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心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宗教心理的研究历史
宗教心理学被中国学者关注由来已久,纵观其发展历 程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是民国初期,以谢颂羔的《宗教心理学》。和夔德义的 《宗教心理学》为代表,标志着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开 端;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宗教心理 学研究进入停滞期,代表著作为姚继民译《科学和宗教论 心理现象》(麦德维杰夫著); 三是改革开放至今,沈翼鹏译《宗教心理学》(乌格里诺维 奇著)和世墁的《宗教心理学》。在中国出版,标志着改革 开放后中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起步。 目前,最新成果为陈永胜的《现代西方宗教心理学理论 流派》。近百年来,该学科在中国仍处于以引进和介绍西 方宗教心理学流派为主,处在“拿来”阶段,本土实证研 究较少,“为我所用”之风气尚待形成。顾家山以中国期 刊网为平台,分析出该学科的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宗教心 理学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
梁丽萍在对汉民族宗教信仰的研究中指出,王 权社会、儒教中国的特点造成中国传统社会汉民族 淡泊的宗教价值观; “宗法社会”、“ 巫术残余” 的状况导致汉民族痴狂的宗教情绪; 而中国哲学 的政治化与人伦化特点和中国文化的小传统直接影 响了汉民族的宗教信仰素质,具体表现为: 汉民族 的百姓见神就拜见神就信,宗教崇拜达到了痴迷的 程度; 汉民族对神有着强烈的依赖,甚至形成了随 意造神的传统;汉民族不仅在神祗认同上具有随意 性的特点而且在实际的宗教活动中也表现出散漫的 倾向;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功利性契约性;汉民 族的宗教行为具有外在化简单化的倾向。
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中国人没有宗教需求吗?其 实不然,中国人的宗教需求是很强烈的。无论什么宗 教,只要传入进来,都有人信,有信道的、有信佛的 、有 信基督的、有信真主的。除此而外,中国人更 多是民间信仰,山神、土地、精怪、鬼魂、天上的星 星、地上的草木、活着的好人、死去的坏人……只要 灵验,中国人 什么都信。常常是刚刚拜完菩萨,马 上又拜老君,在回家的路上可能还要去一趟土地庙, 回到家以后,先在财神、关公像前敬一柱香,然后转 身又跪倒在祖宗的灵位前。 当中国的宗教意识找不着合适的表现形式的时候 ,反过来就会崇拜实实在在的自己。在中国人的心里 ,总是回荡着这样一个声音:心外无神,我即神圣! 中国人崇拜的人。因此在道家的神谱中,几百位神仙 都是死去的人,其实都是鬼魂。中国无神,大鬼即是 神。
二、宗教心理的研究历史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灵魂问题。宗教心理 研究的历史渊源往往追溯到西方古希腊时期 和中国古代儒家及释家的灵魂观。在科学心 理学建立之前,宗教心理学通常是作为哲学 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德国近代唯 物主义哲学家L.费尔巴哈从哲学心理学角度 ,对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作过详细的分析研 究。而德国宗教神学家F· 施莱尔马赫则从宗 教神学角度对宗教感情作了论述。
宗教心理在宗教礼仪中有着较为集中的 表现: 物象礼仪( 包括各种物祭),是以物的形 式与神沟通; 示象礼仪( 包括膜拜祈求忏悔许愿祝福等) 以规范化的动作过程来体验人与神之间的交 感; 意象礼仪( 包括各种修行,如修持修道灵 修修心修身修功等),在一种人造的境界中 进入人神交融天人合一状态 宗教心理形成 了宗教信仰者的宗教经产生巨大的意志力和 爱心。
宗教心理的慰藉功能主要有三:
其一,满足自我安全的需要。死亡,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超越 的。“恐惧创造神”,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死亡,死亡让人 类产生恐惧,而恐惧又必然使人产生解释死亡以及死后状 况的动机。宗教对人死后的状况作出了妥当的安排,每种 宗教都对死亡作出解释,并对死亡的意义给以说明,让信 徒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 其二,满足人类追求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需要。宗教却让信徒 相信,只要遵守教义教规,通过积德行善、虔诚苦修以及 保持信仰,必将进入美好的境界,实现理想和价值,宗教 使信徒在其宿命观中得到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可 以使人的精神免于崩溃,可以调节信徒的失落与无奈,保 持心理上的一种平衡。 其三,满足人类探究世界本源和解释一切现象的需要。
三、宗教心理的功能
1、心理慰藉的功能 马克思曾这样论述宗教:“宗教里的苦难既是 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 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状态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 的鸦片。” 实际上在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年代,鸦片是昂 贵的止疼药,只有病人做手术疼痛得受不了了才 把他作为一种麻醉剂使用。所以,对于马克思而 言,鸦片是一种非常正面的东西,因为它能够减 轻肉体的疼痛,而对于人们心灵上的痛苦,宗教 则是一种有效的安慰剂。
弗洛依德( Freud ) 1900 年 出版《释梦》不久, 他利用精神分析的方法, 分析古希腊悲剧《奥迭普 斯》,提出宗教的根源就是原始人群中儿子对于父 亲霸占群体女性所引起的下意识的憎恨,以及杀死 父亲后表示歉意而下意识地尊敬的这种矛盾心理现 象。 他在《 图腾与禁忌》中指出人类最初的三种禁 忌是: 乱伦、食人肉和谋杀。阐述了宗教在加强某 种道德规范、促进社会有序化方面的作用。1907 年, 他把宗教信仰和神经官能 症联系起来,指出宗 教仪式在缓解人的精神焦 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奇怪的宗教心理
在中国,除了本土宗教以外,世界上许 多宗教都曾传入过中国,佛教在汉明帝永 平十年,即公元67年前后传入中国;伊斯 兰教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 651年传入 中国;基督教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传入中国 ;拜火教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道教是中国 的本土宗教,创建于汉安元年,即公元142 年……但发展来发展 去,就是没有一种宗 教能够形成一统江山的气候,大家几乎都 在平行发展,游移在中国人宗教意识的边 缘。
还有一个证明: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在研究人 死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唯独中国的道教,在努力研 究人怎样才能不死呢!为了不死,中国人几乎把办 法想尽了,炼 金丹、求仙药、房中术、辟谷食气 ……甚至,连中国本土医学--中医,也是一种养 生医学。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不死,祖辈 死了,父辈死了,人就是在死 亡当中延续下来的 。但是,一代又一代人死亡的事实,并没有削弱中 国人求长生的愿望。在肉体不能长生的情况下,中 国人转而追求精神上的长生,儒家追求的立 功、 立德、立言,本身就是一种精神长生的愿望。
四、中国人宗教心理的特点
袁银传在对农民小生产者的宗教心理加以分析 后得出,农民小生产者的宗教心理是与封建迷信 活动和各种民俗崇拜交织在一起的,具有多神崇 拜崇敬祖宗,求索型取向和世俗功利化宗教仪式 的特点。 中国人的宗教观具有现实性、功利性。社会学 家爱德华· 罗斯 指出:中国人在接受宗教之初同任 何其他方面一样,追求实用。中国人将菩萨看作 是世界上获取利益的源泉,他们希望从菩萨那里 祈求健康、好的收成、科举考试的成功、经商获 利和仕途顺利。费孝通也说 “我们对鬼神也很实 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消祸 。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 、疏通 、贿赂 。我 们的祈祷是许愿 、哀乞 。鬼神对我们是权力,不 是理想,是财源。”
二、当代中国宗教心理研究成果
1.民众趋向宗教的心理机制 (1)民众趋向宗教的心理,大概可以归结为挫折心理,寻求转机 (2)逃避心理,寻求慰藉 (3)悔过心理,寻求宽恕 (4)归属心理,寻求认同 (5)向善心理,追求超越 (6)迷信心理,寻求神灵
2 民众宗教信仰活动中的心理体验
•
戴晨京认为,宗教心理是一种自觉的宗教行为 而产生的体验,它类似某种心理条件反射宗教心理 与宗教情感,在形式上有其相似性,但两者之间有 着区别: (1)宗教情感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的交往中形成 的,是自发的。 (2)宗教心理则是通过宗教方式诱导的,是有 目的的一种行为,或者说,宗教心理是为了体验这 种心理而进行的,正是为了体验宗教心理,人们创 造了各种的宗教物象宗教礼仪宗教艺术宗教音乐等 等,以营造宗教氛围。
谢谢!
2、约束自我、反思自我的需要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总是很渺小,在处理 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总希望 是真、善、美的,而且必须要遵循一定的 规律,否则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惩罚。各种 宗教都直接或者间接地描述了作恶者必有 悲惨下场,善者行善必有善果。
3、实现集体归属、社会认同的需要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有自然属性,也具有 社会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 不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人要在社会中 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会结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也需要得 到社会的认同。 任何一种宗教都具有一定的组织和团体,如基督教的 教堂,佛教的寺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道教的宫、观等 。来自不同行业的信徒放下俗世的顾虑通过在宗教活动场 所参加活动,有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尤其是参加宗教的固 定的仪式、节日。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 节(宰牲节),基督教的圣诞节等,通过这些仪式增进了 信徒间的感情。
戈登·奥尔波特( Gordon Allpoft) 在 探究关于 宗教行为的心理动机时指出寻求刺激和权利的需要 ,使个体不断地寻求自我表现, 这是宗教利己主义的 功能。 当大多数人在现实中因社会地位渺 小而无能为 力时, 宗教为此做出了补偿, 向信仰者保证你是在 正确的一边, 保持信仰, 将会使你赢得最终的胜利 。他指出制度化的宗教所衍生的附加功能则提供了 另一种形式的权利或权力象征的地位, 也就是空头 地位。
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W· 冯特开创了独 立于哲学的心理,通过他的《民族心理学》系统 地研究了原始人宗教、民族宗教、多神宗教和世 界宗教,腾动物阶段然
人道宗教阶段 崇拜英雄和多神崇拜阶段 冯特本人被誉为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奠基者。他 的《民族心理学》成为宗教社会心理学创建的标 志
19世纪末美国的斯坦利· 霍尔 ( GG. S tanley Hall)开始用实证主义方法对宗教心理进行了将近3 年的系统研究,指出信仰 ( 宗教) 的转变年龄在青 春期左右。
霍尔培养了斯塔伯克( E. D. Starbuck ) 和詹姆 斯· 柳巴( James Leuba) 等许多宗教心理学学生, 还 创办了5 宗教心理学杂志。1902年, 威廉· 詹姆士( Wil lia m Ja mer ) 用调查和解释的方法研究信教者 的心理历程, 并对宗教的特殊体验进行探讨。他整 合这些研究成果出版5宗教经验之种种),由此标志 着宗教心理学的诞生。
宗教心理
教师教育 钱一仙
1.宗教心理的理论基础 2.宗教心理的研究历史 3.宗教心理的社会功能
4.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的特点
一.宗教心理的理论基础
宗教心理学从种族的或个体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宗教心 理的形成,认为人由于对客观世界的无知,或由于压力以及 内心冲突,从而陷入恐惧忧虑绝望等状态并产生对超自然力 量的依赖感和满足希望的感情 目前公认的关于宗教心理的形 成( 宗教的起源问题) 的理论有四种: (1) 认知理论: 认为人不能 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许多经历和体验,人们理性的特点促使他 们不断思索,造出了种种宗教信仰的解释; 原始人类思维单纯, 不具有逻辑性导致了宗教解释的产生 (2) 情绪理论: 认为宗教 是从无意识的恐惧和依赖的需要发展起来的; 还认为宗教来源 于对自然现象敬畏的强烈情绪的有意识体验 (3)意动理论: 认 为人类力图获得力量以支配万物的欲望推动宗教的产生 (4) 人性理论: 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能的反映或者是人种进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