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语文开放性教学实践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中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摘要】本文从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时代的需要、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需要出发,分析和论证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开放性教学的依据、必要性和意义;在系统论、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内涵及方法,探索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开放性实践研究

一、走出语文教学误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语文教学明显的误区被人们所认知:脱离生活、烦琐分析、肢解课文、单向灌输、感情贫乏、人文缺失……诸如此类,难以备述。其症结在于,以教师为主的单向传授,教材脱离生活、无视生命情感,过分追求表达的统一;缺失学习的自由和个性。为了改变其现状,2001年教育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二、“语文开放性教学”的涵义、特征及理论支撑

1、“语文开放性教学”的涵义。语文“开放性”教学,是相对于语文“封闭性”教学而言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它指的是中学语文教学在大语文教育观、大课程观的指导下,打破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根据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要,创设引

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一种动态、自由、多元、广阔的语文教学环境中,使学科间融合、课内外结合、阅读与体验活动相结合,学生在开放性时空背景下自主探究、自由发展的一种创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2、语文开放性教学的主要特征。(1)语文教学置于基础学科的重要地位;(2)全方位开放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形成开放性课程结构;(3)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实现资源开发、施教方式、教学评价等各方面的科学化、多样化。(4)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中共同发展,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相互作用,在活动情境中建构系统,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平等、探究、创造的氛围。

3、国家政策和课改新理念。《2001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三、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实行语文开放性教学

时代在进步在发展,而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德育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开放性、发展多元化的需要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

1、加强各学科的整合,培养创造能力。语文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它是各学科体系的核心,

必须要加强学科间课程资源的整合,形成学科体系。整合的课程资源运用和服务于语文教学。实行语文开放性教学,在一种师生互动、和谐、民主、宽松的“开放性”语文教学环境中进行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语文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各门功课基础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组成语文的课程内容也呈现开放性、多样化格局。语文课程来自生活,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元素,所以,语文课程组成的多元化、社会化、生活化,使语文课程教学必须以开放性的思维和模式运行,才能适应其改革生存和发展需要。

四、创设开放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采用开放性教学,除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外,还可以先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中作者意图,在学生课前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入情境:用讨论或辩论、漫画、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参与阅读文本,培养创新学习、研究学习的品质。通过不同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从而体验作者文中的感情色彩和作品中不断追求生活之美、精神之美的情怀。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建构、学生真切体验等特点,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

五、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开放性的学习课堂应该是动态的,应立足于教室,而不仅仅局

限于教室。如朱自清的《春》有条件的南方学校就可以领着学生到大自然里上,景物比图片更真实。教学资源不仅仅是来源于教室、教师和课本,学生的视角是放置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里,因而充分开发学校、家庭及社会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历史教育资源极为重要。

1、开设校本阅读课,营造书香校园。针对目前学生阅读水平较低,阅读退化:阅读量减少、阅读比重降低、阅读情趣与品位下降等青少年文化取向的突出问题,根据新课改三级课程管理要求开设校本阅读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品味和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倡导读书风范,营造书香校园,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

2、运用现代技术和读书网络,向时空、媒体要资源。把课堂拓展到课外,如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合作探究、实践交流变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运用现代技术和读书网络,利用媒体传播的社会热点、焦点(如“5.12大地震”、“奥运会”的举办、“神州飞船”太空漫步等)和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以一两个论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开展讨论,拓展思维空间和发展空间,充分地激发创新潜能,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

教学课程是个系统工程,每个学科都是系统中的一部分,各学科是相互区别又互相联系,共同支撑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抓住语文学科是各门功课的基础和

关键,融合各学科资源,运用各学科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新课改中语文开放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才能适应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邓建民.教坛文丛:与新课改同行——桂林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巡礼[m]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试行)解读[m]

[3]刘以林,熊阳,冯晓林.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全书[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