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以人教版必修Ⅰ《鸦片战争》为例
内容提要:史料实证的培养包含多方面的要求。其中史料的运用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精心遴选史料,以史料为载体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合理想象和表达阐释;引导学生精析史料,促进历史理解;深入挖掘史料内涵,丰富学生的历史认识;在多元史料的对比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将有助于学生运用史料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历史理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把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1
新课标实际上提出了三层要求:一是知道什么是史料,并认识到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三是能运用史料去说明论证问题,并根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这三层要求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内容。相对于认识史料,收集和辨析史料而言,史料的运用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0课《鸦片战争》为例进行设计和教学,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2的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设计片段
1.用史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力和表达阐释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认识历史,需要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这需要基于史料的合理想象。在教学中,笔者用史料创设了相关情境,引领学生回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中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关于什么是史料的问题,史学界基本没有争议,如朱汉国先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中所说:“史料的类型划分有多种,我们常见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历史建筑物、遗址遗迹;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等。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音像史料,主要包括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等。”但笔者个人认为,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不能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要求来界定史料的范围。上述几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是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载体,但同时还应包括其本身性质并非属于史料,但可作为史料使用的小说、杂文、诗歌、宗教书籍、神话作品等;当代学者严谨的学术成果,如沈志华的《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等;制作精良,依据基本历史事实,但经过演绎的影视剧,如《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大决战》等;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漫画,如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运输队》等。当然,中学历史教师在使用这几类材料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辨析,突出其“史料”性,能够对严谨的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最好能与严格意义上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本文中所提到的史料,就是包括以上所有类型的“泛史料”。
片段一:祸起鸦片
两份礼单——战前的中英两国
展示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物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物:
材料1: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英)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英)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问题:“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反映出中英两个国家在生产方式上有什么差异?
意图:两则史料内容都是介绍物品,具体、直观、真实,学生可以以此为依据,对两国的经济状况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对比。例如,在生产方式上,英国的礼品多用机器生产,科技含量更高;而中国的礼品则多以传统手工制作,主要体现匠人的经验和技艺;在生产目的,英国的礼品多用于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而中国的礼品则偏向于上层社会的享用。以“两份礼单”为抓手,讨论礼品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英两国经济形式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表达阐释出来,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冲突的结果。以此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表达阐释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意图:在学生分析两国经济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由于两国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两国在经济模式、对外关系和思想观念等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中国作为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上以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由于中国强大的国力,发达的文化,周边国家罕有匹敌的对象,所以在历史上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华夷观念和秩序,最高统治者往往把周边国家看作是藩属或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国,在对外关系中居于命令式的主导地位;由此也形成了统治阶层乃至社会上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自大虚骄的心态。在此基础上,对外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很少主动对外交往或扩张;在经济上实行严格的管制贸易,仅留广州一口作为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的口岸,对贸易的时间、外商交往的对象,外商人员的数量性别、货物的种类都有严格的限制。而英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工业强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