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伤风是一种历史较悠久的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可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杆菌及其毒素不能侵入正常的皮肤和粘膜,故破伤风都发生在伤后。
一切开放性损伤,均有发生破伤风的可能。
什么原因引起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
破伤风有什么症状?
1.潜伏期:长短不一,往往与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创伤的性质和部位及伤口的处理等因素有关。
通常7 ̄8日,但也有短仅24小时或长达几个月或数年。
2.前驱期: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反射亢进,烦躁不安,局部疼痛,肌肉牵拉,抽搐及强直,下颌紧张,张口不便。
3.发作期:肌肉持续性收缩。
最初是咀嚼肌,以后顺序是脸面、颈项、背、腹、四肢、最后是膈肌、肋间肌。
4.对声、光震动、饮水、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患者神志始终清楚,感觉也无异常。
一般无高热。
预防破伤风的方法有:
1、正确处理伤口。
对于一般小的伤口,可先用自来水或井水把伤口外面的泥、灰冲洗干净。
有条件的,可在伤口涂上碘酒等消毒药水,然后在伤口上盖一块干净的布,轻轻包扎后再到医院进一步治疗。
对于一些大的伤口,可先用干净的布压住伤口,然后迅速去医院治疗。
2、注意产妇卫生。
3、注射预防针。
4、内服中药。
并发症:
除可发生骨折、尿潴留和呼吸停止外尚可发生以下并发症:
①窒息:由于喉头呼吸肌持续性痉挛和粘痰堵塞气管所致;
②肺部感染:喉头痉挛、呼吸道不畅、支气管分泌物郁积、不能经常翻身等都是导致肺炎肺不张的原因;
③酸中毒:呼吸不畅、换气不足而致呼吸性酸中毒,肌强烈收缩、禁食后体内脂肪不全分解,使酸性代谢产物增加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④循环衰竭:由于缺氧、中毒,可发生心动过速,时间过长后可形成心力衰竭,甚至发生休克或心搏骤停。
这些并发症往往是造成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应加强防治。
破伤风需要做哪些检查?
1.患者有开放性损伤感染史,或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产后感染,外科手术史。
2.前驱期表现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
3.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最初出现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紧张,甚至窒息。
4.轻微的刺激(强光、风吹,声响及震动等),均可诱发抽搐发作。
5.局部型破伤风,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附近或伤肢,一般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破伤风杆菌在伤口的局部生长繁殖,产生的外毒素才是造成破伤风的原因。
外毒素有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两种,前者是引起症状的主要毒素,对神经有特殊的亲和力,能引起肌痉挛;后者则能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
破伤风的痉挛毒素由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并附合在血清球蛋白上到达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后的毒素主要结合在灰质中突触小体膜的神经节甙脂上,使其不能释放抑制性递质(甘氨酸或氨基丁酸),以致α运动神经系统失去正常的抑制性,引起特征性的全身横纹肌的紧张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
毒素也能影响交感神经,导致大汗、血压不稳定和心率增速等。
所以破伤风是种毒血症。
如何治疗?1.单间隔离,加强护理,减少刺激,严防交叉感染。
2.伤口处理,彻底清创,用双氧水或1:1000的高锰酸钾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开放伤口,绝禁缝合。
伤口已愈合,一般不需清创。
3.破伤风抗毒血清的应用:T.A.T10-20万u,或5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静滴。
以后每日肌注5000-10000单位,直至症状好转。
用前必须皮试,伤口周围也可注射5000-10000u,必要时鞘内注射,人体破伤风免疫球旦白也可应用,免于皮试。
4.控制、解除肌肉强直性收缩:可用冬眠灵或苯巴比妥钠,10%水合氯醛,安定,杜冷丁等。
抽搐严重时可用硫喷妥纳液体静注。
5.预防性气管切开:有呼吸困难时应用,切开后应加强护理,及时吸痰。
6.抗生素(头孢唑啉钠)的应用。
7.全身支持疗法。
补充1: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内繁殖、分泌毒素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持续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
破伤风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芽胞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粪便之中,对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
创伤时其可污染深部组织,若伤口较深,又有坏死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就形成了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
所有造成伤口感染的细菌都是侵入组织引起局部变化和全身中毒。
但破伤风杆菌与其他病原菌不同,无论菌体或其产生的外毒素,在伤口均不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其是通过分泌出和扩散到全身的毒素而导致发病。
其产生的外毒素有痉挛毒素,毒力强,对神经有特别的亲和力,经吸收后,分布于脊髓、脑干等处,与中间联络细胞的突触相结合,而抑制突触释放抑制性传导介质。
运动神经元失去中枢的抑制,兴奋性增强,从而出现肌肉紧张性痉挛。
补充2:
破伤风杆菌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在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外毒素,外毒素有痉挛毒素和溶血毒素两种,前者对神经有特别亲和力,所引起全身横纹肌群的紧张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
后者则能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
破伤风的潜伏期平均为6 ̄10日,亦有短于24小时或长达20 ̄30日,甚至数月,也有数年之久,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后7日左右发病。
一般地说,潜伏期或前驱症状持续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病人先有前驱症状,如乏力、头晕、头痛、嚼肌紧张致胀、烦躁不安,随后出现典型的肌肉强烈收缩,以后顺次为面肌、颈项肌、背腹肌、四肢肌群、膈肌和肋间肌。
严重时往往危及生命。
本病关键在于预防及正确的处理伤口,往往可避免破伤风。
诊断依据
1.患者有开放性损伤感染史,或新生儿脐带消毒不严,产后感染,外科手术史。
2.前驱期表现乏力,头痛,舌根发硬,吞咽不便及头颈转动不自如等。
3.典型表现为肌肉持续性强直收缩及阵发性抽搐,最初出现咀嚼不便,咀嚼肌紧张,疼痛性强直,张口困难,苦笑面容,吞咽困难,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困难,紧张,甚至窒息。
4.轻微的刺激(强光、风吹,声响及震动等),均可诱发抽搐发作。
5.局部型破伤风,肌肉的强直性收缩仅限于创伤附近或伤肢,一般潜伏期较长,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破伤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化脓性脑膜炎。
虽有“角弓反张”状和颈项强直等症状,但无阵发性痉挛,病人有剧烈头痛、高热喷射性呕吐等,神志有时不清,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2.狂犬病。
有被疯狗猫咬伤史,以吞咽肌抽搐为主,咽肌应激性增强,病人听见水声或看见水咽骨立即发生痉挛,剧痛喝水不能下咽,并流大量口涎。
3.其他。
如颞颌关节炎、子痫、癔病等。
用药原则
“A”项TAT的应用为主,辅加“B”项抗生素和“C”项药物,加强支援治疗。
燥动不安病人给予“B项中必要的镇静药等。
辅助检查
破伤风仅需按照检查框限“A”即可。
疗效评价
1.治愈:全身症状及抽搐消失,无并发症。
2.好转:全身症状及抽搐基本控制,出现并发症者。
3.未愈:全身症状及抽搐仍存在。
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补充3
破伤风杆菌的感染条件、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1)感染条件:破伤风梭菌是一种非侵袭性细菌,芽孢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一般不引起疾病。
当机体存在窄而深的伤口,或伴有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同时感染,
或坏死组织多、泥土或异物污染伤口而形成局部缺血,缺氧。
造成局部厌氧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繁殖。
(2)致病机制:破伤风梭菌感染易感伤口后,芽孢发芽成繁殖体,在局部繁殖并释放破伤风痉挛毒素及破伤风溶血素。
前者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出现角弓反张(破伤风特有的症状)。
(3)防治原则:由于破伤风痉挛毒素能迅速与神经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结合,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如遇到可疑伤口应做到清创、扩创,同时使用大剂量青霉素抑制细菌繁殖。
用破伤风抗毒素对患者进行紧急预防,对已发病的人要进行特异性治疗。
易感人群如儿童、军人和易受外伤人群应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儿童应采用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接种预防。
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
(1)机械性或病理性损伤。
由于手术、拔牙、肠穿孔等屏障功能手损,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组织。
(2)菌群失调。
(3)局部或全身免疫力下降。
(4)局部厌氧环境的形成。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包括哪些?
(1)发生在口腔、鼻咽部、胸腔、腹腔、盆腔的感染及其他深部脓肿。
(2)分泌物带血或呈黑色,有恶臭。
(3)血培养阴性的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4)分泌物直接镜检有菌,但一般培养无菌生长。
(5)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无效。
肉毒梭菌的致病机理
肉毒梭菌在厌氧条件下能产生毒性极强的肉毒毒素,主要随污染的食品经消化道吸收经血液或淋巴液作用于中枢神经核及外周神经-肌肉接头处,阻碍乙酰胆碱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
小伤口不会感染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属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或伤口较深并合伴有有氧菌感染的情况下易生长繁殖。
破伤风杆菌多生长在泥土及铁锈中,所以在伤口较深沾染泥土或被铁锈类铁器扎伤时均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如果只是蹭破表皮而已,伤口不深,只要做好适当的清创,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或用些消毒药水如红药水外擦一下就可以了。
如果创面已干燥,没有渗出液,可不必再擦拭。
因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先作过敏试验。
试验结果为阴性可直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试验结果为阳性者,则应进行脱敏注射,即小剂量分4---5次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在用过破伤风抗毒素超过一周者,如再使用,还须重作皮肤试验。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人人体伤口并在伤口内繁殖和产生外毒素所引起的一
种急性特异性感染.临床上以患者全身或局部肌肉持续性痉挛和阵发性抽搐为主,中医亦名“破伤风”
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创伤后,或有感染病灶,失于调治,正气受损,风邪乘隙侵入,由表人里,引动肝风所致.
现代医学认为致病菌是破伤风杆菌,它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性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
破伤风杆菌必须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侵入,并在缺氧的伤口局部生长繁殖,产生两种外毒素,一种是痉挛毒素,对神经有特殊亲和力,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或神经肌肉终板,而引起特征性的全身横纹肌持续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另一种是溶血毒素,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和心肌损害.因此,破伤风是一种毒血症.
治疗
(一)普通康复疗法
安排患者住单人病室,环境应尽量安静,防止声光刺激。
高热量高营养饮食,补充水、电解质和维生素B、C。
伤口严格隔离。
用具要彻底灭菌,敷料要焚毁。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
1.风毒在襄
轻度吞咽困难和牙关紧闭,周身拘急,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长.
[治法] 祛风疏表,解毒定痉。
[方药] 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加减:防风12克,胆南量12克,白附子7克,羌活7克,白芷12克,天麻12克,全蝎3克,僵蚕12克,蝉蜕7克,川芎12克。
新生儿破伤风可用蜈蚣o,7克,全蝎尾o,3克共研细末,每次o,7克,水调成极稀糊喂服,每日2次.
2.风毒入里
角弓反张,频繁而间歇期短的全身肌肉痉挛,高热,而色青紫,板硬,时时汗出,大便秘结,小便不通。
舌质虹绛,苔黄糙,脉弦数。
[治法] 平肝熄风,解毒镇痉。
[方药] 木萸散加减:木瓜12克,吴萸7克,全蝎5克,蜈蚣2条(焙黄,研末吞服),天麻12克,僵蚕12克,胆南星12克,朱砂o.45克(分2次冲服),郁金12克,白芍25克,生甘草6克.痰涎壅盛者,加鲜竹沥12克,天竺黄12克,高热口渴者,加生石膏35克(打碎先煎),知母12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2克(后下),玄明粉12克,枳实12克,小便不通者,加车前草12克,地龙12克,产后或创伤失血过多者,加太子参25克,当归12克。
(三)现代西医西药治疗方法
1.中和游离毒素
(1)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抗毒素和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不能中和与神经组织已结合的毒素,故尽早使用.用前先作过敏试验.第1天用2万~5万单位,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毫升内,静脉缓慢滴注,以后每天再用1万一2万单位作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共3—5天.新生儿破伤风可用2万单位由静脉滴注,此外也可作脐周注射.
(2)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可以深部肌内注射。
完全可以代替破伤风抗毒素,一般只需注射1次,剂量为3000—6000单位。
2.控制和解除痉挛
(1)患者应住隔离单间暗室,避免光、声刺激。
防止褥疮的发生.
(2)病情较轻者,用安定5毫克口服或10毫克静脉注射,每天3~4次.也可用巴比妥钠o.1~o.2克肌内注射,或l0%水合氯醛15毫升口服或20~40亳升直肠灌注,每天3次.
(3)病情较重者,用氯丙嗪50~100毫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毫升,静脉缓慢滴注,每日4次.
(4)抽搐严重者,可用硫喷妥钠o.s克作肌内注射(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用于已作气管切开的病人比较安全),副醛2~4毫升,肌内注射(副醛有刺激呼吸道的副作用,有肺部感染者不宜使用),或肌肉松弛剂,如氧化琥珀胆碱、氯化筒箭毒碱、三碉季铵酚、汉肌松等(在气管切开及控制呼吸的条件下使用).
3.防治并发病症
对病情严重者,防治并发症的关键是早期作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蛹,以免呼吸道并发病症发生.
4.抗生素的应用
大剂量青霉素可抑制破伤风杆菌,并且助于其他感染的预防,也可口服甲硝唑每次0.4克,每6小时1次,或每次1克直肠给药,每8小时1次,持续7~l0天。
(四)手术疗法
(1)清创术:有伤口者.均需在控制痉挛下及时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敞开伤口,并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和经常湿敷.如原发伤口在发病时已愈合,则一般不需清疮.
(2)气管切开:对抽搐频繁而又不易用药物控制的病人,应早期作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床边还应备有抽吸器、人工呼吸机和氧气等,以便急救。
(五)单味药与经验方治法
(1)鲜虹骨蓖麻根20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次口服,每日1剂,儿童酌减。
(2)蝉衣35克,炒焦研末:黄酒冲服。
(六)针刺疗法
牙关紧闭者,取颊车,下关,配内庭、合谷,四肢抽搐者,取合谷、曲池、内关透外关,或后溪、太冲、申脉,阳陵泉:角弓反张者,取风池、风府,大椎、长强,配昆仑、承山.均采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
预防与护理
(1)主动免疫注射破伤风类素作为抗原,使机体产生抗体-抗毒素达到免疫的目的,是目前最有效、最可靠、最经济的预防方法。
(2)被动免疫,创伤发生后24小时内,皮下或肌内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适用于下列情况:①伤口污染严重;②严重的开放性损伤,如颅脑、胸、腹部开放性损伤及开放性骨折、烧伤;③伤后未及时清理创口或处理不当。
(3)破伤风抗毒血清有两种:①破伤风抗毒血清:注射后体内抗体可迅速上升,但仅能维持5~7天,注射前必须常规作过敏试验,以免发
生过敏反应。
②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由人体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提纯而成。
因无血清反应,故不需作为过敏试验,是理想的破伤风抗毒素。
破伤风的早期发现法
破伤风患者常有外伤史,特别是有被铁锈或粪土等污染的伤口存在。
它一般在伤口1~2周开始发病。
此病虽很凶险,但只要发现得早并及时治疗,同样是可以治愈的。
所以说,对于破伤风患者,抢救的关键是及早发现。
破伤风的早期症状是肌肉痉挛,即人们常说的“抽筋”。
多数患者最早的症状是面部肌肉痉挛,其表现主要是嘴张不开,咀嚼食物时,双耳前方的肌肉痉挛疼痛。
不少患者误以为是牙病而去口腔科就诊。
口腔科医生检查时往往只发现咀嚼肌、颞肌痉挛,但口腔内却无引起张口困难的牙病。
越是要患者张大口,患者越是张不开,甚至反而越闭越紧。
此时若稍有疏忽,即可不了了之而被延误,但如有这方面的诊断知识,想到是破伤风并获及时治疗,多数是可以痊愈的。
但不少口腔科医生不一定都有这方面的知识,因而延误者众。
待一旦出现全身肌肉痉挛抽动,再转过头来想到破伤风,预后就非常恶劣了。
早期诊断破伤风的压舌试验法。
其检查方法是:对某一近期有过割破刺伤皮肤的破伤风可疑患者,将一块压舌板或其它消毒干净了的光滑小木板,甚至筷子、汤勺等,轻轻放人其口腔内的舌中部,用力下压。
如果患者立即出现牙关紧闭,并将压舌板咬住,不易拔出,则为阳性,可判断为破伤风早期表现。
这些人在4~30小时内,将全部出现典型破伤风症状。
破伤风应该如何治疗?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消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破伤风的残废率约为10%
(一)消除毒素来源(处理伤口)有伤口者均需在控制痉挛下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后敞开伤口以利引流并用3%过氧化氢或1:1000高锰酸钾溶冲洗和经常湿敷如原发伤口在发病时已愈合则一般不需进行清创
(二)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游离的毒素因破伤风抗毒素和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均无中和已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毒素的作用故应尽早使用以中和游离的毒素一般用2万~5万IU抗毒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1000ml内由静脉缓慢滴入: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血清反应对清创不够彻底的病人及严重病人以后每日再用1万~2万IU抗毒素作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共3~5日新生儿破伤风可用2万IU抗毒素由静脉滴注此外也可作脐周注射还有将抗毒素5000~1000IU作蛛网膜下腔注射的治疗方法认为可使抗毒素直接进入脑组织内效果较好并可不再全身应用抗毒素如同时加用强的松龙12.5mg可减少这种注射所引起的炎症和水肿反应
如有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或已获得自动免疫的人的血清则完全可以代替破伤风抗毒素人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一般只需注射一次剂量为3000~6000U
(三)控制和解除痉挛病人应住单人病室环境应尽量安静防止光声刺激注意防止发生附床或褥疮控制和解除痉挛是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如能做好在极大程度上可防止窒息和肺部感染的发生减少死亡
1.病情较轻者使用镇静剂和安眠药物以减少病人对外来刺激的敏感性但忌用大剂量以免造成病人深度昏迷用安定(5mg口服10mg静脉注射每日3~4次)控制和解除痉挛效果较好也可用巴比妥钠(0.1~0.2g肌肉注射)或10%水合氯醛(15ml口服或20~40ml直肠灌注每日3次)
2.病情较重者可用氯丙嗪50~10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从静脉缓慢滴入每日4次
3.抽搐严重甚至不能作治疗和护理者可用硫喷妥钠0.5g作肌肉注射(要警惕发生喉头痉挛用于已作气管切开的病人比较安全)副醛2~4ml肌肉注射(副醛有刺激呼吸道的副作用有肺部感染者不宜使用)或肌松弛剂如氯化琥珀胆硷氯化筒箭毒硷三磺秀铵酚氨酰胆碱等(在气管切开及控制呼吸的条件下使用)如并发高热昏迷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30mg口服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四)防治并发症补充水和电解质以纠正强烈的肌痉挛出汗及不能进食等所引志的水与电解质代谢失调如缺水酸中毒等对症状较轻的病人就争取在痉挛发作的间歇期间自己进食对症状严重不能进食或拒食者应在抗痉挛药物的控制下或作气管切开术后放置胃管进行管饲也可作全胃肠外营养
青霉素(80万~100万U肌内注射每4~6小时1次)可抑制破伤风杆菌并有助于其他感染的预防可及早使用也可给甲硝唑500mg口服每6小时1次或1g直肠内给
药每8小时1次持续7~10日据文献报道甲硝唑对破伤风的疗效优于青霉素此外还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抽搐频繁而又不易用药物控制的病人尖早期作气管切开术;病床旁应备有抽吸器人工呼吸器和氧所等以便急救
诊断要点
一、接生时处理脐带不当特别是断脐所用剪刀末正确消毒史。
二、出生后3一14天,常见7天左右出现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等。
三、病情进展者,四肢抽动或强直性痉挛,一经刺激即引起痉挛发作。
重者喉肌、呼吸肌痉挛、甚至窒息、并发肺炎。
预防要点
对脐带处理不当的新生儿,将残留的脐带的远端剪去一段,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以碘酒,同时在脐周注射TAT3000单位。
治疗要点
一、护理
(一)患儿置隔离室内,避光、安静、少扰动。
操作应安排在镇静卜进行。
(二)侧卧位,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防止吸人。
(三)抽搐频繁者,注意保护舌。
(四)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及皮肤感染
二、营养
痉挛频繁者暂禁食,静脉补充液体或血浆。
痉挛减少后,可用胃管鼻饲。
三、破伤风抗毒素(TAT)1~3万单位,一次静滴或肌注。
四、止惊药(见新生儿惊厥)。
五、抗生素青霉素钠盐5一10万m/mg/日,分两次,静脉滴注。
新生儿惊厥是指由多种原因(产伤、缺氧、代谢异常、感染及先天畸形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暂进性紊乱的一种症状,是山脑组织部分神经元突然发生不同程度异常放电导致全身或局部肌肉不随意的收缩运动。
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它既可为良性,也可为病情险恶的表现,对脑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故一旦发生,应紧急处理并查明痫因。
病因
(一) 颅内疾病
①缺氧缺血性脑病:占惊厥病因的60%~70%,惊厥多见于生后24小时内。
②缺氧性及产伤性颅内出血:惊厥多见于生后2~3天。
③脑梗塞:多为大脑中动脉梗塞、惊厥多见于生后1~4天。
(二) 感染
见于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败血症、破伤风等,以化脓性脑膜炎和败血症为多。
宫内感染者,惊厥见于生后3天内,生后感染者则多见于生后1周后。
新生儿高热惊厥罕见。
(三) 代谢异常
①低血糖:多发生于生后3天内。
②低钙血症:包括惊厥发生于生后1-3天的早发型及生后1~2周的迟发型。
③低镁血症:常与迟发型低钙血症并存。
④高钙或低钠血症。
⑤维生素B6缺乏症:惊厥见于生后数小时到2周,镇静剂无效。
⑥胆红素脑病。
⑦氨基酸代谢异常:枫糖尿症、苯丙酮尿症、高甘氨酸血症等。
(四) 药物
①药物过量或中毒:如兴奋剂、氨茶碱、有机磷等。
②撤药综合症:孕母用麻醉药,苯巴比妥类药物,能透过胎盘进入胎儿,分娩后药物供应突然中断,常于生后6小时内发生惊厥,24~48小时恢复正常。
(五) 先天性中枢性神经系统畸形脑积水、脑发育不全、小头畸形等。
(六) 家族性良性惊厥
为自限性疾病,惊厥发生于生后3天以内,发作频繁但一般情况良好,87%于数周至数月后自愈,13%发展为癫痫。
(七) 其他包括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高血压脑病等,或原因不明。
(一) 一般处理细心护理、保持安静、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酸中毒。
(二) 监护
进行心肺、血压、颅内压及脑电监护,严密观察体温、呼吸、神志、眼神、瞳孔大小、前囟情况及有无早期惊厥的情况。
维持血气和pH在正常范围。
(三) 抗惊厥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首先是针对可能存在的代谢紊乱如低血糖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立即做出处理,一旦确定惊厥不是由代谢紊乱引起,需用抗惊厥药物。
1.苯巴比妥为首选药物,具体用法参阅第三章第十节。
2.苯妥英钠
个别病人应用苯巴比妥不能控制惊厥时,可选用本药。
负荷量为15~20mg/kg,静脉缓注,一般主张将负荷量分2次,间隔20~30分钟静脉缓慢注射,有效血浓度20~30mg/L。
6~12小时后可给予维持量,每日3~4mg/kg,分2~3次给予。
本药静脉注射效果好,通过血脑屏障速度快,肌内注射或口服吸收不良。
使用时应监测心律,注意发生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