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个性化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职大学生个性化教育

摘要:面对社会发展,高职大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挑战。学校要调动社会力量,确立学生受教育的核心地位,培养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心理素质教师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着眼于人全面的素质发展。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整体能力,使其去认识自我,立足于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积极的参与社会的竞争。

个性化教育主要是以学校为视点而展开,但是学校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个性教育的实施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的协调功能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不但使孩子失去一次关键的发展机会,而且学校教育很难纠正其负面影响。正因为如此,当前许多国家已经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

虽然学校不能也不可能替代家庭,但是家庭教育要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要设法引导家庭教育走上正轨。家长和学校为了孩子能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得到适应,就必须想方设法地加强沟通和联系,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为孩子找到更好的发展道路。所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并驾齐驱,在加大学校教育改革的同时,需要创造性的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要制定好计划和措施,要自觉主动去做。

第二、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功能

学校教育不应该脱离社会教育而存在,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甚至于并重,应该与学校教育在思想上一致,否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就会相互抵消,甚至适得其反。有效的社会舆论是对个性化教育的最大支持,它是有效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策略。

任何旧的事物都会被新的事物替代,就需要变革,而要变革就会

是一次挣脱束缚过程。这个过程会使利益再分配,必然就会有人出来阻挠改革,因为这些人不愿意放弃眼前利益。个性化教育也是新鲜事物,同样也面临诸多困难。在当前,个性化教育并没有普遍展开,人们对个性化教育还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对个性化教育进行大力的宣传报道是十分必要的。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可以坚定人们的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有利于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第三、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树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个性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深层结构和重要内容,是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即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目前教育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其实早在中国古代,教育家们就意识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学记》中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中又具体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其原因就在于“心之莫同”,必须“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心”。所以要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成效,关键是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高职生和普通的大学本科生,从学习的动机上看,其功利思想更

浓厚一些。因为他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在理论上的进一步深造,而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一方面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到实际,有一个巨大的反差,学生有着严重的不适应期。另一方面,高职生进入社会,从心理上急切的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如何能让学生尽快适应心理上的转型?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变重教为重学,去努力探讨、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使我们的教学去适应学生的需要,最有效的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个性化教育需要个性化的教师

教师是高素质的群体,且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关于如何提高教育有效性的相关课程,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较强的主体性。因此教师应当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老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是有意识的,有感情的,同时他们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影响的不同而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活动富于复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学生中个体的差异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

个性化教育需要在开放、灵活、民主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实施,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做到这些,教育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个体的

发展,乃至无愧于人类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艳辉.论个性化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10)1.

[2][美]埃·费洛姆著,李健鸣译.爱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唐丹.促进职业教育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j].科技创业月刊,2005(7):107.

[4]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名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李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文化含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1.

[6]费英勤,石萍.完善高校学分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6):86—87.

[7]崔铭香.终身教育与个性化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

报,200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