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五章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课件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课件

➢ 精神分裂症是成年人精神病中最常見 的一種,仍是我國防治重點
➢ 1982年全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 精神分裂症時點患病率4.75‰,終生 患病率5.69‰;
➢ 1993年的調查結果分別是5.31‰和 6.55‰,均呈上升趨勢。
➢ 馬家爵殺人案 ➢ 大學生薛榮華在1小時內連刺7人,警方和


首先根據研究目的選擇量表,選擇效度

及信度均高的量表。為了實用及類比,一


般選用常用量表進行研究。量表可用作病

人的分組標準,也可用作病人的健康狀況


和療效評價
四、精神衛生研究中幾種常用的評定量表
1 症狀自評量表( SCL-90) 2 抑鬱自評量表 ( SDS) 3 焦慮自評量表 ( SAS) 4 老年抑鬱量表 ( GDS) 5 Hachinski缺血指數量表 ( HIS) 6 酒精使用障礙篩查量表 ( AUDIT ) 7 孤獨兒童評估量表(兒童孤獨症評定量表 ,CARS)
提出了《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02-2010年)》 2007年12月 衛生部將精神衛生法(草案送審稿)上報國務院 2011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
集意見
讓我們瞭解精神衛生知識
第二節 主要研究內容
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及流行特徵
➢ 精神障礙研究常用患病率指標 ➢ 精神障礙的三間分佈描述
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酒依賴、老年期癡呆等。
➢ 精神病學(psychiatry)
源於希臘語,是治療靈魂疾病的意思。 ➢ 研究各種精神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
床病相、疾病的發展規律以及治療和預防 為目的。
➢ 社會精神病學(social psychiatry)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与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得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与评价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上述定义得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人群,就是研究所关注得具有某种特征得人群,而不就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得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她相关得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得起点就是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分布,研究得重点就是疾病与健康状态得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得最终目得就是为预防、控制与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得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得区别根据就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得条件,或者说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与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就是否有人为得干预因素就是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就是否就是否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研究方法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得重要观点:①群体得观点;②比较得观点;③概率论得观点;④社会医学得观点;⑤多病因论得观点。

第二章 疾病得分布率与比得概念:率表示发生得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得一个参数。

比就是一个值。

构成比就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得结论。

率=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

完整版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

完整版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

流行病学 人卫第8版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 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 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 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 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 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暴露一结局 暴露一结局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I 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一临床试验T 现场试验一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 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k 率=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实验性研究随机分配? I 1-------------- 1 是 否随机对照试验 非随机对照试验设立比较组? II 是 否 分析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观察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横断面研究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是观察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数量(个体数)构成比=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量(个体数之和)X%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心…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发病率= ------------ 同期暴露人口数 ----------Xk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双相障碍

第八版精神病学课件双相障碍

(三)混合发作 (四)其他症状

临床分型
精神病学(第8版)
(一)双相障碍
临床分型
双相I型(BP-I):只有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又有重性抑郁发作,这是 临床上最常见的情感障碍。 双相II型(BP-II):指有明显的抑郁发作,同时有一次或多次轻躁狂发作,但无躁 狂发作。
(二)环性心境障碍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防
精神病学(第8版)
治疗与预防
(一)双相障碍的治疗
原则: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长期治疗、心境稳定剂为基础、联合用药、定期检测血药浓度。 1. 双相躁狂发作 (1)药物治疗:锂盐;抗癫痫药物;抗精神病性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 (2)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 2. 双相抑郁发作 (1)心境稳定剂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3)双相抑郁:治疗中抗抑郁药物的使用问题
首次发病起病年龄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一般不到30岁,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多起 病于50岁以前。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异。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 见,持续时间也更长。
虽然双相障碍有自限性,但如果不加治疗或治疗不当,复发率是相当高的。

诊断与鉴别诊断
精神病学(第8版)
(一)诊断要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双相Ⅱ型障碍:是由一种或多种轻躁狂发作和至少一种抑郁发作所定义的发作性情绪障 碍。轻躁狂发作是持久的情绪状态(至少4天),症状一般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且仅体现于 个体行为的改变,并不严重到导致功能明显受损。抑郁发作的特征是持续至少2周的抑郁的 情绪,兴趣减少,伴有其他症状。没有狂躁发作或混合发作的既往史。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有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统计显示,1990年 双相情感障碍排第18位,而在我国,双相障碍排在第12位。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 1983年Jean Etienne Esquirol通过对巴黎医院住院病人的统计,发现 精神病人从1786年到1801年的15年间增加了15倍。
※ 美国一项研究通过对关键信息提供者如牧师、家庭医师的访谈和医院记 录,在美国麻州发现了2632个“疯子”和1087个“傻子”。
※ Robert Faris和Warren Dunham分析了1922年和1934年间芝加哥住 院精神病人的地理分布,得出距离城市中心越远,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 越低的结论。
正常与异常
• 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 • 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如同性恋、“与神对话” • 社会发展也倾向于将越来越多的心理行为与行为现象定义为异常,例
如赌博行为和吸毒、饮酒、吸烟分别以“病理性赌博”、“精神活性 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形式列入到了现代精神障碍的分类。
精神症状
• 传统上将疾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体征(sings)和症状(symptoms)两大 类。
第二代研究
•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战时士兵和战后老兵中出现 的精神卫生问题引起了美国社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精神病流行病学的发展。
• 这一代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较多的进行社区普查, 二是开始使用症状清单或非定式晤谈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
※ 曼哈顿中城区研究:该研究使用经过培训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社区居民 进行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然后由精神科医生对访谈记录进行诊断,结果 发现23%的调查对象精神上受到严重伤害。
精神疾病与精神障碍
• 在现代医学中,“疾病”更多的指向体内生物学结构和功 能的改变,而 “障碍”处于疾病、疾患与综合症之间。
• 大多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 病程标准和排出标准四个部分,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标准 才能诊断为精神障碍。

【VIP专享】hhf流行病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

【VIP专享】hhf流行病学教学大纲(预防医学专业)

《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本课程教学大纲按照《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大纲明确了对流行病学教学的具体要求。

教学内容参考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流行病学》编写,将基本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等级,是教师组织本专业流行病学教学的依据。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本专业的学生系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为从事预防医学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学时分配表:章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总学时第一章绪论44第二章疾病的分布4812第三章描述性研究448第四章队列研究448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4812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448第七章筛检448第八章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246第九章偏倚及其控制448第十章病因和病因推断448第十一章疾病预防策略和措施22第十二章传染病流行病学44第十三章伤害流行病学22第十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246第十五章精神卫生流行病学22第十六章分子流行病学246第十七章遗传流行病学22第十八章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22第十九章恶性肿瘤22第二十章心血管疾病22第二十一章糖尿病22第二十二章流行性感冒22第二十三章病毒性肝炎44第二十四章肾综合征出血热22第二十五章感染性腹泻22第二十六章性传播疾病44第二十七章结核病22第二十八章地方病流行病学22第二十九章EPI-info软件44总学时8056136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流行病学简史了解: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我国的流行病学成绩。

第二节流行病学的定义掌握:流行病学定义。

了解: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历程。

第三节流行病学的原理和应用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第四节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掌握: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情况。

第五节流行病学特征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特征。

第六节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及流行病学的展望熟悉: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了解:流行病学的发展前景与展望。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总结

流行病学人卫第8版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上述定义的基本内涵有四点:①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而不是某一个体;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包括疾病,还包括伤害、健康状态及其他相关的卫生事件;③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研究的重点是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④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以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流行病学与临床的区别根据是否由研究者控制研究的条件,或者说是否有人为的干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观察性研究或观察流行病学和实验性研究或实验流行病学。

是否有人为的干预因素是否实验性研究观察性研究随机分配?设立比较组?是否是否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研究方向?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暴露→结局暴露←结局暴露与结局同时调查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研究方法 分析性研究 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①群体的观点;②比较的观点;③概率论的观点;④社会医学的观点;⑤多病因论的观点。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率和比的概念:率表示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可以取任何值,反应动态过程的一个参数。

比是一个值。

构成比是指事物各部分所占比重,一般使用圆饼图,取值在0~1之间。

如果把构成比当做率使用,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率=k 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 构成比=%100量(个体数之和)同一事物内部的整体数数量(个体数)某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 发病指标: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k 同期暴露人口数生某病的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 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观察时间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01. 物质依赖
01. 睡眠障碍
精神疾病流行趋势
01
精神疾病患病 率逐年上升
02
精神疾病种 类多样化
03
精神疾病患 者年轻化
04
精神疾病与环 境、社会因素
密切相关

05
精神疾病治疗 需求不断增加
06
精神疾病预防 和康复的重要
性日益凸显
精神疾病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基因变异、遗传病等 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 心理因素:心理压力、心理创伤、心理障碍等 生物因素:神经递质、激素水平、免疫系统等 生活方式因素:饮食、运动、睡眠等 其他因素:药物滥用、自然灾害、战争等
心理健康干预措施:心 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01
02
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的研 究方法:调查、数据分 析等
05
06
研究目的
了解精神卫生问题的流 行状况和趋势
识别影响精神卫生问题 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评估精神卫生干预措施 的效果和成本效益
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精神 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
精神疾病分类
01. 精神分裂症
01. 抑郁症
01. 焦虑症
01. 强迫症
01. 双相情感障碍
01. 精神发育迟滞
01. 自闭症谱系障碍 01.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制定干预策略:根据目标人群的特点,制定针对性 的干预策略,如健康教育、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实施干预措施:将干预策略付诸实践,如开展健康 教育讲座、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发放药物等。
评估干预效果:通过监测和评估,了解干预措施的 实际效果,以便调整和优化干预策略。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8版流行病学复习提纲图文

第8版流行病学复习提纲图文

流病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简介)1、流行病学概念: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定义要点:人群观点;研究对象包括所有疾病、健康促进;以研究疾病分布为起点;研究病因及流行因素;预防疾病;消灭疾病;既是一门实用医学又是一门方法学。

2、流行病学发展:学科形成前期(希波克拉底、威尼斯港检疫法、英葛朗特)学科形成期(英James Lind、英Jenner、法国革命、John Snow)学科发展期(现代流行病学)3、我国流行病学成就:伍连德博士—鼠疫、苏德隆—血吸虫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5、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对比;概率论;社会医学观;多病因论观点。

6、流行病学用途: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及其分布特点;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疾病诊断、治疗与防制的效果评价;揭示疾病完整自然史;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结合实习讲义)1、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1)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因为疾病的分布特征受病因所左右,所以它可提供病因、问题或假设的线索。

(2)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是临床诊断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息。

(3)对疾病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治、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2.1 发病指标比较(复习实习讲义,加深理解)2.2 死亡指标比较(复习实习讲义,加深理解)3、疾病流行的强度4、疾病的三间分布第三章病因与因果推断一、病因及病因模型1、病因概念的发展:迷信阶段(鬼神、上帝、天意)——朴素唯物主义阶段(金木水火土气)——生物学病因萌芽阶段(活的传染物、人;病原物、环境、宿主;机体、生物、物质、社会)2、病因概念(risk factor):指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

3、病因分类4、病因模型5、病因研究三部曲:(1)建立病因假设(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生态学)(2)检验病因假设(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队列研究)(3)验证病因假设(实验法:临床试验、社区干预、现场试验)二、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1、假设演绎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2、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3、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三、因果关系的推断标准1、疾病与暴露因素关联的形式2、因果关系推断进程提出假设排除偶然排除虚假前因后果E与D 有统计关联否有偏倚否有时间先后否3、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1)关联的时间顺序:如果怀疑病因X引起疾病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2)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五章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五章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第一节 概述
(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发展史
第三代研究
第一代和第二代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精神病流行病学研究中没有使用明确的诊 断标准,因此不同研究结果的可比性非常有限。使用系统的分类和明确的诊断标准 因此成为第三代精神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标志。 在这一时期,精神病流行病学研究发展非常迅速,许多国家都进行了自己的研究, 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典的研究有: 流行病学选点研究(ECA)
第三节 常用研究方法
我国开展的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患病率
作者
调查疾病
调查 时间
12 地区精神疾病流 重性精神障碍
第一节 概述
(一)相关概念
1.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
它属于社会精神病学的一个领域,具有与一般公共卫生相似的性质; 主要任务是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广泛的防治,积极地采取对策,改善他们的处 境和待遇,促进其康复,减少复发率;同时为患者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实行必要 的监护,对广大社会阶层和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去除偏见,争取 同情和支持,以及培训专业人员,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推动各种社会保健工 作稳步进行。
第一节 概述
(一)相关概念
3. 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chiatry)
Klerman(1986)将社会精神病学定义为:“社会精神病学是一门研 究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的产生、治疗、预防中的作用和利用社会因素 促进精神健康的科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相关概念
4. 社会心理流行病学(psychosocial epidemiology)
代表性研究:
杨德森等人开展的湖南省精神疾病调查(1958—1959);
刘协和等人进行的四川精神病发病情况调查(1973—197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性研究:
杨德森等人开展的湖南省精神疾病调查(1958—1959);
刘协和等人进行的四川精神病发病情况调查(1973—1975);
南京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的南京市精神病流行病学普查(1973—1979)。
第一节 概述
(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发展史 Nhomakorabea1. 国外发展概况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的发展大致起源于19世纪 根据设计的类型和使用的工具不同,将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的发展分为四代。
第一节 概述
(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发展史
第一代研究
从19世纪中期开始持续到20世纪中期。 这一代的研究通常是以接受治疗的人群为对象,在研究方法上缺乏系统的设计。 1803年Jean Etienne通过对巴黎医院住院病人的统计,发现精神病人在1786 — 1801年的15年间增加了15倍。 美国一项研究通过对关键信息提供者(如牧师、家庭医师)的访谈和查阅医院记 录,在美国麻州发现了2632个“疯子”和1087个“傻子”。 Robert Faris和Warren Dunham分析了1922年和1934年间芝加哥住院精神病人 的地理分布,得出距离城市中心越远,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越低的结论。
美国全国共病调查(NCS)
第一节 概述
(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发展史
第四代研究
前述三代研究尽管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方面各不相同,但都是针对精神障碍的。 第四代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将研究从精神障碍扩展到了精神健康、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卫生政策、精神障碍的社会文化意义及精神障碍的社会文化反应等广阔的领域。 代表性研究: •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调查(The Word Mental Health Survey, WMH) • 巴西多中心研究 • 澳大利亚精神健康普查(The National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and Well-
流行病学
主讲人:
第十五章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Metal Health Epidemiology)
寇长贵
吉林大学
目录
01 02
03 04 05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节:常用研究方法 第四节:测量工具的选择与评价 第五节:精神障碍的防制
重点难点
※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的定义 ※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精神障碍评定量表的选择原则 ※ 精神障碍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的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相关概念
3. 社会精神病学(social psychiatry)
Klerman(1986)将社会精神病学定义为:“社会精神病学是一门研 究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的产生、治疗、预防中的作用和利用社会因素 促进精神健康的科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相关概念
4. 社会心理流行病学(psychosocial epidemiology)
第一节 概述
(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发展史
第二代研究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战时士兵和战后老兵 中出现的精神卫生问题引起了美国社会、政府和学 术界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精神病流行病学 的发展。 这一代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较多的进行社 区普查,二是开始使用症状清单或非定式晤谈作为 收集资料的方法。 代表性研究:曼哈顿中城区研究、Stirling县研究、 纽黑文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发展史
第三代研究
第一代和第二代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精神病流行病学研究中没有使用明确的诊 断标准,因此不同研究结果的可比性非常有限。使用系统的分类和明确的诊断标准 因此成为第三代精神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标志。 在这一时期,精神病流行病学研究发展非常迅速,许多国家都进行了自己的研究, 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的国际合作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典的研究有: 流行病学选点研究(ECA)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
精神卫生流行病学(mental health epidemiolog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 的流行病学的一个新分支,由传统的流行病学和精神病学、行为科学、社 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而成。 研究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 规律,从而制定预防和控制精神障碍,以及保障、促进精神健康的策略和 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流行病学分支科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相关概念
1. 精神卫生(mental health)
它属于社会精神病学的一个领域,具有与一般公共卫生相似的性质; 主要任务是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广泛的防治,积极地采取对策,改善他们的处 境和待遇,促进其康复,减少复发率;同时为患者自身及他人的安全实行必要 的监护,对广大社会阶层和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去除偏见,争取 同情和支持,以及培训专业人员,开展相关的社会调查,推动各种社会保健工 作稳步进行。
Le Riche在1971年首先提出,其主要是指采用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对 心理疾病(mental illness),诸如精神分裂症、抑郁、自杀、吸毒、药 物依赖等进行研究。 1985年Kasl提出:“社会心理流行病学主要是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 人群健康状态和 社会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基于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目前认为社会心理流行病学是研究社会心理 特征的人群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干预手段及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第一节 概述
(一)相关概念
2. 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指在各种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以 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组 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和药物依赖等。 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一般包括症状标准、严重程度标准、病程标准和排除标准 四个部分,只有同时满足这四个标准才能诊断为精神障碍。
Being in Australia )
第一节 概述
2. 国内发展概况
(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发展史
第一阶段
20世纪50年代~
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
21世纪初~
第一节 概述
2. 国内发展概况
(二)精神卫生流行病学发展史
第一阶段
20世纪50 ~ 80 年代,此期间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的是线索调查,即筛查 出对象后,直接由精神科医生对其进行诊断,或者逐户普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