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类植物开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类植物开花
竹林经过几十年至几百年的生长发育,逐步进人老龄林阶段。

老龄竹林的特征是生长减慢,开花结实,竹株枯死,竹林衰败。

竹类植物的开花结实,是竹子有性繁殖更新的过程。

通过有性繁殖,竹类植物的种群不断繁衍复壮。

一、竹类植物开花结实的现象
(一)各种竹子开花的记载
1.历史记录《山海经》(公元前300多年)记载:“竹生花,其年便枯”。

《广志》(270年)记载:“竹实可服食”。

《晋书》记载了公元294年四川巴河一带,“竹生紫花,结实如麦,青皮中米白味甘”。

《太平广记》记载“唐天复甲子岁(904年),自陇而西,……忽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之,着米而食,珍于粳糯”《种艺必备补遗》(1209~1280年)记载:“竹有花辄槁死,结实如稗,谓竹米”。

《本草纲目》(1578年)记载:“竹实主治通神明,轻身益气”。

2.箭竹开花《宋史》记载了公元999年浙江一带,“箭竹生米如稻,时民饥,采之充食”。

《浙江台州志》载1721年“箭竹结实,磨粉作食,疗痢疾甚效”。

1972~1990年,四川西部的汉)汶川、宝兴、平武、南坪、文县和陕西秦岭等地区的冷箭竹、缺苞箭竹、巴山木竹等大面积开花,导致一些大熊猫因食物馈缺而死亡。

1960~1962年,正值灾荒之年,浙江天目山区等竹大面积开花结实,年产竹米100~ 150万kg,其中桐卢县采集竹米30~40万kg。

村民上山采竹米为食,大大缓解了当地粮食不足的矛盾。

3.方竹开花 1978~1981年,四川马边县大面积开花。

4.毛竹开花 1954年,浙江西天目山,毛竹成片开花。

1962~
1980年,广西南部梧州地区的昭平、蒙山等县毛竹林数千公顷,先后开花结实,每年收集竹种数万公斤,用作育苗造林。

解决了我国南竹北移引种毛竹的种苗。

1973年,江西兴国县均福山林场,毛竹大量开花。

1975~1998年,广西桂林地区的荔浦、灵川、阳朔、兴安等县,毛竹林不断开花。

5.斑竹、刚竹、淡竹开花 1960~1973年,河南、陕西数千公顷斑竹、刚竹、淡竹开花。

1966~1975年,苏、浙、皖和上海市一带,有大面积的早竹、哺鸡竹、淡竹、紫竹、红竹、水竹等开花。

1989年,安徽六安地区的六安、金寨、霍山等县的刚竹开花。

6.巴山木竹开花1978~1983年,陕西镇巴县的巴山木竹大面积开花结实。

7.金佛山方竹、方竹开花 1935年,四川南川县金佛山方竹大面积开花。

1991~1996年,四川南川县金佛山方竹大面积开花。

1984年,贵州赤水县官渡、长沙、旺隆3个区,方竹开花。

8.寿竹、角竹开花1975~1982年,四川平梁县寿竹开花。

1994~1996年,浙江绍兴、上虞等县的角竹开花。

9.福建屏南县,1996年福建酸竹开花。

10.南京林业大学竹类植物园中,1984年篌竹开花;1988~1989年有水竹和金佛山方竹开花;1991年有寿竹开花;1993~1996年有白纹东根世、五月季竹、箬竹、淡竹、角竹等开花。

11.在国外《日本记略》记载:“大治5年(1130年),天下竹枯,先是比年竹实”。

Munro(186年)Gamble(189年)、Brands (189年)、Troup(1921年)、Blatter(1939年)和Hottum(1955年)等人曾先后记载了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缅甸、锡金、巴基斯坦等地生长的主要竹种的开花结实情况。

1978年,日
本京都大学标本园中1912年用种子繁殖的毛竹开花。

1812年2月,印度茨竹开花。

1958~1960年,印度比哈邦利用长尊片麻竹开花结实的种子,育苗造林2,000多hm2。

1958~1960年,孟加拉国吉大港的Matamure和Sungu林区,几万公顷的梨竹开花结实,老竹枯死;1960年后,种子天然更新形成竹林。

1995~1996年,在德国引种的F. murielae,Phyllostachys flexuosa,P.propinqua,P. aureaalbovariegata等开花。

(二)竹子的开花期
开花结实是种子植物共同的特性,竹子也不例外。

在开花前,竹株或竹丛经常出现某种反常现象,如竹笋很少甚至不出笋;叶绿素显著衰退,竹叶变为枯黄色或全部脱落,或换生短小变形的新叶;竹子体内糖类物质增加和氮素含量减少,出现高的碳/氮比率。

这些都是预示花期即将来临的征兆。

竹子开花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但盛花时期因竹种而有不同。

一般丛生竹的盛花期为3~5月,散生竹为4~7月,混生竹又略迟于散生竹。

不论哪一种类型,南方竹种的盛花期早于北方竹种。

例如慈竹属中分布偏南的大麻竹、麻竹、吊丝丹竹、吊丝球竹、大头典竹、绿竹等,从12月至次年2~3月为盛花期,而分布偏北的慈竹、料慈竹、梁山慈竹等则在7~10月。

混生竹中分布在南方的茶秆竹属各种竹种在7月前后。

刺竹属中的青皮竹、撑篙竹较早,2月起陆续开花,木竹、车筒竹、油勒竹较迟,8~9月为盛花时期。

即使在同一竹林(丛)中,各竹株的花期变化也很大。

老竹开花一般都在春季换叶时开始,在小枝先端不是抽出正常的新叶片,而是长出小穗花轴,每小穗含花2至数枚,两侧扁形或圆柱形,或为圆锥状,总状或穗状花序,陆续开花。

有的竹株一次全部开花,竹叶
全部脱落,花后死亡。

有的竹株起初只有上部、一侧枝条或枝条的一部分开花。

而下部,或另一侧枝条,或枝条的另一部分,或开花枝条仍着生绿叶,出现花叶并茂现象,并陆续孕育花芽,直至2~3年之久而不死亡。

竹子开花不受年龄的限制,从开花竹林或竹丛中刚长出的新竹,仍然开花。

有的在刚拍出的新枝梢端,不着生叶片而长出小穗花轴,一般开花较早;有的在新枝梢上,先生新叶,而后在先端长出含花小穗,故开花较迟;还有的新竹在当年正常生长,冬末春初在换叶前形成花芽而开放。

不论老竹或新竹,带叶开花的竹株,不断孕育花芽,花期持续时间长,一年四季均可开花,即使在冬季处于休眠状态,也是含苞欲放,来年初春又继续开花。

竹子开花的初期总是零星开放,发生在个别竹株上,随即逐渐蔓延至全林或全竹丛,大多数竹株开花,达到盛花阶段,以后又只有少数残留老竹或新竹开花,是竹林或竹丛的开花末期,完成这个开花全过程,一般为3~5年。

但在一个地区内,即使同一竹种,各片竹林或竹丛开花总是先后不齐,持续时间相当长,有的可达10年以上。

例如广西昭平、蒙山等县的毛竹林1963~1980年先后开花;本世纪70年代以来,桂林地区的荔浦、乐平、灵川、兴安等地的毛竹林陆续开花。

南京地区的哺鸡竹1965~1975年陆续开花。

浙江西北部的德清、余杭等地的早竹,经常零星开花,但是很少结实。

1991~1994年四川南川县金佛山方竹大面积开花,结实饱满,种子很容易发芽。

二、竹类植物开花结实的预兆和特点
(一)竹子开花的预兆
1.生长减退出笋量明显下降或停止。

2.开花前头年秋季,竹叶变黄,老叶脱落。

小枝上形成变态叶和花穗。

3.春季正常的竹叶脱落,抽穗开花,盛花期4~8月,随后不断零星开花一般竹林开花延续3~4年。

竹林内,不管竹秆年龄大小,可同时开花。

4.竹林开花分全林开花和个别竹株开花全林开花的竹子结实饱满;个别竹株开花的竹多数花而不实,没有种子。

5.结实饱满的竹子,很快竹秆枯死,竹林衰败,需要重新造林才可恢复花而不实的竹子,虽竹秆枯死而竹鞭仍保持生命,来年鞭上的笋芽,仍可长出细小的新竹(也称再生竹),来年再生竹上又长新竹,经过3~4年,逐步恢复竹林。

(二)竹子开花的类型
1.多次开花竹种在其生命史中,多次开花结实的竹种,如分布在我国的花竹、矮竹;分布在印度的Arundinaris wightiana,Bambusa lineata,Ochlabdra stridula等;南美分布的 Arundiaria,Bambusa,Gandua等3属的一些竹种。

有的竹种开花结实后,竹株地上部分枯死,而鞭、根不死。

竹鞭上的芽,重新长出新竹恢复竹林,如乌哺鸡竹、桂竹等。

2.一次开花竹种在其生命史中,只有一次开花结实的竹种。

竹种开花结实后,竹株地上和地下部分全部枯死腐烂,原有竹林彻底破败,必需重新造林或天然下种更新。

如毛竹、梨竹、唐竹等竹林的大面积开花结实。

3.毛竹林成片或零星开花成片开花结实后竹林整片竹株枯死;零星开花,则仅开花竹枯死,其它竹株仍能正常生长。

竹子开花结实后,有的竹林光秃无叶,竹秆枯黄死亡,所
连的地下茎发黑腐烂,失去萌发力。

梨竹等就是这样,在竹林或竹丛全部开花结实后,地上地下部分全部死亡,必须重新栽植或天然下种更新才能恢复竹林。

有些竹种在竹株全部开花后,花朵变小,发育很差,一般不能结果,最后竹秆死亡。

刚竹、淡竹、早竹、哺鸡竹等的开花都有这种现象,在竹林全部开花后,仍能长出小竹子和抽出小竹鞭,这些小竹子有的又经过1~2次开花后死亡,也有的不再开花,而是发出新叶,继续正常生长,朝着竹林恢复方向发展。

还有些竹种如花竹,差不多可以年年开花,竹秆并不死亡,仍然继续抽鞭发笋。

竹子开花结实后陆续死亡,一方面是由于竹株的养分消耗殆尽,更重要的是由于竹叶全部脱落,使竹株上部失去水分上升输导的动力,处于生理脱水状态。

在开花的竹林或竹丛中,经常可以看到无叶的开花竹株竹秆黄色,下部节间积水,随即干枯死亡;而在部分开花的带叶竹株,竹秆绿色,节间没有积水,一面开花,一面换时,持续2~3年,直到花枝全部开放,竹秆才干枯而死亡。

三、竹类植物的花和种子(颖果)
(一)竹类植物的花
竹类植物的花是风媒授粉,大多花丝长,花柱短,开花时花药抽出颖外,柱头经常包在颖内,即使在盛花时期授粉率也很低,一般不到1%,十花九不孕的现象相当普遍。

即使授粉,也经常由于各种障碍或影响,造成发育不完全的机粒。

竹子的花期长,种实成熟期也很不整齐。

一般授粉后1月左右,种子陆续成熟,随即脱落。

(二)竹类植物的种子形态
有颖果类型、坚果类型和浆果类型等。

1.颖果类型绝大多数竹种,如刚竹属、茶秆竹属、苦竹属、箭竹属、赤竹属、唐竹属的果实属于颖果类型,干燥而不开裂,果皮
与种皮紧密相连,体型较小,通常认作种子,种子细长形似麦粒;刺竹属、牡竹属的种子椭圆形似麦粒。

2.坚果类型方竹属竹种的种子,椭圆形,果实为坚果状,果皮较厚硬,可与种子剥离。

3.浆果类型少数竹种的果实属于囊果、浆果类型。

如慈竹属竹种的果实则是果皮质薄脆弱而易与种子分离的囊果。

梨竹属竹种的种子,形似天津鸭梨,果皮肉质多汁液,直径3~5cm,重达50~80g。

各种果实的形状、大小和重量的差异很大。

竹类种子富含淀粉,可供食用。

1958~1962年,浙江西部箬竹大面积开花结实,每株产竹米多者可达3,800粒以上,每1,000m3可产300多kg,据不完全统计,收获竹米近100万kg。

四、竹类植物种子的发芽和幼苗
(一)竹类植物种子的发芽
竹类植物的种子没有后熟期,成熟了的种子,只要有适宜发芽的温度、水分、空气条件,就可发芽。

例如,毛竹、刚竹的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条件下,5~7天就会发芽;方竹的种子3~5天发芽;梨竹的种子成熟后,在竹枝上就已发芽。

竹类植物的种子不耐贮藏。

低温、干燥、通风的条件,有利保存竹类植物的种子。

一般情况下,种子成熟后,立即播种发芽率较高(可达90%以上);贮藏1年后,发芽率只有10%~20%;贮藏2年以上的种子,则基本上丧失了生命力。

放射性钴60处理毛竹种子,1万r以上剂量,可抑制种子发芽。

用920激素100~200ug/g浸种2~4h,有利种子发芽。

竹类种子成
熟后,极易脱落,也容易发芽,而且发芽率较高,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室温贮藏8个月后,几乎完全丧失发芽能力。

竹类种子一般是带壳的发芽
迟,发芽率低,去壳的则发芽早,发
芽率高,这可能与种子吸水的难易有
关。

大头典竹的去壳种子7天发芽,
带壳种子15天后才发芽。

竹类种子发芽一般要求20℃
以上的气温。

发芽后,胚根伸长的速
度大于胚茎1~2倍,胚根生长根毛,
再分生侧根,胚茎逐渐伸长,长出真叶,约30~60天完成高生长,称为胚竹,即第1代幼苗。

第1代幼苗一般高度不超过20cm,着生叶片5~8枚。

竹实生苗的形态和早期生长习性之所以具有丛生竹的特征,如苗基的叶子多、叶片大,分孽丛生等,就是个体发育的幼年阶段重演系统发育,反映出它们祖先的性状。

因此,这种性状很不稳定,逐渐向混生和散生阶段发展。

1年生的散生竹和混生竹实生苗只分孽新竹笛,不长横走地下的竹鞭,1年以后,分孽苗基部侧芽一部分萌笋长竹,一部分萌发后在土中横向生长,成为竹鞭,或经过一段距离再翘头出土,长出鞭竹,竹苗生长从丛生状态过渡到混生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加,丛生习性逐渐消失,散生习性处于主导地位,除了混生竹种仍保留混生习性外,散生竹的基部侧芽很少萌发,竹鞭的鞭梢也很少出土成竹,而大量竹笋则发囱鞭上侧芽。

(二)竹类植物的幼苗
不论丛生竹、混生竹或散生竹,其幼苗基部节上都有侧芽。

当幼苗高生长基本结束,侧芽开始萌发,长出分孽苗,分孽苗约1个月左右完成高生长。

1年内竹苗可分孽4~5次,形成小竹丛,而分孽苗一次比一次加粗增长。

1年生的毛竹幼苗每丛有十几株,多的可达20株以上,一般高度为25~35cm,最高可达45cm。

1年生的麻竹幼苗每丛分孽竹苗,少则3~4株,多则15~66株,最高可达80cm。

1年生的粉单竹实生苗,平均每丛7株,最高可达150cm。

大头典竹实生苗1年分孽5次,每丛8~9株,最高可达180cm。

毛竹的幼苗:种子发芽时,先出胚根,再出胚芽。

在适宜条件下,发芽后的幼苗,经40~50天,开始从苗基部分孽出新苗。

此后,每40~50天又从苗基分孽出1~3株新苗。

第1年内,实生苗可分率4~5次,共有竹苗十几根。

每1叶枝上生长十几个叶片,叶片比成年毛竹叶片大3~5倍。

后1次分孽苗比前1次高大,竹苗的形态呈合轴丛生竹状。

第2~3年的实生苗,从竹苗基部开始长出竹鞭,竹苗基部的芽和竹鞭上的芽,都有分孽能力,新生的分孽苗高度可达1~2m。

这时竹苗的形态呈复轴混生竹状。

第4年实生苗,有明显的地下茎--竹鞭和地上茎--竹秆、枝、叶,叶形变小,逐渐接近成林毛竹的叶片。

竹鞭向四周伸展,幼竹散生地面,竹苗的形态呈单轴散生竹状。

毛竹是典型的单轴散生型竹种。

第1年生的实生苗,呈合轴丛生竹状;第2~3年生长竹苗,呈复轴混生竹状;第4年生以上,才表现出单轴散生竹状。

根据生物遗传学的理论,毛竹实生苗在1~3年内的个体发育中重演了系统发育中祖先的性状。

由此可见,单轴散生竹是从合轴丛生竹进化而来。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合轴丛生竹比复轴混生竹原
始,而复轴混生竹又比单轴散生竹原始。

毛竹实生苗,在1~3年内具有极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可用分孽、分株、扦插、压条等无性繁殖的方法进行育苗繁殖。

成年毛竹只能用移竹、移鞭进行无性繁殖。

五、竹类植物开花结实的原因
竹子开花结实是正常生理现象,是成熟衰老的表征。

竹子的生长发育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生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在营养生长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生殖生长,具有产生性激素、分化性细胞,形成性器官的潜力,此时竹类植物就到了性成熟阶段。

完成这个生长发育过程,因竹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根据国内外不完全的记录,有的竹种每年开花,有的经常零星开花,有的数年至十数年开花,还有的开花周期相当长,间隔数十年之久。

总的来说,北方散生竹的开花间隔期比南方丛生竹要长些。

竹子是多年生1次开花的植物。

地下茎相当于竹株的“主茎”,地上竹秆相当于“主茎”的分枝。

当地下茎系统到了成熟阶段,则全系统的竹株都可能开花。

所以,如果某一竹种的竹子起源相同,它们的生长发育进程基本一样,达到成熟期也大致相同,尽管分别生长在不同的地方,有可能同时成片开花。

但是,竹子的发育成熟先后不齐,零星开花就会经常发生。

在开花的竹林中,无论竹株的年龄的大小,都可同时开花。

如果起源不同,即使生长在同一地方,也不同时开花。

竹子的零星和成片、经常和定期或不定期开花交错发生,使开花现象更加复杂化了。

国内外研究者对竹类植物开花原因解释,归纳起来有周期说、营养说和气候说三种:
(一)周期说认为竹类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的年龄就开花结实。

《山海经》和晋戴凯之《竹谱》中提到的“竹六十年易根,易
根必生花,生花必结实,结实必枯死,实落土又复生”观点,是周期说的发端。

日本冈村、笠原认为,Phyllostachys nigra、P.henonis的开花间隔期为60年或60年的整倍数。

20世纪以来,一些研究者根据不同的资料,列出了一些竹种开花结实的周期。

竹类植物开花周期
任一竹种开花都是有周期性的,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发育
成熟的程度,其次是环境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竹子的生长发育及其开花规律,还缺乏长期可靠的观察记录,因此,还有待今后全面系统的研究。

印度的牡竹(Dendrocalamus strictus)实生苗1~2年开花了。

1984年,作者考察孟加拉国吉大港林业科学研究所,一株马甲竹(Bambusatulda)实生苗,只有18个月就开花,而后代有16株苗,生长12个月也开花了。

这是竹子遗传特性的变异。

(二)营养说认为经营不善、营养不足都会引起竹类植物开花结实。

《农遗杂疏》(1639)和《授时通考)(1742)中,认为竹子开花结实的原因是:“竹园必久,根多板结”,“或兆水信,或伤水涝”。

《日本竹谱》(1885年)也有“鞭根交错,养分缺乏,引起开花”的记载。

上田弘一郎(1960)测得,开花的刚竹竹秆中碳氮比(C/N)为:296.2,而不开花的为: 140.5。

安田又一认为,竹类开花是竹秆内含有多量灰分元素的结果。

在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条件下,竹子的营养生长处于主导地位,细胞的分裂增殖,不断产生新组织新器官,每年或隔年脱枝换叶,抽鞭发笋,有利于提高竹子的生活力,使竹林或竹丛处于复壮更新、欣欣向荣状态,抑制生殖生长的发展,推迟成熟衰老阶段的来临,从而延长竹子开花的周期。

(三)气候说认为气候不良,会引起竹类植物开花结实。

Brandis(1899)认为:“干燥的天气和不适的滥伐,足以诱导竹子趋向开花”。

掘正太郎和(O. loew(1911)认为“夏季强光直射,空气和土壤干燥,养分缺乏等,都会使竹子体内形成多量的糖分,转移困难,从而引起开花”。

到了性成熟阶段的竹子,不一定都会开花结实。

外界环境和人为影响对竹子的开花有一定的推迟或促进作用的。

干旱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会使竹子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困难,抑制营养生长。

这对于发育成熟、具有生殖生长潜力的竹子,就会促使其性细胞分化,加速花芽的形成,出现某些反常现象,如出笋很少或不出笋,竹叶脱落或换生小型叶。

这是竹林或竹丛开花前的征兆。

然而个体发育还处于幼年阶段的竹子,因还没有产生性激素、分化性细胞的潜在能力,即使遇上干旱气候,也不会引起开花。

例如 1953年浙江西部发生旱灾,次年西天目山的毛竹林大片开花,而在相连的地区毛竹林却没有开花。

刺竹属的某些竹种,经过局部翻蓖露根,可以促进开花。

显然,发育程度不同的竹林或竹丛,对相同的环境条件或人为影响的生理反应并不是一样的。

(四)竹类植物开花结实的原因
竹类植物是种子植物,开花是其个体发育成熟的必然表现。

竹子的生理成熟是其开花结实致死的根本原因,这是竹子开花的内因。

环境条件(营养、气候)是影响竹子开花的外因,可促进或延迟竹子开花的到来。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只能推迟或促进竹子开花,而不能改变竹子开花的特性。

千旱年份常会出现竹子开花。

六、对开花结实竹林的处理
(一)尚未开花的竹林加强抚育管理,改善水肥条件,防治病虫危害,促进营养生长使之不断拍鞭发笋,就有可能推迟竹林或竹丛的衰老成熟,抑制刀花结实。

浙江奉化石门对培育大毛竹林进行高度集约管理,采取松土、施肥、盖土、钩梢,挖出地下的竹史老鞭,防治病虫及砍伐8年生以上的老竹等措施,现已保持竹林200多年没有开花结实。

(二)开花的竹林竹林开花一般持续3~5年。

当竹林出现个别竹株开花时,及时砍掉全部开花竹株,挖出老鞭竹花,进行全面
松土,增施人粪尿或硫酸铰(每1,000m2施30kg)
或尿素(每1,000m2施10~15kg),可推迟或抑制
开花。

1966年,浙江莫干山地区的毛竹林出现少
数开花竹株,因及时砍除,采取培肥措施,从而
没有继续蔓延扩大。

(三)成片开花的散生竹林砍去全部
开花竹株,进行块状或带状松土,挖掉老鞭竹两,
增施氮肥,敷盖青草,覆培客土,促进新生竹鞭
伸展到松土带,2~3 年后再对未经松垦的带或
块,采用同样的措施,5~6年可使全林复壮更新。

开花竹林中长出的小竹子,只要没有开花,应予留养,因它们可能成为生长下一代不开花新竹的基础。

有些散生竹种的竹秆基(即秆基部分)有几个侧芽,在营养生长的顶端优势影响下,一般处于休眠状态。

但在开花期间长出的细小竹子,基部侧芽经常萌发出再生新竹或再生新鞭,砍去开花新竹,留下不开花的新竹,这些再生新竹、新鞭又产生新竹、新鞭,再加上适当的培肥措施,促进营养生长,有可能使开花竹林逐步更新复壮。

丛生竹的竹丛开花,采用无性更新比种子繁殖要快些好些。

把新竹从母竹秆基切取下来,分株栽植,或利用新竹秆上的休眠侧芽,先埋条或扦插育苗,再行造林,3~5年就能成丛成林。

(四)已有天然下种实生苗的开花竹林进行间苗补植,加强培肥管理,丛生竹6~7年,散生竹10~15年可能恢复。

(五)为了防止竹林有竹株或竹丛同时成片开花可以选择
起源不同、开花周期不同的母竹或竹苗,混合搭配,造成“混交”竹林。

这样即使出现开花,只要砍掉开花竹株或竹丛,对没有开花的竹株或竹丛,垦复林地,加强水肥管理措施,竹林生产仍可欣欣向荣的生长。

七、开花竹林的更新
竹子开花是竹林生产上的巨大威胁,应设法防止。

但利用竹子开花结实,进行竹林的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可以变有害为有利竹类种子成熟脱落后,如遇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会立即发芽,形成良好的天然更新。

1964年8月在广西昭平文竹乡的开花毛竹本下,发现大量的天然下种实生竹笛,密度大,生长好,每1m2有40~60株,苗高15~30cm,出现3~4次分蘖,只要进行适当抚育管理,10~15年左右可以使竹林恢复起来。

丛生竹也是如此,在高温多湿的季节,天然下种更新良好,7~8年即可成林。

在中国,70年代利用毛竹种子进行人工播种育苗,在短期内繁殖出大量优质竹苗,满足了“南竹北移”的种苗需要。

在印度,年牡竹种子育苗造林,也取得了好的成绩。

实生竹苗,生活力强,长势旺,利用天然下种或人工播种的实生苗造林,成活率比移竹栽植要高得多。

八、竹子的遗传育种和组织培养
竹子花粉粒的大小随竹种而异,即使在同一竹种,这种差异也很大。

不同竹种花粉粒的大小
竹种牡竹梨竹苦竹刚竹花粉粒直径(um) 19-70 26-67 32-64 35-93
大多数花粉粒具有1个营养核和2个生殖核,而在发育不正常的花粉粒中,营养核和生殖核则不明显。

竹子花粉粒可育率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