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糖的结构 → 己醛糖和己酮糖的环状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糖的结构→ 己醛糖和己酮糖的环状结构
经研究证明,单糖不仅以开链结构存在,还可以环状结构形式存在。因为虽然大多数单糖的特性可用开链结构来说明,但当深入一步探讨单糖的性质时,又会发现新的矛盾。下面列举的两个事实,是不能用开链结构来说明的。
(1)糖苷的生成。按照醛类的化学性质,一般的醛溶于无水甲醇中,通入干燥氯化氢,加热反应,得到半缩醛,然后再变成缩醛,需消耗两分子甲醇:
醛糖含有醛基,理应和两分子醇形成缩醛类。但实验的事实证明,醛糖只能和一分子醇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合物。例如,葡萄糖在甲醇溶液内受氯化氢的作用,生成含有一个甲基的化合物,称为甲基葡萄糖苷。糖苷的生成是不能用葡萄糖的开链结构来说明的。
(2)糖的变旋现象。某些旋光性化合物溶液的旋光度会逐渐改变而达到恒定,这种旋光度会改变的现象叫做变旋现象(mulamerism)。例如,将葡萄糖在不同条件下精制可得到α-型及β-型两种异构体,前者的比旋光度是+112°,后者是+18.7°,把两者分别配成水溶液,放置一定时间后,比旋光度都各有改变,前者降低,后者升高,最后都变为+52.7°。这种变旋现象也无法用葡萄糖的开链结构来说明。
以上事实说明只用开链结构形式来代表葡萄糖结构,是不足以表达它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关系的。
自1893年制得α-和β-甲基葡萄糖苷后,就证明糖类还可以环状结构的形式存在。因为经实验证明,醛糖只能和一分子醇形成一个稳定的化合物,是由于醛糖中的羟基可先与它自己分子中的醛基生成一个半缩醛,然后再与一分子甲醇失水而生成缩醛,叫甲基葡萄糖苷。
甲基葡萄糖苷没有还原性,也无变旋现象,对碱性溶液较稳定,在稀酸作用下能水解变回原来的葡萄糖。这些实验事实都说明甲基葡萄糖苷具有环状的结构。至于环的大小,根据近代χ射线的测定证明,在结晶的状态中是由六个原子构成的环。甲基葡萄糖苷的C-1也是手性碳原子,它应有α-和β-两种立体异构体,构型可用普通的氧环式表示如下:
这两种立体异构体都已得到,后来又发现α-葡萄糖苷可用麦芽糖酶水解,β-葡萄糖苷可用苦杏仁酶水解。用麦芽糖酶水解α-型的甲基葡萄糖苷后,得到甲醇和旋光度较高的α-D-葡萄糖;β-型的甲基葡萄糖苷被苦杏仁酶水解后,产生旋光度较小的β-D-葡萄糖。
从上述甲基葡萄糖苷有环状结构的事实推论,葡萄糖本身应有环状结构,也应有α-和β-两种立体异构体,在溶液中,这两种环状结构可以通过开链结构形成互变异构体的平衡混合物。因此,当有一种异构体(α-或β-)在溶液中时,由于它能通过开链结构逐渐变成另一种异构体,所以表现出变旋现象,达到平衡后比旋光度就不再改变。这可用下式表示:
药典规定,测定葡萄糖的旋光度时,加入一点稀氨溶液,就是为了在碱催化作用下,迅速达到变旋的平衡。
α-和β-葡萄糖已分别得到。从冷酒精中结晶出来的葡萄糖是α-异构体。熔点146℃,[α]
=+112°;从热吡啶中结晶出来的葡萄糖是β-异构体,熔点为148~150℃,[α]=+18.7°。两者都有变旋现象,静置后比旋光度都达到+52.7°,这是平衡混合物的比旋光度。由于葡萄糖在溶液中也有少量开链式结构存在,因而也具有醛类的特征反应,即具有还原性。但当葡萄糖与甲醇缩合而成甲基葡萄糖苷后,不论是α-还是β-葡萄糖的苷,原来的醛基已不存在,即开链结构已不存在,不能有α-苷和β-苷的互变,因此,没有变旋现象,也没有还原性。
其他单糖与葡萄糖一样,也具有环状结构。例如,己酮糖中的D-(-)-果糖也是环状化合物,也有α-和β-两种立体异构体。
比较一下D-(+)-葡萄糖的α-和β-两种异构体的环状结构式,不同之点只在于C-1的构型不同,而其他手性碳原子(C-2、C-3、C-4、C-5)的构型是相同的。也就是说,α-和β-葡萄糖两
者之间的C-1的构型是差向的,并居于分子的首端,因而叫做端基差向异构体(end-group epimer)。D-(-)-果糖的α-和β-异构体也是端基差向异构体,只不过这时是C-2(位于环形分子首端)的差向异构体。单糖的α-和β-异构体是一对非对映异构体,在文献上也称为“异头物”(anomer)或“端基异构体”(end-group isomerism)。
端基差向异构体的α-和β-D-(+)-葡萄糖的性质不单表现在旋光性能上的差异,而且在生理作用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已经知道糖尿病患者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而致的,当对产生胰岛素的“胰岛”细胞分别加入α-D-(+)-葡萄糖和β-D-(+)-葡萄糖,然后测定胰岛素的分泌量,发现:加入α-D-(+)-葡萄糖的胰岛素分泌量为加入β-D-(+)-葡萄糖的两倍。而将两者α-和β-(+)-葡萄糖混合起来同时加入“胰岛”中,胰岛素分泌量则介于纯α-和β-的二者之间,而且实验证明,只有α-D-(+)-葡萄糖能促使胰岛素分泌量的显著增加,其他糖类则无此效果。
为了命名时不致混淆,目前规定:在环状结构式中,端基碳原子上的羟基(也可称为苷羟基)与决定D-或L-构型的碳原子(己糖为C-5)上的羟基在同一边时,称为α-异构体;不在同一边时,称为β-异构体。按照一般投影式惯例,D-型羟基在右边,那么C-1的羟基也在右边时,就是α-体,倘若是L-型的糖,决定L-型的碳上的羟基在左边,则C-1的羟基也在左边时,也称为α-体。
但是,在观察葡萄糖的环状结构式时,由于决定构型的C-5上的羟基已经缩合变成“氧桥”,不易直接分辨出决定构型的羟基在哪一边,这时可以选取与原来C-5构型相同的C-2构型作为参考标准,也即苷羟基(在C-1上)和C-2的羟基同在一边的为α-葡萄糖,不在同一边的为β-葡萄糖。
对其他糖类化合物也可按此方法或采用α-或β-葡萄糖为标准与之比较确定α-型或β-型。
还有一个是氧环的大小问题,也可用化学方法推测。醛、酮糖既可成半缩醛、酮存在,那么醛、酮糖中有多个羟基,究意哪一个羟基与醛、醛基缩合而成半缩醛、酮?按照成环规律,五元环或六元环都是无张力环,在能量上较为有利,所以比较容易形成,并且六元环比五元环更稳定些。因此,推测葡萄糖应与第五个碳原子成环(六元环),此外在第四碳原子上成环(五元环)也是可以的,而三元、四元或七元环不易形成。
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确证氧环的大小,例如利用高碘酸断裂邻二双醇的反应,测定消耗的高碘酸分子数和产生的小分子产物,可以知道原来是几元环。例如,预先将葡萄糖作成甲苷,使它不发生变旋现象,环的大小也固定了,再进行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