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导学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4 灯笼导学(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
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
这是长期的
生活体验造成的。
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有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
他很善于从生活
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
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性,这
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
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
理足。
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
朴的。
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2、读准字音
焚身( ) 恐吓( ) 神龛( ) 皎洁( ) 犬吠( ) 争讼( ) 斡旋( ) 静穆( ) 怅惘( ) 铿然( ) 官衔( ) 褪色( ) 可悯( )
3、积累词语:
(1)斡旋:
(2)垂珠联珑:
(3)未始:
(4)幽悄:
(5)吹角连营:
赏析文章
4、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5、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说了哪些内容
6、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
7、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8、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0、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启示?
(一)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参考答案:
1、文学常
2、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皎洁(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铿然(kēng) 官衔(xián) 褪色(tuì)可悯(mǐn)
3、斡旋:调停,调解。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弟的奢华。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4、“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5、第一部分(①)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第二部分(2—11):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三部分(12):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6、本题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
这是“我”慈母口中经常吩咐“我”的一句话,属于语言描写,这句话对为生活在外挣扎的“我”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和极大的慰藉。
强调了这句话给“我”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并引出下文“我”对小时候上灯学的回忆。
7、特色一: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特色二:结构严谨:
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
8、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灯笼引出话题——喜欢灯笼回忆内容——描绘灯笼抒发情怀——热爱祖国层层深入
9、作者运用散文化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结尾处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作者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1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共同抗击敌人,就一定会打败敌人,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