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应对对策研究综述

(广东肇庆学院教育学院,肇庆端州)

摘要: 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 由于环境的改变导致心理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出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幼儿初入园时哭闹, 不愿上幼儿园等。该文在阐述幼儿入园焦虑表现的基础上, 对幼儿初入园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家长、教师、家园合作三方面提出幼儿入园焦虑的消除对策。

关键词: 幼儿;幼儿园;入园适应性;入园焦虑

一、引言

幼儿刚开始入园时哭闹,是家长送孩子入园的一大烦恼。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和家长须紧密配合。家长可轮流送孩子去幼儿园,努力帮助孩子建立良性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规律。幼儿教师要爱孩子,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用他们喜欢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使之尽快克服分离焦虑,融入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园小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幼儿被家长送到幼儿园后便喊叫哭泣,拒绝入园,这种“分离焦虑”严重影响儿童情绪,甚而会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而如何帮助幼儿克服对亲人的依恋情绪,的确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题。“分离焦虑”主要是指幼儿和抚养者之间分离时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幼儿一生中最大的“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因为那是一个看不到亲人的地方。对幼儿而言,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不仅是父母,更是幼儿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毫无疑问,要使幼儿愿意上幼儿园,家长和教师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家长和教师应明确各自的作用[1]。

二、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及入园焦虑的表现

(一)幼儿与养护者分离导致的不适应

幼儿园的新生入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孩子会紧紧抓住养护者的手不放,边哭边喊“我要妈妈”等。对于陌生的环境, 他们非常容易怯生, 经常用哭闹来表达他们心中的不安, 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入园焦虑的表现。这是孩子入园时普遍出现的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现象。

(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和对幼儿园作息制度不习惯导致的不适应

幼儿在脱离熟悉的家庭环境到幼儿园时,需要改变在入园前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系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这就对幼儿而言是一大挑战,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适应困难。因为这部分幼儿在入园时,有的不会如厕,有的不会独立吃饭、有的不会穿脱衣服,有的需要含着奶瓶睡觉等,这就导致幼儿在幼儿园里出现打湿裤子、吃饭慢吞吞等现象的

出现。这都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导致的不适应。这样的不适应若处理不好很容易在集体生活中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和胆怯的心理,加重分离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最终使幼儿不愿入园。

还有的幼儿在家里形成的作息制度与幼儿园的作息制度不一致导致的不适应。有的孩子,晚睡晚起,别人游戏时他磕睡,别人午睡他精神十足,要玩要闹,弄的全班不安宁,因此这样的孩子也不想入园。

(三)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不适应

皮亚杰在提出幼儿思维发展时,提到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性使他们在游戏时有着各自对游戏的理解和规则,由此常常导致幼儿在游戏时的冲突性。再加上现在的幼儿几乎都是以独生子女为主,在家里习惯于独享父母之爱,独享玩具、食物,进入幼儿园后却一切都要与小朋友分享。同时还要遵守幼儿园这个大集体的一定的规则,需要他们一定的自我约束性和克制。这些变化和要求,就会使得一些幼儿感到陌生、不安和恐惧,进一步导致幼儿入园的不适应性[2]。

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如何缓解孩子的焦虑, 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是每个幼儿教师和初入园幼儿家长需要掌握的。

三、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性依恋及分离焦虑的产生

依恋 (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是母亲, 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 如家庭其他成员。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偎依和跟随等行为”[3]。社会性依恋是指个体对和其有密切关系的人 ( 如父母、亲戚或亲近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和依赖。与社会性依恋相伴而生的是分离焦虑[4]。分离焦虑是幼儿和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的一种不安情绪和行为, 使幼儿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产生不安全感和害怕感的反应。引起分离焦虑有两个条件, 一是直接分离(unmitigated), 即幼儿与父母完全分离, 独自呆着; 二是间接分离(mitigated), 即幼儿与父母分离, 但与其他人在一起[5]。幼儿分离焦虑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3—5岁幼儿的分离焦虑程度较高[6]。“幼儿一生中最大‘分离焦虑’是在幼儿园产生的”[7], 对幼儿而言, 幼儿园是个充满陌生的环境, 所以如何使幼儿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不仅是幼儿教师, 也是父母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二)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幼儿初入园适应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1908- 1970)提出人的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ofneeds), 他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幼儿由于无力应付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的威胁, 他们的安全需要就显得尤为强烈[8]。幼儿在家里一直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 刚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离, 从早到晚面对的是陌生的教师、小朋友和周围环境, 加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 幼儿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 会觉得安全受到威胁,有的孩子表现得很拘谨, 有的孩子则会大哭大闹。

(三)依赖向自理的过渡

“由于生理的不成熟, 早期的幼儿必然要完全依靠成人的照料。人类个体早期的依赖是一种生物适应性行为。作为生物适应性行为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和手段”。[9]但是在当前家庭生活中, 依赖大多是家长照料下形成的一种结果, 这就造成孩子缺少一定的自理能力,无法照顾自己最基本的日常生活, 如吃饭、盥洗、穿脱衣服、上厕所等等。进入幼儿园以后, 由于班里的幼儿都需要照顾, 教师无法对每一个幼儿都照顾得很全面,很多时候幼儿要独自面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如果孩子不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就会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受挫, 不愿意上幼儿园。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应对对策

幼儿刚入园时出现焦虑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幼儿入园焦虑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和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和一定自理能力的缺乏, 几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幼儿产生入园初期的焦虑现象。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消极情绪状态, 会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因此, 帮助幼儿缩短适应期, 较快地稳定情绪, 愉快地上幼儿园是非常重要的。

(一)家长方面

1. 交往准备。幼儿对父母依恋一方面与教养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与幼儿成长过程中与社会接触的程度有关。父母要使幼儿的交往范围扩大, 降低其对家人的依恋, 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果平时较少接触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员和外界事物, 在陌生的环境中很容易产生焦虑。因此, 入园前家长要有计划地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和活动空间, 帮孩子找玩伴, 多和其他孩子接触, 引导幼儿主动与他人交往。家长间也要多接触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初步建立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 心理准备。培养孩子入园后具备的一些情感态度。家长可以提前带孩子参观幼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