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学会为他人鼓掌喝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

【摘要】

当今,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教育阶段抓起”,这就从人的培养角度,真正把幼儿园和中小学纳入一个素质教育系统。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方法等的全方位更新。但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早期教育也在盲目地赶超优越,从家长到幼儿教师都过分注重知识的灌输,使幼儿教育呈现小学化的倾向,从而忽略了人格的塑造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去自我中心化”尚未真正完成,加上独生子女化的影响,使得幼儿成了家中的小太阳,听到的都是赞美、表扬声,稍有不如意的时候,逐渐地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另外,普遍提倡竞争的结果,使幼儿只关心自我实现,发展到对同伴的成功有不平衡的心理,贬低,甚至产生妒忌心理。注意培养幼儿的欣赏意识,与同伴相处的和谐意识,学会为他人鼓掌喝彩的教育目标应在整个幼儿教育目标体系中凸现出来。

【关键词】幼儿;和谐共处;培养

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受到一种民族文化心理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与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所谓的和谐的解释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和谐即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辞海》上则把和谐与协调并称。这就是说,和谐的含义应该是指配合(或搭配)得适当、匀称、协调而不生涩、不别扭。在幼儿园里就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未轮到自己做游戏,就不高兴;同伴有了新玩具,就会大有酸意地说:“有什么稀奇的,我家都有了。”或是偷偷地把同伴的玩具藏起来;当同伴受到表扬时,不会主动用掌声表达赞赏、鼓励。诸如此类的表现,都反映了幼儿教育在培养幼儿积极认同,欣赏他人的表现,乐于为他人鼓掌喝彩的“和谐”态度上的不足。

一、当前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及原因分析

当前,独生子女为大多数,因此也存在着独生子女多特有的心理缺点:

第一,占有欲强。一切东西都是他或是她一个人的,从不想和别人分享,一切要“独霸”。

第二,娇惯、自私。家长对独子往往会给予过分的疼爱,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支配者”。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

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第三,不合群,不团结,纪律差。家中除了大人,只有他一个孩子,总是一个人玩,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放纵等特点,不会适应集体生活,更不会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且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

第四,受不了挫折,心理承受力差。生活中遇到小困难,便受不了,不是逃避就是倚赖大人,承受不起磨难,做错事别人批评他,非但不接受反而找理由为自己辩护。

为什么会有这些缺点?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过强。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又错误的认为孩子掌握知识越多越聪明,又不懂得早期教育的方法,给孩子灌进许多“食而不化”的知识,当孩子会认几个字、会背几首诗歌时,又在人前人后,盲目夸孩子。长此以往,养成孩子高傲、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的个性来。同时,因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因此,就现状及心理缺点分析来看,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注意培养幼儿具有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要让幼儿学会积极认同他人的长处,乐为他人鼓掌喝彩的这种态度。

二、对策与思考

(一)明确培养幼儿和谐共处行为

1、寓教于故事。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和谐行为的有用之处,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要达到这一目的,向孩子讲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枯燥的大道理幼儿容易产生免疫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启发孩子明白道理,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合在直观和形象的方法中表述出来,这样再调皮的孩子一听讲故事也会被吸引过来的,容易使孩子产生共鸣。例如: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这个形象好像就是幼儿身边的同伴或者

说就是幼儿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欢她。以此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共鸣,明白了欣赏他人,获得“和谐”才是快乐的。通过幼儿对自己的价值判断以及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幼儿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

2、渲染于环境。

阐述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宽松、愉快)的环境创设,如活动区。

(二)、身教初建幼儿和谐共处行为

人们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或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幼儿的教养者有无这种和谐共处的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和谐共处行为的形成。

1、端正教养者(家庭成员、教师)的态度。

教养者如果幼儿在旁的情况下,一个劲地抱怨同事的不好,夫妻间或同事间互相指责对方的过失,或是教养者对于周遭事物的变化漠不关心,都不利于幼儿欣赏意识的形成。如果教养者能互相宽容,互相协作,或是对这个世界始终怀有一种童真的心态,面对任何美的东西,一幅画,一棵发芽的树,一片碧绿的原野时能不掩饰地流露出惊喜,便能激发幼儿的共鸣。这种熏陶,是潜移默化的。2、了解幼儿个体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这就是一个儿童观的问题。我们常听到有些家长埋怨孩子画的人不象人,树不象树,总不及别人的孩子,或者他的孩子老喜欢在他干活时跟着学着,尽给他添乱子。这些行为显然是缺乏正确的儿童观指引。幼儿是发展中的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同时,每一幼儿在各方面也存在着发展差异。教养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幼儿的表现,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以欣赏的态度去看待、去认同、去鼓励幼儿稚嫩的笔法,天真的话语。新《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懂得认同和欣赏幼儿的一些个性化的品质。这种欣赏是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欣赏是心灵间的桥梁,它帮助教养者和幼儿之间形成更加和谐的关系。幼儿从教养者的态度中,能感受到欣赏一切真善美,乐于为他人鼓掌喝彩的积极意义,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言传优化幼儿和谐共处行为。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通过一些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故事,诗歌、歌曲等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