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
![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8c370b1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1.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战争的一番见解和指挥,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2、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同“遍”,遍及、普遍。
2、古今异义(1)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隔开,不连接。
(4)弗敢加也古义:虚报。
今义:增加。
(5)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3、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克之(所以)(2)从民弗从也(听从)战则请从(跟随)(3)以何以战(凭借)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4、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三、重点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权者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5、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靠的是勇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对方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四、内容理解1、文章主题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指挥作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f0e0a44b73f242326c5f1f.png)
《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左传》2、《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二、语音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公与之乘(chéng)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三、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或允许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如间断、间隔等5、衣食所安安:古义:养生今义:安全、安定6、齐师伐我师:古义:军队今义:师长7、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8、必以情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9、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五、一词多义1、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2、间:又何间焉(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3、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4、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按照)必以信(用)5、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故克之(它,代齐军)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六、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现的成语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辙乱旗靡。
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632c03d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3.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背景1.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时期。
各个国家为了争夺霸权,不断发生战争。
2.齐楚战争:《曹刿论战》中所描写的是齐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战争。
齐国是六国中最北方的一个国家,而楚国是最南方的一个国家。
二、人物1.曹刿:《曹刿论战》的主要人物之一,是齐国的辅弼,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角。
他以智慧和机智著称,在战争中提出了一系列的计策。
2.齐国君主:作为国家统治者的齐国君主,在面对楚国的侵略时,征求曹刿的意见,并决定采纳他的计策。
3.楚军将领:作为敌方将领的楚国将领,他们在战争中展现了他们的勇猛与智谋。
三、情节1.齐楚战争爆发:楚国出兵北上侵略齐国,齐国面临被侵略的危险。
齐国君主征求曹刿的建议。
2.曹刿论战:曹刿以五步之内斩楚将的计策为例,向齐国君主论述了如何在战争中取胜的策略。
他提到了“顺势而为”、“诱敌深入”,以及“火攻”的计策。
3.齐国应战:齐国君主采纳了曹刿的计策,并命令齐军实施。
齐军在曹刿的指挥下,采用了火攻等计策,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
4.楚国溃败:楚国军队被齐军击败,楚国将领大败而逃,曹刿的智谋得到了验证。
四、主题和意义1.智谋与智慧的重要性:《曹刿论战》强调了智谋和智慧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曹刿的智谋和计策帮助齐国取得了胜利,他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2.顺势而为的思想:曹刿在文章中强调了“顺势而为”的思想,即根据战争形势和对手的实力,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行动。
这种思想对战争决策至关重要。
3.威信和道义的重要性:曹刿在文章中提到了“立战之威信,行备之博听”和“恃信而行者也”等观点。
这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树立威信、讲道义,这对于增加军队士气、争取民众的支持都有重要意义。
《曹刿论战》虽然是一篇古代散文,但是它所揭示的智慧和策略对于现实生活仍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在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中,智慧和策略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也需要顺势而为,根据时势和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和行动。
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e6af97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9.png)
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曹刿论战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有趣的古代故事之旅》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唠唠《曹刿论战》这篇文言文的知识点,那可真是一次充满趣味的古代故事之旅啊。
先说说这曹刿,这家伙可不是一般人。
你瞧他,关心国家大事,一听说要打仗,蹭地就跑出来,要给鲁庄公出主意。
这就好比现在有人听说国家要搞个大项目,立马自告奋勇去当顾问一样。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是不是特耳熟?曹刿这话可太逗了,直接就说当官的没脑子,不会长远打算。
那感觉就像咱平时吐槽那些不靠谱的领导一样。
然后战场上,齐军击鼓,人家鲁庄公就想打,曹刿说别急别急,等会儿。
等齐军又击鼓了,鲁庄公又想打,曹刿还是说等会儿。
最后齐军第三次击鼓了,曹刿说,行了,咱打吧。
嘿!居然还打赢了。
你说神奇不神奇?这就好比打游戏,你得等对方技能放完了,CD 时间再去打他,才能赢嘛。
还有那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简直就是经典名句啊。
这多形象呀,咱做啥事不都这样嘛,一开始劲头足,再然后就有点不行了,第三次就彻底没劲儿了。
这句话放现在也超实用,提醒咱们做事要一股脑儿地冲,别拖拖拉拉。
说到字词方面呢,里面的“鄙”“弗”“辙”这些字可要记好啦。
“鄙”就是粗俗、浅陋的意思,你可以想象一个粗俗大汉在那里瞎嚷嚷;“弗”呢,就是“不”的意思,简单好记;“辙”就是车轮印子,就像路上的那些痕迹一样。
理解文意也很重要呀!你得知道整篇文章说了个啥事儿,曹刿和鲁庄公咋互动的,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透彻。
就像咱看个故事,不搞清楚情节怎么行呢。
学习《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就像在古代的战场上闯荡一样,有趣又有挑战性。
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只要咱用心去理解,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以后再提到曹刿论战,咱就能想起那些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啦。
所以啊,大家可别觉得文言文枯燥,里面好玩的东西多着呢!让我们在这充满智慧的古代知识海洋里愉快地遨游吧!。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归纳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a52622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24.png)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归纳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二、注释(1)伐:攻打(2)间(jiàn):参与。
(3)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4)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凭,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这里是“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帛,丝织品。
(9)加:虚报。
(10)信:实情。
(11)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为人所信服。
(12)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3)狱:案件。
(14)察:明察(15)情:实情。
(1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7)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追赶。
(22)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此指车前的横木(24)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25)盈:满,充满。
这里指士气旺盛。
(26)测:估计,预料。
(27)靡(mǐ):倒下。
(28)虽:即使。
(2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30)遂:于是,就。
(31)败绩:大败(32)属:类三、课文理解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ddb9b7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f.png)
九年级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曹刿论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该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描述了战国时期魏国宰相曹刿与齐国相国晏婴之间的一次论战。
这场论战以曹刿的聪明智慧得胜,故事中涉及到了许多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历史背景曹刿论战发生在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国家纷争不断,割据混战的时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个诸侯国之间会进行外交较量,采用论战的方式解决矛盾。
二、论战背景曹刿论战的背景是魏国和齐国之间的争端。
齐国相国晏婴以骄兵之势要挟魏国,魏国宰相曹刿则以“少安毋躁,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智慧来制止晏婴的嚣张态势,从而引发了这次著名的论战。
三、智慧言辞的运用曹刿在论战中运用了许多智慧的言辞,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是“少安毋躁”,这是曹刿的总纲。
在面对晏婴的威胁时,他告诫魏国王室要保持冷静,不要因祸福而改变初衷。
另外,曹刿还说:“胜败兵家常事,再大的胜仗也只是换来暂时的平安,对国家来说,并没有太大意义。
”这个观点表明了曹刿对战争的深刻认知,他认为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四、历史名句与哲理理解曹刿在论战中陈述了很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其中最出名的一句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争执之事”。
这句话表明了曹刿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高尚的品质令人钦佩。
五、曹刿的胜利与晏婴的失败在曹刿的智慧引导下,他通过巧妙的言辞控制了局面,避免了魏国陷入齐国的陷阱。
晏婴则因为自信和骄傲而陷入了被动局面,最终失败。
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训,不要过于自负和骄傲,要保持谦虚和冷静,才能在较量中取得优势。
六、曹刿论战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曹刿论战虽然发生在战国时期,但其中的智慧和思维方式对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对策略也有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争论,而曹刿论战所表现出的冷静、理智、智慧等品质也同样适用于我们。
学习曹刿论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还可以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和睿智。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388822cb84ae45c3b358ce7.png)
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曹刿论战》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重点字词解释师:军队。
伐(fá):讨伐,攻打。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见:觐见。
何以战:即“以何战”,宾语前置。
凭什么作战。
以:介词,用,凭,靠。
安:养。
弗,不。
专,独自专有。
对:应答。
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徧:通“遍”遍及、普及。
牺牲:用来祭祀的猪、牛、羊等。
玉帛,玉器和丝织品。
加: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
信,信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
孚,为人所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情:(以)实情判断。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属,一类事。
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战则请从:(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之,凑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败绩: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轼:此指车前的横木。
逐:追赶、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克,战胜,攻下。
故:原因,缘故。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无实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鼓,击鼓。
再:第二次。
竭:(士气)枯竭。
测:估计,推测。
伏:埋伏。
靡(mǐ):倒下。
盈:充满。
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三.古今异义1.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3.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4.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5.<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7.<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11.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四.一词多义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2.从:听(民弗从) 跟随(战则请从)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4.以:凭借(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5.请:请求(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7.安:养(衣食所安) 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8.加:戴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五.通假字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85151d3ba1aa8114531d961.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 文学知识:1. 左丘明。
2. 选自:«左传»。
«左传»,我国现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
表达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依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叫«左氏春秋»。
二、留意以下的注音: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三、重点词语解释:1、既克,公问其故 (克:打败)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参与)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可以:可仰仗)4、肉食者鄙 (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5、望其旗靡 (靡:倒下)6、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逐)7、弗敢专也 (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8、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信服)四、重点语句翻译: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举动)的,担忧他们会设下潜伏。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誉,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3、可以一战。
战那么请从。
*可仰仗(这个条件)打一仗。
(假设)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逐一明察,也一定依据实情慎重处置。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恩小惠惠普及百姓,百姓不会遵从您的。
8、彼竭我盈,故克之。
*敌方的士气曾经消逝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可以打败他们。
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41afc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4.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整理曹刿论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智囊团之一,他的智谋和辩才使他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曹刿的论战知识点进行整理,以了解他的战术与智谋如何影响战争的结果。
一、策划战略曹刿在策划战略时,首先会对敌方进行全面的情报收集和分析。
这包括敌方的人数、武器装备、士气等方面的情况。
然后,他会分析敌方的弱点和优势,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战术。
曹刿擅长运用兵法,善于运用阵法、火攻等手段来摧毁敌军。
二、伪装和误导在战争中,曹刿懂得使用伪装和误导的技巧来迷惑敌军。
他经常隐藏实力,让敌人低估自己的实力。
同时,曹刿也经常利用敌人的骄傲和自负,诱使其陷入士气低落的境地。
他还懂得在战场上运用诱敌深入的战术,以便给敌军以重击。
三、灵活机动曹刿认为在战场上灵活机动是非常重要的。
他主张依托地形,选择有利位置进行战斗,并充分利用地形来进行掩护和伏击。
他擅长运用迅速的行军速度和灵活的作战方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打击敌军。
四、善于用兵曹刿在战争中善于用兵,他将兵员和武器装备合理地分配在战场上的不同位置,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他善于利用各种兵种的特点来配合作战,如步兵的稳定和持久性,骑兵的机动性和速度等。
曹刿还懂得利用空袭、地雷等特殊手段来削弱敌军的战斗力。
五、智谋辩才曹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智谋家和辩才家。
他擅长于用智谋来解决战争中的难题和危机。
他善于用辩才来说服他人,使人们对他的想法和建议产生认同和支持。
他的智谋和辩才能力常常能够使战局发生逆转。
六、善于调动民众力量曹刿认为在战争中善于调动民众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他深知民众的力量是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
因此,他善于调动民众参与战争,鼓舞士气,提高人民对抗敌人的积极性。
总结:曹刿论战的知识点包括策划战略、伪装和误导、灵活机动、善于用兵、智谋辩才、善于调动民众力量等。
他的智谋和辩才能力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善于运用各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来应对敌人的挑战。
通过对曹刿论战的知识点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智谋和战术对战争结果的影响。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68d3d9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e.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论战》是战国时期齐国人曹刿所撰写的一篇著名辩论文,论述了战争的原因、胜败的因素以及治国策略等问题。
以下是对《论战》的知识点归纳:一、战争是国家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之一:1.曹刿论战的触发点是战争,他以战争为背景论述了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战争是国家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一种方式,属于政治、经济等问题无法解决时采取的手段。
二、战争的决定因素:1.知己知彼:曹刿主张了解自己和敌人的优劣势,制定针对性的战略。
只有了解自己和敌人,才能在战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获得胜利。
2.兵力优势:曹刿认为战争胜败除了将领的才智外,还取决于双方兵力的优劣。
兵力优势是制胜的主要因素之一,广泛吸纳兵员,增强战斗力,是战争胜利的保障。
三、治国策略:1.善用人才:曹刿认为政治家应该善于运用人才,善于发现、培养和利用各方面的人才,以其才华、个性和能力为国家所用。
2.重视农业:曹刿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基,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只有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收入分配制度:曹刿主张按照人的才干和贡献来确定收入分配,使社会资源更合理地分配,激励人民进取,发挥其积极性。
四、战争胜败的因素:1.领导者的才智:曹刿认为战争的胜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智慧和决策。
正确的军事决策能够确保战争的胜利,而错误的决策则可能导致失败。
2.军队的纪律:曹刿强调军队的纪律和内部的组织,只有军队纪律严明、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3.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曹刿指出突发事件在战争中是不可避免的,能够灵活应对这些突发事件,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归纳《论战》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曹刿对战争胜败的看法,他认为在决定胜负的因素中,个人智慧、领导能力和战略思维非常重要,同时也强调了对兵力的重视、善用人才、重视农业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治国策略。
这对我们理解战争和治理国家都有着重要的启发。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
![《曹刿论战》考点知识点梳理打印版+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daf0f70c22590103029d0b.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课文选自。
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书。
经典之一,叙述春秋时期各国的重要史实,相传是鲁国史官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又称《》《》。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
二、字音字形曹刿()又何间()焉弗()小信未孚()玉帛()下视其辙()登轼()败绩()遂()逐()齐师旗靡()三、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齐师.伐我师: 。
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 。
3.肉食者鄙.鄙: 。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 。
专: 。
5.对.曰对: 。
6.小惠未徧.遍: 。
7.虽不能察.察: 。
8.必以情.情: 。
9.忠.之属.也忠: 。
属: 。
10.战则请从.从: 。
11.齐师败绩..败绩: 。
12.公将驰.之驰: 。
13.既.克既: 。
14.一鼓作.气作: 。
15.彼竭.我盈.竭: 。
盈: 。
16.难测.也测: 。
17.惧有伏.焉伏: 。
18.望其旗靡.靡: 。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同,。
(三)古今异义1.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2.牺牲..玉帛古义: 今义:3.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4.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5.再.而衰古义: 今义:6.必以信.古义: 今义:7.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
2.公将鼓.之鼓:。
3.小信未孚.孚:。
4.忠.之属也忠:。
5.下.视其辙下:。
(五)一词多义1.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故:①故克之()②公问其故()3.从:①战则请从()②民弗从也()4.请:①曹刿请见()②战则请从()5.信:必以信()②小信未孚()(六)虚词归纳1.其:其乡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可以一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之:小大之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与之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肉食者谋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将鼓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梳理记忆知识点
![《曹刿论战》梳理记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44e4d35022aaea988f0f06.png)
《曹刿论战》梳理记忆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书名原为《左氏春秋》,后人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二、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三、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
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4、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6、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7、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8、可以一战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四、一词多义1、师:遂逐齐师:军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2、属:忠之属也:一类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嘱咐。
3、信必以信:实情小信未孚:信用4、何何以战:什么又何间焉:为什么,何必5、以何以战: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情:根据6、之肉食者谋之(迎战齐军这件事)公与之乘(他,代曹刿)小大之狱(的)公将鼓之(助词,补充音节,无义)登轼而望之(代齐军撤退的情况)故克之(他们,指齐师)忠之属也(这)故逐之(他们,指齐师)7、其公问其故 (其中) 吾视其辙乱 (他们,代齐师) 其乡人曰 ( 他的,代曹刿) 下视其辙(他们,代齐师)8、伐:齐师伐我:攻打伐竹取道:砍伐9、安:衣食所安:养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里10、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彼竭我盈,故克之:所以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1、夫:夫战,勇气也:发语词予观夫巴陵胜状:那其夫呓语:丈夫12、从:民弗从:听从战则请从:跟从13、再:再拜:两次再而衰:第二次14、焉:惧有伏焉:兼词,在那里夫子何命焉为:“焉”和“为”合用,表疑问语气. 又何间焉:疑问语气词15、请:战则请从:请允许我曹刿请见:请求16、加:弗敢加也:虚报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17、于:战于长勺: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从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五、词类活用①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②神弗福也:名作动,赐福,保佑六、相关成语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f5cc7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f.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一. 读音刿(guì)孚(f 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 bó)鄙( bǐ)又何间( ji àn)焉小惠未徧( bi àn)弗( f ú)敢专也二. 通假字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布、广泛三. 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牢狱2、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伐:古义:征伐,攻打今义:砍伐4、又何间焉间:古义:参加今义:中间,分开,不连结,空间,时间5、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眼光短浅今义:小看,看不起6、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添7、虽不可以察虽:古义:即便今义:固然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10、忠之属也忠:古义:全力做好安分的事今义:忠诚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鼓(进军)五、一词多义1、间: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②搬弄是非()亲近无间()2、师:①遂逐齐师()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属:①忠之属也()②属予作文以记之()4、牺牲:牺牲玉帛()为国牺牲()5、故:故克之(所以,所以)公问其故(缘由,原由)6、请:曹刿请见(恳求)战则请从(请让我)7、从:战则请从(跟从)民弗从也(遵从,遵从您的命令拼命作战)8、以:何以战(凭,靠,依靠)必以分人(把)9、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构造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六、要点词语解说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加3、忠之属也。
能够一战能够:可依靠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眼光浅短5、望其旗靡靡:倒下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7、弗敢专也专:单独享有,单独专有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服气,服气七、特别句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
曹刿论战必备知识点精修订
![曹刿论战必备知识点精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01f65ecf02768e9950e738b2.png)
曹刿论战必备知识点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之一。
是记录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旧时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战国时人所编。
二、知识点总结1.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徧”通“遍”,遍及。
2.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福,名作动,赐福②公将鼓之:鼓,名作动,击鼓进军3.古今异义①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②小大之狱狱,案件③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④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4.多义词⑴以①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②把必以分人(以头抢地耳《唐雎》)③按照:必以信/必以情⑵之①代词,这件事:肉食者谋之②代词,他:公与之乘③助词,的:小大之狱④▲补充音节,不译:公将鼓之(/怅恨久之/卒之为众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处处志之)⑶其①他们的: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中的:公问其故⑷加①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②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③给予:大王加惠④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⑤更加: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⑸间①参与:又何间焉②暗地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④偶然,间或: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⑤间隔、间断:遂与外人间隔⑹▲再①第二次:再而衰②两次: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⑺伐①讨伐,攻打:齐师伐我②砍伐:伐竹取道⑻乘①乘坐:公与之乘②辆:车六七百乘⑼安①养:衣食所安②怎么:安能辨我是雄雌⑽故①原因:公问其故②所以,因此:彼竭我盈,故克之5.其它重点字词(掌握课下注释,如:)必以信.(实情)小信(信用)未孚.(为人所信服)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望其旗靡.(倒下)6.文言句式⑴宾语前置句:何以战⑵省略句: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必以(之)分人⑶判断句:忠之属也⑷状语后置句:战于长勺7.翻译下列句子。
秀《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
![秀《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fbdd3d2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e.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曹刿论战》选自《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2.《曹刿论战》一文通过人物对话,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及运用正确地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
二、重点句子翻译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用来祭祀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按照实情(禀报给神灵)。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明察,一定用诚心来判断。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职分之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国军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三、内容理解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交战的两个国家和战争的性质(齐对鲁的侵略战争)。
2、简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②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为下文做铺垫4、曹刿形象:爱国、有责任感、敢于进言——“请见”从容镇定、机智谨慎——两个“未可”、“可矣”军事才能卓越——善于把握战机、善于详察敌情有远见卓识——懂得取信于民是取胜的先决条件5、曹刿远谋的两个表现: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6、鲁庄公形象A目光短浅,未能远谋、急躁冒进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无能,战前无战略思想,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
军事上无能,战时不能详察敌情,贸然进攻、追击,胜利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B礼贤下士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拒绝接见,打仗时能与曹刿同乘一辆战车;C善于纳谏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提出的应战条件两条都被否定也不气恼。
D尽职尽责详细了解大小的案件,为百姓排忧解难。
E他不耻下问,虚心求真战后虚心请教致胜之道。
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
![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f35442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9.png)
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语文曹刿论战知识点文言文象征着语文之精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
![曹刿论战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d56f2f7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d.png)
曹刿论战,又称曹刿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法之一,记载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
曹刿论战主要通过曹刿和孙武之间的对话,探讨了兵法、智谋、军事战略等方面的问题,被誉为中国古代兵法中的经典之一。
下面是对曹刿论战的一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曹刿论战的背景曹刿论战的背景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分裂成七雄之时,战争频繁,各国争夺领土和资源。
在这个背景下,曹刿作为赵国的将领,面临着强大的敌对国家秦国的威胁,急需制定有效的战略和战术。
二、曹刿论战的基本情节曹刿论战的基本情节是曹刿和孙武之间的对话。
曹刿是赵国的将领,孙武则是赵国的军师,二人在一次战略会议上讨论如何应对秦国的入侵。
曹刿先表达了他的顾虑和担忧,认为赵国面临秦国的强大实力,应该采取谨慎和保守的策略,避免与秦国正面交战。
而孙武则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战略思路,他通过引用兵法原则,提出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略,认为只有出奇制胜,采取秘密袭击的方式,才能战胜强敌。
最终,曹刿接受了孙武的建议,并采取了出奇制胜的战略,成功击败了秦军。
三、曹刿论战的主要观点兵法原则:孙武通过引用兵法原则,强调了在战争中需要充分运用战略和战术,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他提出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略,强调了在敌人不备的时候出其不意地攻击,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出奇制胜:孙武认为只有通过出奇制胜的方式,才能在强敌面前获得胜利。
他认为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避免与其正面交战,而是要选择攻击敌人的弱点和不备之处,通过出奇不意的战术来取得胜利。
这一观点强调了战争中的灵活性和战略性,对于战争中的军事智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谨慎保守:曹刿在曹刿论战中提出了谨慎和保守的战略思路。
他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秦国,赵国应该谨慎行事,避免与秦国正面交战,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一观点强调了战争中的实际情况和风险管理,对于在战争中保持冷静和明智决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合理运用兵力:曹刿在曹刿论战中强调了合理运用兵力的重要性。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eed6e4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c.png)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论战》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战国策》中的一篇篇目,由战国时期齐国名士曹刿所著。
该文以战争为背景,探讨了智慧、智谋、辩论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曹刿论战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1.高明的战略思维:曹刿在《论战》中展现了出色的战略思维。
他通过深入分析敌我双方实力对比、战场地势等因素,提出了“设奇计、用智谋、蓄争气”的作战思路,为齐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2.战争的目的与方式:曹刿在论战中指出,“计不取乎近,全不取乎远,则兵法矣。
”这句话强调了在战争中,目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不能被一时的小利益所迷惑。
他还提出了“妄说大国之兵”,强调了在战争中要正确评估敌我双方的力量差距,不要轻敌。
3.深刻的心理战术:曹刿在《论战》中使用了多种心理战术,例如逞强法、暗示法、偷梁换柱法等,通过战略巧妙和言辞的安排,达到破坏敌军士气、扰乱敌方指挥等目的。
4.辩证思维:曹刿具备辩证思维能力,他能够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去思考问题,并能够在矛盾中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辩论中,他不仅仅注意到对方的错误观点,还能够深入分析其错误观点的起因和影响,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5.语言表达能力:曹刿在《论战》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类比、夸张、对比等,使得论述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打动读者。
同时,他善于运用辞章细密,以语言的艺术力量来推动逻辑和思维的发展。
6.人物塑造技巧:在《论战》中,曹刿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充分展现了其个性和特点。
他善于运用对比和细节描写,塑造出个性鲜明、形象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7.社会思想和伦理观点:曹刿在《论战》中也展现了一些社会思想和伦理观点。
例如,他强调了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应该以国家的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的利益。
他还强调了以德治国,反对以强凌弱,以权谋私的观点。
以上是对《论战》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的梳理,其中包括战略思维、战争目的与方式、心理战术、辩证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人物塑造技巧和社会思想与伦理观点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知识点归纳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内容主题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
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与鲁庄王的愚昧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
形容军队溃败——《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
古今异义
1.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2.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3.弗敢<加>也 (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4。
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5.<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 )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7.<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8.<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9..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10.<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属>也 (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13.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14.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5.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16.<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从:听(民弗从)
跟随(战则请从)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
5.请:请求(曹刿请见)
请允许我(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安:养 (衣食所安)
怎么 (安求其能千里也)
8.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夸(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通假字
1.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
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编辑本段特殊句式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倒装句
1、宾语前置:
何以战“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2、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在长勺交战。
编辑本段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
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
在。
编辑本段研讨与练习
一、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路、层次,以利背诵。
)
参考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3、彼竭我盈。
4、分两层。
第一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战后论述战争原理详写,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情形一概不提,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形象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理过去接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四、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
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从文中出现的成语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读音】yī gǔ zuò qì
【释义】
“鼓”,敲战鼓;“作”振作;一,“第一次”。
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
含有鼓励的意思。
编辑本段人物分析
【曹刿】曹刿是一个有爱国之心而且具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有着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洞察力的人。
【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他急切求成,胜利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说明他对军事的无知。
但在曹刿的启发下,他有所感悟,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而且他能听从曹刿的建议、批评,是一个从谏如流、重视人才的国君,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鲁庄公评价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曹刿评价
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