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茯苓泽泻汤方 转贴:经方五苓散证的病机及其效用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茯苓泽泻汤方转贴:经方五苓散证的病机及其效
用探讨
【五苓散】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上五味药以3:5:3:3:2合捣为散,每服1克。

酌增各药量,亦可作煎剂。

) 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以五苓散方治上下百疾得心应手。

他强调,熟悉和掌握仲景对五苓散证病机的分析和对水气病的认识是应用好五苓散的基础,在随诊的几年中,刘老反复要求我们背诵和理解原文,观老师用五苓散,大致分为以小便不利为主症及兼症两种。

一、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很多患者以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来就诊,小便不利是五苓散证的首要症状,最初见于伤寒汗后损伤正气,邪气由太阳经表传至经府,致膀胱气化不利,症见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刘老用五苓散关键是抓住膀胱气化不利这一点最根本的病机,凡小便不利同膀胱气化不利者皆用五苓散,与原文中一样的外感引起者可以应用,其它原因引起的老师也同样应用,实际上后一情况在临床上更为多见,比如人至中年,正常人阳气会稍有不足而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这时仅是功能
失调,不会有畏寒、肢冷等阳虚症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苓散于淡渗药中用一味辛温的桂枝助膀胱气化,仅轻轻温通而已,药后气化功能正常,小便即可通利。

这时,一般医家往往用肾气丸治疗,而老师却用五苓散,以病机分析来看,用五苓散要更为适宜,肾气丸显然过于滋腻厚重了。

二、小便不利为兼症的病症
气的运行直接影响水的运行,老师对仲景水气病的学说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论述,老师认为三焦为人之气水通道,有出有入方为正常,若水之通道只入不出,水无出路,则必致水邪逆而向上,四处为患,水湿之邪上冒清阳而为眩晕目蒙面肿;水饮凌心可致胸憋心悸;水饮凌肺可致咳喘;水停中焦可致心下痞;水停下焦可致腿肿,这时让水有出路诸症方能解决。

老师用五苓散治疗上中下诸多症候意在于此,老师曾在他的一部著作中记述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男青年,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那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不堪,至头则晕厥,人事不知,少顷苏醒,观其舌淡胖苔白,又详问知其小便频数,排尿不畅尿量甚少,老师诊为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蒙蔽清阳,老师以五苓散利小水,九剂药后病情大减,癫痫竟得以控制,《伤寒论》中有“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为水逆”,《金匮
要略》中也有“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者,此水也,五苓散主之”一条,此病例正是验证,老师用五苓散通过利下窍而达到利三焦,除三焦之病变的功能。

在门诊中,老师很注意询问病人的小便,问起来十分仔细,如次数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

这一点十分重要。

有的病人以眩晕来就诊,虽然小便不利很长时间,但他或觉得习以为常,或觉得小便不利与眩晕关系不大,医生不详问,他不会自己讲出来,老师曾针对一膝关节肿痛的患者对我们讲述问诊要详尽透彻的道理,这位患者自述双膝关节疼痛,详问知既痛且肿,再详问知有小便不利、口渴等气化不利之证,老师选用五苓散,如果不详问,是很难用到五苓散的,对于水气病患者,舌象也很重要,应见舌胖苔白水湿之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老师还用五苓散治疗没有小便不利症状的病症,一个患者体胖咳嗽痰多,化痰利肺止咳,见效却不能根治,痰总是绵绵不绝,老师以五苓散健脾通阳,渗利水湿,药后尿量增而咳嗽痰多明显减少,老师说胖人多湿,痰湿一家,用五苓散渗利水湿,湿去则痰不生,此乃正本清源之法。

茯苓泽泻汤方
/s/blog_55977c220100ck8u.html 【方剂组成】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炙)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切)四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
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功用】通阳化饮,健脾和胃。

【主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霍乱,吐利后,烦渴欲饮水。

【歌诀】茯苓泽泻汤方好汤本于茯苓甘草
加倍茯苓加泽术呕喝逐水效能保
【仲景原书条文】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20条:胃反,吐而喝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按】胃反为发作性呕吐,有一日发作者,亦有数日发作者,大都由于胃的消化功能差,停食或停水所致。

常见于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胃癌等病。

本条所述偏于停水,水停不消,积至相当程度必吐。

【各家论述】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胃反吐,津液竭而渴矣,斯欲饮水以润之,更无小便不利,而用此汤何哉?盖阳绝者,水虽入而不散于脉,何以滋润表里,解其燥郁乎?惟茯苓之淡行其上,泽泻之威行其下,白术、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气,用布水精于诸经,开阳存阴,而洽荣卫也。

②《沈注金匮要略》:此外风乘胃,脾虚成饮之方也。

风气通肝,木盛制土,脾胃气郁而反上逆,则为胃反,然吐则痰饮去而风火炽盛,胃津枯燥,以故吐而渴欲饮水,但木旺土
衰,则水寡于畏,肾水反溢为饮,治当健脾,以除伏邪宿饮。

故以姜、桂、术、草健脾和营卫,而驱邪外出,茯苓、泽泻导胃肾之余饮也。

【泽泻】
性味归经:甘,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小便,清湿热。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

苓桂五味子甘草汤方/s/blog_55977c220100ckil.html
【方剂组成】茯苓四两桂枝(去皮)四两五味子半升甘草(炙)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功用】温阳化饮,平冲降逆。

【主治】寒饮停肺气冲证。

症见咳嗽,咯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头眩心悸,气从少腹时时上冲胸咽.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尺部弱。

【歌诀】茯桂五味甘草汤桂枝甘草味苓镶
咳逆上气痰饮重解表化饮是良方
【仲景原书条文】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2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常见本方证,不论是否服过小青龙汤,只要是外寒里饮气上冲、眩晕明显者,皆可考虑本方。

本方可用于治疗肺不张、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哮喘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诃子、车前子、槟榔治疗呃逆获得良好效果。

唐宗海关于本方之论,文曰:仲景此方,原治水气凌心,心下悸,冲气上逆,奔豚,阴火上冲咽喉,颊赤等证。

后人多不得其解,陈修园思力超越,谓此桂苓化膀胱之气,以甘草补土,土以克水,以五味敛气使归于肾。

此解已属高妙,然犹解其所当然,而未解其所以然也。

知桂枝之化气,而不知乃肝经之药,知五味之纳气,而不知五味亦肝经之药也。

盖以五行之理言之,肝主疏泄,在上则能疏其土,使化水谷,在下则能泄其水,使消水谷,子泻母之气也。

所以膀胱肾中之水,得桂而化,得五味其气归根。

五味敛木,木不泻母之气,所以气得归根。

此少理知者。

吾今汇通中西之法,窥究内难之精,不惜千言万语为之辩白,要使轩岐救世之书,彰明较著于天下,而不为众惑所乱,斯大幸耳。

唐宗海再论桂苓甘草五味汤
唐氏之于此方可谓情有独钟.优倡用于水气凌心之心下悸证,其曰:水气凌心,火被水克,则心下悸,宜桂苓甘草五味汤.方后再次对本方作解,且较上解更畅晓.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并
录之如下:
文曰:水气凌心而为悸动,法当助心之火,利水之邪,桂枝色赤入心以助其火,茯苓味淡入脾以利其水,盖治水者,莫如补土,故加甘草以补之. 罢?莫如肝,肝逆则挟肾气上逆也,再用五味以敛之.肝不逆,土有权,心火宣明而不受克,肾水化气而不泛上,则无水气凌心之病.总之,火交于水则化为气.论已详总论中.
肾气丸,用桂,附,地黄,枣皮等以治其水,亦补其火.是以滋水者化其气也.是方用桂.苓等利其水,以宣其火,是以化气者,利其水也,一补一泻,均得气化之理,学者所宜参考.
唐宗海三论桂苓五味甘草汤
以上唐氏皆从水气凌心释方,而本方原出自<金匮>痰饮咳嗽病篇,与咳饮相关.对此唐氏有论及方解,一并录之.
其曰:肾者,水脏也,每一伤寒,则动水气,逆则为饮,为咳,宜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其方解曰:寒侵于外,水动于内,外发寒热.内有咳嗽,用桂枝以散寒,茯苓以利水,五味收之,甘草和之,而寒去内热亦解矣.
【五味子】
性味归经:温;酸、甘;归肺、心、肾经。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五苓散方
/s/blog_55977c220100cksr.html 【方剂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去皮)半两
【用法】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歌诀】五苓散即猪茯苓泽泻白术桂枝行
外寒内饮成水逆解外利水表里宁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

渴者,宜五苓散。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沬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

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医案:
一、蓄水
俞长荣医案:一程姓病人,证见高热口渴,谵语不眠,
小便短赤,脉浮洪大。

连给大剂人参白虎汤三剂,不但证状元减,口渴反而增剧。

我素遵家训(家父酬胃:伤寒方治病效若样鼓,但用之不当,祸亦不浅。

凡伤寒用药逾三剂而病不减者,就要退让高明,万勿固执己见,贻误病人。

先祖有“伤寒不过三”遗训),因此向病家告辞,请其改延他医。

可是病家苦苦挽留,诚恳之情,又使我难以推却。

正踌躇间,恰病者邻居程某来访,谓:他不知医理,但闻乡前辈某曾治一病人,口渴喜热饮,后用桂附之类云云。

我猛然大悟,急问病者,喜热饮否?答道:喜热饮,虽至手不可近,亦一饮而尽。

再细察其舌,质红无苔而滑。

因思:脉浮洪大,发热,虽似白虎证,但口渴喜热饮实非白虎汤所宜。

此乃无根之火上浮,故口渴喜热,舌红而滑;虚火扰及神明,故谵语,火不归位,膀胱气化失职,故小便短赤。

当按膀胱蓄水证治之。

选用五苓散改汤剂,桂枝用肉桂以引火归元(每剂用桂八分研末,分两次冲服)。

仅两剂,热退口和,小便清利。

后调理半月复元。

(《伤寒论汇要分析b1964:57—58》
按语;辨证眼目为渴喜热饮、舌滑,为太阳膀胱蓄水,津凝不滋所致,与五苓散化气行水,津布则口和热退而病愈。

二、水逆
江应宿医案;一仆人,19岁。

患伤寒发热,饮食下咽,少顷尽吐,喜饮凉水,入咽亦吐,号叫不定,脉洪大浮滑,此水逆证,投五苓散而愈。

(《名医类案1957;124》
按语:本案乃蓄水之重证。

水蓄于下,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饮内停,气不布律,津液不能敷布于口,故渴欲饮水。

然而内停之水饮较重,上千胃腑,胃失和降,故所饮之水,必拒而不受,以致水入则吐,而吐后仍然渴饮。

于是饮水而渴不解,呕吐而水饮不除,大论谓之“水逆”,乃蓄水之严重者,可用五苓散化气行水以治其本。

三、消渴(尿崩症)
李克绍医案:王某,男,7岁,1975年7月13日就诊。

患儿多饮多尿,在当地医院检查尿比重为1、007,诊断为“尿崩症”,治疗无效。

诊见神色、脉象无异常,惟舌色淡有白滑苔,像刷一层薄薄不匀的浆糊似的。

因思此证可能是水饮内结,阻碍津液的输布,所以才渴欲饮水,饮不解渴。

其多尿只是多饮所致,属于诱导性,能使不褐少饮,尿量自会减少。

因与五苓散方:
白术12克,茯苓9克,泽泻6克,桂枝6克,猪苓s克,水煎(《伤寒解惑论》1978:126)
按语:舌苔白滑是辨识水气内停的一个主要特征。

水气内停,滓液不布,则见口渴,饮多则溲亦多。

临床要审时度势,紧抓主证,不可坐等小便不利、发热之证俱全,才施以五苓散治疗。

当然,如果消渴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为阴律亏虚,本方又当为禁用之列。

四、失音
刘渡舟医案:碧某,女,1987年10月26日就诊。

病失音四个多月,已到了不能言语的程度,而由其家人代诉病情。

曾服用大量滋阴清热之品及西药,均末获效。

患者音哑无声.咽喉憋塞,口渴欲饮,头目眩晕。

间其大便尚调,惟排溺不利,色白而不黄。

切其脉沉,视其舌则淡嫩,苔水而滑。

治须温阳下气,上利咽喉,伐水消阴,下利小便.方用五苓散为最宜。

茯苓30克,猪苓15克,泽泻16克,白术10克,桂枝10克。

服药5剂,咽喉憋闷大减,多年小便不解症状亦除。

惟有鼻塞为甚,嗅觉不敏,于上方加麻黄o.5克,续服3剂,病愈。

从此未见复发。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B9;<3>:20=
按语:此水气不化,津液不行,阳气不能温照,阴气上蔽咽喉之证。

夫津液者,可滋润官窍,今水蓄而不化津,则有凝必有缺.是以咽干、口渴欲饮、小便不利迭现。

水为阴邪,头为诸阳之会,阴水上凌,则头目眩晕。

舌脉之象,亦皆为阴凝不化之证。

前医不识,见有咽干口渴,以为肺胃律液不足,妄投甘寒滋柔之品,反助阴伐阳,使水凝不去。

须用五苔散温阳化气,上利咽喉,下通小便,待水化律布而病愈。

五、呃逆
彭国钧医案:范某某,男,46岁。

患呃逆5天,伴口吐
清水,腹胀满,小便不利曾在当地服中药丁香柿蒂散数剂而不能止,于1987年4月2日来我院中医门诊求治。

证见面白,精神疲倦乏力,头晕,不喜言语,呃声沉缓有力,时时欲吐,腹部胀大,烦躁不知所就,舌淡、苔白,脉浮弦,证届水饮寒邪,阻遏中焦,胃失和降,气机逆乱。

仿《伤寒论》:“伤寒,呃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遂予以五苓散加良姜,服2剂,诸症悉除。

(湖南中医杂志1989;
(4);15)
按语:中焦本寒,又加水饮停滞,胃气失和,致发呃逆。

故用五苓散温化水饮,加良姜以温胃散寒,寒饮一去,胃气和降,呃逆自止。

六、癫痫
刘景棋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7月20日初诊。

患癫痫已三年,为受惊后而起,最初每月数发,近半年来每天发作,发则不省人事,惊叫抽搐,项背强直,口吐涎沫,每次发作约持续八至十二分钟,屡用西药,未能控制。

口渴自汗。

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气化不行,水饮上冲。

治则:化气行水,怯风止痉。

处方:
茯苓18克,猪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泽泻30克,钻地风30克,千年健30 克,钩藤30克,防风21克服6剂已控制发作。

服24剂,临床治愈。

疗后3年无复发。

(《经方验肥987:101—102》
按语;五苓散治病痛,国内外均有报道,本方对水饮型癫痫,疗效甚佳。

七、解颅(脑积水)
杨君医案:李某某,男,9个月。

患儿出生后至第7个月前一切正常,第7个月后,发现有手不灵活,有腿活动能力较差,之后患儿头部明显迅速增大,到8个月时双眼已呈“落日”状,头部青筋显露,颜面紫红,头不能拾,四肢不能活动,身体极度消瘦。

头围56厘米,前后囱门扩大而饱满,凸出于颅骨。

先后经数个医院诊断为脑积水。

处方:茯苓、大腹皮各1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10克,白术5克,桂枝2克。

水煎顿服。

服药后尿量明显增多,大便亦呈稀水状,至服完第6剂药后,囱门明显凹陷,面色渐转红润。

前后共服药27剂,息儿四肢渐能活动,颈部亦有力,能抬头活动,囱门未再凸起而痊愈。

服药期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7年半后追访,患儿已9岁,精神饱满,智力良好,没思过其它疾病,头围仍为56厘米,惟右手腕部以下发育欠佳,活动力较差。

身高、体重均与同年龄健康儿童无异。

(新医药学杂志1978)
按语:脑积水症类似中医“解颅”。

有虚实之别属实者,每由水液内蓄、上泛颅脑而发;属虚者,多由精不生髓、骨不得充,以致囱门开大所致。

由于五苓散具有渗湿利尿作用,既可以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又增加了脑脊液的吸收,从而降
低了颅内压,对脑积水属实者有效。

此例脑积水兼见目肿、消瘦、四肢不能活动,显系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蓄上泛所引起.故主以五苓散,27剂即获痊愈。

八、头痛
严仲庆医案:顾某某,女,24岁,1983年1月23日入院。

发作性头痛,伴右半身抽搐,短暂意识障碍反复发作近三年。

曾4次住院治疗,发作期间渐趋缩短,多次脑电图、脑血流图及颅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天前上夜班,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两侧太阳穴及前额尤甚,经治疗无效而收入本科病房,拟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癫痫待排。

诊见头痛欲裂,入夜益剧,甚则四肢捶床,抱头痛哭,口干,渴饮,舌红、苔微黄而少,脉细数。

予清热平肝,祛风涤痰之剂不应。

细询之,知其虽口干渴饮,但小便却不多。

故撇开头痛一症,但从口干渴饮,小便反不多入手,于五苓散原方: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各l0克。

是夜头痛即未发作。

7剂后痛止出院.嘱续服一个月年余,末见复发。

(新中医1989;(5>;47)
按语:水蓄膀胱,经脉不利,不通则痛。

治用五苓散通利膀胱经脉之水气,则经通窍畅而愈,足见经方之鬼斧神工。

【猪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

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
带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苓桂枣甘汤方)
/s/blog_55977c220100cjkl.html 【方剂组成】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五枚
【用法】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功用】
【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歌诀】苓桂枣甘治上冲桂枝甘草加枣苓
增桂加重治冲气欲作奔豚本方中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第5条:发汗后,脐悸下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按】本方适应证是小腹挛急、悸动而气上冲者。

多见于神经官能证。

【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本方用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
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

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

2.《金鉴》:此方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也。

彼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

盖以水停中焦,故用白术,水停下焦,故倍茯苓。

脐下悸,是邪上干心也,其病由汗后而起,自不外乎桂枝之法。

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倍加茯苓以君之,专伐肾邪;用大枣以佐之,益培中土;以甘澜水煎,取其不助水邪也。

土强自可制水,阳建则能御阴,欲作奔豚之病,自潜消而默化矣。

茯苓甘草汤方(苓桂姜甘汤方)
/s/blog_55977c220100cjxp.html 【方剂组成】茯苓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生姜(切)三两
【用法】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温阳化饮,利湿渗水。

【主治】水饮悸厥。

【歌诀】茯苓甘草为变方仍出桂枝甘草汤
苓姜治呕和心悸解表利水是其长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
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按】胡希恕弟子冯世纶先生认为73条有漏字,应为“伤寒,汗出而渴、脉浮数、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呕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本方亦为桂枝甘草汤变方,茯苓伍生姜治呕及心悸,合桂枝甘草则治表不解里有水气之证,症见呕而小便不利、心下悸者。

本方证常见于失眠而心悸者。

对神经官能症出现本方证,增量茯苓加生龙牡有良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