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集注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历史世界》
——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
读书报告
目录
一、作者简介
二、朱熹主要思想概括
三、本书简介
四、写作背景
五、读书心得
一、作者简介: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祖籍安徽潜山,曾师从钱穆、杨联
升,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汉学家,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
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现居美国。2006年11月,
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
就奖。余英时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
代诠释自成一体。他的中、英文著述多达数十种。《士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
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
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传承中有创新,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中外史学界提供了不
可多得的重要参照系。
师承钱穆“从历史上去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的治学理念,余英时认为学术研究本身便
具有内在的批判力,学者只要长期从事严肃的研究工作,他们的最后创获自然会对政治与社
会透射一种深刻的批判作用,在人文研究方面尤其如此。
二、朱熹主要思想概括:
(一)教育思想:
论述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
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
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
内容。
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
用力、居敬持志。
理气论: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
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格物致知论: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心性理欲论:他以为人心
有私欲,所以危殆;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
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二)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
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
三、本书简介:
本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
的互动关系。以研究的重心而论,文化史在儒学的复兴及其演进,政治史则在改革活动
中所显现的权力结构与动作方式。但在实际的历史过程中,这两个系列的发展根本是交织在
一起而不可能清楚分开的,二者统摄在士大夫的整体活动之中。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
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
面的元,明,清。这是宋代在中国史上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
或显地有所察识。但是根据比较严格的史学观点,我们仅仅满足于从直觉或整体印象所获得
的抽象论断。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
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本书副题主要
即取义于此。
四、写作背景: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至少他
们在政治上所表现的主动性超过了以前的汉、唐和后面的元、明、清。此时道理最大的观点
也是本书的重要政治背景之一。
五、读书心得
《朱熹的历史世界》是一本将文化史与政治史进行综合研究的历史著篇二:己之修明—
—《大学章句》之读书报告
己之修明
——《大学章句》之读书报告
李洁莹 20120903298 英语教育学院1202班
以阅读《大学》为基础撰写读书报告并非我的初衷,因觉其篇幅较短,且通篇古文,必
定晦涩难懂,费人心思。然而机缘巧合,于某次作业需翻译其“大学的宗旨”,虽则短短一句
话十一字,在查阅相关资料时竟因欲穷其义而不能自拔。最终因其思想深刻而难以舍弃,遂
借此次撰写读书报告为由,实为满足一己之私,以体悟其中的教育思想,望能从中得以享受
文化滋养及获思想启发。
《大学》原为西汉儒籍《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后北宋司马光将《大学》从中抽出单
注,作专著《大学衍义》;二程将《大学》整理编次,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
子书”,并作为儒家的入门经典。而我欲探寻的是经朱熹多次修改后的《大学章句》。朱熹毕
生研究《大学》,可见他对《大学》的极度偏爱和重视,曰:“说大学、启蒙毕,因言:‘某一
生只看得这两件文字透,见得前贤所未到处,若使天假之年,庶几将许多书逐渐看得恁地,
煞有工夫’。”①因此其中承载着朱熹的毕生心血,必能体现出其真知灼见,阅读价值更是不
言而喻。
朱熹在《大学章句》前面所加的序言中写道:“《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②以阐明该书的主旨。而古之大学,则是教以人们“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朱熹把
《大学》分为“经”一章与“传”十章两部分:“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
条纲领,阐明了大学的宗旨和目的,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继而提出了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而此八条目则为实现三纲领的途
径,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而“传”十章则是对经的详细阐述。因此整篇
文章的核心即在于此三纲领。“明明德”是让人不断修养自身以彰明天所赋予的品行德性;“亲
民”则要推己及人,教化人民,使人民革旧图新,去除本心的污染从而“明明德”;“止于至
善”是“明明德”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故此三纲领实际上是由“明明德”作为核心一以贯之,
并围绕“明明德”而向外扩展的过程。冯友兰也曾说过:“‘明明德’和‘亲民’并不是两回
事,内、外是不能分开的,主观和客观是不能对立起来的。所以‘三纲领’只是一纲领,表
面上看起来是三件事,其实是一回事。”③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④。“修身”是道德主体对内探求本
体之明的方向目标,以达致“独善其身”;而“修身”又是作为向外践履社会责任的主观
准备,是达到“至善”的理想道德境界的重要前提,使“兼善天下”成为可能。
而欲修身明德,则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后才能得以“内明”。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