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初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初中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场所。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史料,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下面我将从史料选择、史料分析和史料应用三个方面,阐述初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合理选择多样化的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该充分获取和利用多样化的史料资源,包括文本、图片、实物、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多个维度的认知。
1.典型案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历史案例,如红军长征、文化大革命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相关史料,了解事件背景、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能力。
2.名人言论: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历史上的名人言论,如毛泽东、邓小平等的著名语录,通过学习这些言论,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思想变迁,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和思辨能力。
3.图片、实物: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历史图片和实物,如战争照片、宫殿模型等,通过观察和描述这些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和物质环境,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感知和想象能力。
通过合理选择多样化的史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史料获取、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史料分析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让学生能够提炼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1.问题导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问题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影响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史料的背景和内涵,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2.分析手段: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史料分析方法和技巧,如对比分析、综合分析、演绎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手段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史料,挖掘史料中的隐藏信息,培养学生的思维敏锐性和分析判断能力。
3.团体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体讨论,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一、注重史料的选取和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史料的选取和分析。
历史是以史料作为基础的学科,史料的选取和分析是学生认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容、作者、时代背景等信息。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史料,培养他们对史料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二、开展实证考察活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实证考察活动的开展。
实证考察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遗迹和文物,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组织学生到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目睹历史的痕迹,同时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所见所闻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其对历史的体验和理解能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与论证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与论证。
通过对史料的深入分析和论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关史料分析与论证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历史资料搜集、历史事件分析等任务,让学生亲自参与历史研究和思考,从而培养其对史料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四、强化课外阅读和研究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强化课外阅读和研究。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知识体系非常丰富和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历史文献,独立开展历史研究,从而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优秀历史著作或研究文献,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深层含义,培养其历史研究的能力和兴趣。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注重史料的选取和分析、开展实证考察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与论证、强化课外阅读和研究等形式,全面推进学生对历史的真实认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历史素养,使其真正成为具有历史智慧的公民和未来的历史学者。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阵地,而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历史感知和历史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学生对史料的利用和分析能力普遍偏低,缺乏对史料的深入理解和挖掘能力。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围绕史料实证素养的概念和特点、培育方法、多媒体教学在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中的应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培育策略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面临着海量的历史信息,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史料成为了一个必修课。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既可以提高他们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和判断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提高他们在其他学科领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跨学科学习思维。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史料实证素养的概念和特点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通过运用史料对历史事件或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1. 引言1.1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历史史料,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真相,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要注重历史史料的引导和解读。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等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史料。
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对历史史料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开展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研究,可以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分析历史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他们在历史研究中的批判性思维。
激发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故事、组织历史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学习历史知识。
2. 正文2.1 注重历史史料的引导和解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历史史料的引导和解读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史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史料背后的内容和意义。
通过对史料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理清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老师应该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解读历史史料。
历史史料往往存在着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在解读史料时,学生需要辨别史料中的真假、虚实,了解史料背后的记载者立场和用意。
通过解读历史史料,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历史史料,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史料,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初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培养—以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例

初中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培养—以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例摘要:“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学生学习历史之后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
作为新时期下的历史老师,要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对初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可以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辅助作用,还可以推动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
史料认证是核心方法,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有效手段。
在实施初中历史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学生;史料实证;部编版;七年级“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既是学习历史,探究历史来龙去脉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理解历史,进而评论历史的基本态度,更是培养历史价值观(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1]。
“史料实证”素养和其他素养一样,其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慢慢培养的。
在课堂上应以史料为素材,在对史料分类、甄别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史料信息并对其正确解读,同时对历史结论、观点进行判断论证,进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2]。
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接触历史学习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学习历史时还没形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是较为直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史料如文献、图片、地图等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分析问题。
对此,笔者以“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为例,谈谈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认识。
一、教学思路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课,围绕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四个方面展开叙述,从而探究出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农业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并且手工业发展也会促进商业发展,这三个行业推动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人口的迅速增长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教材主要是引用图片资料作为知识点的补充理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是不够直观感受到经济发展,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教材中的图片史料外,还增加了部分文献、图表史料,以此提高学生对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理解。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一、理解“史料实证”的含义“史料实证”是指通过史料来证明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辨别史料真伪、获取史料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分析史料来阐释历史事件和问题。
这一核心素养不仅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 提供多样化的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提供历史史料,包括文学作品、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等。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史料,增强他们的史料获取和分析能力。
2. 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让学生明白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史料的真实性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学会分辨史料的真伪,从而形成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和解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帮助他们理解史料背后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并且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4. 进行实证研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证研究的课题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来完成历史研究,帮助他们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三、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历史教学中的案例分析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根据《大陆版通志》中的清代新政、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类似材料,分析不同派别学者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解释,并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态度对这些史料进行分析和思考。
四、总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要提供多样化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和解读,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使他们在历史学习中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找寻情境史料,成就实证意识——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下的教学实践

找寻情境史料,成就实证意识——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下的教学实践摘要: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五大培养目标之一,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学工作者要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帮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寻找历史真相,并通过思考分析提炼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力求从图像、地图、名家之言史料的运用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图像证史、地图证史、名家证史、史料探寻、史料实证素养在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中,其中有一条重要原则,即“论从史出”、“史由证来”。
在现行的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五大培养目标之一,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学工作者要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帮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寻找历史真相,并通过思考分析,提炼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当然,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追求史料的丰富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更要把握史料的科学性,并帮助学生客观有效地对史料进行解读,接下来就日常教学中该怎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图像证史有学者认为:“图像作为史料进入研究视野已经成为一种趋向”①,意味着我们应该将图像本身看作史料,很多图像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教学工作者省去语言的赘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夏朝历经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时期,尽管他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
最终导致众叛亲离。
商汤乘机发兵伐桀,两军鸣条之战,夏军大败,夏桀出逃,死于南巢。
教师在讲述这段历史时,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孩子们,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年龄偏小,我认为倒不如直接引用《夏桀把人当坐骑》(图片一),可以更直观的让孩子们感受到夏桀对百姓尊严的践踏,进而上升到“暴政实施导致民心尽失”这一高度,相比我们通过语言描述会更乐于让孩子们接受。
图片一图片二例2: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战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解读这段历史时,怎样将学生置于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巨大社会危机当中,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例谈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奇怪的思考,技术密集型的职业,出现在学生面前,因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史料实证能力是史
料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技能,它涉及到研究过程中的选择史料,解释
史料,反思史料,以及创建史料的能力。
首先,学校教育应当提高学生的实践性能力,以提高学生对各种史料
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档案学习,走访,采访等。
在每一门学科中,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有效的实践,引导学生从他们学习的知识中发现、遴选和解释史料。
其次,老师应当利用一些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学习古迹,让学生实
际体验历史,激发学生发现史料.
而且,在史料实证能力培养过程中,把媒体教育纳入到课堂中来,也
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通过教学,老师应当使教学变得有趣,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室里应当
看到一些视频,阅读一些文档,并听取教授的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实践与史料有关的技能,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此外,课堂后的拓展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学校可以举行“史料比赛”、“史料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去研究史料、收集史料,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证能力和从史料中反思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从各种史料中辩证的思考,始终是学
校教育的重要侧重点,因此,学校教育应当注重给学生更多的有效实
践,促使学生从史料中获得深刻的反思,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环境。
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正确辨析史料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首先要让他们学会正确辨析史料。
史料的种类繁多,包括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口述资料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史料的特点和价值,以及它们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例如,在讲述古代某一王朝的政治制度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当时的官方文献、学者的评论以及后人的研究著作。
让学生思考这些史料的来源、作者的立场和目的,从而判断其可信度和权威性。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即使是权威的史料,也可能存在片面性或主观性,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析史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比如,给出几段关于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描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分析其中的矛盾和冲突,并尝试找出最接近历史真相的表述。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逐渐掌握辨析史料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对史料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史料的能力除了辨析史料,学生还需要具备搜集和整理史料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变得相对容易,但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史料,却是一个挑战。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检索方法和工具,如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学术搜索引擎等。
同时,要让学生学会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分类和整理,按照时间、主题、来源等不同标准进行排列,以便于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在学习某一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时,可以让学生分组搜集相关的史料,包括当时的政策文件、商业记录、民间传说等。
然后,每个小组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一份简要的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搜集和整理史料的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定一些有趣的任务或课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去搜集和整理史料。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最基本的认识方法之一,也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培养,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真相,增进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重视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历史教学环境和更深层次的历史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实证的选取和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史料,如文献资料、图片、实物等,通过这些史料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实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历史。
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如何对史料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分析,让学生在真实的资料中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并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和推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实证的实践性和互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讨论、辩论、实验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去实践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或辩论环节,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理解,分别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历史的实践中。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实践活动,如历史实验、考古发掘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感受历史的魅力和真实性,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实证的综合性和整合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不同学科的史料与历史史料相结合,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理解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如数学、语言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和处理历史史料,提高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让学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去收集、分析和处理历史史料,提高史料实证的整合性和现代性。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实证的创新性和拓展性。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是核心素养之一,它是指通过对历史史料的搜集、筛选、分析和解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等进行证实,以达到理解历史的目的。
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知识水平以及历史意识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下面就是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一些讨论。
一、搜集、筛选、整理史料搜集、筛选、整理史料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中的第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文献检索方法和技巧,能够利用各类史料资源,如图书、期刊、文献、实物等,深入挖掘有价值的史料。
对于史料的筛选和整理,学生应该能够根据史料的来源、真实性、时代背景等进行分类整理,形成系统的史料档案,为进一步分析和解读史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析史料分析史料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关键步骤。
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深刻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抓住关键信息和核心矛盾,并进行深度解析。
同时,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如查找文献背景、对比不同史料、考察史料背后的利益关系等,以便对史料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三、解读史料解读史料是“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标。
在对史料分析完毕后,学生应该能够对史料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并形成独到的认识和见解。
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条件、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史料背后的深层意义,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提高历史素养。
四、加强实践体验当我们谈到“史料实证”时,往往是指研究和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但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中,是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这一核心素养的。
因此,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实践体验的培养。
比如,实地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开展历史文献查阅和整理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并掌握“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总之,“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
其培养需要从搜集、筛选、整理史料到分析、解读史料全过程进行有机的整合,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中。
高中课件-历史-例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一、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设计片段 2.选取不同视角的史料,拓宽学生的思辨视野 ,培养他们解读历史信息的洞察力
史料是过去不同的人留下的各种材料,其形成过 程不可避免的蕴含着当事人观察思考问题的态度,鲜 明或隐晦的表明当事人的立场。通过分析不同立场的 史料,可以透过表象深入历史内部,从而更清晰的认 识和解释历史。
1863年7月 1863年10月 1864年10月 1865年11月 1866年3月 1869年9月 1874年6月 1881年8月
丹麦 荷兰 西班牙 比利时 意大利 奥地利 秘鲁 巴西
《天津条约》、《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天津条约》 《和好贸易条约》 《通商条约》、《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通商条约》、《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通商条约》、《通商章程:海关税则》 《会议专条》、《通商条约》 《和好通商条约》
两则史料内容都是介绍物品,具体、直观、真实,学 生可以以此为依据,对两国的经济状况展开合理的想象和 对比。例如,在生产方式上,英国的礼品多用机器生产, 科技含量更高;而中国的礼品则多以传统手工制作,主要 体现匠人的经验和技艺;在生产目的,英国的礼品多用于 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而中国的礼品则偏向于 上层社会的享用。以“两份礼单”为抓手,讨论礼品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英两国经济形式的差异,并将这种差 异表达阐释出来,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实质 上是两种文明冲突的结果。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连刚刚摆脱殖民地身份的巴西、秘鲁都 与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特权。可见,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外 关系逆转正式形成了。西方国家逼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形成了列强统治 中国的条约制度,这是列强各国用暴力推行强权政治的结果。由此,中外之间形成 了一种极不平等的畸形关系。中国形式上仍是一个独立国家,但是它的一部分主权 已通过条约制度被列强所行使,并与中国国家制度结合在一起,外来的列强势力已 经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的一部分,这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内涵之一。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素养的重要阶段,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素养,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料利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常识,使他们能够通过史料的实证来理解历史事件、解释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认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成为了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史料实证的内涵与重要性史料实证的培养不仅在于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进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认知能力。
只有通过史料实证的学习,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才能对历史事件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所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历史学科发展和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环节。
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与方法1. 强化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史料的分析方法和利用技巧,培养他们对史料的敏感性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或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分析和比较,让他们了解史料的来源、性质和真实性,培养他们对史料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
还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批判性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史料、提高史料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案例的研究3. 创设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展现自己对史料实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而史料实证素养则是历史学习中的重
要内容之一。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还可以提
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成
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材料,而对史料的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史料: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在大量的史料中筛选出对研
究问题有价值的史料。
通过对史料的筛选,可以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史料: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将不同来源、不同立场的史料进行对比,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比较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矛盾和差异,从而培
养学生对史料的批判性思维。
3.引导学生学会解读史料: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史料的文字、语言、背景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料的内涵和意义。
1.引导学生学会确认史料的真实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的内容、语言、来源等方面来确认史料的真实性。
学生可以通过对史料的多方面分析来确定史料的
真实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史料实证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将史料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将史料
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结合,来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通过将史料与历史事件
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推理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策略1. 引言1.1 概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及思维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历史史料进行实证分析和论证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料的研究和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
通过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认同意识。
史料实证素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具备辨析信息、独立思考和有效表达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概述】1.2 意义学习历史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过去,研究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教训。
而史料实证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各种史料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和论证的能力。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历史史料,学生可以增进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认识。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分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信息素养、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正文2.1 史料实证素养的概念和内涵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通过研究史料、分析史实,能够准确地获取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事件,并能就相关问题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和论证的能力。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史料实证素养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史料的辨别、筛选和分析能力。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摘要:历史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而史料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和历史综合学习能力,就需要重视对学生史料分析和发掘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学生拥有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才能更高效的利用史料去探寻历史规律、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字: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前言:初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具备的重要素养就包括史料实证素养,它是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所逐步形成的对特定思维概括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历史课堂效果。
另外,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也是学生认清历史事实的重要渠道,并且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对历史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
对此,教师需要不断加深学生的史证意识,在课堂对其落实有效培养。
一、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在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技能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提取有效信息,这便要求学生科学的整合史料,并从中获取更为有价值的信息,这此前提下将自己设置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层次来帮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第一,提取史料的背景信息;第二,为史料划出句子成分,看重要的关键词和句子,提取其中表象信息;第三,找出修饰关键词或句子的成分,提取其中外援信息;第四,基于自主设置的问题,提取史料中将要使用到的信息;第五,提取史料中存在的内涵信息。
这样在提取有效信息情况下,引导学生提问并解决相关历史问题。
例如,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学生可能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不是很清楚,教师就可以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入手,为学生出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一些阅读材料,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人类在进入电气时代都经历了哪些过程?这时学生就会回答: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人们就以此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机,直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经过不断完善才进入生产领域,至此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例谈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

史料实证是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辨析已获取的史料,利用其中可信的、有价值的部分去再现历史的真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收集整理并辨析历史资料,要做到去伪存真,这是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
基于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一、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意义1.展示历史课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某一学科的兴趣,是推动他在这一方面积极求知的最重要的内在力量,这种兴趣能够促使学生专心、持续地去探究,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习中的史料,以其多姿多彩、丰富翔实的特征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境,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历史学科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所确立的主题,依托来自各方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通过收集趣味性的、典型性的,而又能够表现出时代感的史料,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从而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历史并不是对过去苍白而枯燥的结论,而是对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在对这些史料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产生全新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思考、形成智慧、培养能力。
2.利用史料的功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
史料作为历史的一部分,是完整反映历史的主要证据,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历史的真相。
人类发展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程,积淀了不可计数的史料,由于史料作者所处的立场以及他们的目的不确定,使得这些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史料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此,在应用史料信息的过程中,首先就要辨别真伪,要能够提取有价值的、较为真实的史料,进而形成证据论证观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求真求实的治学态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探究史实的过程中力求体现实证精神。
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史料实证的过程,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让学生形成较为客观的历史结论,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试论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试论培养史料实证素养应注意的相关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史料实证已经成为了历史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其培养素养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具体来说,如果想要培养一种高素养的史料实证能力,那么首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相关问题。
一、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作为基本素养对于史料实证非常重要。
史料实证要求读者能够精细阅读,深入掌握史料内容,发掘其中的核心信息。
这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表层和深层阅读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求读者能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例如速读、精读、细读等,以及对于语言、词汇、句式等进行深入掌握,才能更好地理解史料,从而分析和实证。
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史料实证必备的一种素养。
只有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从史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史料的来源、真实性、可比性等方面的问题,像拼图一样将史料中的片段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有力的史料实证模型。
同时,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读者对史料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归类,从而有条理地分析、实证和解释史料中的现象。
三、跨学科思维史料实证很少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涉及到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
因此,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样是重要的素养之一。
跨学科思维能够帮助读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方法和框架中获取信息,发现史料中潜在的问题和解释。
例如,对于历史学家而言,熟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等领域的知识,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历史史料的背景和内容,更好地分析其意义。
四、反思意识史料实证可能不仅仅是为了解释历史事件,也包括对于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的反思。
因此,反思意识也非常重要。
读者需要能够判断自身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同时能够对于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和检视,以便调整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以上四点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史料实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素养协同作用。
因此,实际上,要想完全精通史料实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磨炼,不断吸取各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够在史料实证的工作中获得优异的成果。
例谈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路径探析

例谈史料实证素养培养路径探析
陈伟奇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11
【摘要】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对呈现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尽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七年级学生的证据意识比较单薄,常常唯其师,唯其书,这容易造成思维的固化,发散思维受限,学生在史料的理解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如何在
初中历史课堂上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全面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初
中历史课堂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以七年级上册“远古的传说”一课为例,
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陈伟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平邑曾子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
2.高中历史
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路径——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教学为例3.博物馆资源对培养初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应用价值探析——以上海博
物馆为例4.博物馆资源对培养初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应用价值探析——以上海博物
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以人教版必修Ⅰ《鸦片战争》为例
内容提要:史料实证的培养包含多方面的要求。
其中史料的运用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
精心遴选史料,以史料为载体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合理想象和表达阐释;引导学生精析史料,促进历史理解;深入挖掘史料内涵,丰富学生的历史认识;在多元史料的对比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将有助于学生运用史料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历史理解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把史料实证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并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1
新课标实际上提出了三层要求:一是知道什么是史料,并认识到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三是能运用史料去说明论证问题,并根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
这三层要求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落实的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内容。
相对于认识史料,收集和辨析史料而言,史料的运用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和培养的过程。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0课《鸦片战争》为例进行设计和教学,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2的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设计片段
1.用史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力和表达阐释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要认识历史,需要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这需要基于史料的合理想象。
在教学中,笔者用史料创设了相关情境,引领学生回到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中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关于什么是史料的问题,史学界基本没有争议,如朱汉国先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中所说:“史料的类型划分有多种,我们常见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历史建筑物、遗址遗迹;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等。
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音像史料,主要包括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等。
”但笔者个人认为,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不能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要求来界定史料的范围。
上述几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史料,是开展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载体,但同时还应包括其本身性质并非属于史料,但可作为史料使用的小说、杂文、诗歌、宗教书籍、神话作品等;当代学者严谨的学术成果,如沈志华的《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等;制作精良,依据基本历史事实,但经过演绎的影视剧,如《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大决战》等;能够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漫画,如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运输队》等。
当然,中学历史教师在使用这几类材料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辨析,突出其“史料”性,能够对严谨的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最好能与严格意义上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
本文中所提到的史料,就是包括以上所有类型的“泛史料”。
片段一:祸起鸦片
两份礼单——战前的中英两国
展示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物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物:
材料1: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摘编自(英)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英)马戛尔尼《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问题:“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反映出中英两个国家在生产方式上有什么差异?
意图:两则史料内容都是介绍物品,具体、直观、真实,学生可以以此为依据,对两国的经济状况展开合理的想象和对比。
例如,在生产方式上,英国的礼品多用机器生产,科技含量更高;而中国的礼品则多以传统手工制作,主要体现匠人的经验和技艺;在生产目的,英国的礼品多用于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而中国的礼品则偏向于上层社会的享用。
以“两份礼单”为抓手,讨论礼品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英两国经济形式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表达阐释出来,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两种文明冲突的结果。
以此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想象力、表达阐释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意图:在学生分析两国经济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由于两国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两国在经济模式、对外关系和思想观念等很多方面都有差异。
中国作为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上以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由于中国强大的国力,发达的文化,周边国家罕有匹敌的对象,所以在历史上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华夷观念和秩序,最高统治者往往把周边国家看作是藩属或是未开化的蛮夷之国,在对外关系中居于命令式的主导地位;由此也形成了统治阶层乃至社会上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自大虚骄的心态。
在此基础上,对外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很少主动对外交往或扩张;在经济上实行严格的管制贸易,仅留广州一口作为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的口岸,对贸易的时间、外商交往的对象,外商人员的数量性别、货物的种类都有严格的限制。
而英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工业强国,奉行的是对外扩张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