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分析题*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材料分析题*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终身学习、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爱岗敬业)材料阅读分析题*基本能力模块

一、教育观(提个创两全)

1、核心: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观

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内涵:

①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目标:

①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②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③造就平等的公民。

④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⑤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4、基本要求:

①面向全体。

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①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②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③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生观(两独一发)

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一)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基本内容:

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②“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涵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①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②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顺序行: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

不平衡性: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③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成才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