、决策形式和风险形式等。

微观基础的第二个含义是宏观经济理论应该具有合理的微观结构基础, 这些微观结构经常由描述经济个体行为、市场结构和信息结构等的重要假设和理论假说组成。

微观基础的第三个含义是微观经济行为个体的表述方式和宏观经济模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即要求微观个体行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协同性,在利用宏观分析模式之后,应该保证其累积以后,宏观主体和围观个体之间仍然有着关联。

微观基础的要求是宏观总体行为与微观个体行为具有对应和共性, 使宏观总量具有比较合理的行为载体, 并且通过对其行为的具体分析, 判断宏观运行的动态特征, 校验相应的宏观经济理论。

三、对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理解
1970年或者1980年以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将新古典综合派作为其代表,并不能够在实践中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去解决“滞涨”问题,而且还不能从理论上对“滞涨”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陷入困境,并在此之后走向了衰落之路。

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家们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批评意见之一。

在经过将近40年的努力,现在的西方经济学界中的各门各派的经济学家基本都将微观问题的研究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完完全全以微观分析方法去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现象。

微观问题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之间保持着一致性,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在客观认识上需要依靠其微观认识作为基础,但是目前西方经济学界的做法上存在一些弊端。

所以,我们应该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作出更深一步的思考。

四、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分析
1.理性预期分析模式的问题
新古典学派将所有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建立在个体最优化行为的基础上作为其主张,经济主体的最优行动是根据宏观经济的变动的预期来选择对应的,而且这种微观行为将会引宏观总量之间相对应关系的变化。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性预期”就是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构建的一座桥梁,而且,新形成的凯恩斯学派也认可了理性预期假说。

1970年,卢卡斯将理性预期假说进行了深一步的发展,进而建立了货币经济周期理论。

且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个体预料到的货币量变化导致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因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是货币因素。

工人和生产者在的到由货币提供的不完全信息之后,将会把价格水平的波动误以为是他们自己实际的工资和产品价格的暂时性上涨,进而会使他们增加劳动力和产品的生产供给,这样的结果是产品的总产出和岗位的需求暂时性的高于其真实的水平。

但是,当相对应的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之时,当事人将会意识到他们的误解,进而总产出和就业就又回到其长期均衡水平。

这样将会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

对于周期性波动,周期性理论认为其实一种竞争性的平衡现象,而且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由于总需求受到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意外冲击,但是,理性经济人的预期也会出错,不过这种错误出现的概率是随机的,并不会造成严重的错误。

因此,可以说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仅根本无效,而且还是经济不稳定的根本原因。

2.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的问题
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来源于马歇尔的代表性个体概念。

代表性个体是目前最常用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将微观分析加总转换为宏观总量,进而为宏观分析提供相对应的微观基础。

但是对于这种模式存在的一系列微观问题,经济学家早都认识到并且指出。

第一,代表性的个体的假定本身就存在问题并不一定合理。

代表性主体只对同质主体具有代表意义,但是在现实中有着大量的异质主体存在,且异质主体之间是不可替代的,并且不能够用代表性的主体去替代和分析异质主体。

第二,即便此种假定是合理的,但是从这一假设出发引起的行为仍将会引起总量的问题。

经济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并且微观主体之间关系也十分复杂且密不可分,这就是为什么通过代表性主体假设微观分析的结论直接进行总和并转换成为宏观总量的方式可能行不通。

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微观层面上成立的个体行为,累加之后在宏观层面上就可能不成立。

物理经济学认为,在社会经济现象中,由于个体的数量极其庞大,不可能也不需要知道每一个个体的所有信息和具体的行为。

而如果仅仅从微观个体的相关性质出发,就可以推论出总体层面的相关性质,这有可能将会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为,个体的所有行为并不是都能够外延到族群行为中的,换句话说,对于从无数个个体行为的相互作用中出现的人类行为总体性质而言,人们不应该关注个体的行为方式,而应该去寻找经过大脑自然选择的基本行为倾向。

3.关于形式化的数学和建模分析及计量的问题
目前,世界经济学研究中存在一种倾向于利用数学的研究方式进行分析的方式。

虽然说数学本来就是一种描述经济问题的有用工具,而且利用数学表达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简单明了的特点。

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论文中存在长篇数学运算,甚至能够占到一篇论文的90%,这样将会脱离论文的目的,变成一篇炫耀作者数学才能的论文,严重缺乏其应该具有的经济学意义。

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就提出过非常精确到位的建议给那些学习经济学的人们。

他认为,如果你想学习和研究经济学,你必须掌握的三种工具就是掌握理论、统计和历史。

如果将统计扩展为数学,这样还剩余有理论和历史是必须要去掌握的。

只将数学作为重点,这是远远不够的。

4.不同经济个体的差异和累积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各个微观个体具有不相同的约束和行为准则,如果将他们经过累加将会在宏观层面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由于微观个体之间的差异和交互作用,经过累加之后在宏观层面面临的约束将不相同,两个层次上进行的优化分析可能会得出非相容的结论。

例如,在代表性个体的假设情况下,并根据消费的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实际的收入和支出将会一致,经济个体的收入都将会运用到其支出中,不会存在财富的累积和个体之间财富的差异,更不会出现财富向其后代的累计和转移。

但是如果考虑到个体财富的累积和转移,就必须考虑到个体之间生命周期的差异,在不同的寿命周期和死亡概率的预期中进行消费和积累,而预期生命期界往往比实际生命期界长,这样将会使得累积的财富超出个体本来的意愿,形成非意愿遗产,也就是宏观上的正的净储蓄;与此同时,在货币理论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个体分析模式也会存在由于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

因为在分析货币的交换媒介性质时, 其微观基础需要涉及至少三种行为个体和至少三种产品, 为此在“孤岛”市场或者单一产品市场中, 经常采用货币优先限制或者交叠世代模型, 才能使代表性个体可以同其它世代的行为个体及产品发生交易关系, 实现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

显然这时代表性个体模式限制了对货币理论的深入研究。

五、结语
宏观经济分析和理论的微观基础研究,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

因此,对于微观基础在宏观经济学中的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应该认真、细致的加以研究,从而推动这一思想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先国陈伶俐关于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若干问题[J] 《商业研究》PKUCSSCI-2010年4期-
[2]侯明亮西方经济学流派对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的辨析[J] 《晋阳学刊》CSSCI-2012年6期-
[3]王志伟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J] 当代财经2009(01)
[4]张守一关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统一问题的分析[J] 经济问题20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