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试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讲教案
辛亥革命
丁星宇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
一、教学目标
⑴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⑵知识与能力:
本课知识点繁多且复杂,识记有关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前期准备、爆发标志、高潮表现及其失败原因、历史意义等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首先,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是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其次,通过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人员构成、政体设置、纪元、国旗、措施和宪法等内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临时政府具有真正资产阶级政府的特色。

第三,通过从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的结局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使学生掌握如何评历史事件价的操作思路
⑶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系比较、归纳概括和材料分析等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及其过程;通过材料分析法掌握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通过提供思路、学生讨论等方法掌握辛亥革命的失败这一结果。

⑷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②难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失败原因
二、教学课时
1课时
三、教学方法
将“启发-发现式”教学法、“材料分析”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等相结合,但主要由老师提供资料,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掌握有关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培养论从史出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准备
结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材料,深入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将发现所得与教材观点相印证,并对教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认识;依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结局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而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全面而客观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酝酿与爆发
1、背景:——客观条件
⑴《辛丑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⑵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主革命准备一些条件
2、酝酿(辛亥革命的早期准备):——主观条件
⑴思想准备: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历史条件、思想武器、宣传中心、代表人物)
⑵组织准备: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的形成
①革命团体的建立:兴中会(成立、目的)及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
②革命政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条件、成立、纲领、意义)
⑶军事准备:①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②深入湖北新军宣传与组织,发展革命士兵,武汉成为革命摇篮
3、爆发:武昌起义
⑴起义准备:文学社与共进会的策划
⑵起义概况:1911年10月10日,革命士兵占领武昌;12日光复武汉,史称“辛亥革命”。

⑶起义后形势:①革命阵营:潜伏危机
②反动阵营:列强选择新的代理人袁世凯
二、高潮: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措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时间、内容、评价
三、结局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原因、过程
2、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
⑴表现:①表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②本质:革命没有彻底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⑵原因: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⑴新课导入:
利用视频资料,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
师: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先后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但这些斗争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而失败。

中国的出路何在?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不仅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清政府更是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在此情形下,先进的中国人,特别是代表新生产力的民族资产阶级又会掀起新一轮的反抗斗争吗?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第2课“辛亥革命”,来了解一下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是如何掀起旨在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革命斗争。

⑵新课学习:
1、通过设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
师: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已经能得出这样一个观点: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

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亥革命也不例外。

同学们在初二已经学过了有关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对本课学习中我们会有所侧重。

首先,还是得了解一下为什么20世纪初的中国会爆发辛亥革命?
师:在老师看来,辛亥革命爆发的国内背景主要表现在:一,《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们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除了在政治上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以外,又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矿山等权利和扩大投资设厂。

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造成中国主权的大量丧失和社会的贫困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打击,民族危机不断深入。

二,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转而唱起了变法的调子。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军制,编练新军等。

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在实行“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家中剥削人民。

此外,1905年,清政府派遣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开始实行“预备立宪”。

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后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1911年,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但为皇族把持(13
人中7人为皇族成员),预备立宪被证实是一个骗局。

此后,立宪派开始分化,部分人投身于革命阵营;而皇族内阁集权,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统治集团内部出现分裂。

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因此,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并没有真正实现清朝统治者的愿望,反而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准备了物质基础。

而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则进一步壮大,为民主革命的兴起准备了阶级基础。

四,20世纪初,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运动风起云涌。

各地抗捐抗税斗争、农民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迅速在各地开展起来,先后收回了一些被帝国主义侵占的铁路和矿山的权利。

但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下,将已改为商办的粤汉、川汉铁路重新收为国有,实行“铁路国有”,这不仅侵夺了绅商的利益,也直接危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

粤、湘、鄂、川四省人民掀起保路运动。

这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准备了群众基础。

而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则又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创造了客观条件。

师:辛亥革命爆发的国际背景主要表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

1904年,在中国的土地上爆发了日俄战争。

日本打败俄国,将侵略势力扩展到我国东北。

2、通过设疑由背景转入辛亥革命的早期准备的学习
师:从刚才我们一起分析的内容来看,一场旨在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的爆发已经成为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为什么这场革命会爆发于1911年?为什么革命爆发的地点不是在中国沿海地区,而是在湖北武昌?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而作出的努力与进行的准备。

3、通过提供材料帮助学生理解革命思想传播对辛亥革命的重要作用提出一些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布置学生通过课后搜集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师:先请同学们看几段材料:
(展示板书:
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

──拿破仑凡是要想推翻一个政权,首先是制造舆论,搞意识形态,搞上层建筑,革命如此,反革命也是如此。

──毛泽东
师:请问同学们,从这两段材料中,你们能够总结出哪些观点?
师:思想解放是革命的前提和先导,这已经被无数革命或改革所证明,法国大革命是如此,中国辛亥革命也是如此。

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他们所进行思想动员为辛亥革命革命起到了鸣锣开道作用。

师: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在我看来,可以从思想上的先行、行动上的先行来理解。

众所周知,1894年孙中山上述李鸿章的失败促使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从主张变法转变为主张推翻清朝统治、拯救中国。

孙中山不仅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而且进一步付诸实践。

一、建立旨在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团体。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进步华侨的支持下,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兴中会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会员有一百多人。

据统计,华侨人数占可查的全部兴中会成员的78%,因此孙中山把华侨称为“革命之母”。

二、发动武装起义。

孙中山在1895年筹划广州起义,虽然起义被破坏而流产,但行动已经能说明革命派的起义决心。

师: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也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建立一个全国性的
革命组织已经十分必要和迫切了。

此外,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不断出现和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建立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了准备。

4、设问比较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帮助学生加深对三民主义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师: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纲领。

而太平天国运动中也提出了一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请问同学们,两者有何不同?
师:后者是农民阶级提出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追求建立理想的“人间天国”;前者是资产阶级提出的革命纲领,比较完整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追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师: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原清军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任都督。

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皇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

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但是,在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同时,各省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控制了大部分政权。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革命也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此外,列强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之初,准备武装干涉,但看到清朝统治呈土崩瓦解之势,宣布“严守中立”,并在此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

他们看中了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声称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要求清政府重新起用被解职的袁世凯。

师:那么,袁世凯为什么能如此轻易的就从孙中山手中接过临时大总统的职务,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师:原因:1、袁世凯的个人权术和阴谋。

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威胁革命军,派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另一方面策划南北议和,进行政治讹诈。

2、帝国主义支持。

列强通过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手段,向革命阵营施压,替袁世凯撑腰。

3、革命阵营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4、以孙中山为收的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展示问题:辛亥革命成功了吗?)
师:辛亥革命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中,这能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不过,我们说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政权,毕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了,辛亥革命就此成功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一问题。

(展示板书:2、辛亥革命的结局:失败
⑴表现:①表象: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②本质:革命没有彻底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师:很明显,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它最终还是失败的。

从表面现象来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但从本质来看,袁世凯对内代表了封建势力,对外是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新代理人,他的掌权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推翻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就是说辛亥革命并彻底没有完成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师:为什么辛亥革命会最终走向失败?其失败原因具体表现在哪里?
(展示板书:⑵原因:①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②主观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师:失败原因:1、从主观上来说,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具体可以从革命阵营、革命纲领、革命力量和群众基础等方面来分析。

2、从客观山来说,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此可见,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不具备彻底铲除腐败社会机制,建立更新机制的能力。

从主观角度看,中国民族资本自身发育严重不良。

从客观角度看,阻碍中国进步的反动力量远远大于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师:由既然辛亥革命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它对中国近代史还有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师:作为近代中国的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对封建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

教材从四个方面对进行了总结。

⑶课堂小结:
师:尽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它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薪火相传的后来者提供了极好的借鉴。

请问同学,如果你有机会担任辛亥革命后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你会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师:从中国近代史的进程来看,后来毛泽东同志正是从这些革命前辈的历程中悟出了革命纲领、革命政党、农民问题、武装斗争、革命中心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才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因此,辛亥革命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实现了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目标,但它的失败又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准备工作。

⑷反馈实践:
①通过习题及时巩固
②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作业:任选以下1题,课后完成小论文:
请比较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的异同点,并之处辛亥革命的进步之处。

如果你有机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总理,你认为你能彻底实现“三民主义”吗?为什么?[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