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的记忆原理哦(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脑的记忆原理
我们的大脑模式或思维结构是按一定的有序程度组织的。
这种有序性就是我们思想中的规则。
我们的大脑是靠这些规则(因果关系)理解和解释事物的。
如果事物结构的有序性与我们大脑的思维结构不兼容,我们就无法理解或暂时不能理解它们,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来自感官的。
由此推断人工思想机器的思维结构必须与我们大脑的组织结构在模式上兼容。
当我们紧张不安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的大脑没有处于良好的有序状态。
我们的行为正是我们的大脑为自己工作的结果,即大脑正在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或变得更加有序,最终是通过行为显现的。
计算机或控制系统都有硬件和软件,就像光具有波粒二重性。
软件就像头脑,它控制“身体”的行为,但是它的功能并不一定是有智慧的。
软件是系统的组织结构。
与电脑运行软件不同,思维不仅是在运行软件而且是在进行自身结构重组,使其更加有序。
在人的神经网络系统中,大脑产生意识。
意识是大脑记忆某些自身活动的结果。
意识内容总是尽可能转向无意识,即从模糊到有序。
意识通过注意和集中只是处理问题的模糊部分,而无意识则是过滤信息和支配多任务,准确地对平常来自环境和身体内部的信号或刺激作出反应。
大脑可以回忆无意识区的记忆,但是处理记忆则是在意识区进行思维。
电脑程序完全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完全有序的。
无意识永远不会接受来自意识的模糊内容。
我们能够感受两种现象,自然(非生命)和生活。
一般讲我们可以预期自然现象和发现自然规律,但是我们不能找出普遍的动物生活现象的规律,也不能精确预测动物的行为。
生命(动物)具有意志。
查看人工神经网络演示
世界上所有生命包括植物在最初阶段都只有无意识。
无意识的作用一是完全有序的,支配生命自身的行为,对外界和内部刺激作出准确的反应以适应环境和为了生存;二是完全无序的,由自然来选择。
无意识不能处理模糊问题。
当生命进化到一定程度,它们开始以简单的记忆方式记录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并形成经验,这样就产生了意识。
生命初期的意识没有自觉性。
当生命能够以信息的方式记忆它正在做什么,它就有了自我意识。
意识是主体对模糊信息刺激反应过程的记忆结果,可以说大脑也是这种记忆的产物。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点,意识就简单地成为记忆问题了。
由于无意识,记忆并不记录所有的大脑活动。
要是电脑能够伴随自发地记录自己的工作过程,就能够有自我意识。
讨论意识而不涉及无意识是不恰当的,因为无意识是意识的深厚基础。
我们的记忆都在无意识之中。
无意识的作用是过滤输入的信息、组织关联记忆或经验以及完成多任务等。
而潜意识是心理学词汇,通常用来解释人的思维和行为的驱动。
无意识并不是大脑空空,只要没有脑死亡它就会永远不停地工作。
人脑的智能活动是意识和无意识的混合工作。
没有无意识就没有智能。
讨论大脑思维可分为不同层次,即从最表面的行为表象和情感到基本粒子的状态、运动和相互作用。
不论我们所指的数字、模拟、图像、情感、价值观、
量子是什么意思,如果在一个讨论中跨越不同的层次,就会经常引起误解和混乱。
作为人工智能主体的神经网络必须包括“大脑”和“身体”。
所谓大脑就是这个系统的意识区和无意识结构或程序。
意识区处理模糊问题,它包括处理记忆和编程功能;无意识程序处理精确问题,包括过滤信息、多任务功能和储存记忆。
所谓身体包括感官和行为执行机构。
智能系统内部成员是靠神经系统联系的。
这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不得存在任何信息传递界面。
电脑部件之间的信息传递是有界面的,所以仅从这一点上讲电脑不可能是个智能主体。
任何人造系统必然存在一个界面,在这个界面上人和人工物的交互方式是兼容的。
如果制造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系统,就应该在它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人工物之间存在一个界面。
另外,设计这种系统必须让我们提前知道它如何产生意识,而意识又是我们设计目标的一种附带现象。
它又是在这个系统被制造完成之后才能显现的。
我们设计制造东西是靠我们头脑中现有的规则和逻辑,因此我们对人造物自身的功能和发展过程是能够预期的。
我们无法设计一种我们不能理解和预期它的功能的机器。
因此我们只好模拟大脑功能,这又让我们面对界面的难题,于是我们开始转向量子理论,但是我们不能肯定我们大脑的工作机理是否是量子化的。
人类大脑内在数十亿个神经细胞,它们相互之间通过神经突触相互影响,形成极其复杂的相互联系。
记忆就是脑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呼叫作用,其中有些相互呼叫作用所维持时间是短暂的,有些是持久的,而还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
当一个脑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它的突触就会发生增生或感应阈下降,经常受到刺激而反复兴奋的脑神经细胞,它的突触会比其它较少受到刺激和兴奋的脑细胞具有更强的信号发放和信号接受能力。
当两个相互间有突触邻接的神经细胞同时受到刺激而同时发生兴奋时,两个神经细胞的突触就会同时发生增生,以至它们之间邻接的突触对的相互作用得到增强,当这种同步刺激反复多次后,两个细胞的邻接突触对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阈值),则它们之间就会发生兴奋的传播现象,就是当其中任何一个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都会引起另一个细胞发生兴奋而,从而形成细胞之间的相互呼应联系,这就是即记忆联系
记忆的生理本质:
人类大脑内在上千亿个神经细胞,它们相互之间通过神经突触相互影响,形成极其复杂的相互联系。
记忆就是脑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呼叫作用,其中有些相互呼叫作用所维持时间是短暂的,有些是持久的,而还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
记忆的形成原理:
当一个脑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它的突触就会发生增生或感应阈下降,经常受到刺激而反复兴奋的脑神经细胞,它的突触会比其它较少受到
刺激和兴奋的脑细胞具有更强的信号发放和信号接受能力。
当两个相互间有突触邻接的神经细胞同时受到刺激而同时发生兴奋时,两个神经细胞的突触就会同时发生增生,以至它们之间邻接的突触对的相互作用得到增强,当这种同步刺激反复多次后,两个细胞的邻接突触对的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的强度(达到或超过一定的阈值),则它们之间就会发生兴奋的传播现象,就是当其中任何一个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都会引起另一个细胞发生兴奋而,从而形成细胞之间的相互呼应联系,这就是即记忆联系。
短期记忆脑细胞在受到反复刺激时,并不发生突触增生,而是发生突触感应阈下降,这种下降时短暂的,所以不能维持太长时间;而惰性记忆细胞则以突触增生为记忆基础,因而维持记忆的时间较长。
脑神经元的交互作用:
神经细胞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形式:
单纯激发:一个细胞兴奋,激发相接的另一细胞兴奋。
单纯抑制:一个细胞兴奋,提高相接的另一细胞的感受阈。
正反馈:一个细胞兴奋,激发相接的另一细胞兴奋,后者反过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前者的兴奋阈,或回输信号给前者的感受突触。
负反馈:一个细胞兴奋,激发相接的另一细胞兴奋,后者反过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前者的兴奋阈,使前者兴奋度下降。
(多由三个以上细胞构成负反馈回路)
由于细胞的交互作用,记忆会受到情绪、奖励、惩罚等的影响。
脑细胞的记忆分工:
人脑内存在多种不同活性的神经细胞,分别负责短期、中期、长期记忆。
1、活泼细胞负责短期记忆,数量较少,决定人的短期反应能力。
这种细胞在受到神经信号刺激时,会短暂地出现感应阈下降的现象,但其突触一般不会发生增生,而且感应阈下降只能维持数秒至数分钟,然后就会回复到正常水平。
2、中性细胞负责中期记忆,数量居中,决定人的学习适应能力。
这种细胞在受到适量的神经信号刺激时,就会发生突触增生,但这种突触增生较缓慢,需要多次刺激才能形成显著的改变,而且增生状态只能维持数天至数周,较容易发生退化。
3、惰性细胞负责长期记忆,数量较多,决定人的知识积累能力。
这种细胞在受到大量反复的神经信号刺激时,才会发生突触增生,这种突触增生极缓慢,需要很多次反复刺激才能形成显著的改变,但增生状态能维持数月至数十年,不易退化。
以上三种细胞的区分是相对的,脑细胞的活性分布并没有明确的界线,相
对而言是连续分布的,例如活泼细胞的活性也不是都一样的,有些活泼细胞的突触变化周其只有几秒种,而有些则达到几分种。
"记住"的本质:
记住= 可回忆= 细胞联系路径的通畅= (细胞间的联系强度> = 有效阈)= 细胞间显性联系。
现在记住=神经细胞间现时存在显性联系# 以后永远保持显性联系(永久记住)。
为什么要反复学习才能记住:
神经细胞并不会对所有接受到的刺激作出反应,只有当刺激的强度超过神经细胞的感应阈时才会激发神经细胞作出反应,通常少量的信号刺激,只能使活性细胞的感应阈下降一点,而不能使中性或惰性细胞的突触增生,因而难以保持较长的时间。
要形成有效持久的记忆,必须通过反复的学习刺激,直至相应的惰性脑细胞发生充分的突触增生而形成有效的相互呼叫作用。
为什么有时能回忆有时不能:
当刺激强度接近神经细胞的感应阈时,有时能够激发神经细胞,但有时则不能激发,这是因为神经细胞的感应阈具有不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忽高忽低)。
为什么有时能回忆起很多年前的细节:
大脑内存在数以天文数字计算的隐性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人的潜意识,隐性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显性联系,那就是当神经细胞的敏感性提高(有效作用阈降低)时,所以有时人们会能够忽然想起几十年前的陈年小事的细节。
为什么情绪不好时记忆力差:
记忆形成过程中的奖励能够降低细胞的感受阈从而提高记忆效率相反,记忆形成过程中的惩罚或不愉快感受则会提高细胞的感应阈从而降低记忆效率,甚至不能形成有效的记忆。
所以记忆时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反之,心神不宁或身体不适时记忆力差。
遗忘的生理本质:
遗忘就是曾经建立的脑细胞相互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联系作用减弱直到其相互作用强度低于记忆阈值。
对短期记忆而言,就是活性脑细胞的感应阈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变得不敏感;对长期记忆而言,就是惰性脑细胞的突触因为长期得不到必要的刺激而退化萎缩。
为什么会遗忘:
脑细胞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当反复受到刺激时会发生突触增生,当长期得不到刺激时则会发生突触退化。
所以已经建立的联系还要不时进行反复的刺激,才能保持相互作用强度超过记忆阈值,才能保持有效的相互作用联系,否则会退化失效。
人为什么要遗忘:
尽管人脑的记忆容量很大(达到数十亿个比特),但毕竞是有限的,比起人类一生中所接受到的信息,人脑的记忆容量就更是难以尽数收纳。
假如有一个人过目不忘、历事不遗,那么用不了三天,这个人的脑子里就会很快塞满各种无关紧要的信息,例如每一次排小便大便的情境、吃每一粒饭时的感受、每一步走过的位置等等,其实这些信息只有在其发生后很短的时间内才有用,过后则成为无用的信息,这些过时无用信息多了,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大脑记忆容量,而且大大妨碍了有用信息的检索,因为每次回忆一个有用的信息,都要想起无穷无尽的枝节小事和过时迁境,如此将不胜其烦而无法过正常生活,甚至无力维持基本的生存,假如世界上出现一个过目不忘的人,那么这个人会很快死掉(历事不遗,天诛地灭)。
因此,遗忘是人类经过数万年的生存竞争,而获得的一种适应环境和自我保护的本领,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种更有效地使用大脑资源的宝贵本领。
记忆衰减的近似数学模型:
1)主公式:M(%)=100*(N1*N2)/(T^0.5)
2)各变量解释:
M=记忆信息残留率(%)
T=时间(短期记忆的时间单位是分中期记忆的单位是日长期记忆的单位是年) N1=记忆强度(=参与记忆的脑细胞个数* 关联突触个数)。
N2=记忆深度(=参与记忆的惰性度总和:短期记忆细胞的惰性度<=1,1<中性细胞<=10,10<惰性细胞的惰性度<=100)。
3)公式说明:
当M 大于或等于作用阈时,记忆有效
当M 小于作用阈时,记忆无效
记忆有效作用阈会受到情绪、健康、营养等的影响,复习就是当记忆仍未失效时进行路径的开通扩阔。
由上列公式可见,当记忆深度低时,记忆的衰减速度很快。
古希腊快速记忆秀
其实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时代就可见有关记忆的文献,记录着关于当时的人不需要用纸笔做记录,就可以侃侃而谈或者演讲或者辩论。
目前中外有关“快速记忆”最早记载的“男主角”是古希腊诗人西孟尼提斯(Simonides),他因为唱作俱佳常被邀请到希腊各城邦演讲。
有一次西孟尼提斯应邀到一场宴会演讲,说到一半突然有人找,他只好离席出去瞧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就在西孟尼提斯出去不久之后,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垮了宴会场所的屋顶,里面的宾客不但全都被压死,而且面目全非认不出身份。
当然,当时还没有发达的辨识医学,不能用牙齿、毛发、DNA 等确认死者的身份,让死者可以入土为安,还真叫死者的亲属们发愁。
幸好大难不死的西孟尼提斯的记忆表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原来为了演讲时和听众产生良好的互动,他用了特别的定位记忆法(location system)来记住宾客的名字和其所坐的位置,解决了死者亲友的难题,展现了快速记忆的惊人能力。
记忆的真相
传统认为,记忆力等于是头脑存取资料的过程,对学习、思考,以及记忆而言扮演着核心角色。
其实,我更愿意将记忆力看成是建构记忆的行为,而不是如何将资料“想”或是“找”出来的线索。
很多人常常谈到自己记忆不好,就好像心脏不好或是膝盖不好一样,可以吃药或是做康复等就可以改善记忆的“症状”。
大家要知道记忆并不是人体的器官,而是抽象的过程,如何强化这个过程正是我们追求的。
记忆状态
一旦记忆被创造出来就得储存,虽然我们对头脑具体记忆区的了解还是少得可怜。
抽象的记忆状态(memory stage)可以分成三种:感官记忆(sensory stor-age)、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
感官记忆
说明
我们知道人有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通过这些感官所产生的印象或记忆是最初的记忆存盘,需要通过短期或长期记忆的存盘处理才会被记住,否则稍纵即逝很快就忘了。
短期记忆
说明
短期记忆一次能记忆资料的数量有限,除非不断重复,否则几分钟后会被其他资料取代而忘记。
所以资料如果能不断重复,短期记忆就能持续。
短期记忆并非万能,一般而言能记住7项左右的事物。
刚刚各位做了头脑体操,如果能顺利复述超过8个以上,代表短期记忆的能力不错。
若是记不了几行也先别丧气,好的记忆策略及方法可以改善短期记忆的表现。
例如记忆长串数字如电话号码时,采用分段记忆比较容易记住。
短期记忆有点类似暂存记忆(working memory),如果所需处理的资料够重要的话就得转化成长期记忆。
举例
餐厅领班小陈一般不需写点菜单,就能记住客人点的菜。
今天靠窗的客人点了两杯不加冰的橙汁、一份意大利面、一份五分熟的牛排,外加一杯拿铁咖啡,这表示他的短期记忆不错(还记得短期记忆能记住多少资料吗?)。
就在走回厨房下单时,手机忽然响了,接听之下才知道是恭喜他通过餐饮服务从业人员的优等考试,他兴冲冲地挂了电话,却忘了客人点的是什么咖啡。
各位有没有见过马戏团或杂耍团里,两手同时抛接五六个彩球的小丑?只见小丑先抛一个彩球在空中、再加一个球、再加一个球,直到五六个彩球依序在空中翻滚,只见小丑不慌不忙地一接一抛,不时还扮扮鬼脸赢得观众的笑声和掌声。
这几个一起一落的彩球就像我们短期记忆的资料,技术好经验丰富的人可以像小丑般游刃有余地操作、运用,不过因为接抛空当的时间限制,技术再好的小丑也没办法同时抛太多彩球,就像短期记忆资料的限制一样。
而且如果有外力干扰(例如小陈的手机来电),难保小丑的彩球不会落地,领班小陈难免也会忘了客人点了什么咖啡。
正因为短期记忆有其特殊性及针对性,如果重要或需要久记的资料,自然得再次处理成为长期记忆,否则就会被“选择性遗忘”,就像领班小陈不需要记得昨天客人点了什么饮料或是菜色。
长期记忆
说明
大多数的人提到“记忆”时,指的多半是所谓的长期记忆。
不过,专家多认为信息必须经过感官记忆、短期记忆,才能转化成长期记忆。
有些专家认为长期记忆的资料本身一旦形成就永远不会遗忘,问题只出在如何找出、取出(retrieve)记忆的手段是否有用而已,就好像知道某件衣服一定在家里(长期记忆),只是找不到而已。
不过也有专家强调长期记忆只是记忆储存的模式,不是具体的事物(例如刚才那件一时找不到的衣服),并不见得是永远保留的。
举例
各位既然对计算机不陌生,让我们再举计算机来说明。
当我们在处理Word 的环境下,按一下新文件的图标,屏幕就会出现一页空白页面让我们处理及操作,这时就像短期记忆的作用,等我们在计算机上工作一阵子,跳出精灵提醒得存盘时,于是我们取了文件名并选择储存的方式,不论是存在软盘、光盘,还是硬盘上,都好像是头脑的数据处理转为长期记忆了。
当然人脑储存记忆的功能及过程更加复杂精妙,储存记忆的方式及地方大多还是待解之谜,不是计算机可以比得上的,只可惜没有像微软设计出的精灵,可以像仙女那样随时蹦出来搭救落难的书生。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我希望各位读者可以了解记忆进而战胜记忆,锻炼强度高的记忆系统,提升学习及工作效率。
加油!
关于大脑记忆的现在的研究确实不完全,大致有种说法:
1记忆并不是存储在大脑某一部分,而是广泛存在于皮质各处,可能就是在神经元以及突触及他们的通道之间.
2刺激大脑皮质可引起人的某些回忆.
3最近研究表明,神经元的活动能改变RNA含量,RNA在大脑记忆功能上有可能有重要作用
大脑的几个记忆规律
尽管科学家们一个接一个的科研成果让我们对记忆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但直到今天,科学家所发现的所谓大脑的秘密也只是冰山一角,在很大程度上,大脑和记忆仍是神秘的。
记忆是一个过程,并且当记忆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保存在大脑中零零碎碎的信息进行重建。
关于大脑的记忆,有些事实是已经被科学家证实了的,我们可以加以利用:
1、大脑喜欢色彩。
平时使用高质量的有色笔或有色纸能帮助记忆。
2、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
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
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其他事情,10分钟后再回来继续学习,效果会更好。
只有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
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3、大脑需要休息,才能学得快,记得牢。
如果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钟小睡一会儿再继续学习。
4、大脑喜欢问题。
当我们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把该问题的原理记得更清楚、更牢固。
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
5、大脑和身体有它们各自的节奏周期。
一天中大脑思维最敏捷的时间有几段——如上午9点钟至中午12点钟,下午3点钟至5点钟,以及晚上8点钟至10点钟——如果能在大脑功能最活跃的时候学习,就能节省很多时间,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6、压力影响记忆。
当受到压力时,体内就会产生皮质醇,它会杀死海马状突起里的脑细胞,而这种大脑侧面脑室壁上的隆起物在处理长期和短期记忆上起主要作用。
因此,压力影响记忆。
最好的方法就是锻炼。
7、大脑需要重复。
每一次回顾记忆间隔的时间越短,记忆的效果越好,因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但只看一次却往往容易忘记。
这里要强调一下记忆周期,或者叫记忆规律——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识并想迅速掌握它时,除了经常应用以外,要想在大脑里保留永久记忆,那么不妨试试这个时间规律:
10分钟—→半天—→全天—→三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
也就是说,第一次复习后,10分钟内最好再看一遍;然后是12小时后、24小时后、三天后……这样不断加深你的记忆,相信到最后你想忘掉它也是不可能的了。
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周期进行调整。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如果还有10几天,还能看一遍书。
那么最先看的肯定是掌握的最好的科目,最后的看的是掌握最不好的科目,或者看了更容易忘的科目。
这就是根据记忆规律达到最好的复习效果的应有之义。
也许大家感觉这很浅显,但在复习的任何阶段都有清晰的思路是很难的,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