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市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2018.1.10
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 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
这反映了韩非子
A.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B. 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C. 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 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韩非子认为儒学思想是导致国贫乃至亡国的根源,这说明他猛烈批判儒学,对儒学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故C项正确;AB两项从材料中很难体现;材料仅体现韩非子猛烈抨击儒学,D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2. 唐初为皇储服务的东宫机构是规模完备的国家第二权力中心,到了宋代沦为名存实废的闲散机构。
据此可知宋代
A. 嫡长子继承制衰落
B. 皇储干政受到抑制
C. 皇权得到进一步扩大
D. 皇帝与皇储矛盾缓和
【答案】B
【解析】根据“唐初为皇储服务的东宫机构是规模完备的国家第二权力中心,到了宋代沦为名存实废的闲散机构”,表明宋代东宫机构权力下降,皇储干政受到抑制,B正确;宋代皇位继承仍然是嫡长子继承制,A错误;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 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
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
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
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
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
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 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B. 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C. 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
D. 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答案】A
【解析】根据“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可知,成为主流思想的官方哲学,最后都会被抛弃,从而不再是思想主流,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国学”后僵化、没落的悲剧,没有涉及儒学的积极作用,故B项错误;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人们进仕除了学习儒学、参加科举之外,还可以通过恩荫、纳捐等方式进入仕途,故D项错误。
4.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
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
这反映出心学
A.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C. 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
D. 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知识分子作品描写的人物更多的是普通百姓,他们不局限于旧思想的禁锢,更加关注个体的想法,这实际上是在心学的影响下激发了个体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C 项正确;题干中强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敢于冲破世俗观念,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没有表现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民主观念在明朝中后期不可能形成,此项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明朝时宋代理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并未被冲破,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 北朝碑刻风气始于北魏孝文帝。
魏碑书体,承汉碑法度、隶书遗意,多用方笔,笔画沉毅雄拔,其流风所及,直导隋唐。
这说明魏碑
A. 在当时盛行于南北
B. 开启了刻石纪功的传统
C. 创立了楷书书体形式
D. 承隶启楷,书体别具一格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本题涉及到的是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从材料来看,北魏的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和后人的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它对南朝的影响;B选项说法错误,刻石记功早就出现;C选项说法错误,楷书早已经存在;D选项说法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北魏的书法发展【名师点睛】清代书法家梁巘在《评书帖》中“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晋人尚韵"其实就是对老子特别是庄子式的超然物外的空灵境界的向往和追寻。
“唐代尚法”,即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
“宋人尚意”,即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
“元明尚态”,即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注意在字的形态上下工夫。
书法潮流在元、明时代进入了一个复古时期,大凡学书者纷纷效仿晋人,而求之于刻帖。
6.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的黄金时代,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出现了福建等三大印刷中心。
这种状况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到珠江流域
B. 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C. 选官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
D. 手工行业分工呈现精细化趋势
【答案】B
【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书籍生产和消费成为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表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与社会民生相关的书籍生产和消费,故B正确;C、D与材料无关,排除。
7. 古代文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死上谏君王,而李贽却说:“死而博死谏之名,则志士亦愿为之……避害之心不足以胜其名利之心,以故犯害而不顾,况无其害而且大有利乎!”李贽意在
A. 分析古代文人死谏的原因
B. 说明文人加强修养的必要
C. 揭示借道德博名利的骗局
D. 批评以死谏者的愚昧无知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李贽对封建统治者的伦理观显然是不认同的,并认为所谓的伦理准则实际上是博取名利的工具和手段,可见其意图在于揭示这种欺骗,C正确;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并非李贽的真实意图,排除。
8. 1839年9月,在广州禁烟已有9个月的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据此可知,当时的林则徐
A. 盲目排外不了解敌情
B. 思维固化看不透本质
C. 顽固守旧排斥新知识
D. 愚昧无知且刚愎自用
【答案】B
【解析】“此蕞尔小邦,若大军远征,势必路途遥远、补给困难,绝对不会出此下策”说明林则徐对于英国的国情仍然认识不足,B正确;材料看不出林则徐排外思想,A错误;林则徐主动学习西方,C错误;D不符合材料信息。
9.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让掌握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与“正途出身无异”,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1887年李鸿章还上奏,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
这反映了李鸿章
A. 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
B. 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
C. 在传统与变革中艰难抉择
D. 试图维持传统教育稳定发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为天津水师武备学堂学生及教习人员争取科甲正途出身”说明当时仍没有摆脱科举制的影响,可见李鸿章不是力图改变人才的选拔途径,也不是与顽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排除AB。
“对于肄习西学的人,准予照拟破格从优给奖”说明主张引进西学,这冲击了传统教育,排除D。
题干反映了李鸿章在传统科举制下试图局部改革以鼓励学习西学,故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10. 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用之争”
A. 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
B.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
C. 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
D. 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而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二者的争论有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故B项正确;“体用之争”没有割裂传统的中国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主张实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是维护封建制度,故C项错误;晚清时期还未达到“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排除D项。
11. 下表摘自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些信息,对该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A. 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B. 体现了法西斯日耳曼民族优越论
C. 研究历史视野从孤立分散走向联系整体
D. 是工业革命在史学上的反映
【答案】A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联系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来分析。
12. 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
A. 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 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 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答案】D
【解析】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1913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发生,A项排除;材料中“社会主义”体现了孙中山对民生的关注,他一直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未转向社会主义,B项排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奋斗目标,并非权宜之计,C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孙中山吸收社会主义思想,关注民生,思想与时俱进,D项正确。
13.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
由此表明
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
B. 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
C. 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
D. 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
【答案】A
【解析】材料“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反映的是北洋军阀政府进行教育体系改革;根据材料“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这一改革,故A项错误,C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点睛:材料“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是解题的关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一度兴起“俄语热”。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中国学习英、俄语人数的比例,由现在的一比二调整到一比一,然后再逐步调整到二比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教育体制的改变
B. 国内政局的稳定
C. 外交环境的变化
D. 经济水平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新中国初期,美苏“冷战”,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外语教育出现新的转机,故C项正确;A材料未体现,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5. 古代雅典法律是不可随意更改的,若新法有害于民主,有害于城邦,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
控告成立的话,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虑。
这表明雅典
A. 民主制度随意性强
B. 用法律来维护民主
C. 法律至上主权在民
D. 崇尚法治律法稳定
【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围绕着雅典人民对待法律的态度和措施来描述,体现了法律对雅典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反映出雅典民主崇尚法律的特点,D正确;材料是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法制的稳
定性,而不是讲民主制度的随意性,排除A;材料是强调人们对法律的重视,而不是侧重用法律来维护民主,排除B;能够体现出法律至上,但看不出主权在民,排除C。
16. 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说:“当有人承认统治者的职责在于发号施令而被统治者的职责在于服从的时候,他就向他们说明,在一只船上,懂得(业务)的人是统治者,而船主和所有其他在船上的人都听命于这个懂得的人。
”这说明色诺芬认为苏格拉底
A. 要求统治者应量才受用
B. 强调知识和理性的重要
C. 反对统治阶级实行专制统治
D. 继承和发展了理性主义精神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懂得(业务)的人是统治者,而船主和所有其他在船上的人都听命于这个懂得的人”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掌握管理知识和才能的人为统治者,其他人应为被统治者。
这不仅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也肯定了理性分工的合理性,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仅指出了统治者应具备的条件,没有体现统治阶级实行专制统治,排除C;苏格拉底把人文主义引向理性的道路,D项中“继承和发展了”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懂得(业务)的人是统治者,而船主和所有其他在船上的人都听命于这个懂得的人”,结合苏格拉底的思想分析解答。
17. 在14世纪,许多对古代罗马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博学学者定居于意大利的富裕城市中,这些城市的统治者和豪商巨贾,对来自各方的诗人、学者、艺术家,竟相延纳,加以庇护,给他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优越的创作机会及条件,高层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作品的推许等。
这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B. 意大利反对基督教禁锢人性
C.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有上层支持
D. 意大利有着独特的文化环境
【答案】C
【解析】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无法从材料得出这一结论;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C 选项说法正确,从材料中统治者的行为就可以看出;D选项不是材料主要体现的内容,故排除。
18. 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在好莱坞每年制作的约500部中,有大量的黑帮片、牛仔片和马克斯兄弟的搞笑片,还有大量的历史冒险剧和荒诞戏。
这些电影在美国
广泛流行是因为
A. 欢娱和幻想给恐慌中的人们以消遣
B. 诙谐和幽默给战争中的人们以抚慰
C. 夸张和想象给富足的人们以鼓舞
D. 历史和冒险给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人们以引领
【答案】A
【解析】20世纪30年代是经济危机时期,社会一片萧条,人们生活在困苦的边缘,而电影事业能够对人们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所以会获得巨大发展,A正确;20世纪30年代前期没有战争,不存在抚慰战争中人们的心灵的问题,排除B;夸张和想象,是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表现,它不可能决定电影艺术是否还流行,电影广泛流行,主要是受到社会现实的影响,排除C;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没有出现革命浪潮,电影不可能起到引领作用,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20世纪30年代”,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分析解答。
19. 马丁•路德认为:教会分为“不可见的教会”和“可见的教会”,前者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为绝对精神性的、不可见的;后者存在于人世之中,但只不过是一种属世的组织,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
上述主张的主要意图是
A. 将宗教秩序与世俗秩序分离
B. 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
C. 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
D. 实现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
【答案】B
【解析】“‘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可见的教会”是“信仰者学习(圣经》的地方,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强调的是教会不能再控制信仰者和世俗权力,其意图是要使宗教秩序从属于世俗秩序,故B项正确。
马丁•路德是主张将宗教秩序置于世俗秩序的管理之下,不是要使二者分离,A项错误;“可见的教会”“要归世俗政府来管理”,体现了将世俗的权力置于中心地位的意图,但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含义,C项错误;“不可见的教会”“存在于天国之中和信仰者的心灵之中”,表明人们仍然要信仰上帝,只是信仰的方式不同,不属于个人宗教信仰上的自由,D项错误。
20. 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发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A. 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B. 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
D. 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英国革命后的状态“有可能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主张以法制限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即反映孟德斯鸠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故选A;材料并未反映孟德斯鸠反对英国革命的态度及三权分立思想,故BC错误;D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
21. 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说:“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全球史观是当前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B. 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科学合理
C.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D. 近代西方史学发展与方法论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根据“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说明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和在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原先文明史观科学合理,故B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中未说明研究史学必须精通自然科学理论这一知识点,故C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在相对论的影响下,史学的研究方向发生转变,而不是强调史学发展与方法论发展密切相关,故排除D。
22. 英国画家兼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年)曾写道:“不要杀死飞蛾或蝴蝶,因为最后的审判即将来临。
……将你的悲与喜交织在一起,披一件给纯净心灵的衣裳。
在每一份伤痛与悲哀中,必然亦有喜悦的存在……”。
这属于
A. 古典主义流派
B. 浪漫主义流派
C. 现实主义流派
D. 现代主义流派
【答案】B
【解析】威廉·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所以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浪漫主义文学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材料中的语言风格能够体现出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
23. 18世纪一位欧洲思想家曾说:“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每个人都比任何政治家更清楚地知道其自身的利益”。
这段话论述的是
A. 国家经济利益建立在重商主义之上
B. 个人利益至上是人文主义发展的本质
C. 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
D. 自由放任是满足个人利益的必然要求
【答案】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联系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主张分析解答。
24.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
作者意在说明
A.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属于政治角逐,材料体现了表面上文化竞争背后其实隐藏着激烈的政治角逐,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仍然是文化大国,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并未减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
矛盾趋向于加强而非缓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碰撞引发新的政治角逐而非地区矛盾冲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阅读史,是一部以“仕”为主体的阅读史,阅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甚至还规范了经史子集学习的先后顺序。
但是,伴随着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带来纸质书籍的“贬值”,加之科举制度的实行,阅读权力也从绝对垄断到有限控制。
藏书和阅读不再是王室和官吏的专利,民间藏书数量和读书的人数逐渐增多,书籍种类和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著书立说,还是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读书人,发奋苦读,求取功名,其目的都只是期待有朝一日,能“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最佳出路
——摘编自郇红梅《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演进》材料二晚清的阅读革命经过了一个较长的酝酿期。
新式媒体、新式出版机构及西学类书刊的增加,为阅读革命的生成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条件,但并未使潜在的阅读革命转化为现实。
甲午一役后,为了救亡图存,士大夫阅读的主题逐渐由四书五经转到西学,关注的焦点正由内而外、由古而今,推崇的学问家由诸子百家转为卢梭、孟德斯鸠等,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关健词正由仁义、纲常、名教而转为民权、自由、革命等。
一场外力推动型的“阅读革命”正悄然兴起。
——摘编自闾小波《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及政治功效》(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民众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阅读革命”兴起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晚清士大夫阅读与古代的主要不同。
【答案】(1)特点:以儒家经典为主导
内容逐渐丰富
以“仕”为主体
人数逐渐增多
以仕进为主要目的,致力于求取功名。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推行;儒家思想的影响;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新式传媒的推动;西学的传播;知识分子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