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实验课件-西昌学院基础生物实验教学中心-首页
植物生理 (共104张PPT)
![植物生理 (共10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ba9c32f4a7302768e993985.png)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 被动吸水
• 由于叶和枝的蒸腾作用引起根部吸水和向上运输 • 主要动力:蒸腾拉力 • 基本原理:水从水势高到水势低的渗透作用
• 根部吸水的途径
– 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 质的部分移动 – 共质体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 ,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 续体 – 跨膜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 次通过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
5. 三个相邻的细胞A、B、C,其Ψs和Ψp分 别为:A Ψs=-10巴,Ψp=4巴;B Ψs= -9巴,Ψp=6巴;C Ψs=-8巴,Ψp=4巴 ,其水流的方式正确的是() A.A←B→C B.A→B→C C. A←B←C D.A→B←C 6.在气孔张开时,水蒸气分子通过气孔的扩 散速度是() A.与气孔面积成正比 B.与气孔周长成正 比 C.与气孔面积无关,与气孔周长成反 比 D.不决定于气孔周长,而决定于气孔 大小
• 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1.根压:在蒸腾较弱时,根压作用大 2.蒸腾拉力:在晴朗的环境下是主要的(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
1.如果外液的水势高于植物细胞的水势,该外液称为
A.等渗溶液 B.高渗溶液 C.平衡溶液
。
D.低渗溶液
2. 已知洋葱表皮细胞=-10巴,置于下列哪种溶液会出现质 壁分离现象 A. -10巴溶液 B.-9巴甘油溶液 C.-8巴葡萄糖溶液 D.-15巴蔗糖溶液 3. (2004)大树中水分向上运输时,下列哪一项因素最重要 A.韧皮部中的毛细管作用 B.木质部的主动运输 C.叶的蒸腾作用 D.吐水 4.风干的种子吸水的数量与()有关 A. 温度高低 B. 养气供应 C. 种子的死活 D. 种子成分 的性质
《z植物生理学试验》PPT课件
![《z植物生理学试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4f8b7314791711cc7917c7.png)
精选ppt
7
【方法与步骤】
取材1-2克新鲜植物材料洗净包在锡箔纸中,放入液氮或 低温冰箱中将细胞杀死→取出剪碎放入注射器溶冰,用加 压法将胞液挤出,存于Eppendorf管待测→取20微升待测 液于冰点渗透压计的测定管测定→提出探头,擦拭后可继 续下一个样品的测定。
【思考题】
冰点下降法与质壁分离法的原理有何不同?
精选ppt
38
仪器与用品
1、实验仪器 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分 析天平,烘箱,刻度试管,漏斗,活性 炭,酒精(20%)
2、实验试剂 酒精(20%),葡萄糖标准 液,葸酮试剂
3、实验材料 各种植物叶片、种子、果实
精选ppt
39
方法与步骤
1、可溶性糖的提取 干材料50mg→10ml刻度离心管(4ml80% 酒精)→水浴40min →离心 →上清液 +10mg活性炭 →脱色(80℃)30 min→定 容至10ml →过滤 →滤液
【仪器与用品】
广口瓶 温度计 酸式滴定管 干燥管 尼龙网制小篮 Ba(OH)2麝香草酚酞 5%乙醇 草酸(重结晶)
小麦种子
精选ppt
35
【实验步骤】
安排实验装置→放入萌发种子(同时用煮死的种子作 对照)于小篮内→滴定→
【思考题】
比较不同类型种子的呼吸强度。
精选ppt
36
实验9 可溶性总糖类的测定
精选ppt
22
[思考题]
植物营养必须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哪些 植物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时的表现症状有什么 不同 如何做好植物的缺素实验
精选ppt
23
实验6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 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精选ppt
24
【实验原理】
植物的生长生理PPT课件
![植物的生长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beaec51bceb19e8b9f6ba11.png)
TTC
2H 脱氢E
氧化态 无色
三苯甲瓒
还原态 红色
2、利用原生质的着色能力 —(染料染 色法)
活种子的原生质膜有选择透性,不选 择吸收染料,原生质(胚)不着色。
3、利用细胞中的荧光物质 具有生活力的种子能发出明亮的荧光。
3、种子活力 种子活力(seed vigor): 种子在 田间状态下迅速而整齐地萌发并形成 健壮幼苗的能力。
(三)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
季节周期性:植物的生长在一年四季 中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原因: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因素不同。
年轮的形成
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植物对环境 周期性变化的适应。
二、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
相关性:植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制约 与协调的现象。
(一)地下部与地上部的相关
1、相互依赖 — 有营养物质和植物 激素的交流
最高温度 40~44 31~37 44~50
生长的最适温度:植物生长最快 的温度。
协调最适温度:在生产实践上为 培育健壮的植株,常要求在比生长的 最适温度略低的温度下进行。
(二)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体缺水时,细胞分裂和细胞 伸长都受到影响,但细胞伸长对缺水 更敏感—干根湿芽。
(三)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光形态建成:光控制植物生长、 发育和分化的过程。
(3)光与成花诱导 自然界许多植物开花受光周期的诱 导,如长日植物小麦、短日植物苍耳等
(4)光影响种子萌发 (5)光与植物的运动
如向光性,茎叶有正的向光性,根有 负的向光性。
此外,一些植物叶片的昼开夜合、 气孔运动等都受光的调节。
第四节 光形态建成与光受体 ※
光合作育
分裂间期 S期 — DNA复制期(细胞 核体积达到最大体积一半时)
植物的生长生理精品PPT课件
![植物的生长生理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f399cadd3383c4bb4cd2f3.png)
、保护组织和分泌组织,进而形成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
3.发育( development):
生物组织、器官或整体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变 化过程--在形态学上常叫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包 括胚胎建成、营养体建成,生殖体建成三个阶段。
特点 ①时间上的严格顺序 ②空间上的协调
叶片的发育 花的发育
营养生长 狭义发育 生殖生长
根的发育
果实的发育
4. 生长、分化和发育的关系
三者关系密切,有时交叉或重叠。 生长---量变,基础; 分化---质变; 发育---器官或整体有序的量变和质变
发育在生长,分化基础上进行; 同时生长和分化受发育的制约。
第二节 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的控制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生长使体积扩大。
分裂期(慢)
植物细胞的生长:
伸长期(快) 分化期(慢)
一、细胞伸长的生理
细胞壁的可塑性增加;增加细胞壁及原生质的物质成分;吸水 。赤霉素和生长机制不十分清楚,但与植物激素和营养成分有关。
CTK/IAA比值高,促进芽的分化;CTK/IAA 比值低,促 进根的分化;CTK/IAA 中等,只生长不分化。
IAA/GA比值高,分化木质部; IAA/GA比值低,分化韧皮 部; IAA/GA比值中等,既有木质部又有韧皮部。
蔗糖浓度高,分化韧皮部;蔗糖浓度低,分化木质部;蔗 糖浓度中等,既有韧皮部,又有木质部,中间有形成层。
极性与再生作用
植物细胞分化具一定独立性, 主要表现为极性与再生作用。
极性(polarity):表现在植物 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 两端在生理上的差异性(异质 性)。例如植物的形态学上端 总是长芽,下端总是长根。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课件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105fb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97.png)
目录
•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概述 • 植物生理实验 • 生化实验 •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实验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概述
植物生理生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植物生理生化定义
植物生理生化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涉及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个领域 。
通过t检验、p值等指标,判断实 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是否具 有统计学显著性。
结果解释与报告撰写
结果解释
根据统计分析结果,解释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 的差异及其生物学意义。
报告撰写
按照规范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 实验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部分。
图表制作
根据需要制作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等图表,直观展示实验结果和分析。
植物生长与发育实验
总结词
研究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规律和影 响因素
详细描述
通过实验测定植物生长速率、发 育阶段和生理生化指标,探究光 照、温度、水分和营养等因素对 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03
生化实验
酶活性测定实验
总结词
了解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详细描述
了解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植物组织中DNA和RNA的提取与检测实验
05
实验安全与注意事项
实验室安全规定
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饮食、喧 哗。
实验结束后,必须清洗双手并离 开实验室。
01
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不得 穿短裤、短裙或赤脚进入实验室 。
02
03
04
实验室内禁止使用手机等通讯设 备。
实验器材的使用与保养
01 使用实验器材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 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件
![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a9e7bf0c8d376eeaeaa31bd.png)
Fe-EDTA
Na-EDTA 7.45g, FeSO4· 7H2O 5.57g
HuSO4· 5H2O 0.079g, ZnSO4· 7H2O 0.220g, H2MoO4 0.090g
植物的元素缺乏症
• 实验步骤
– 材料准备
• 种子用漂白粉溶液灭菌 30 min,用无菌水冲洗数次, 然后放在洗净的石英砂中发芽,加蒸馏水,等幼苗 长出第一真叶时待用。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实验器材与试剂
– 实验仪器
• 分光光度计,注射器,温箱,天平,钻孔器,三角 烧瓶,移液管,烧杯,试管
– 实验试剂
• 0.1 mol/L 磷酸缓冲液(pH7.5),0.2 mol/L KNO3, 磺胺试剂,α-萘胺试剂,NaNO2 标准溶液
– 实验材料
• 蓖麻、向日葵、油菜、小麦或棉花的叶子
– 实验材料
• 小麦种子
单盐毒害及离子拮抗
• 实验步骤
– 实验前 3~4 天选择饱满的小麦种子 100 粒浸 种,在室温下萌发,待根长 1 cm 时可用作材 料。 – 取 4 个小烧杯,分别加入下列溶液
• • • • 0.12 mol/L KCl 0.06 mol/L CaCl2 0.12 mol/L NaCl 0.12 mol/L NaCl 100 mL + 0.06 mol/L CaCl2 1 mL + 0.12 mol/L KCl 2.2 mL
单盐毒害及离子拮抗
• 实验步骤
– 小烧杯用涂石蜡的纱布盖上。挑选大小相等及 根系发育一致的小麦幼苗 16 株,小心种植在 纱布盖的孔眼里,使根系接触到溶液,在室温 下培养 2~3 周后,观察幼苗根的生长情况。 – 培养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可更换一次培养液。
植物生理学实验ppt课件
![植物生理学实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5d7df10b4e767f5acfcefd.png)
将植物组织分别放在一系列浓度递增的溶液中, ①植物组织的水势﹤溶液的浸透势,组织吸水而使溶液浓度
变大; ②植物组织的水势﹥溶液的浸透势,组织水分外流而使溶液
浓度变小; ③植物组织的水势=溶液的浸透势,外部溶液浓度不变。
当找到某一浓度的溶液与植物组织之间水分坚持动态平 衡时,那么可以为此植物组织的水势等于该溶液的浸透势。
液滴移动方 向
错误结果
5. 结果分析
ψw=ψπ=-iCRT ×1.013×0.1 〔单位:兆帕,MPa〕
i为解离系数〔蔗糖=1〕 C为等渗浓度〔mol/kg) R为气体常数0.008314 L·MPa /
两〔种m叶o片l ·的K结〕果比较分析 T为绝对温度〔273+摄氏温度〕
1.计算新颖和萎焉叶片的含水量,并进展比较分析. 2.记录不同浓度溶液中的液流方向
实验步骤
1. 取铝盒4个,依次编号〔写于铝盒底部〕并称取质量,
2. 选取生长一致的待测资料叶片数枚,用打孔器打叶圆片 120〔避开叶脉位置,新颖60枚,萎蔫叶60枚〕,立刻 装到上述铝盒内,盖上盒盖称重,
3. 将4个铝盒〔已放入30叶圆片,翻开盖子〕放在搪瓷盘 上置于105ºC烘箱中烘1-2hr至恒重,称重时需置于枯燥 器中,待冷却后称重,
4. 假设Wn =铝盒重, FWn =铝盒+叶圆片 ,
5.
DWn =烘干后的铝盒+叶圆片;
6. 5. 植物组织含水量为: 〔FWn -DWn〕/〔FWn - Wn〕 x100
二)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1)学习小液流法间接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 2)测定不同生0.05 0.1 0.2 0.3 0.4 0.5 (mol ·L-1)
植物生理课件
![植物生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3822cada38376baf1fae5a.png)
2、化学势 化学势在物理化学中,是用来描述体系中组分发生 化学反应的本领及转移的潜在能力,用μ表示。多组分 体系中,组分的化学势(μj)定义为组分j的偏摩尔自由 能,是指在等温、等压条件下1mol的组分j的自由能。
μj=μjΘ+RTlnαj+zjFE+Vj,mP+mjgh
⊿μj<0,物质j转移的会自发的顺着电化学势梯度 由高μj区域向低μj区域转移;⊿μj>0,必须由外界 提供能量才能发生转移;⊿μj=0,物质转移达到平衡。 在植物生理学中,把物质顺着电化学势梯度的转移 称为被动运输,逆着电化学势梯度的转移称为主动运输 (要消耗外部提供的能量)。
ψwO:纯水的水势为零。 Ψs:溶质势。又称为渗透势(Ψπ),指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 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数值,表示溶液中水分潜在的渗透能力的大 小。溶质越多,溶质势愈低。 Ψs= Ψπ=-iCRT Ψm:衬质势。由于衬质的存在引起水势降低的数值。衬质指表面 能够吸附水分的物质如纤维素、蛋白质粒、淀粉粒等。衬质吸水 平衡后,衬质对体系水势没有影响。 Ψp:压力势。由于压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改变的数值。正压力 使水势升高,反之降低。 Ψg:重力势。由于重力存在使体系水势增加的数值。高位臵的水 比低位臵的水有较高水势。高度相关不大,可忽略。
三、根系吸水的途径(如图示)
水分在根内的径向运转有质外体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质外体途径:指水分通过由细胞壁、细胞间隙、胞间层
以及导管的空腔组成的质体部分的移动过程。 质外体被内皮层凯氏带分隔成两个区域,即外部质 外体(根毛、皮层的胞间层、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与内 部质外体(成熟的导管和中柱各部分细胞壁)。 水分在质外体移动,不跨膜,移动阻力小,速度快。
永久萎蔫系数是指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土壤中尚存留
植物生理PPT
![植物生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533d2cede009581b6bd9eb87.png)
第一章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碳素营养是植物的生命基础:(1)植物体干物质中有90%是有机物,有机物中碳元素约占干物质重量的45%;(2)构成有机物的骨架是碳链,其结构决定了物质的多样性。
异养植物---少数高等植物(食虫、寄生),某些微生物;碳素营养方式自养植物---绝大多数高等植物,少数微生物。
自养植物吸收无机态C,转变成为有机物的过程,称为植物的碳素同化作用。
细菌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广碳素同化作用泛,合成物质最多,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化能合成作用第一节光合作用的特点和意义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叶绿体,吸收光能,同化CO2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O2的过程。
6CO2+6H2O C6H12O6+6O2↑+能量CO2+H2O (CH2O)+O2↑+能量特点:(1)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CO2中的C被还原为(CH2O)n中还原态的C;H2O中的O被氧化成O2)(2)需要在光照下,叶绿体内进行;(3)发生了光能的吸收、转化和贮存。
意义:(1)完成了自然界巨大规模的物质转变;地球上自养植物每年约同化2×1011吨碳素,60%由陆生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相当于产生了4~5百亿吨葡萄糖。
(2)同时完成了巨大规模的能量转变;如上计算,相当于产生3×1021J的能量,每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约为其十分之一。
(3)能够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维持大气中O2含量的相对稳定,一部分O2转化为O3形成紫外线屏障。
(4)带动自然界其他物质的循环。
同化1吨C,相应可带动同化30公斤N,及5公斤S和P元素。
第二节叶绿体和叶绿体色素一、叶绿体的结构和成分:(一)结构:高等植物的叶绿体直径为3~6μm,厚约2~3μm,呈椭球体。
1.被膜:由内、外两层半透膜组成,具有选择吸收性,内膜的选择性更强;细胞质中的CO2可透过被膜进入叶绿体,叶绿体中合成的物质也可透过它运送到细胞质中。
植物生理课件:第十一章 植物生长物质第一、二节
![植物生理课件:第十一章 植物生长物质第一、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9119bf9ef524ccbff121843f.png)
Elongation (% increase in length)
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20 小时: 主要是 蔗糖在细胞伸长 过程中保持低渗 透溶质势和膨压; KCl 可代替蔗糖。
2. 生长素促进生长的酸生长理论
Cell elongation in response to auxin:the acid growth hypothesis
IAA- 通过 基部载体输 出细胞
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化学渗透模型
首先,生长素在质子势和化学势的推动 下从细胞壁通过质膜流入细胞;
其次,细胞内生长素在化学势的推动下 借助于细胞基端的载体蛋白流出细胞; 如此反复,便形成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根据此模型, 生长素可以下面任一种 方式进入植物细胞: (1) 以质子化的形式 (IAAH) 扩散通过 磷脂双层膜; (2) 游离 IAA- 通过 H+-IAA- 共转运体 的主动运输。
植物激素 plant hormones:
是植物内源产生的有机化合物, 在极低浓度的条件下,对植物的生 理过程发生显著的影响。
美国植物生长物质学会命名委员会
还应满足:
1、该物质在植物中广泛分布,而不仅仅为 特定植物所具备
2、该物质为植物完成基本的生长发育及生 理功能调控所必需,并且不能被其他物 质所替代
如:2,4-D;萘乙酸;乙烯利
植物激素的分析方法
生物测定(Bioassy) 燕麦胚芽鞘法等
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ssay) 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等
免疫分析(immunoassay) 酶联免疫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不同的已知浓度的抗原与抗原抗体沉 淀量的关系式 样品的激素含量
具有活性的激素才被运输。非活性的生长素及 其代谢物无极性运输 表明极性运输必须有 膜上特异的载体识别活性的生长素的参与。
本科课件-植物生理学实验(完整)
![本科课件-植物生理学实验(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ccd7da2cc850ad02de8041d8.png)
二、实验原理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的标准氧化电位为80mV的氧化还 原物质,获得H的能力强。溶于水为无色溶液,还原后即生成 红色而不溶于水的三苯基甲腙 (TTF)。
—
生成的TTF比较稳定,不会被空气中的氧自动氧化,可用 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
(5)手持测糖仪4 分别测定蔗糖原液浓度(C )
四、结果计算 自由水的含量(%)=
植物组织中束缚水的含量(%) = 组织总含水量 - 组织中自由水含量
5
注意事项: 1. 清洗植物组织后应注意用
吸水纸擦干其表面的游离水分。 2. 植物组织与外部溶液之间
达到充分平衡。
6
实验01-2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小液流法)
Ca=13.95A665—6.88A649 Cb=24.96A649—7.32A665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
• 实验材料:小白菜叶片或油菜叶片 • 主要仪器:分光光度计
四、实验步骤
称取叶片0.05~0.1g,剪碎或撕 碎后放入10mL刻度试管中,加入5~6mL 95%乙醇,置80℃水浴锅中,至组织完全变 白,取出冷却。用95%乙醇定容至10mL, 摇匀。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5nm、 649nm下测定吸光度。
3
(二)植物组织中自由水含量 的测定
(1) 取带密封皮头的干燥注射器于电子天 平上准确称质量:W1。
(2) 用打孔器打取小叶圆片50片(植物材料 的选取同上),装入注射器中,带皮头称质量
为W2。 (3) 用注射器吸入约5mL蔗糖溶液,带上密
封皮头再准确称质量为W3。 (4) 抽拉注射器进行减压处理1小时。
《植物生理》PPT课件
![《植物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9bf42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0.png)
植物营养生长时,根系合成的细胞分裂素运 到叶片,促使叶片蛋白质合成,推迟植株衰老。
植株开花结实时,一方面是根系合成细胞分 裂素数量减少,叶片得不到足够的细胞分裂素; 另一方面是,花和果实内细胞分裂素含量增大, 成为植株代谢旺盛的生长中心,促使叶片的养 料运向果实,这就是叶片缺乏细胞分裂素导致 叶片衰老的原因。
5.3 影响脱落的因素
5.3.1 植物激素的作用
1)生长素—脱落的抑制剂 IAA梯度学说
远基端浓度 > 近基端浓度,抑制脱落 两端浓度差小或不存在,器官脱落 远基端浓度 <近基端浓度,加速脱落
叶片中产生的生长素有抑制叶子脱落 的作用。在生产上施用NAA或2,4-D之 所以使棉花保蕾保铃,就是因为提高了 蕾、铃内生长素的浓度,防止离层的形 成。
3)脱落酸 幼果和幼叶的脱落酸含量低,当接近 脱落时,它的含量最高。ABA促进分解细胞壁的 E的分泌,抑制叶柄内IAA的传导,促进器官脱落。
短日照有利于脱落酸的合成,这正是说明短日 照成为叶片脱落的环境信号的原因。
4)GA:对完整植株延缓器官脱落; 对离体器官反而加速衰老与脱落。
这个理论不能说明下列问题:(1)即使供给已开花 结实植株充分养料,也无法使植株免于衰老;(2) 雌雄异株的大麻和菠菜,在雄株开雄花后,不能结实, 谈不上积集营养体养分,但雄株仍然衰老死亡。
(2)植物激素调节假说
一般认为植物的衰老是由一种或多种激素综 合控制的。
CTK、GA及生长素类延缓衰老,ABA、ETH促 进植物的衰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仪器设备及试剂】
植物样品 高温电炉、显微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坩埚等, 10%硝酸、5%盐酸、5%硫氰化钾等(见实验指导) 各元素的标准溶液
【实验步骤】
植物样品5g放在坩埚(已称重)中,在灰化炉中缓慢 升温至400度,灰化1小时,冷却,称重。
【仪器与用品】
1.仪器 大试管或展层缸,台天平,研钵,量筒,烧杯,漏 斗,软木塞,滤纸,毛细滴管,剪刀,分液漏斗,移液管, 分光计
2.试剂 丙酮,甲醇,醋酸铜,盐酸,氢氧化钾,石英砂, 碳酸钙,无水硫酸钠,四氯化碳,乙醚
3.材料 新鲜植物叶片
【方法与步骤】
一、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1.色素的提取 2.准备纸条(2cm×20cm,将其一端剪去两侧,中间留
【思考题】
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与用质壁分离法测定植 物细胞渗透势都是以外界溶液的浓度算出的溶质势为 根据,它们之间的区别何在?
实验3 印迹法测定气孔开张度
【实验原理】
有些有机溶剂涂在叶片表面,失水很快形成一层 薄膜,上面就印在叶片表面的保卫细胞与气孔的 轮廓。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结合显微测微尺可 测其开张度大小。
根据Lambert-Beer定律,通过代数方法,换算后得公式:
Ca=12.7OD663-2.69OD645(1) Cb=22.9OD645-4.68OD663(2) CT=Ca+Cb=8.02OD663+20.21OD645(3) (3)式中CT为总叶绿素浓度,单位为mg/L。 利用上式,既可以计算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及总叶绿 素的浓度(mg/L) 。
取材1-2克新鲜植物材料洗净包在锡箔纸中,放入液氮或 低温冰箱中将细胞杀死→取出剪碎放入注射器溶冰,用加 压法将胞液挤出,存于Eppendorf管待测→取20微升待测 液于冰点渗透压计的测定管测定→提出探头,擦拭后可继 续下一个样品的测定。
【思考题】
冰点下降法与质壁分离法的原理有何不同?
实验2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小液流法)
实验1 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
【实验原理】
当植物组织细胞内的汁液与其周围的某种溶液处于渗透平衡 状态,细胞压力势为零时,细胞汁液的渗透势就等于该溶液的 渗透势。该溶液的浓度称为等渗浓度。
设计并配制一系列具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通过实验找出使 细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代入公式计算可得植物组织 的渗透势。
取出一部分进行灰分元素的定性分析。详见实验指导 45页
另取一部分称重,放于50ml烧杯中,10%硝酸5ml于电 热板上加热熔解,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其Ca、K、Mg、Fe、Zn、Mo含 量(同时要测定和元素的标准曲线)
观察的现象描述及计算
【思考题】
灰分元素在植物样品中的含量是怎样的? 各灰分元素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什么?
一长约1.5cm,宽约0.5cm的窄条。 ) 3.点样(注意:一次点样不要太多,风干后多点几次,
展层效果会更好 。 ) 4.纸层析(结果:最上端橙黄色为胡萝卜素,其次黄色
为叶黄素,再下面蓝绿色为叶绿素a,最后的黄绿色为 叶绿素b。)
二、 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1.叶绿素的荧光现象 2.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 3.铜代反应 4.黄色素与绿色素的分离 5.观察色素溶液的吸收光谱
2、显色及比色 滤液1ml+5ml葸酮→沸水浴10 min→冷却 → OD 值( 625nm )
3、绘制标准曲线
思考题
1、应用葸酮法测得的糖包括那些类型? 2、你知道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定糖类?
实验10 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原理
吲哚乙酸在吲哚乙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被氧化破坏 失去活性。植物体内吲哚乙酸氧化酶活力的大小,对调节体 吲哚乙酸的水平,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酶活 力的大小可以其破坏吲哚乙酸的速度表示之。吲哚乙酸的含 量可用比色法测定。
【实验原理】
植物组织中的有机氮化物包括蛋白氮和非蛋白氮。非蛋白 氮主要是氨基酸和酰胺,以及少量无机氮化物,是可溶于 三氯乙酸溶液的小分子。 将植物材料与浓硫酸共热,硫酸分解为二氧化硫、水和原 子态氧,并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其中的 氮转变成氨,并进一步生成硫酸铵。为了加速有机物质的 分解,在消化时通常加入多种催化剂,如硫酸铜、硫酸钾 和硒粉等。消化完成后,加入过量NaOH,将NH4+转变成 NH3,通过蒸馏把NH3导入过量的硼酸溶液中,再用标准盐 酸滴定,直到硼酸溶液恢复原来的氢离子浓度。滴定消耗 的标准盐酸摩尔数即为NH3的摩尔数,通过计算,可得出含 氮量。 蛋白质是一类复杂的含氮化合物,每种蛋白质都有其恒定 的含氮量,(约在14%~18%,平均约含氮16%)所以, 可用蛋白氮的量乘以6.25(100/16=6.25),算出蛋白 质的含量。
【实验原理】
根据物理化学溶液理论——拉乌尔冰点下降原理,溶液单位 体积中所溶解的溶质颗粒总数相同,则引起冰点下降的数 值相同。利用冰点渗透压计测定一定的冰点下降值对应的 渗透浓度单位ic,代入公式计算。
【仪器与用品】
新鲜植物材料;
冰点渗透压计、液氮罐、注射器、纱布、吸水纸、Eppendorf 管
【方法与步骤】
仪器与用品
1、实验仪器 72型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 温水浴锅,天平,研钵,试管,移液管, 烧杯
2、实验试剂 磷酸缓冲液,2,4-二氯酚,氯 化锰,吲哚乙酸,吲哚乙酸试剂。
3、实验材料 豆类种子
方法与步骤
1、豆类种子30℃温箱萌发3-4天,选取生长一致 的幼苗,留下胚轴作材料。
2、20株胚轴称重→加磷酸缓冲液5ml+石英砂 → 研磨 →加提取液 →离心20min 粗酶液。
【实验原理】
把等量的植物组织放入一系列具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中, 利用小液流法寻找植物组织放入后浓度不变的蔗糖溶液, 计算出此蔗糖溶液的渗透势即等于所测植物的水势。
【仪器与用品】
菠菜 试管 毛细滴管 移液器 剪刀 镊子 蔗糖 甲烯蓝
【方法与步骤】
配制一系列蔗糖溶液→各放入等量植物组织→加入次 甲基蓝粉,染色→毛细管移取蓝色小液滴,放入未染 色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找出液滴不动的蔗糖溶液→ 计算蔗糖溶液的渗透势=所测植物组织的水势。
【方法与步骤】
色素的提取→测定光密度→计算色素提取液中叶绿素a、 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a + 叶绿素b的浓度→计算每克鲜重 叶片中色素的含量
【仪器与用品】
1.仪器 高级分光光度计,台天平,研钵,漏斗,剪刀, 移液管2.试剂 丙酮,碳酸钙3.材料 植物叶片
【思考题】
1.试比较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的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 有何不同?
【仪器与用品】
洋葱或紫鸭趾草;
显微镜 载玻片 盖玻片 镊子 刀片 蔗糖 移液器
【方法与步骤】
配制各种浓度的蔗糖溶液→剥取洋葱鳞茎(或紫鸭趾 草叶片)表皮→迅速投入各种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低 倍显微镜观察并记录质壁分离的相对程度→确定使细 胞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浓度→计算渗透势
【思考题】
1.测定并计算不同植物组织的渗透势。 2.为什么选用有色素的洋葱鳞茎外表皮实验效果较好?
仪器与用品
1、实验仪器 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分 析天平,烘箱,刻度试管,漏斗,活性 炭,酒精(20%)
2、实验试剂 酒精(20%),葡萄糖标准 液,葸酮试剂
3、实验材料 各种植物叶片、种子、果实
方法与步骤
1、可溶性糖的提取 干材料50mg→10ml刻度离心管(4ml80% 酒精)→水浴40min →离心 →上清液 +10mg活性炭 →脱色(80℃)30 min→定 容至10ml →过滤 →滤液
3 、试管1+氯化锰+二氯酚+IAA+酶液+ 磷酸缓冲液
→30 ℃ 水浴30min 试管2+氯化锰+二氯酚+IAA+磷酸缓冲液
4 、反应液 2ml+4ml吲哚乙酸试剂→ 30℃暗处保温 30min →显色
5 、将反应液于530nm处测定光密度值 6 、 根据读数查出相应的吲哚乙酸残留量 7 、配制从0-35μg/ml的IAA浓度,分别测定OD
【思考题】
1.提取叶绿素时为什么要加入少量碳酸钙,加多了会 出现什么问题? 2.铜在叶绿素中取代镁的作用,有何实用意义?
实验7 叶绿素a、b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叶绿素a的最大吸收峰在663nm,叶绿素b的最大吸收峰在 645nm,吸收曲线彼此又有重叠。根据Lambert-Beer定律, 如果混合液中的两个组分,它们的光谱吸收峰虽然有明 显的差异,但吸收曲线彼此有些重叠,在这种情况下要 分别测定两个组分,可通过代数方法,计算一种组分由 于另一种组分存在时对光密度的影响,最后分别得到两 种组分的含量。
【仪器与用品】
植物叶片
显微镜 显微测微尺 载玻片 盖玻片 牛皮胶(或火 棉胶)
【方法与步骤】
配制牛皮胶溶液→在叶的下表皮涂胶→成膜后取一小 片→镜检→测量
【思考题】
测量不同生境下、不同植物叶片的气孔开张度,比较 后说明原因。
实验4 植物灰分元素的定性鉴定 和定量分析
【实验原理】
植物风干样品在高温灼烧后,剩下灰分 灰分元素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后显现出颜色及结晶
[思考题]
植物营养必须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有哪些
植物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时的表现症状有什么 不同 如何做好植物的缺素实验
实验6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 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实验原理】
叶绿素是一种双羧酸的酯,可与碱发生皂化作用,产生 的盐能溶于水,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 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 可用分光镜检查或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叶绿素在光照 下可产生暗红色的荧光;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 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 叶绿素中的镁可被氢离子取代而生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 加入铜盐后,去镁叶绿素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后者 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用此法制作绿色植物的浸制 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